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1例69岁男性患者因外周T细胞淋巴瘤接受含柔比脂质体方案化疗。化疗第1周期患者无特殊不适。第2周期静脉滴注柔比脂质体过程中患者出现短暂肌肉酸痛。第3周期化疗在应用柔比脂质体前给予地塞米松和氯苯那敏预防过敏反应,并严格限制滴注速度,但在滴注约20 min时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立即暂停滴注,改为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随后患者出现面部麻木、喉痛、颈部不适及多部位皮疹伴瘙痒,心电监护示心率130次/min,血压80/50 mmHg(1 mmHg=0.133 kPa),血氧饱和度0.98。立即给予吸氧并使患者处于半卧位,约20 min后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口齿不清等症状,检查见舌体肥大、颈部肿胀,考虑柔比脂质体致急性喉头水肿,立即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 ml静脉滴注及布地奈德吸入气雾剂雾化吸入。约3 h后患者症状逐渐好转;2 d后过敏症状消失。

  • 标签: 多柔比星 脂质体 过敏反应 喉水肿
  • 简介:摘要1例58岁女性乳腺癌患者行单侧乳腺改良根治术后给予环磷酰胺+盐酸柔比脂质体注射液方案化疗2次,化疗前均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预处理,每次化疗后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黏膜溃疡,双手、双足红肿,症状呈加重趋势,但几天后均自行好转。第3次化疗后患者双手、双足红肿伴水疱渗液,体温升高,最高达40.0 ℃,背部出现大片红斑,腋下红斑伴糜烂渗出,口腔黏膜溃疡。考虑患者手足综合征的可能性大,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头孢西丁钠、奥美拉唑等药物治疗,呋喃西林溶液湿敷患处及保持皮肤湿润等外部皮肤护理措施。治疗15 d后患者手足症状好转。后期停用盐酸柔比脂质体注射液,改用西他赛治疗,手足症状未再出现。

  • 标签: 手足综合征 多柔比星 脂质体
  • 简介:摘要聚乙二醇化脂质体柔比(PLD)作为一种新型蒽环类药物,广泛用于软组织肉瘤、卵巢癌、乳腺癌、多发性骨髓瘤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与传统蒽环类药物相比,PLD可显著降低心脏毒性、脱发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但临床应用中也同时存在手足综合征、口腔黏膜炎、输注反应等不良反应。本共识主要介绍了PLD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针对其预防与处理等提出建议,以规范和加强PLD相关不良反应的管理,提升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 不良反应 手足综合征 口腔黏膜炎 输注反应 管理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含脂质体柔比方案治疗成年人T细胞淋巴瘤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6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含脂质体柔比的方案治疗,观察其临床表现、治疗结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共入组T细胞淋巴瘤患者16例,中位年龄50.5岁(16~81岁),其中初治7例,复治9例(包括5例难治患者)。16例患者中11例可评价疗效,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4例,总反应率72.8%(8/11)。全组患者中位随访11个月,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42.4%,总生存率为41.6%。5例原发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均为复发难治,治疗后CR 1例,PR 4例。全组不良反应可耐受。结论含脂质体柔比方案治疗成熟T细胞淋巴瘤的缓解率较高,尤其是初治患者。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可能更容易从脂质体柔比治疗中获益。

  • 标签: 淋巴瘤,T细胞 脂质体 多柔比星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介素1-53(IMD1-53)对于柔比引起的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8~9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采用单纯随机抽样分为3组:对照组(CON组)、柔比组(DOX组)和柔比+ IMD1-53组(IMD组)。造模5 d后,戊巴比妥麻醉小鼠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造模7 d后,乙醚麻醉后摘眼球取血,颈椎脱臼处死小鼠。记录小鼠体重、心脏质量/胫骨长度比值(HW/TL)。取小鼠心脏做HE染色。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小鼠心脏中IMD受体及NLRP3、caspase-1蛋白表达。体外培养小鼠骨髓巨噬细胞,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β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骨髓巨噬细胞中NLRP3、caspase-1蛋白表达。结果体内实验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柔比引起小鼠心脏功能损伤,DOX组小鼠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40%、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下降43%、HW/TL下降37%(均为P<0.01)。HE染色显示,心肌间质炎症细胞聚集。Elisa方法测量血清中IL-1β含量升高54.2%,心脏中NLRP3、caspase-1蛋白水平分别升高18.47和24倍(均为P<0.01)。与DOX组相比,IMD组小鼠的存活率升高33%,LVEF升高44%、LVFS升高51%(均为P<0.05),心肌间质炎症细胞聚集明显减轻,血清中IL-1β含量降低20.4%,心脏中NLRP3、caspase-1蛋白水平分别降低70%和67%(均为P<0.01)。体外实验结果显示,与DOX组相比,IMD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IL-1β含量降低41.6%,骨髓巨噬细胞中NLRP3、caspase-1蛋白表达分别降低31.8%、32.4%(均为P<0.01)。结论IMD1-53可以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激活,减轻柔比引起的心脏毒性,从而提高小鼠心脏收缩功能。

