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循环拉力对小鼠肌腱源性干细胞(TDSCs)分化的影响,为临床肌腱损伤后的康复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取6~8周龄C57BL/6小鼠10只,无菌条件下暴露双侧后腿至脚掌,显微镜下解剖收集小鼠髌腱和跟腱组织块,体外分离培养细胞,观察第3代细胞的形态特点。(1)取传代至第3代的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CD44、CD90、Sca-1)、内皮细胞标志物(CD34、Flk-1)、造血细胞标志物(CD45),鉴定细胞是否符合TDSCs特点。(2)取传代至第3代的TDSCs进行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培养,分别采用茜素红、油红和阿尔新蓝染料对培养的三系细胞进行染色,鉴定细胞是否具有多向分化潜能。(3)取传代至第3代的TDSCs接种到硅胶底培养皿上,分为双循环拉力组、循环拉力组、对照组3组。双循环拉力组细胞使用Flexcell® FX-4000TM柔性基底拉伸加载系统,循环拉力组细胞使用自制拉伸力生物反应器,对照组细胞无拉力。双循环拉力组、循环拉力组施加机械负荷组的参数均设置为0.25 Hz、6%的循环拉力,在培养期间进行机械负荷加载,每天加载8 h,共加载6 d。第6天机械负荷刺激结束后,收集3组细胞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检测肌腱、成骨、脂肪和软骨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结果显微镜下观察第3代TDSCs形态一致,呈梭形纤维状。(1)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结果显示,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CD44、CD90和Sca-1表达阳性、内皮细胞标志物CD34和Flk-1表达阴性、造血细胞标志物CD45表达阴性,符合TDSCs标记鉴定特点。(2)三系分化细胞检测结果显示,提取的细胞成功分化为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软骨细胞,验证了提取的细胞具有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的潜能。(3)对照组、循环拉力组、双循环拉力组3组间比较,肌腱、成骨、软骨、脂肪相关转录因子的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间两两比较:循环拉力组与对照组比较,肌腱、成骨相关转录因子以及脂肪相关转录因子PPARγ的相对表达均增高,软骨相关转录因子的相对表达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脂肪相关转录因子CEB/P的相对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循环拉力组与对照组比较,肌腱相关转录因子Scx、Mohawk的相对表达降低,成骨相关转录因子Runx2的相对表达增高、碱性磷酸酶(ALP)的相对表达降低,软骨相关转录因子Sox9相对表达增高、Col2a1的相对表达降低,脂肪相关转录因子的相对表达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循环拉力组与双循环拉力组比较,双循环拉力组肌腱相关转录因子Scx、Mohawk、Col1a1的相对表达均降低,成骨相关转录因子ALP的相对表达降低,软骨、脂肪相关转录因子的相对表达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循环拉力诱导TDSCs向肌腱细胞、成骨细胞分化,而双循环拉力诱导TDSCs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分化。循环拉力的作用下可以促进体外TDSCs向肌腱细胞分化,有利于肌腱组织的再生和损伤后的修复,为临床肌腱损伤后的康复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多潜能干细胞 肌腱源性干细胞 细胞分化 单轴循环拉力 双轴循环拉力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后路寰椎与多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Gehweiler Ⅲb型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Gehweiler Ⅲb型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7例;年龄23~82岁[(48.8±15.5)岁]。患者均采用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其中14例行寰椎螺钉内固定(螺钉组),22例行寰椎多螺钉内固定(多螺钉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术后3,6个月两组寰椎骨折愈合率及寰枢椎后弓植骨融合率。比较术前、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寰齿前间距(ADI)、颅底齿突间距(BDI)、侧块移位距离(LMD),评价骨折块复位情况;比较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颈部疼痛和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4个月[(27.2±9.9)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个月螺钉组寰椎骨折愈合率为85.7%(12/14),寰枢椎后弓植骨融合率为78.6%(11/14);多螺钉组分别为72.7%(16/22)、77.3%(17/22)(P均>0.05)。术后6个月两组均获寰椎骨折愈合和寰枢椎后弓植骨融合。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两组A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两组B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螺钉组BDI为(5.9±1.3)mm、(5.8±1.3)mm、(5.9±1.2)mm、(5.8±1.2)mm,多螺钉组分别为(3.1±0.6)mm、(3.1±0.6)mm、(3.1±0.6)mm、(3.1±0.6)mm。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螺钉组BDI高于多螺钉组(P均<0.01)。术前两组L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螺钉组LMD为(1.6±0.8)mm、(1.5±0.8)mm、(1.5±0.7)mm、(1.5±0.9)mm,多螺钉组分别为(4.8±1.6)mm、(4.6±1.6)mm、(4.9±1.6)mm、(4.9±1.6)mm。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螺钉组LMD低于多螺钉组(P均<0.01)。术前两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螺钉组VAS为3.0(3.0,4.0)分、2.0(1.0,2.0)分、1.0(0.8,2.0)分、1.0(0.0,1.3)分,多螺钉组分别为3.5(3.0,4.0)分、2.0(2.0,3.0)分、2.0(1.0,2.0)分、2.0(1.0,3.0)分。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螺钉组VAS低于多螺钉组(P均<0.01)。术前两组N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螺钉组NDI为34.9±6.3、23.4±6.2、13.9±2.7、9.4±2.8,多螺钉组分别为33.2±6.1、24.4±6.3、18.1±4.1、12.7±3.2。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螺钉组NDI低于多螺钉组(P均<0.01)。螺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4% (3/14),多螺钉组为22.7%(5/22)(P>0.05)。结论后路寰枢螺钉与多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Gehweiler Ⅲb型寰椎骨折均可获得寰椎骨折愈合及寰枢椎后弓间植骨融合,但前者具有对寰椎骨折移位及侧块关节分离复位更好、术后颈部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更佳的优势。

