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先天性并畸形是发生率第二的先天性肢体畸形。分指手术主要包括分指、重建和体侧方皮肤覆盖3个方面,其中指重建是最关键的。作者通过回顾文献,介绍解剖知识,总结分指手术的一般原则和方法,解读Z字、双三角、矩形及以掌背动脉穿支为蒂的岛状的设计原理与应用情况,也介绍了近年国内出现的不植皮重建的方法。

  • 标签: 并指 外科皮瓣 指蹼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个掌背动脉轴形联合应用修复不规则创面并重建的方法,评价其修复效果。方法我科自2015年12月至2017年9月对6例手部不规则创面患者,应用相邻的两个掌背动脉轴形进行联合移植一期修复,术后随访的存活情况、重建的功能、供区病损情况、密歇根手功能简表等评价创面的修复效果和手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6~13个月,6例患者共12个掌背动脉全部存活;供区除瘢痕和色素沉着外,无严重功能性并发症;重建的分并运动范围平均25°(15°~40°),掌指关节运动范围平均76°(60°~90°);根据密歇根手功能简表,各个维度的患者主观评分:整体功能75分(50~87.5分)、日常生活83.3分(62.5~100分)、工作能力64.6分(37.5~87.5分)、疼痛75分(50~100分)、外观68.8分(50~87.5分)、自我满意度79.2分(62.5~100分),合计总分74.3分(54.2~89.6分)。结论修复的不规则创面,联合应用两个掌背动脉轴形的方法简单实用,外形美观,重建的功能良好,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 标签: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掌背动脉 指蹼创面 指蹼重建
  • 简介:摘要2014年5月—2018年1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收治6例相邻2或3掌侧瘢痕增生造成的严重屈曲挛缩畸形,其中男4例8、女2例5,年龄13~51岁。患近侧指间关节屈曲60~90°,掌指关节屈曲60~80°,掌指关节、近侧指间关节、远侧指间关节的被动伸度数之和为-180~-120°。瘢痕切除、肌腱松解伸直患后均存在骨质和/或肌腱外露,创面面积4.0 cm×2.0 cm~8.5 cm×4.0 cm。采用趾腓侧、第2趾趾腹及跖底组成的三叶修复,面积4.5 cm×2.5 cm~9.0 cm×4.5 cm。供区跖底创面直接缝合,残留创面采用大腿外侧全厚修复。本组患者创面全部愈合。术后均成活,血运良好,无血管危象。随访6个月~2年,外形较佳,不臃肿,色泽与周围皮肤相近,质地柔软,触觉、痛觉恢复可,两点辨别觉距离达6~8 mm;患主、被动屈伸活动好;足部供区无功能障碍,仅遗留轻微瘢痕。本文说明足趾三叶是修复掌侧严重瘢痕增生所致手指严重屈曲畸形,特别是相邻2或3瘢痕增生切除松解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佳方法之一。

  • 标签: 三叶皮瓣 瘢痕挛缩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侧方联合V-Y推进接力修复同指末节腹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我们采用携带背神经的近节侧方筋膜皮逆行修复末节腹缺损患者9例共9侧方携带的背神经与固有神经缝合,供区用近节掌侧V-Y横行推进修复,供区直接缝合。手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1.5 cm×1.6 cm~2.5 cm×3.0 cm。结果术后9例18个全部存活,供、受区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9.3个月,外观饱满、不臃肿,色泽、质地良好,供区无疼痛及关节活动障碍,末次随访时侧方两点分辨觉为4~9 mm,平均5.9 mm;掌侧V-Y推进两点分辨觉为5~9 mm,平均6.7 mm。无挛缩及瘢痕增生。根据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系统评定手指功能:优7例,良2例。结论采用携带背神经支的侧方联合近节掌侧横行V-Y推进接力修复同指末节腹缺损可重建良好的手指感觉及外形,不牺牲动脉,术后疗效满意。