  • 标签: 中介素1-53 多柔比星 NLRP3炎症小体 小鼠 心肌损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氢杨梅素(DHM)对柔比所致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4组:对照组、柔比组、柔比+DHM 100组、柔比+DHM 200组。第6周末麻醉处死大鼠,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功能;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WGA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观察心肌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LRP3、caspase-1、白细胞介素(IL)-1β、bax、bcl-2蛋白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柔比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短轴缩短分数明显下降,收缩期左心室内径和舒张期左心室内径明显增加;与柔比组相比,柔比+DHM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短轴缩短分数均上升,收缩期左心室内径和舒张期左心室内径均下降(P<0.05)。组织学发现,柔比组出现明显的心肌损伤表现,而柔比+DHM组显著抑制了柔比引起的大鼠心肌损伤。同时,在柔比组出现了明显的心肌细胞肥大,而柔比+DHM组显著抑制了心肌细胞肥大。与对照组相比,柔比组心肌细胞凋亡水平、bax/bcl-2比值增加,而柔比+DHM组心肌细胞凋亡明显受到抑制(P<0.05)。此外,与对照组比较,柔比组NLRP3、caspase-1、IL-1β水平升高(P<0.05);而柔比+DHM组NLRP3、caspase-1、IL-1β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DHM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改善心肌细胞凋亡,对柔比所致大鼠心脏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 标签: 多柔比星 心肌 细胞凋亡 大鼠, Sprague-Dawley 二氢杨梅素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肝癌干细胞来源外泌体中差异表达的miRNA并分析其对肝癌细胞恶性生物学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miRNA表达谱芯片分析肝癌干细胞来源外泌体中差异表达的miRNA并鉴定miRNA对肝癌干细胞恶性表型的作用。采用不同浓度(0、150、300 μmol/L)柔比处理细胞,采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miR-196a表达水平的变化;分别采用肝癌干细胞来源外泌体(Exo-NC组)、转染miR-196a抑制剂处理后的外泌体(Exo-Inhibitor组)培养肝癌细胞,检测肝癌细胞的凋亡情况以及caspase3/7的活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裸鼠分为Do-PBS组、Do-Exo-Inhibitor组、Do-Exo-NC组,每组各5只,采用裸鼠移植瘤实验分析miR-196a对肝癌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的作用。结果本研究分离纯化了CD133+ Huh7干细胞培养上清中的外泌体,发现miR-7162-3p、miR-1910-5p、miR-3613-3p、miR-196a、miR-155-5p表达上调,miR-1246和miR-3613-5p表达下调。外泌体中miR-7162-3p、miR-196a和miR-155-5p对肝癌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具有重要影响;miR-1910-5p、miR-196a和miR-155-5p对肝癌干细胞的侵袭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其中miR-196a的抑制效果最显著。在反应24 h时,柔比浓度在0、150、300 μmol/L时miR-196a的表达量分别为0.96±0.05、1.23±0.05和2.33±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96.90,P<0.001);48 h时,柔比浓度在0、150、300 μmol/L时miR-196a的表达量分别为1.02±0.07、2.35±0.05和2.89±0.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03.00,P<0.001)。Exo-NC组肝癌细胞在柔比浓度为0和300 μmol/L时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9.37%±0.19%和11.64%±0.27%,Exo-Inhibitor组分别为18.80%±1.91%和22.79%±1.5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41,P=0.048;t=4.96,P=0.038)。未使用柔比处理时,Exo-NC组在24 h和48 h的caspase3/7比值分别为0.94±0.08和0.97±0.09,Exo-Inhibitor组分别为1.56±0.01和1.58±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1.41,P=0.008;t=6.07,P=0.026)。使用300 μmol/L柔比处理细胞后,Exo-NC组在24 h和48 h的caspase3/7比值分别为0.95±0.07、1.36±0.08,Exo-Inhibitor组分别为2.84±0.08、3.20±0.1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4.20,P=0.002;t=15.78,P=0.004)。Do-PBS组、Do-Exo-Inhibitor组和Do-Exo-NC组3组裸鼠的移植瘤体积依次增大,分别为(1 051.86±89.90)mm3、(1 310.91±86.66)mm3和(2 185.14±352.34)mm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0.28,P<0.001);3组移植瘤重量依次增加,分别为(0.36±0.10)g、(0.39±0.12)g和(0.76±0.16)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1.81,P=0.002);转染miR-196a抑制剂后裸鼠移植瘤肿瘤内miR-196a的表达显著降低,3组表达量分别为1.05±0.16、0.38±0.08和2.17±0.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8.93,P<0.001)。结论肝癌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可通过其中的miR-196a增强肝癌细胞对柔比的耐药性。