  • 标签: 颈寰椎 骨折固定术,内 骨移植 脊柱融合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左侧髂总静脉受压迫情况,以及左髂总静脉狭窄与性别、年龄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1月—2019年2月在南通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下肢静脉CT造影(CTV)的263例左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CTV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44例、女119例,年龄18~88(61.9±11.9)岁。将患者按年龄分为18~45、46~55、56~65、66~75和≥76岁组。在CTV矢状位重建图像上,分别测量左髂总静脉受压点及受压点近心端、远心端各1 cm处的前后径D1、D2、D3,并计算左侧髂总静脉狭窄率(Dsr)。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组间左侧Dsr。依据左侧Dsr值将狭窄程度分为Dsr<25%、25%≤Dsr<50%、Dsr≥50%,评估不同狭窄程度与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263例左下肢静脉曲张患者Dsr为22.0%(13.5%,31.8%),其中Dsr≥50% 21例(8.0%),25%≤Dsr<50% 77例(29.3%),Dsr<25% 165例(62.7%)。男性18~45、46~55、56~65、66~75、≥76岁组Dsr分别为34.6%±16.7%、25.8%±14.8%、20.0%±11.6%、16.6%±10.9%、17.2%(13.8%,21.1%),女性分别为24.6%(21.7%,41.8%)、24.4%(19.9%,33.0%)、27.6%±18.2%、22.7%±18.6%、16.9%±13.5%。总体女性患者Dsr大于男性患者(Z=-2.165, P<0.05)。相同年龄组不同性别间比较,仅56~65岁组女性患者Dsr大于男性患者(t=-2.199, P<0.05),其余各年龄组Dsr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性不同年龄组间比较:Dsr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18, P<0.01);两两比较显示,18~45岁组的Dsr明显大于其余各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年龄组间Ds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性患者不同年龄组间D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42, P>0.05)。男性、女性及总体Dsr均与年龄呈负相关(r男性=-0.305、r女性=-0.244、r总体=-0.272, P<0.01)。左侧髂总静脉狭窄程度与不同年龄组间存在线性趋势关系,且为负相关(χ2=13.215, R=-0.225, P值均<0.01)。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大,左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左侧髂总静脉狭窄严重程度逐渐降低;年轻男性患者Dsr最大。对左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应检查左髂总静脉受压情况,狭窄率≥50%时应同时行左侧髂总静脉血管腔内治疗,解除左侧髂总静脉压迫情况。

