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负压对多晶颗粒表面改性氧化陶瓷与树脂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制备120个预烧结氧化圆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喷砂组以及30、50、70 s酸蚀组(每组24个)。对照组、喷砂组试件致密烧结前无额外处理;30、50、70 s酸蚀组分别浸入氢氟酸溶液30、50、70 s,再置于CaCl2溶液中90 s,80 ℃ NaOH溶液中浸泡2 h。5组试件致密烧结后,喷砂组喷砂,用扫描电镜观察5组试件表面形态,测试表面粗糙度。根据涂布粘接剂后是否施加负压,每组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个亚组,负压亚组和常压亚组(每亚组12个)。将预制树脂柱粘接至氧化试件上,扫描电镜观察粘接试件纵断面(每亚组1个试件),测试剪切强度(每亚组11个试件),即粘接强度,并分析其破坏模式。结果对照组试件表面光滑,粗糙度为(0.24±0.11) μm,喷砂组试件喷砂处理后形成粗糙表面,粗糙度为(0.95±0.12) μm,30、50、70 s酸蚀组试件氧化表面产生多晶颗粒,随着酸蚀时间延长,试件表面多晶颗粒增加,粗糙度分别为(0.60±0.15)、(1.04±0.11)和(1.57±0.16) μm,各组粗糙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喷砂组、30、50、70 s酸蚀组各负压亚组粘接强度分别为(13.56±1.19)、(20.98±2.11)、(17.37±2.44)、(24.19±2.97)和(21.36±2.16) MPa,分别比相应常压亚组[分别为(10.74±0.93)、(18.47±2.14)、(14.81±1.54)、(20.74±2.56)、(17.75±2.54) MPa]显著增加(P<0.05)。负压亚组粘接剂界面未见明显裂隙与气泡。各负压亚组粘接试件混合断裂模式比例比相应常压亚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负压可有效增强树脂与多晶颗粒改性的氧化陶瓷之间的粘接强度,改善粘接效果。

  • 标签: 义齿修复术 陶瓷制品 复合树脂类 负压 氧化锆 粘接强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光处理(digital light processing,DLP)三维打印和数控切削(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milling,CNC)两种加工工艺对氧化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分别制备DLP和CNC试件各52个,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各选取12个试件,进行密度和晶粒尺寸测量以及晶相成分分析。再根据断裂韧性测试方法将试件分为维氏压痕法(indentation method,IM)组(DLP和CNC试件各30个)和单边V形切口梁法(single-edge-V-notch-beam,SEVNB)组(DLP和CNC试件各10个)。IM组试件在49.03、98.07、196.10 N载荷下进行实验,两种试件每种载荷各10个试件,每个试件测15个点,根据压痕选择最适宜的载荷并计算该载荷下的IM断裂韧性。SEVNB组进行点弯曲测试,记录试件压断时的最大载荷,计算SEVNB断裂韧性。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DLP和CNC试件压痕和断面。结果DLP和CNC氧化微观结构基本一致,DLP氧化密度为(6.020±0.021) g/cm3,晶粒尺寸为(0.603±0.033) μm;CNC氧化密度为(6.038±0.012) g/cm3,晶粒尺寸为(0.591±0.033) μm;两种试件均由氧化组成。两种氧化试件IM测试最适宜的载荷均为196.10 N。DLP氧化的IM和SEVNB断裂韧性值分别为(6.111±0.179)和(7.221±0.809) MPa·m1/2;CNC氧化的IM和SEVNB断裂韧性值分别为(6.126±0.383)和(7.408±0.533) MPa·m1/2;两种氧化的IM断裂韧性差异和SEVNB断裂韧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断面扫描电镜图像均示以沿晶断裂为主的混合断裂模式。结论DLP氧化的微观结构与CNC氧化几乎相同,DLP和CNC加工工艺对氧化断裂韧性的影响差别不大。