  • 标签: 指损伤 外科皮瓣 创面修复 感觉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第1趾游离移植修复拇、手指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9例拇、手指指软组织缺损患者,男5例,女4例,年龄20~49岁。软组织缺损位于,缺损面积1.9 cm×5.5 cm~3.3 cm×7.2 cm,创面合并骨外露;均采用第1趾游离移植修复,切取面积2.3 cm×6.3 cm~4.1 cm×8.5 cm。术后通过门诊复诊、微信及电话沟通方式进行随访,观察成活情况及修复部位的功能恢复情况,并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标准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术后全部成活,均无血管危象发生,随访6~28个月,平均13.5个月,血运良好,质地柔软,弹性好,修复后拇、手指指外形及肤色均接近正常,指骨间关节屈指活动度85°~90°,感觉良好。结论应用第1趾游离移植修复拇、手指指软组织缺损临床疗效良好。

  • 标签: 第1趾蹼皮瓣 指蹼 拇指 手指 软组织缺损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背筋膜蒂修复腹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手足外科收治14例腹缺损患者,男12例,女2例,年龄27~63岁,平均49岁。腹缺损创面面积1.6 cm × 1.4 cm~2.5 cm × 1.6 cm,以患背侧筋膜为蒂部设计,旋转点不超过中节指骨的中点水平。倒L形切断远侧指间关节水平筋膜组织后翻转筋膜蒂及,修复腹缺损。近节供区以前臂全厚片移植修复。记录术后存活情况,随访观察外观、两点辨距觉,根据关节总活动度法对手功能进行评价。结果14例全部成活,大小1.8 cm × 1.6 cm~2.7 cm× 1.8 cm,其中1例远端出现水泡,抽液换药后自行愈合。14例均获得5~12个月随访,平均8.9个月。外观质地与周围组织相近,外观满意,末次随访评定手功能:优9例,良5例。两点辨距觉8~11 mm,平均9.9 mm。结论改良背筋膜蒂切取简单、重建效果满意,可得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外科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 指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随访根部逆行岛状修复腹后的感觉恢复情况,为探讨重建腹的最佳术式提供参考。方法自2015年9月至2019年5月,我们对47例行根部逆行岛状修复腹缺损的患者进行感觉随访。其中缝合固有神经20例,缝合固有神经背侧支27例。面积为3.0 cm×2.5 cm~1.5 cm×1.0 cm。感觉随访内容包括单丝触觉、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感觉分级(S0~S4)、两点分辨觉。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3、6、9、12个月均获得随访,最长随访至术后30个月,平均(15.3±0.3)个月。术后12个月感觉恢复情况:S1 6例,S2 6例,S3 28例,S3+ 7例。其中31例超过12个月以上的系统随访,感觉分级结果在12个月以后无明显进展。S3+的7例患者两点分辨觉为9~15 mm,的面积为1.5 cm×1.0 cm~1.8 cm×1.3 cm。其中缝合固有神经背侧支的4例,测得两点分辨觉为11~13 mm,面积为1.5 cm×1.0 cm~1.5 cm×1.5 cm。结论根部逆行岛状在修复术后30个月内,感觉较难恢复到S4,小面积的感觉恢复更好,缝合固有神经或固有神经背侧支对感觉恢复无明显影响。

  • 标签: 指损伤 外科皮瓣 感觉随访 两点分辨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趾间近端风筝修复并趾分趾后趾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5月至2019年3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采用趾间近端风筝修复并趾分趾后趾创面的并趾畸形患儿临床资料。评价修复效果满意度(总分5~10分为满意),根据足趾功能及趾坡度、深度评价手术效果。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单足两趾并趾畸形患儿10例10足,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6个月~9岁;右侧7例,左侧3例;均为软组织并连,不完全性并趾6足,完全性并趾4足。本组病例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修复效果满意度评分达(8.6±2.7)分,效果均满意。重建后的趾的外观、颜色、弹性、质地与健侧趾近似。末次随访时,分趾后足趾外展度为(43.57±3.82)°,与健侧(44.39±4.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趾重建坡度为(42.03±5.49)°,与健侧(43.11±5.8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重建趾深度为(1.19±0.23) cm,与健侧(1.21±0.27) 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结论趾间近端风筝是修复先天性并趾分趾后趾创面的理想方法之一,但该研究病例数量尚少,随访时间短,患儿后期随生长发育过程的疗效还需进一步了解。