  • 标签: 静脉曲张 左髂总静脉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静脉造影术
  • 简介:摘要介绍FRP筋混凝土柱有限元模型的建立,采用ABAQUS建立FRP筋体和混凝土,并在ABAQUS中考虑两者间的粘结滑移及其在偏心受压荷载作用下受力性能,并在此基础上去掉代表滑移的弹簧单元后,再对其承载力进行研究,并最终验证考虑FRP筋与混凝土的粘结滑移,即在筋体与混凝土之间加入弹簧单元后进行模拟是可行的。

  • 标签: FRP筋 混凝土 弹簧单元 滑移
  • 简介:摘要螺栓连接的紧固在汽车装配制造环节中,已经成为最普遍、最重要的工艺。为了确保连杆的装配质量,在连杆螺栓拧紧上使用多拧紧机。文章介绍了多电动拧紧机控制系统的现状和基本构成原理,连杆拧紧机在发动机装配中的应用,通过螺栓拧紧过程分步及角度控制达到螺栓拧紧力矩受控。

  • 标签: 扭矩 拧紧原理 拧紧方法
  • 作者: 黄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18-04-14
  • 出处:《科技新时代》 2018年第4期
  • 机构:摘要:机械设备的运转离不开传动轴,传动轴是一个高转速、少支承的旋转体,是汽车传动系中传递动力的重要部件,它的作用是与变速箱、驱动桥一起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给车轮,使汽车产生驱动力,通过它还能解决高转速状态下的耐摩擦性能及平衡性能,同时通过有效的润滑解决摩擦散热的问题。
  • 简介:摘要我们回顾性分析89例左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病例和210例非DVT病例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测量和计算左髂总静脉(LCIV)受压短径、受压程度、右髂总静脉(RCIV)内径以及左髂腔静脉夹角(left iliac -vena cava angle,LIVCA)。发现左髂腔静脉夹角小是双重髂静脉受压形成的主要原因。双重型LCIV受压往往比单一型LCIV受压更容易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