  • 标签: 肝肿瘤 干细胞 外泌体 miR-196a 耐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化脂质体柔比(PLD)在骨肉瘤化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5—2016年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治疗的经典型骨肉瘤患者276例,其中使用大剂量甲氨蝶呤、异环磷酰胺、顺铂和柔比(ADM)联合化疗的213例患者为ADM组,其他63例患者的化疗方案中除PLD替代ADM外,化疗药物、剂量强度和化疗周期均相同,为PLD组。新辅助化疗后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价,并行手术治疗。采用Huvos评级系统评估肿瘤坏死率,以坏死率90%为标准评估新辅助化疗疗效。术后定期随访患者的肿瘤复发、转移和生存情况。评价患者化疗后的血液学、肝肾毒性、胃肠道反应、心脏毒性等不良反应。结果PLD组和ADM组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分期和外科边界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新辅助化疗后PLD组和ADM组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评价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34例行肿瘤坏死率检测。PLD组27例中,肿瘤坏死率>90% 11例;ADM组107例中,肿瘤坏死率>90% 45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1)。PLD组和ADM组复发率分别为7.8%(4/51)和7.3%(12/164),转移率分别为19.6%(10/51)和16.5%(27/164),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42和37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LD组患者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和粒细胞降低程度均低于ADM组(均P<0.001),两组血小板减少、贫血、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和口腔炎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LD与ADM在骨肉瘤中的化疗效果相似,PLD的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尤其是以粒细胞减少为代表的血液学毒性明显减轻,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骨肉瘤 聚乙二醇脂质体多柔比星 多柔比星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摘要1例32岁男性患者因肺部感染服用盐酸莫西沙400 mg、1次/d。服药4 d后,患者出现头晕、视物模糊、复视等症状,颅脑CT检查未见异常。考虑与莫西沙有关,停用该药。停药3 d后症状无改善,眼部检查示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左眼球外展障碍,右眼球活动正常;无面瘫及肌肉异常表现。颅部磁共振等辅助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给予甲钴胺、鼠神经生长因子和呋喃硫胺等神经营养药物治疗,患者症状逐渐好转,停药25 d后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 标签: 莫西沙星 头晕 复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CARMN对三阴性乳腺癌柔比敏感性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瞬时转染CARMN过表达质粒后,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柔比对乳腺癌的抑制率。通过StarBase数据库预测CARMN可能下游分子,并筛选RAD51作为下游靶基因。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及免疫印迹法对CARMN在乳腺癌细胞系的表达量、CARMN过表达质粒的转染效率和RAD51的mRNA及蛋白表达改变进行检测,探讨CARMN影响三阴性乳腺癌对柔比敏感性的可能机制。配对样本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CARMN在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BT-549、BT-20、MDA-MB-468中较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系MCF-10A表达下降(分别为0.032±0.005、0.524±0.044、0.367±0.783、47.448±6.929)。体外药物敏感性研究显示CARMN可以提高癌细胞对柔比的敏感性:在MDA-MB-231和BT-549细胞系中,过表达组柔比的抑制率均低于阴性对照组(t=-9.042、-10.217,P<0.05);药物作用72 h时过表达组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均低于对照组(MDA-MB-231:1.43 μmol/L比2.32 μmol/L;BT-549:228.00 nmol/L比375.78 nmol/L,t=-3.402、-3.624,P<0.05)。RAD51在CARMN过表达组的mRNA[MDA-MB-231 (25.59±1.52比77.19±7.08)、BT-549 (4.54±0.52比77.03±10.96)]和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t=-12.352、-8.864,P<0.05)。结论lncRNA CARMN可提高三阴性乳腺癌对柔比的敏感性,可能通过抑制DNA损伤修复相关因子RAD51的表达来实现。