  • 标签: 牙瓷料 显微镜检查,电子,扫描 氧化锆 三维打印 数字光处理 断裂韧性
  • 简介:摘要氧化陶瓷兼具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美学性能,在口腔医学领域应用广泛。然而,临床常用的氧化陶瓷在口腔环境中可发生低温老化,导致修复体表面粗糙度增加、微裂纹产生、力学性能下降等。氧化陶瓷低温老化受晶体大小、应力、稳定剂含量和类型、表面处理、烧结条件等因素影响,本文就口腔修复学领域氧化陶瓷低温老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氧化陶瓷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陶瓷制品 牙瓷料 生物力学 美学,牙科 氧化锆 低温老化
  • 简介:摘要氧化材料颜色与人天然牙较接近,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望成为制作口腔种植体的一种较理想的材料。为提高氧化种植体的成骨性能,各种表面处理技术应运而生,可主要分为两大类:非涂层法和涂层法,而不同的表面处理技术有其优势也有不足。本文就氧化表面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牙种植体 陶瓷制品 骨整合 氧化锆 表面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配比硅涂层对氧化陶瓷与树脂水门汀粘接强度的影响,以期为氧化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将140个预烧结氧化瓷片根据伪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空白组、喷砂组和5个涂层组(每组20个),并进行相应处理。空白组无涂层直接烧结,喷砂组无涂层烧结后喷砂,涂层2∶1组、1∶1组、1∶2组、1∶3组和1∶4组分别按硅摩尔比为2∶1、1∶1、1∶2、1∶3和1∶4涂布涂层后烧结。氧化瓷片表面经氢氟酸酸蚀和硅烷偶联剂处理后,使用树脂水门汀粘接瓷片与预成复合树脂柱,制作粘接试件。粘接试件分为两个亚组,一亚组试件置于37 ℃水浴24 h(冷热循环前),另一亚组试件经5和55 ℃冷热循环5 000次;测试各组试件剪切强度,即粘接强度,观察并记录各组试件破坏模式,另按上述方法各涂层组制作1个瓷片用于扫描电镜观察酸蚀后表面形貌并测量涂层厚度。结果冷热循环前,涂层1∶1组粘接强度最大[(41.69±6.28)MPa],显著大于其余各组(P<0.05);涂层1∶2组粘接强度其次,除与涂层2∶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喷砂组、涂层2∶1组和1∶3组粘接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显著大于空白组和涂层1∶4组(P<0.05);空白组粘接强度显著大于涂层1∶4组(P<0.05)。冷热循环后,涂层2∶1组、1∶1组、1∶2组粘接强度[分别为(24.13±5.50)、(22.28±4.40)和(23.11±4.80)MP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显著大于其余各组(P<0.05);喷砂组和涂层1∶3组粘接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显著大于空白组和涂层1∶4组(P<0.05);空白组与涂层1∶4组粘接强度下降至几乎为0 MPa,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示各涂层组表面酸蚀后形成程度不一的粗糙表面,涂层厚度在30 μm以内。结论硅浆料涂层可影响氧化与树脂水门汀的粘接强度,其中硅配比为1∶1的浆料可使氧化获得较高且稳定的粘接强度。

  • 标签: 陶瓷制品 牙瓷料 牙科黏固剂 牙黏合 二氧化硅 氧化锆
  • 作者: 项东 林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0年第05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材料研究室 口腔医疗器械检验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
  • 简介:摘要氧化钇稳定氧化多晶瓷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广泛应用于口腔领域;但其羟基含量低且不含二氧化硅,无法通过氢氟酸酸蚀的方法产生有利于微机械固位的表面,因此氧化陶瓷的粘接问题是临床难点。氧化粘接前的表面预处理是提高其粘接强度和粘接耐久性的常用方法。本文对喷砂、激光蚀刻、酸蚀、硅涂层以及等离子体等氧化陶瓷的表面预处理方法进行综述,分析优缺点,并展望相关临床应用及未来研究方向。

  • 标签: 陶瓷制品 牙粘合 氧化锆 表面预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含甲基丙烯酰癸基二氢磷酸酯(methacryloyloxydecyl dihydrogen phosphate,MDP)的底涂剂、通用粘接剂和自粘接树脂水门汀对口腔氧化陶瓷粘接耐久性的影响。方法制作氧化钇稳定的氧化瓷片210个,氧化铝表面喷砂后分为7组(每组30个),以不含MDP的传统树脂水门汀作为对照组,其余6组分别应用两种含MDP的氧化底涂剂联合传统树脂水门汀(底涂剂组)、两种含MDP的通用粘接剂联合传统树脂水门汀以(粘接剂组)及两种含MDP的自粘接树脂水门汀(自粘接树脂水门订组),粘接氧化瓷片和复合树脂,制作粘接试件。试件制成后每组半数37 ℃水储存24 h(老化前),另一半37 ℃水储存12个月(老化后);测试剪切强度(即粘接强度)并分析断裂模式。结果水储存老化前与对照组较低的粘接强度[(5.04±0.50)MPa]相比,其他6组粘接强度均显著增加(P<0.05),均可达到9.51 MPa以上;其中2个自粘接树脂水门汀组粘接强度均较高,最大为(11.06±0.84)MPa。水储存老化后各组粘接强度均比老化前显著降低(P<0.05),除对照组外,其余6组粘接强度仍在7.44 MPa以上;其中2个自粘接树脂水门汀组及1个粘接剂组维持较高的粘接效果,且与2个底涂剂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MDP的产品可提高口腔氧化陶瓷的粘接耐久性,且不同产品类型对口腔氧化陶瓷粘接耐久性有不同的影响。