  • 标签:
  • 简介:摘要性肌病是一组累及中轴肌的肌病总称,主要指一组椎旁肌单独或显著受累的骨骼肌病,伴或不伴有全身骨骼肌受累。中轴肌无力在临床上常被忽视,目前文献对中轴肌受累的评价,主要是针对椎旁肌(即竖脊肌)的评估,椎旁肌无力临床表现为垂头综合征和躯干前屈征。体格检查和骨骼肌磁共振成像,尤其是全身肌肉磁共振成像扫描对中轴肌的评估至关重要。重视轴性肌病的诊断与鉴别有助于避免遗漏可治疗疾病,并可加强对相关肌病的理解和早期识别,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轴性肌病 中轴肌 磁共振成像 躯干前屈征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41例接受腔内治疗的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单纯球囊扩张组(20例)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组(21例)。两组均获30个月以上随访。两组12个月内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0%比4.8%,P>0.05)。但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组术后30个月内复发率(60.0%比19.0%)、术后30个月内无复发时间中位数(19.5个月比30.0个月)均优于单纯球囊扩张组(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腔内治疗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疗效良好,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术的中远期疗效优于单纯球囊扩张术。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背根神经节受压(CCD)对大鼠脊髓背角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42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假手术组和CCD组,其中假手术组9只,CCD组33只。按照术后时间点不同,将CCD组细分为术后1 d组(6只)、术后3 d组(6只)、术后7 d组(9只)、术后14 d组(6只)、术后28 d组(6只)。术前及术后1 d、3 d、5 d、7 d、14 d、21 d、28 d,检测各组大鼠机械缩足阈值。术后1 d、3 d、7 d、14 d、28 d,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脊髓背角中活化的β-连环蛋白(active β-catenin)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情况;术后7 d,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大鼠脊髓背角中active β-catenin的核转位及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情况。结果术后1 d、3 d、5 d、7 d、14 d、21 d、28 d,CCD组大鼠机械缩足阈值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Western blot显示CCD术后各时间点脊髓背角中active β-catenin表达均较假手术组升高(P<0.05),CCD术后7 d,大鼠脊髓背角中GFAP的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CD术后脊髓背角中active β-catenin表达增多且发生核转位,星形胶质细胞发生明显的活化。结论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CCD模型大鼠脊髓背角中显著激活,提示其可能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Wnt信号通路 星形胶质细胞 神经病理性疼痛 背根神经节 脊髓背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早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激素水平及血细胞计数、血糖和电解质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择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TBI患者93例(TBI组)及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18例(对照组)。根据TBI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将其分为轻度、中度、重度TBI组,统计比较TBI组患者伤后2 d、8 d和15 d及对照组受试者的激素水平、血细胞计数、血糖及电解质水平的变化。结果(1)伤后2、8 d时TBI组患者的皮质醇(COR)均高于对照组;TBI组患者伤后2、8、15 d的COR均依次降低。伤后2 d时TBI组患者的TSH均低于对照组;TBI组患者伤后8、15 d的TSH均高于伤后2 d。伤后2 d时对照组、轻度和中度TBI组、重度TBI组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依次降低,伤后8、15 d时TBI组的T3均低于对照组;TBI组患者伤后15 d的T3均高于伤后2 d、8 d的T3。伤后2 d时对照组、轻度和中度TBI组、重度TBI组的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依次降低,伤后8 d时对照组的T4高于轻度和重度TBI组;重度TBI组患者伤后2、8、15 d的T4依次增加。伤后2 d时对照组、轻度和中度TBI组、重度TBI组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依次降低,伤后8、15 d时TBI组的FT3均低于对照组;TBI组患者伤后15 d的FT3高于伤后2 d、8 d的FT3。伤后2 d、8 d时对照组和中度TBI组的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高于轻度和重度TBI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伤后2 d时TBI组的白细胞(WBC)均高于对照组,伤后8 d时中度和重度TBI组、轻度TBI组、对照组的WBC依次降低,伤后15 d时重度TBI组、轻度和中度TBI组、对照组的WBC依次降低;轻度TBI组患者伤后8、15 d的WBC低于伤后2 d,中度和重度TBI组患者伤后15 d的WBC低于伤后2、8 d。伤后2、8、15 d时轻度和中度TBI组、重度TBI组、对照组的红细胞(RBC)均依次增高。伤后2 d时TBI组的血小板(PLT)低于对照组,伤后15 d时轻度、中度TBI组和对照组的PLT低于重度TBI组;TBI组患者伤后2、8、15 d的PLT均依次增加。伤后2 d时对照组、轻度和中度、重度TBI组的血糖依次增加,伤后8 d时重度TBI组的血糖高于对照组;TBI组患者伤后2、8、15 d的血糖均依次降低。伤后15 d轻度、中度、重度TBI组的钾均高于对照组;中度、重度TBI组患者伤后8、15 d的钾高于伤后2 d。伤后2 d时重度TBI组的钠高于轻度、中度TBI组和对照组,伤后15 d时重度TBI组的钠低于对照组;重度TBI组患者伤后8、15 d的钠低于伤后2 d。重度TBI组患者伤后8、15 d的氯低于伤后2 d。伤后2 d时中度TBI组和对照组的血钙高于轻度和重度TBI组,伤后15 d时重度TBI组的钙低于对照组;轻度、重度TBI组患者伤后8、15 d的钙高于伤后2 d。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TBI患者的WBC、血糖与COR呈正相关关系,与TSH、T3、FT3呈负相关关系(P<0.05);RBC与TSH呈负相关关系,与FT4呈正相关关系(P<0.05);PLT与COR呈负相关关系,与ACTH、TSH、T3、T4、FT3呈正相关关系(P<0.05);钾与TSH、T3、T4、FT3、呈正相关关系,与COR呈负相关关系(P< 0.05);钠与TSH、T4、FT3、FT4呈负相关关系,与COR呈正相关关系(P<0.05);氯与COR、TSH、T4、FT3、FT4呈负相关关系(P<0.05);钙与T3、T4、FT3、FT4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TBI患者受伤越严重,T3、FT3、FT4、RBC下降越明显,WBC、血糖升高越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1~2周内逐渐恢复正常。当TBI后血细胞计数、血糖、电解质明显异常时,建议评估ACTH和TSH功能。

