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反转型滤泡性淋巴瘤(reverse variant of follicular lymphoma,RVFL)是滤泡性淋巴瘤的一种特殊组织学亚型,该亚型极为罕见,检索目前仅有4篇英文文献共8例报道。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50岁女性腋窝淋巴结的病例,形态学表现为肿瘤性滤泡中央深染、周围淡染,同时该病例得到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的证实。该形态学亚型多数病理医师不熟悉,所以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以避免发生误诊;同时需要积累更多该亚型的病例,以明确其临床及预后意义。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伴有极向反转的乳头状肾肿瘤是新命名且罕见的肾脏肿瘤,目前的研究证明其可能是一种良性或惰性的乳头状肾肿瘤。该患者男性,54岁,体检CT发现右肾下极囊实性占位,无特殊临床症状。镜下肿瘤界限清楚,见纤维性包膜,由具有纤维血管轴心的乳头状或管状乳头状结构组成,细胞温和,形态一致,胞质嗜酸性,细胞核特征性的位于胞质顶部。瘤细胞表达GATA3、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细胞角蛋白(CK)7、MUC1、CD10、P504s、PAX8及E-Cadherin,且波形蛋白、肾细胞癌标志物(RCC)、CD117及CK20阴性,Ki-67阳性指数约2%,符合伴有极向反转的乳头状肾肿瘤诊断。其不同于乳头状肾细胞癌Ⅰ型和Ⅱ型,且由于良好的预后需要单独分类。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盘上方造孔排液、内界膜瓣反转填塞及硅油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性严重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眼科2019年5月至2021年11月高度近视黄斑孔严重视网膜脱离32例(32只眼),均接受玻璃体切除术。所有患眼均为广泛性视网膜脱离,眼轴长度为(30.20±1.70) mm,其中13只眼合并脉络膜脱离。手术中行视盘上方1~2 PD造孔,排出视网膜下液,制作黄斑孔周围内界膜瓣,并行内界膜瓣反转填塞黄斑孔,再联合硅油填充。观察患者视网膜复位情况、黄斑孔闭合及视力变化。硅油取出后随访4~24个月。结果术后黄斑孔U型闭合者71.88%(23/32),均成功实施了内界膜瓣反转填塞;W型闭合者25.00%(8/32),其中6只眼未成功剥离内界膜,2只眼未成功填塞内界膜。所有患眼一次硅油取出后视网膜在位,视网膜复位率为100.00%。视力(BCVA,logMAR)从术前2.14±0.27提高到1.48±0.34(t=11.37,P<0.001)。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盘上方造孔排液、内界膜瓣反转填塞及硅油填充治疗严重的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临床疗效较好。

  • 标签: 近视,退行性 视网膜穿孔 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除术 硅油
  • 简介:摘要一些HIV感染者在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过程中体重会过度增加,甚至出现超重或肥胖。这一现象会增加非艾滋相关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加重家庭和社会的医疗与经济负担。本文概述了常用ART药物引起体重增加的可能机制及应对措施对HIV感染者ART后的体重增加问题进行阐述。

  • 标签: HIV感染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体重增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AGiC STIR序列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骶髂关节骨髓水肿(BM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确诊的AS患者22例。对所有患者均行骶髂关节MR常规序列和MAGiC序列扫描。在斜冠状面图像上将每个骶髂关节分为4个区域。两名从事骨肌影像诊断的高、中年资医师(医师1、医师2)采用Hermann-Braun评分系统分别独立对T2WI脂肪抑制(FS)序列和MAGiC 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图像进行BME评分,并统计两个序列检出BME的区域个数,意见不同时通过协商达成一致。医师2于两周后对MAGiC STIR序列图像再次进行BME评分。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MAGiC STIR序列BME评分医师内和医师间的一致性以及MAGiC STIR序列检出BME区域个数的医师间一致性;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两个序列BME评分的差异。采用χ²检验比较两个序列检出BME区域个数的差异。以T2WI FS序列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计算MAGiC STIR序列诊断BME的ROC曲线下面积和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19例AS患者,共计38个骶髂关节,划分为152个区域。MAGiC STIR序列医师间及医师内BME评分的一致性好(ICC=0.936,95%CI 0.912~0.953,P<0.001;ICC=0.910,95%CI 0.878~0.934,P<0.001);两组序列BME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132,P=0.002)。MAGiC STIR序列检出BME区域个数的医师间一致性好(ICC=0.876,95%CI 0.833~0.909,P<0.001);两个序列检出BME区域个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244,P=0.622)。MAGiC STIR序列诊断BME的曲线下面积为0.920(P<0.001),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0%、95.1%、89.1%和91.5%。结论MAGiC STIR序列可用于评估AS患者骶髂关节炎BME,且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