  • 标签: 长链非编码RNA 三阴性乳腺癌 多柔比星 药物敏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表柔比配合西他赛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患者近远期疗效及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山西白求恩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81例乳腺癌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方案为环磷酰胺+表柔比+氟尿嘧啶,观察组给予新辅助化疗方案为环磷酰胺+表柔比+西他赛。均化疗4个周期后,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远期生存情况、Ki-67表达、血清肿瘤标志物。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结果观察组疾病缓解率75.6%明显高于对照组52.5%(χ2=15.153,P<0.05);治疗后观察组Ki-67 mRNA、Ki-67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392、0.191,P<0.05);治疗后观察组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53(CA153)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41、0.043、0.077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6、5.581、9.715,P<0.05),组间侵袭性无病生存期(iDFS)、远处无病生存期(DDFS)、总生存期(OS)患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χ2值分别为1.372、0.115、0.167,P>0.05)。结论表柔比配合西他赛新辅助化疗在乳腺癌治疗中疗效确切,安全性尚可,能够调节Ki-67表达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延长远期生存期限。

  • 标签: 表柔比星 多西他赛 乳腺癌 生存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产卡介苗(BCG)膀胱灌注预防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复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分析复发风险因素。方法2015年7月至2020年6月选取32个研究中心的18~75岁且病理检查确诊为中高危NMIBC患者纳入研究,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评分0~2分。排除标准:①有免疫缺陷或损害(如艾滋病)、正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或放疗,有可能引起全身性BCG疾病反应者、对BCG或表柔比或两药的辅料成份过敏者,患发热及急性传染病者,包括活动性结核者或正在接受抗结核治疗者,伴有严重的慢性心脑血管疾病或慢性肾病者;②合并其他泌尿生殖系统肿瘤或其他器官肿瘤者;③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T2期)患者;④过去4周内接受过化疗、放疗、免疫治疗者(除外术后即刻膀胱灌注化疗);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未采取有效避孕措施的育龄期妇女、计划于试验期间受孕者(包括男性受试者伴侣受孕);⑥已知或怀疑术中发生膀胱穿孔;⑦入组前尚存在肉眼血尿,怀疑手术创面未愈合或尿路黏膜受损;⑧伴有膀胱炎,或曾经接受过其他膀胱灌注药物治疗且膀胱刺激征严重,预期影响本研究评估者;⑨入组前3个月内参加过其他药物临床试验;⑩已知阿片类药物或酒精依赖者;⑪研究者认为可能存在增加受试者危险性或干扰临床试验执行的任何情况。纳入研究的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或经尿道膀胱肿瘤激光剜除术,术后即刻灌注1次表柔比50 mg。入组患者采用区组随机化方法产生随机表,按2∶2∶1比例随机纳入试验1组、试验2组和对照组。试验1组灌注BCG 120 mg/次,共19次:诱导灌注期每周灌注1次,连续6次;然后每2周灌注1次,连续3次;然后每月灌注1次,连续10次。试验2组灌注BCG 120 mg/次,共15次:诱导灌注期每周灌注1次,连续6次;术后第3、6、12个月的每月前3周,每周灌注1次。对照组灌注表柔比50 mg/次,共18次:每周1次,共8次;然后每月1次,共10次。比较3组的复发情况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BCG灌注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因素分析。结果32个研究中心共纳入681例患者,试验1组274例,试验2组277例,对照组130例,共脱落113例,总脱落率16.6%,3组脱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22)。3组间患者年龄、性别构成、体质指数(BMI)、ECOG评分、危险分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2.1(12.1,32.3)个月,3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24)。随访期间患者复发及进展116例(复发112例,进展4例),其中试验1组、试验2组、对照组复发(进展)分别为39、41、36例;2年复发率分别为14.2%、14.8%、27.7%,试验1组与试验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64),试验1组和试验2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017,P=0.0020)。累计无复发生存率方面,试验1组与试验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CI0.57~1.46,P=0.7173),试验1组和试验2组均优于对照组(HR=0.439,95%CI 0.26~0.74,P=0.0006;HR=0.448,95%CI 0.29~0.80,P=0.0021)。试验1组、试验2组、对照组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4.5%(204/274)、72.6%(201/277)、69.8%(79/130),试验1组与试验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53);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试验1组(P=0.0051)和试验2组(P=0.0167);严重不良事件(SAE)发生率分别为13.5%(37/274)、15.5%(43/277)、12.3%(16/130),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64)。单因素和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性膀胱癌(HR=6.397,95%CI 1.95~20.94,P=0.0001)是BCG灌注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国产BCG膀胱灌注预防中高危NMIBC的2年无复发生存率优于表柔比。BCG 15次和19次两种灌注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无明显差异。与表柔比星相比BCG并不增加SAE发生率。膀胱癌病史是NMIBC国产BCG灌注治疗失败的独立预测因素。