  • 标签: 并指(趾) 修复外科手术 外科皮瓣 风筝皮瓣 趾蹼 儿童
  • 简介:摘要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对5例2软组织缺损,行桡动脉掌浅支联合尺动脉腕上皮支修复,5例完全成活,外形满意,质地与受区接近。桡动脉掌浅支与尺动脉腕上皮支联合修复2软组织缺损,供区隐蔽,可恢复部分感觉,是一种修复2软组织缺损的理想选择。

  • 标签: 手指损伤 外科皮瓣 桡动脉掌浅支 尺动脉腕上皮支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岛状移植修复体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3月至2021年5月,对22例体软组织缺损采用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岛状移植修复。其中拇指9例,示5例,中、环各3例,小指2例;修复指端8例,腹7例,背及甲床7例。软组织缺损范围0.8 cm×0.5 cm~1.5 cm×0.8 cm,切取面积1.0 cm×0.7 cm~1.8 cm×1.0 cm。供区6例直接拉拢缝合,其余予以中厚片覆盖,加压包扎。术后通过门诊、电话或微信随访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例因缝合过紧致肿胀、青紫,给予间断拆线后解除;2例术后出现张力性水疱,1周后消退;1例远端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均顺利成活,切口及供区植皮均I期愈合。随访6~18个月,平均10个月。末次随访:外形、质地均良好,恢复保护性感觉,患屈、伸功能也恢复正常,TPD为7~11 mm。除未能重建体的特殊结构,如指甲、腹螺纹及精细的感觉外,重建了体原有的基本外形及功能。依中华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结果优11例,良9例,中2例,优良率91%;供区无功能影响。结论采用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岛状移植修复体软组织缺损伤,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疗效满意,而且不损伤体主干血管,值得推广。

  • 标签: 岛状皮瓣 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 修复 指损伤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掌侧固有动脉穿支与趾腓侧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手指软组织缺损伤患者52例,其中采用掌侧固有动脉穿支修复27例,趾腓侧修复25例。两组患者均为单纯软组织缺损,不合并指骨骨折。患者出院后通过电话、微信及门诊进行随访。手指感觉功能恢复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价。优良程度依据外形、患者满意度、手指功能进行整体评价,并依次分为优、良、可、差四个等级。收集两组患者以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软件采用SPSS 22.0进行计算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两组均成活,趾腓侧修复组TPD为4~7(5.3±1.2)mm,掌侧固有动脉穿支修复组TPD为6~10(8.4±1.7)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42,P=0.000)。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评定试用标准,掌侧固有动脉穿支修复组:优17,良6,可4,优良率85.1%;趾腓侧修复组:优8,良5,可9,差3,优良率52.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10, P=0.009)。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掌侧固有动脉穿支和趾腓侧修复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7%和25.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7, P=0.032)。结论掌侧固有动脉穿支及趾腓侧均为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但趾腓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需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 标签: 指掌侧固有动脉穿支皮瓣 趾腓侧皮瓣 手指 软组织缺损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2020年1月,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手足外科收治1例左手5背软组织坏死的患者,采用游离骨间后动脉四叶修复示、中、环、小指,甲修复拇指。术后2年随访,左手5无明显臃肿,手指活动功能良好,左前臂及右足供区仅遗留线形瘢痕。