  • 标签: 磷酸酯类 牙瓷料 牙粘合 耐久性
  • 作者: 杨慧 卢枳岑 杨松 程辉 于皓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2年第05期
  • 机构: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 福建省口腔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口腔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福建省高校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 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研究院 福建医科大学口腔生物力学及美学研究中心,福州 35000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烧结工艺及粉体粒度对口腔再生氧化性能的影响。方法将口腔再生氧化粉体筛分为大颗粒(粉体粒度>50 μm且≤125 μm)及小颗粒(粉体粒度≤50 μm)两种,并分别压制成试样。将再生氧化粉坯依据预烧结升温速度分为A、B、C组,设置预烧结升温速度分别为2、5、8 ℃/min。以商用氧化预烧结体为对照,检测预烧结体的相对密度、显气孔率及切削面边缘缺口宽度。按厂家终烧结参数对各组氧化预烧结体进行终烧结,比较终烧结体的相对密度、显气孔率、线性收缩率及弯曲强度。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终烧结体断裂面形貌,并用X射线衍射分析各组物相组成。结果相同粉体粒度下(大颗粒或小颗粒),A、B、C组再生氧化预烧结体的相对密度及显气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终烧结体弯曲强度为(988.4±129.8)MPa,显著大于大颗粒A、B、C组[分别为(421.2±54.7)、(444.2±70.1)、(427.5±68.4)MPa]和小颗粒A、B、C组[分别为(750.1±74.1)、(777.2±95.5)、(746.7±73.0)MPa](P<0.05);小颗粒A、B、C组弯曲强度均分别显著大于相应大颗粒A、B、C组(P<0.05)。结论与大颗粒再生氧化粉体相比,小颗粒再生氧化粉体可有效改善再生氧化终烧结体的弯曲性能,预烧结升温速度对再生氧化性能没有影响。

  • 标签: 牙瓷料 牙科材料 温度 粉剂 氧化锆 力学性能
  • 简介:摘要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口腔临床诊疗,也为口腔诊疗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近年来,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CAD/CAM)饰瓷作为一种新的饰瓷工艺的出现,不仅可以提高全瓷修复体的加工效率,也使整个制作过程更加客观可控。本文就CAD/CAM饰瓷的加工技术、力学性能、美学性能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并通过与传统饰瓷工艺的对比,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计算机辅助设计 牙瓷料 力学 美学 加工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氧化全瓷冠治疗上前牙牙体缺失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上前牙牙体缺失患者197例(281颗),采用随机数表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98例(138颗)给予钴铬合金烤瓷冠修复,观察组99例(143颗)行二氧化全瓷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相关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98%,97/99)高于对照组(89.80%,88/98),P<0.05。修复后6个月,两组龈沟液中碱性磷酸酶(ALP)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37.081,P<0.05),局部龈沟液(GCF)、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26.365、26.934、7.128,P<0.05);观察组自觉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t=13.536,P<0.05)。结论二氧化全瓷冠治疗上前牙牙体缺失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咀嚼功能,提高患者自觉满意度。

  • 标签: 碱性磷酸酶 上前牙牙体缺失 二氧化锆全瓷冠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全数字化修复流程与常规修复流程制作的后牙全氧化种植单冠的3年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拟行后牙全氧化种植单冠修复的患者35例,女性17例,男性18例,年龄(49.0±15.4)岁(24~86岁)。分为全数字化组(采用全数字化修复流程制作全氧化种植单冠,即种植体植入术后即刻口内扫描,用数字化模型直接制作全氧化单冠,共14件)和常规组(种植体植入术后3个月取常规印模,灌制实体模型,模型扫描为数字化模型后制作全氧化种植单冠,共21件)。修复后3年对修复体颜色、表面质地、外形、边缘适合性进行评价;检查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健康状况,记录改良菌斑指数、探诊深度、探诊出血、边缘骨丧失量以及机械并发症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两组比较。结果修复后3年修复体及种植体的总存留率均为100%(35/35)。两组修复体颜色、外形、表面质地和边缘适合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5件修复体中16件修复体出现邻接触丧失。35件修复体中10件螺丝孔封闭树脂下沉或脱落,全数字化组修复体螺丝孔封闭树脂下沉或脱落的发生率(4/14)与常规组[29%(6/21)]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改良菌斑指数、探诊深度、探诊出血和种植体近远中颈部边缘骨丧失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142.50,t=-0.53,U=119.50和133.00,P>0.05)。结论全数字化修复流程制作的后牙全氧化种植单冠的3年临床效果稳定,其临床修复效果与常规修复流程相似。