  • 标签: 骨髓 水肿 骶髂关节炎 磁共振成像 MAGiC序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combination antiretroviral therapy,cART)后艾滋病合并恶性肿瘤的流行趋势及发生风险的变化。方法在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筛选出200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的湖北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抗体阳性患者,分析其在不同cART阶段的艾滋病合并恶性肿瘤的肿瘤类型。以2013年湖北省或全国普通人群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为对照,分析艾滋病人群中的恶性肿瘤标准化发病率(standardized incidence ratios,SIR),并比较2004年至2013年与2014年至2018年不同cART阶段艾滋病合并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变化。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共纳入22 994例艾滋病患者,其中艾滋病合并恶性肿瘤323例。艾滋病相关恶性肿瘤(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defining cancers,ADC)以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和宫颈癌常见,非艾滋病相关恶性肿瘤(non-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defining cancers,NADC)以肝癌、肺癌常见。与普通人群比较,艾滋病人群的总体恶性肿瘤发生风险并未增加(SIR=1.06, χ2=0.62,P=0.426),但卡波西肉瘤、NHL、霍奇金淋巴瘤、宫颈癌和除鼻咽癌外的头面部癌的发生风险显著升高(SIR=834.09、9.65、13.33、5.22、2.94, χ2=11 747.27、625.54、56.65、184.21、13.66,均P<0.01),肺癌、结直肠肛门癌、胃癌和乳腺癌的发生风险显著降低(SIR=0.33、0.36、0.43、0.45, χ2=33.43、12.84、9.01、7.21,均P<0.05)。2014年至2018年宫颈癌、肝癌和结直肠肛门癌的SIR分别为4.06、0.43和0.10,分别低于2004年至2013年的7.42、1.96和0.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39、19.52、10.86,均P<0.05)。结论目前艾滋病合并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与普通人群无明显差异,但肿瘤类型存在差异。本地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NHL和宫颈癌,应注意在该类肿瘤患者中筛查HIV,有助于开展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患病率 恶性肿瘤 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标准化发病率
  • 简介:摘要液体衰减反转恢复血管高信号征(FLAIR vascular hyperintensity,FVH)是一种磁共振成像常见的征象,为FLAIR序列上蛛网膜下腔相对于脑脊液的迂曲条状高信号影。除了脑血管病变,还有一些其他原因也会导致FVH征的出现,而且FVH征也有特定的好发位置。FVH形成机制较为复杂,目前主要认为它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有关,代表软脑膜的缓慢逆向侧支血流。FVH征的出现临床意义重大,可以通过它来评价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和脑梗死,也可以评估侧支循环及缺血半暗带,此外,FVH征在评估血管再通、预后及转归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因此,全面完整地评价FVH征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决策及预后有重要意义,笔者对FVH的定义及发生机制、临床应用、展望做一综述。

  • 标签: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血管高信号征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灵敏、特异的实时荧光定量TaqMan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用于快速、准确地检测西藏环状病毒(Tibet orbivirus, TIBOV)。方法收集GenBank数据库中全部TIBOV基因序列,利用Clustal X 2.1软件进行比对,根据分析结果选择TIBOV VP4基因保守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探针;以体外转录的RNA为标准品,建立检测TIBOV的TaqMan RT-PCR方法,绘制荧光定量标准曲线;对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进行评价。结果引物与探针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对多种虫媒病毒无交叉反应。检测反应灵敏度为1.0×102拷贝/反应,在1.0×102~8拷贝/反应模板范围内具有良好的扩增曲线,同一样品重复检测循环阈值(Ct)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5%。对西藏自治区、云南省、湖南省和广东省采集的蚊虫样本进行筛查,结果均为阴性。TIBOV模拟样本检出率为100%。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用于TIBOV的常规监测。