  • 标签: 骨间后动脉皮瓣 手指创面修复 穿支皮瓣 四叶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示近节掌侧固有动脉为蒂的双叶修复拇指末节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应用以示近节掌侧固有动脉为蒂的双叶修复10例拇指末节缺损,其中男8例,女2例,左手4例,右手6例,年龄27~60岁,平均40.2岁。致伤原因:机器压砸8例,绳索勒断2例,缺损程度在I°~II°,其中3例为再植后坏死。10例均为择期手术,手术距受伤时间3~5 d,平均3.8 d,均采用以示近节掌侧固有动脉为蒂的双叶修复拇指末节缺损,术后门诊随访。结果本组10例全部成活。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10.4个月。质地柔软,外形满意,2-PD为6~8(平均7)mm,移植髂骨均未见明显吸收。手功能按手指关节总活动度法(TAM)评定,结果优8例,良2例。结论以示近节掌侧固有动脉为蒂的双叶是修复拇指末节缺损的一种理想方法,切取供区损伤小,修复效果佳,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指掌侧固有动脉 双叶皮瓣 拇指缺损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应用桡动脉掌浅支联合尺动脉腕上支同时修复同手多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采用桡动脉掌浅支联合尺动脉腕上支同时修复同手多软组织缺损28例65。其中2损伤19例38,3损伤9例27。创面均伴不同程度污染,伴血管、神经损伤10例,伴肌腱、指骨外露18例。软组织缺损面积1.5 cm×2.0 cm~4.5 cm×5.6 cm,切取面积1.9 cm×2.3 cm~5.4 cm×6.6 cm。术后6个月内在门诊随访,6个月后电话或微信随访。结果28例65块均成活,有1例术后1 d出现动脉危象,经手术探查重新吻合动脉后好转;有1例出现感染,经过换药后愈合;有8例术后2 d出现张力性水疱,未经特殊处理,5~10 d自行消退。随访9~14个月,平均12个月。末次随访质地、色泽、外观及保护性感觉恢复良好,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25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96.4%。结论应用桡动脉掌浅支联合尺动脉腕上支修复同手多软组织缺损伤,质地、色泽好且不臃肿;供、受区在同一肢体的邻近位置,组织结构接近;可同时修复多个创面,手术便捷,值得推广。

  • 标签: 桡动脉掌浅支皮瓣 尺动脉腕上支皮瓣 联合移植 多指损伤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游离趾腓侧移植修复手指指腹缺失的临床体会。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们采用游离趾腓侧移植修复20例腹缺失患者。创面缺失面积为1.5 cm×2.0 cm~2.0 cm×3.5 cm,切取大小为1.8 cm×2.5 cm~2.5 cm×4.0 cm。直接关闭供区或游离片植皮修复供区。术后随访临床疗效。结果术后本组中19例顺利成活,1例术后第2天发生血管危象,急诊手术探查后成活。术后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3个月各指间关节恢复正常活动度,术后6~12个月恢复保护性感觉,两点分辨觉为5~9 mm。供区无功能影响。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功能:优16例,良3例,可1例。结论腹皮肤软组织缺失的患者采取游离趾腓侧移植修复,供受区组织结构相近,不仅可重建体外形及精细感觉,而且供区隐蔽、损伤小。

  • 标签: 外科皮瓣 显微外科技术 指腹缺失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一种取自示桡背侧和拇指尺背侧的双旋转治疗先天性扣拇畸形方法,评估这种皮设计对开大虎口、松解拇指掌指关节掌侧皮肤挛缩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治疗的先天性扣拇畸形患儿资料。术中设计示桡背侧长三角形,转位后主要用于开大、加深虎口;取拇指尺背侧三角形,转位后主要用于覆盖掌侧缺损皮肤。根据肌腱发育异常及肌肉挛缩情况,分别行不同程度的拇短伸肌腱紧缩或重建,以及拇指内在肌松解。术后石膏固定1个月,随后开始规律的手功能康复锻炼。术后随访存活情况及供区愈合情况,评估虎口开大和掌侧皮肤软组织松解的效果及拇指功能,并进行患儿父母满意度调查。结果共纳入先天性扣拇畸形患儿10例,平均年龄26个月(11~36个月),共11只患手,左4只患手、右7只患手。所有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拇指掌指关节掌侧软组织挛缩,虎口窄小。术后随访10.2个月(4~24个月),所有转移均成活,未发生边缘坏死。虎口开大及掌侧软组织挛缩松解效果满意,拇指外展及掌指关节背伸角度获得明显改善(掌侧外展平均42°,范围38°~43°;主动背伸角度平均1.6°,范围-5°~10°)。患儿父母对拇指和虎口外观及手功能总体满意率为100%。结论双背侧方旋转切取简单,可有效起到加大、加深虎口,覆盖掌侧皮肤缺损的作用,是先天性扣拇畸形手术中修复的可靠方法。