  • 标签: 牙种植体,单牙 陶瓷制品 牙冠(假体) 随访研究 计算机辅助设计 数字化流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用氧化临时冠磨改回切为个性化修复基台1年内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采用以修复为导向的种植即刻修复方案,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技术制作氧化临时修复体和种植导板,导板引导下植入种植体并即刻安装氧化临时修复体。3个月后种植体骨结合完成,口内磨改回切氧化临时修复体形成个性化氧化种植修复基台,全冠修复方法取模制作永久修复体。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种植中心的30例上前牙单牙缺失患者,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36.2±6.1)岁(26~50岁)。患者在戴入最终修复体后即刻、6个月及1年时复查,记录种植体存留率,检查探诊深度和探诊出血指数,根尖X线片测量种植体周围骨水平变化,采用牙龈乳头指数(apilla index score,PIS)评价牙龈乳头充盈度。结果戴入最终修复体后1年30枚种植体的存留率为100%,植体周围探诊深度均小于5 mm。戴入最终修复体后6个月及1年的骨吸收量分别为0 (0,0) mm和0 (-0.2,0)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入最终修复体即刻、6个月及1年时PIS分别为3.0 (2.0,4.0)、3.0 (2.8,4.0)和3.0 (3.0,4.0)。结论戴入最终修复体后1年,30枚种植的植体周围骨组织和牙龈组织均较稳定。

  • 标签: 牙种植 即刻修复 氧化锆 计算机辅助设计 个性化基台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牙邻颌面缺损患者应用热压铸瓷嵌体、二氧化全瓷嵌体、氧化铝陶瓷嵌体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口腔科收治的牙邻颌面缺损患者120例(159颗牙),依据修复方案随机分组,其中采用热压铸瓷嵌体方案治疗50颗,二氧化全瓷嵌体方案治疗55颗,氧化铝陶瓷嵌体方案治疗54颗。开展平均12个月的随访,从修复体磨损、修复体颜色、基牙继发龋、边缘密合度、修复体形态方面,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12个月随访发现,三组在基牙继发龋、边缘密合度方面,总有效率均为100%,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但热压铸瓷嵌体组修复体颜色修复有效率为100%(50/50),高于二氧化全瓷嵌体组(74.55%,41/55)及氧化铝陶瓷嵌体组(83.33%,45/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修复体形态方面,二氧化全瓷嵌体组为100%(55/55),高于热压铸瓷嵌体组(94.00%,47/50)及氧化铝陶瓷嵌体组(94.44%,51/54),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体磨损方面,二氧化全瓷嵌体组为100%(55/55),高于热压铸瓷嵌体组(78.00%,39/50)及氧化铝陶瓷嵌体组(83.33%,45/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口腔科收治的牙邻颌面缺损患者,采用热压铸瓷嵌体方案、二氧化全瓷嵌体方案、氧化铝陶瓷嵌体方案修复治疗,在边缘密合度、基牙继发龋方面效果均较显著;但热压铸瓷嵌体方案在修复体颜色方面更为理想,二氧化全瓷嵌体方案在修复体形态、修复体磨损方面效果更为理想。临床可依据患者具体病情特征,对不同的全瓷材料做出个性化选择。