  • 标签: 创伤性颅脑损伤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血细胞计数 电解质
  • 简介:摘要肠道微生物的出现成为肠脑功能的关键调节因素之一,并且使人们认识到微生物-肠-脑的重要性。肠道微生物和大脑通过免疫系统、色氨酸代谢、迷走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等多种途径相互联系。许多因素可以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包括感染、分娩方式、抗生素药物的使用、压力和宿主遗传学。最近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可能与许多疾病有关,包括自闭症、肠易激综合征等。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了解微生物-肠道-脑的潜在机制,并试图阐明基于微生物的神经精神疾病的干预和治疗策略。

  • 标签: 微生物-肠-脑轴 短链脂肪酸 迷走神经 自闭症
  • 简介:摘要对2020年7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罕见的儿童半肢体骨骼Ollier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文献,总结儿童Ollier病的诊治方法。患儿,男,3岁,因"发现右下肢跛行2 d"就诊,行影像学检查为半肢体骨骼发病,均提示组织细胞增生症可能,行右股骨颈及大转子病变刮除、植骨及石膏外固定术,术后病理结果提示内生性软骨瘤,术后随访患儿植骨处愈合良好,跛行症状改善,未发生感染及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儿童Ollier病发病部位以长管状骨居多,发生于半肢体多发性病变很罕见,对于这种罕见病例诊断较为困难,易造成误诊,需病理检查确诊;对病变范围广、影响患肢功能及畸形明显者需手术治疗,并需长期随访。

  • 标签: Ollier病 软骨瘤 儿童
  • 简介:摘要多趾是足部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其中轴后型多趾畸形最常见。多趾畸形的治疗目的是改善功能和(或)外观。本文回顾相关文献,介绍后型多趾畸形的临床分型,总结手术治疗的目的和时机,探讨后型多趾畸形切除趾列选择、矫正保留趾轴线偏斜、重建趾蹼、矫正短趾畸形和重建保留趾关节稳定性的方法。

  • 标签: 多趾畸形 并趾 分型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脑肠是肠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通路,肠道功能障碍可增加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病风险,改善肠道功能可减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但其调控机制仍不明确。本文围绕脑肠中肠道对脑功能的调节机制综述如下。

  • 标签: 脑肠轴 迷走神经 肠神经系统 肠道微生物
  • 简介:摘要文章介绍五联动数控机床的发展,并且重点分析五联动数控机床在目前的工业生产中应用时所表现出的优点以及在不同行业中进行零件加工的应用情况,以供参考。

  • 标签: 5轴数控机床 发展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短平面外及长平面内技术对肥胖患者外周静脉穿刺效果比较。方法选取开封市中心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外周穿刺肥胖患者100例,根据抽签法将其等分为长组和短组,各50例。长组患者给予长平面内技术,短组给予患者超声引导下短平面外技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的变化。结果对外周静脉穿刺肥胖患者超声引导下短平面外技术后,短组的穿刺效果显著优于长组,短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长组,短组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短平面外与长平面内技术比较,短平面外能明显缩短外周穿刺肥胖患者的穿刺时间、改善其穿刺效果以及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满意程度,促进患者更好的康复,故值得临床于应用及推广。

  • 标签: 短轴平面外 长轴平面内 肥胖患者 静脉穿刺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鼠背根神经节(DRG)持续受压(CCD)后DRG中膜联蛋白A2(ANXA2)的表达及分布规律。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0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4只)、CCD模型后7 d组(30只)、CCD模型后14 d组(24只)及CCD模型后28 d组(24只)。后3组大鼠采用"U"形棒制备CCD模型。采用机械痛刺激仪和热痛刺激仪测量各组大鼠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辐射缩爪反应潜伏期(TWL)。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大鼠DRG中ANXA2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CCD模型后7 d组大鼠DRG中ANXA2和神经元标志物微管蛋白β3(TUBB3)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CD模型后7 d组、CCD模型后14 d组大鼠的MWT与TWL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与对照组比较,CCD模型后7 d组大鼠DRG中ANXA2蛋白的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显示CCD模型后7 d组大鼠DRG中ANXA2的免疫反应性较对照组增强。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显示CCD模型后7 d组大鼠DRG中ANXA2主要表达于神经元的细胞膜中。结论CCD模型大鼠的机械痛阈与热痛阈下降,受压侧DRG内ANXA2蛋白表达上调及免疫反应性增强,ANXA2可能参与CCD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

  • 标签: 背根神经节 膜联蛋白A2 持续受压 神经病理性疼痛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