  • 标签: 西藏环状病毒 实时荧光定量RT-PCR 分子检测
  • 简介:摘要该研究回顾分析了河南省肿瘤医院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且经手术及临床随访确诊存在脑转移病灶的28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头颅动态增强MRI(CE-MRI)的5 mm层厚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T1WI(5 mm-T1 FLAIR)、CE-MRI的1 mm层厚FLAIR T1WI(1 mm-T1 FLAIR)和CE-MRI的1 mm层厚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调制反转角序列成像(1 mm-MATRIX)。在5 mm-T1 FLAIR、1 mm-T1 FLAIR和1 mm-MATRIX序列图像上分别检出604个、656个和752个脑转移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显示5 mm-T1 FLAIR与1 mm-MATRIX检出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 mm-T1 FLAIR与1 mm-MATRIX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对于病灶长径<3 mm的脑转移病灶,1 mm-MATRIX序列检出数多于5 mm-T1 FLAIR序列及1 mm-T1 FLAIR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1)。因此,1 mm-MATRIX序列可以发现更多、更小的脑转移病灶,特别是对发现长径<3 mm的病灶更有优势,建议临床常规应用。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脑转移瘤 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调制反转角序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对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效果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9月至2019年10月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收治的269例HIV感染者,将其分为HIV单独感染组和HBV合并HIV感染组,比较2组患者ART启动时和ART后不同时间点(2、4、8、12、24、36、48和96周)的肝功能、CD4+T淋巴细胞计数、HIV RNA变化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和χ2检验。结果HIV单独感染组145例,HBV合并HIV感染组124例。ART启动时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t=9.566)、丙氨酸转氨酶(t=-4.652)、总胆红素(t=-25.47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RT后24、48和96周时,HIV单独感染组与HBV合并HIV感染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305.9±156.9)/μL比(266.2±172.5)/μL、(388.5±226.1)/μL比(380.8±287.4)/μL、(369.5±191.4)/μL比(453.6±179.6)/μL;ART后48、72和96周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长值为121.0(-52.5, 144.5)/μL比156.0(-35.8,185.8)/μL、139.0(-116.0,176.8)/μL比114.5(-59.5, 229.0)/μL、-91.0(-110.0, 153.3)/μL比-94.0(-130.8, 114.3)/μ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16、-0.066、-1.414、Z=-1.715、-0.802、-1.602,均P>0.05)。ART后24、48和96周时,HIV单独感染组的HIV RNA抑制率分别为89.7%(130/145)、96.6%(140/145)和96.6%(140/145),HBV合并HIV感染组分别为87.1%(108/124)、92.7%(115/124)和94.4%(117/12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26、0.053、0.017,均P>0.05)。ART后第2周、第4周HIV单独感染组肝功能异常率分别为3.4%(5/145)、6.2%(9/145),低于HBV合并HIV感染组的21.0%(26/124)、13.7%(17/1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0.121、4.309,均P<0.05);而第8周[10.3%(15/145)比9.7%(12/124)]、第12周[9.0%(13/145)比9.7%(12/124)]、第24周[9.7%(14/145)比8.9%(11/124)]、第36周[9.7%(14/145)比10.5%(13/124)]、第48周[8.3%(12/145)比8.1%(10/124)]、第96周[2.8%(4/145)比0(0/124)]的肝功能异常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30、0.040、0.049、0.051、0.004、3.472,均P>0.05)。结论合并HBV感染对HIV感染者的ART效果无不良影响。