  • 标签: 手畸形,先天性 拇指 外科皮瓣 扣拇畸形 旋转皮瓣 虎口挛缩 拇指掌侧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指背侧局部转移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血管链瓦合修复手指末节脱套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应用同指背侧局部转移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血管链瓦合修复手指末节脱套伤27例27。男19例,女8例;右手15例,左手12例;别:示9例,中指6例,环7例,小指5例;年龄40~63岁,平均52岁;致伤原因:绞伤17例,碾压伤10例;清创后创面面积为2.3 cm×1.5 cm~4.2 cm×2.3 cm。采用背局部转移修复背侧缺损,面积为1.6 cm×1.0 cm~2.6 cm×2.1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血管链修复掌侧缺损及局部转移供区创面,面积为2.2 cm×1.7 cm~3.5 cm×2.5 cm,其携带的掌侧固有神经背侧支与创面内掌侧固有神经残端缝接,供区创面取全厚游离片移植修复。术后随访采用门诊复查、电话结合微信视频的方式,观察成活、外观、感觉恢复及伤功能情况。结果所有54块全部成活,其中2例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血管链因静脉回流障碍而出现张力性水疱,及时拆除蒂部部分缝线,经换药处理顺利成活,供区植皮一期愈合。随访时间10~23个月,平均14个月。手指末节外形良好,不臃肿,颜色及质地与周围组织相近;供区无明显凹陷及色素沉着。末次随访时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血管链静态TPD为5~10 mm。伤活动度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18例,良8例,可1例,优良率为96.3%。按照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评定标准,20例患者对手指整体外观非常满意,7例表示满意。结论同指背侧局部转移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血管链瓦合修复手指末节脱套伤,手术操作简单,血供恒定,疗效满意,供区副损伤小,是治疗手指末节脱套伤较理想的方法之一,便于基层医院急诊推广应用,尤其适合不接受足趾游离移植的中老年患者。

  • 标签: 外科皮瓣 手指末节 脱套伤 血管蒂皮瓣 指掌侧固有动脉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双轴点动脉终末背侧支修复手指末节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5月至2020年2月我科应用双轴点动脉终末背侧支修复手指末节皮肤缺损患者11例,创面面积1.2 cm×1.6 cm~2.0 cm×2.8 cm,均为创伤骨外露创面,急诊一期修复。结果皮全部存活,切口Ⅰ期愈合。随访6~15个月,平均8.5个月,外观饱满,肤色接近正常,质地良好,蒂部无臃肿,两点分辨觉为6.0~8.0 mm,平均6.5 m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7例,良4例。结论双轴点动脉终末背侧支修复手指末节皮肤缺损创面,具有操作简便、血运可靠、感觉恢复好、外观满意等优点,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指损伤 外科皮瓣 双轴点 指固有动脉 终末背侧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足内侧静脉修复掌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共收治8例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17~51岁。均不同程度合并肌腱、骨质等深部组织损伤外露,软组织缺损面积1.5 cm×2.5 cm~2.0 cm×4.5 cm。均急诊采用游离足内侧静脉修复创面,以足内侧皮下静脉密集区域顺行设计,切取面积2.0 cm×3.0 cm~3.0 cm×5.0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外形及患功能。结果术后8例全部成活。术后均随访6个月~2年,平均10个月,外形优良,质地与厚度与受区基本一致,手指功能恢复良好。供区仅留线形瘢痕。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结果优6例,良2例。结论在足内侧静脉密集区域顺静脉瓣膜方向设计足内侧静脉,结合分流限制技术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术后效果满意。

  • 标签: 足内侧静脉皮瓣 修复 指掌侧损伤 软组织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