  • 标签: 牙邻颌面缺损 热压铸瓷嵌体 二氧化锆全瓷嵌体 氧化铝陶瓷嵌体 修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一种跨弓状缘髋臼区解剖钢板,探讨其在复杂髋臼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优缺点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采用跨弓状缘髋臼区解剖钢板治疗18例髋臼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5例,女3例;年龄49.6岁(范围,27~62岁);根据Letournel-Judet分型:前柱骨折3例(累及区),T形骨折2例,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8例,双柱骨折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7 d(范围,5~14 d)。患者术前均摄骨盆前后位X线片及CT+三维重建,充分了解骨折形态。手术均采用高位髂腹股沟入路,并使用跨弓状缘髋臼区阻挡钢板进行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术后患者均摄标准前后位及Judet位骨盆X线片、CT+三维重建,按照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采用Matta改良的Merled’Aubigné-Postel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18例患者手术时间130 min(范围,100~200 min);术中出血量560 ml(范围,400~900 ml);跨弓状缘髋臼区解剖钢板术中均无需额外塑形,均顺利完成手术。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个月(范围,6~15个月),骨折均完全愈合。骨折复位按Matta评分标准评分,其中优11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83.3%(15/18)。末次随访时Matta改良的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为15.8分(范围,12~18分),其中优10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88.9%(16/18)。术后2例患者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症状,1个月后好转;余无其他术后并发症。结论跨弓状缘髋臼区阻挡钢板可以同时固定髋臼前后柱及区,解剖型设计,无需塑形,安全性好,固定牢靠,术后并发症低,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髋臼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一体化髋臼区阻挡钢板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优缺点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使用一体化髋臼区阻挡钢板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4例髋臼双柱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4例;年龄26~75岁,平均53.2岁;均为Letournel-Judet分型的双柱骨折,其中11例合并无后脱位的后壁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8~19 d,平均10.3 d。手术均采用高位髂腹股沟入路,满意复位后以一体化髋臼区阻挡钢板同时固定髋臼前柱、区和后柱骨折。术后采用Matta标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采用改良的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120~320 min,平均180 min;术中出血量700~1 600 ml,平均980 ml;一体化髋臼区阻挡钢板术中无需再次塑形,与骨表面均贴服良好。1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0个月,平均15.6个月;随访期间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2.5~5个月,平均3个月。Matta影像学评估显示解剖复位7例,满意复位5例,不满意复位2例,优良率85.7%(12/14);末次随访时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为12~18分,平均16.9分,其中优8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85.7%(12/14)。术中1例患者分离精索时出现约1 cm腹膜破裂,即刻缝合修复;1例术后出现闭孔神经麻痹,未作特殊处理,术后6个月随访时麻痹症状缓解;余无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双柱骨折采用一体化髋臼区阻挡钢板可以同时对前柱、区和后柱整体进行固定,无需塑形,骨折复位固定效果良好,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髋臼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内固定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空中乘务员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植入术后的临床效果及航空医学鉴定结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9月至2021年7月在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航空医学鉴定中心首次行航空医学体检鉴定的21例(38眼)ICL植入术后空乘人员的临床及体检鉴定资料。研究观察指标包括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SE)、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角膜内皮细胞计数(endothelial cell density,ECD)等,并分析比较上述观察指标手术前后的变化情况及原因。统计分析空中乘务员ICL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航空医学鉴定结果。结果21例(38眼)空乘人员ICL植入术后UCVA(4.98±0.06)较术前BCVA(4.91±0.07)显著提高(t=6.95,P<0.001);术后SE(-0.21±0.71)较术前(-11.81±3.52)明显下降(t=19.57,P<0.001);手术前后IO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ECD较术前轻微减少,丢失率为2.2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中乘务员ICL植入术后均未出现明显或严重的并发症,因眼压升高、周边视网膜格子样变性伴一圆形小裂孔各1例航空医学鉴定给予不合格结论,其余19例均合格。结论ICL植入术后视力可以满足空中乘务员航空医学鉴定标准要求,可作为空中乘务员矫正高度近视的可靠选择。考虑到ICL植入术的术后风险及航空安全,建议航空体检医师体检鉴定时重点观察ICL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可能,做到早发现、早干预,保障空中乘务员拥有安全、舒适的视觉效果。

  • 标签: 晶体,人工 视觉,双眼 合格鉴定 空中乘务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清利化浊联合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型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焦作市人民医院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Hp感染型胃炎患者(脾胃湿热型)100例,采用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联疗法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清利化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Hp清除率、病理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胃脘痛、上腹胀满、口苦、反酸、大便黏滞的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第1周、第2周细菌清除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病理表现(红斑渗出性、平坦糜烂性、隆起糜烂性、出血性、萎缩性、反流性、皱襞肥大性)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清利化浊联合联疗法可明显提升Hp感染型胃炎HP清除率及临床疗效,促进病理改变,减少中医证候,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胃炎 四联疗法 清利化浊方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冲击波联合经典中药方桃红物汤加减治疗早中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ONFH)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早中期非创伤性ONFH患者分为对照组、冲击波组及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阿仑膦酸钠片口服,冲击波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冲击波治疗,观察组则辅以冲击波及经典中药方桃红物汤加减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Harris评分对3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同时检测患者上述时间点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Harri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冲击波组、观察组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相对指数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治疗后观察组Harris评分[(89.54±6.43)分]、全血高切相对指数(3.1±0.5)、全血低切相对指数(8.5±1.4)、红细胞聚集指数(4.4±0.6)和总有效率(92.5%)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及冲击波组水平(P<0.05)。结论冲击波联合桃红物汤加减治疗早中期非创伤性ONHF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血液循环、提高髋关节功能。

  • 标签: 冲击波 桃红四物汤 股骨头坏死 髋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