  • 标签: 膀胱肿瘤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中危 高危 卡介苗 表柔比星 复发
  • 简介:摘要1例83岁男性患者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给予盐酸莫西沙400 mg口服、1次/d。首次用药后约5 h患者双下肢出现散在红色皮疹伴瘙痒,第2天皮疹累及躯干部,双膝以下皮肤多发紫癜,实验室检查示血小板计数(PLT)1×109/L,考虑为莫西沙所致血小板减少症。停用该药,予止血、抗过敏、调节免疫功能、输注血小板等治疗。停药第2天,PLT 3×109/L;停药第4天,PLT 35×109/L。转上级医院后给予抗免疫反应、升血小板、止血等治疗5 d后,患者的PLT升至244×109/L。

  • 标签: 莫西沙星 血小板减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鼠尾静脉注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hUCMSCs-ex)对柔比致扩张型心肌病(DCM)大鼠心功能与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100只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20只)与DCM组(80只)。采用腹腔注射柔比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大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DCM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经大鼠尾静脉注射1 mL/kg氨基酸葡萄糖培养基(DMEM),外泌体20 μg/kg、100 μg/kg和250 μg/kg。造模结束后按随机数字法表随机选取正常组10只、DCM组30只大鼠行心脏超声评估大鼠心功能。外泌体治疗后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各组大鼠各10只行心脏超声评估大鼠心功能。大鼠心室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病理学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Ⅰ型胶原蛋白(COLⅠ)、Smad2、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情况。结果DCM组大鼠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64.30±3.51)%和(38.70±2.85)%]较正常组[(78.80±1.52)%和(50.60±1.50)%]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518、22.311,均P<0.01)。DCM组大鼠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4.62±0.13) mm和(3.40±0.12) mm]较正常组[(3.29±0.24) mm和(3.16±0.33) mm]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54、3.800,均P<0.01)。外泌体治疗后,中剂量组和高剂量外泌体组LVEF[(84.3±2.6)%和(83.4±3.2)%]明显高于DCM组[(79.2±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Masson染色发现外泌体治疗组蓝染的胶原纤维较DCM组有所改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高剂量外泌体可显著降低α-SMA和Smad2的表达(t=2.828、2.972,均P<0.05),高剂量及低剂量外泌体均可降低COLⅠ的表达(t=4.276、2.972,均P<0.05)。结论大鼠尾静脉注射hUCMSCs-ex能显著降低柔比诱导大鼠DCM所致的心肌纤维化程度,改善大鼠心功能。

  • 标签: 扩张型心肌病 心功能 纤维化 外泌体 静脉注射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木香烃内酯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耐药细胞株K562/ADR柔比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K562/ADR细胞,分别以不同浓度木香烃内酯、柔比以及两药联合作用72 h,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计算细胞增殖率,获得两药半数抑制浓度(IC50)。以10 μmol/L木香烃内酯、10 μmol/L柔比及两药联合作用于K562/ADR细胞48 h,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38-MAPK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木香烃内酯与柔比联用组细胞增殖率均低于相应浓度两药单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柔比对K562/ADR细胞的IC50为(13.50±0.86)μmol/L,木香烃内酯为(7.30±0.55)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44,P=0.002)。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10 μmol/L木香烃内酯和10 μmol/L柔比联用组K562/ADR细胞凋亡率均高于空白对照组、木香烃内酯单用组以及柔比单用组[(19.68±3.21)%比(2.96±0.87)%、(9.34±2.89)%、(9.18±2.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10 μmol/L木香烃内酯单用组和10 μmol/L柔比单用组相比,两药联用组凋亡抑制蛋白bcl-2表达下调,bad、p-p38、cleaved-caspase-3及cleaved-PARP蛋白的表达水平上调。结论木香烃内酯可增强多柔比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K562/ADR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促进柔比诱导细胞凋亡,其可能通过调控p38-MAPK通路逆转K562/ADR细胞的耐药性。