  • 标签: HIV 肝炎病毒,乙型 同时感染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反转式教学法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肌骨超声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超声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30名,分为对照组(n=15)和观察组(n=15);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观察组采用反转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进行为期3个月的培训,其培养效果通过客观考核指标和问卷调查进行评估,比较两组的临床教学效果。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理论考试及上机操作两项考核指标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规培学员在教学方式满意度、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及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数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反转式教学法应用于规培学员肌骨超声教学可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 标签: 反转式教学法 肌肉骨骼超声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简介:摘要大量超高剂量率动物实验在不同类型的射线、动物和组织器官中观察到Flash效应,即正常组织损伤减小的同时保持肿瘤控制率与常规剂量率相当。但Flash效应机制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解释,动物实验和临床转化缺乏理论指导。本文明确Flash效应与离体超高剂量率相关实验的差异,提炼出Flash效应机制的3个关键问题,梳理3类假说:氧耗竭、自由基复合和免疫细胞保护。最后,总结分析Flash效应机制研究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希望为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 标签: Flash放射治疗 机制 假说
  • 简介:摘要瘦素是一种由ob基因编码,主要由白色脂肪组织分泌的多肽类激素。瘦素主要通过作用于下丘脑发挥降低食欲、促进能耗、减轻体重的作用。除中枢外,瘦素还能通过外周组织和器官,如脂肪组织、胰腺、肝脏、骨骼肌、免疫细胞和心血管等,发挥促进葡萄糖摄取利用、促进脂解和脂肪酸氧化、减少脂质沉积、抑制胰岛分泌胰岛素和胰高糖素、促进免疫系统T、B细胞发育及炎症因子产生等作用。经外周给予瘦素,能改善脂肪营养不良、先天性瘦素缺乏症及包括神经性厌食症在内的获得性瘦素缺乏症患者的代谢异常。对瘦素外周效应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瘦素的功能,加深对瘦素的认识,而且可为研发基于瘦素的减肥药物提供依据。

  • 标签: 瘦素 外周效应 脂肪组织 糖脂代谢 肥胖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探讨端粒酶反转录酶(TERT)启动子突变在脑胶质瘤分子分型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脑胶质瘤的135例患者,利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检测其胶质瘤相关分子特征,分析TERT启动子突变与其他胶质瘤分子特征以及肿瘤病理学类型的关系,从而探讨TERT启动子突变在胶质瘤分子分型诊断中的价值。结果135例患者中,35例(25.9%)存在TERT启动子突变,且TERT启动子突变与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有关(χ2=14.190,P<0.001),而与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基因突变无明显相关(χ2=0.827,P=0.363)。在世界卫生组织(WHO) Ⅱ级和Ⅲ级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以及WHO Ⅳ级IDH突变型胶质母细胞瘤组(简称星形-突变型组)中,TERT启动子的突变率低于WHO Ⅱ级和Ⅲ级的IDH突变伴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型少突胶质细胞瘤组(简称少突组)以及WHO Ⅳ级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和IDH野生型胶质肉瘤组(简称胶母-野生型组)(均P<0.001),而少突组与胶母-野生型组之间TERT启动子突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O Ⅱ级和Ⅲ级星形细胞瘤患者中,无一例同时存在TERT启动子突变与IDH基因突变。结论TERT启动子突变主要存在于IDH突变伴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型少突胶质细胞瘤以及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TERT启动子突变与IDH基因突变同时存在可能能够排除WHO Ⅱ、Ⅲ级星形细胞瘤的诊断。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诊断 分子分型 点突变 端粒酶反转录酶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后母婴传播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患儿的抗体转阴情况及其临床特征。方法以2019年10月至12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科门诊接受随访的106例HI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比较ART前后,抗-HIV转阴与抗-HIV阳性患儿的淋巴细胞计数和HIV RNA。结果106例患儿中,男65例(61.32%),女41例(38.68%),年龄为(8.9±4.7)岁。ART后,3例(2.83%)患儿抗-HIV转阴,103例(97.17%)抗-HIV阳性。3例抗-HIV转阴患儿均为男性,且均在6月龄前开始接受ART。抗-HIV转阴患儿与抗-HIV阳性患儿抗病毒治疗时长分别为4.67(4.19,4.70)年和5.17(3.96,9.01)年,开始ART时年龄分别为1.38(1.36,2.32)月龄和51.14(15.90,73.40)月龄。ART前和ART后目前情况,抗-HIV转阴患儿的CD3+T淋巴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比例和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分别为3 376(2 772,4 813)/μL和2 275(2 122,2 944)/μL、2 457(1 792,2 869)/μL和1 279(1 123,1 640)/μL、0.26(0.24,0.32)和0.37(0.35,0.38)、1.21(0.76,2.01)和1.35(1.25,1.40),分别高于抗-HIV阳性患儿的2 156(1 351,3 163)/μL和1 885(1 468,2 455)/μL、443(167,956)/μL和751(544,977)/μL、0.22(0.18,0.37)和0.27(0.22,0.32)、0.31(0.13,0.50)和0.76(0.53,0.98)。ART前,抗-HIV转阴患儿和抗-HIV阳性患儿的HIV RNA分别为5.73(5.62,5.87) lg拷贝/mL和5.33(4.71,5.75) lg拷贝/mL;ART后,3例抗-HIV转阴患儿HIV RNA均低于检测下限,77.67%(80/103)的抗-HIV阳性患儿HIV RNA低于检测下限。结论经母婴传播感染HIV的患儿早期接受ART,可能出现抗-HIV转阴。及早诊断新生儿HIV感染,尽早给予ART,有助于其病毒学抑制和免疫功能重建。

  • 标签: HIV 血清转换 抗病毒治疗 母婴传播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探讨端粒酶反转录酶(TERT)启动子突变在脑胶质瘤分子分型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脑胶质瘤的135例患者,利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检测其胶质瘤相关分子特征,分析TERT启动子突变与其他胶质瘤分子特征以及肿瘤病理学类型的关系,从而探讨TERT启动子突变在胶质瘤分子分型诊断中的价值。结果135例患者中,35例(25.9%)存在TERT启动子突变,且TERT启动子突变与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有关(χ2=14.190,P<0.001),而与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基因突变无明显相关(χ2=0.827,P=0.363)。在世界卫生组织(WHO) Ⅱ级和Ⅲ级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以及WHO Ⅳ级IDH突变型胶质母细胞瘤组(简称星形-突变型组)中,TERT启动子的突变率低于WHO Ⅱ级和Ⅲ级的IDH突变伴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型少突胶质细胞瘤组(简称少突组)以及WHO Ⅳ级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和IDH野生型胶质肉瘤组(简称胶母-野生型组)(均P<0.001),而少突组与胶母-野生型组之间TERT启动子突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O Ⅱ级和Ⅲ级星形细胞瘤患者中,无一例同时存在TERT启动子突变与IDH基因突变。结论TERT启动子突变主要存在于IDH突变伴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型少突胶质细胞瘤以及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TERT启动子突变与IDH基因突变同时存在可能能够排除WHO Ⅱ、Ⅲ级星形细胞瘤的诊断。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诊断 分子分型 点突变 端粒酶反转录酶
  • 简介:摘要苯胺是人们日常生活及化工工业中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可经完整皮肤,呼吸道及消化道进入人体,对人体多个系统均能造成损害,包括对血液、肝脏和脾脏的毒性或致癌性。本文阐述了苯胺对人体的健康的直接影响及苯胺通过环境的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的间接危害,并对苯胺导致健康危害将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 标签: 苯胺化合物 危害物质 研究进展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