  • 标签: 白血病,髓样,慢性 抗药性,肿瘤 木香烃内酯 p38 MAP激酶
  • 简介:摘要1例31岁男性患者因肺部感染给予莫西沙400 mg口服、1次/d。用药9 d后出现咯血、便血和全身散在瘀点、瘀斑,血小板计数(PLT)1×109/L,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停用莫西沙,给予止血、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及输注浓缩血小板等治疗。治疗6 d后,患者全身淤点、瘀斑消退,PLT 376×109/L。骨髓穿刺结果提示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 标签: 莫西沙星 紫癜,血小板减少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经含脂质体柔比CHOP样方案治疗后间质性肺炎(IP)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45例初诊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含脂质体柔比的RCDOP方案治疗73例,RCHOP方案治疗72例。比较两组IP发生率,采用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45例患者中34例(23.4%)发生IP;发生IP者集中在化疗3~5个周期时,占79.4%(27/34);发生IP时中位化疗4个周期。RCDOP方案组和RCHOP方案组IP发生率分别为31.5%(23/73)和15.3%(1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9,P<0.05)。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应用脂质体柔比(OR=2.416,95% CI 1.059~5.509,P=0.036)、年龄≥60岁(OR=2.505,95% CI 1.127~5.567,P=0.024)是I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脂质体柔比的应用是DLBCL患者IP发生的危险因素;应用RCDOP方案治疗4个周期后需加强对IP的预防和监测,特别是年龄≥60岁的患者。

  • 标签: 淋巴瘤,非霍奇金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多柔比星 脂质体 肺疾病,间质性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脂质体柔比(PLD)致晚期乳腺癌患者速发型超敏反应与血浆抗聚乙二醇(PEG)抗体的相关性。方法研究设计为前瞻性非干预性临床研究,研究对象选自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收治的晚期乳腺癌女性患者,治疗方案为PLD单药治疗(盐酸柔比脂质体注射液50 mg/m2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90 min,给药前不进行地塞米松或其他药物预处理)。给药前所有患者行血浆抗PEG抗体水平检查,以抗体水平>2 ng/L为阳性;对给药开始后30 min内发生超敏反应者寻找时机尽快采血行血清IgE和C3、C4水平检查。根据是否发生速发型超敏反应将患者分为超敏反应组和无超敏反应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和血浆抗PEG抗体携带情况;根据抗PEG抗体携带情况将患者分为抗PEG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超敏反应发生率。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共12例,年龄37~68岁,中位年龄50岁;10例既往使用过非PEG化蒽环类药物,经等效剂量换算后,累积剂量相当于柔比329(185,418) mg/m2。用药开始后2~18 min共7例患者发生超敏反应,超敏反应组与无超敏反应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既往蒽环类药物应用情况、累积剂量等临床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抗PEG抗体阳性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4/7比2/5, P=1.000)。12例患者中抗PEG抗体阳性和阴性者各6例,2组患者上述临床特征和超敏反应发生率(3/6比4/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敏反应组有4例患者行血清IgE和C3、C4水平检查,2例抗PEG抗体阳性者血清IgE水平升高(分别为404、545 μg/L),其中1例血清C4水平也升高(486 mg/L),而2例抗PEG抗体阴性者血清IgE和C3、C4水平均正常。结论未发现PLD诱导速发型超敏反应与抗PEG抗体相关,可能与研究样本量小有关,不排除抗PEG抗体可能参与诱发IgE介导的速发型超敏反应,在部分患者中还可能由补体介导。

  • 标签: 乳腺肿瘤 多柔比星 脂质体 超敏反应,速发型 聚乙二醇化
  • 简介:摘要1例44岁男性患者因肺部感染口服莫西沙0.4 g、1次/d。治疗前肾功能正常,血清肌酐(Scr)67 μmol/L。服药3 d后患者出现腹痛、呕吐和少尿症状,5 d后Scr升至1 372 μmol/L,尿素氮(BUN)30.5 mmol/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3.3 ml/(min·1.73 m2),肾穿刺病理诊断为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考虑为药物性肾损伤,可能与莫西沙有关。停用莫西沙,给予血液透析、抗感染和对症治疗,尿量逐渐恢复,肾功能好转。15 d后,Scr 293 μmol/L,BUN 10.5 mmol/L。1个半月后Scr 185 μmol/L,BUN 9.8 mmol/L。

  • 标签: 莫西沙星 肾炎,间质性 急性肾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