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方法从增强CT合成平扫CT图像,临床主观和客观评估合成平扫CT图像(DL-SNCT)与金标准平扫CT图像的相似性,探讨其潜在临床价值。方法同时行常规平扫和增强CT扫描的患者34例,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将增强CT图像合成DL-SNCT图像,以平扫CT图像为金标准,主观评价DL-SNCT的图像质量(评价指标包括解剖结构清晰度、伪影、噪声、图像结构完整性、图像变形,均采用4分制);利用配对t检验比较DL-SNCT与金标准平扫CT图像不同血供特点的解剖部位(主动脉、肾脏、肝实质、臀大肌)以及不同强化模式的肝脏病变(肝癌、肝血管瘤、肝转移瘤、肝囊肿)的CT值。结果主观评价上,DL-SNCT图像在伪影、噪声、图像结构完整性、图像变形方面评分都达到4分,与平扫CT图像评分相一致(P>0.05);在解剖结构清晰度方面评分略低于平扫CT图像[(3.59±0.70)分vs. 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9,P <0.05)。对于不同解剖部位而言,DL-SNCT图像主动脉、肾脏的CT值显著高于平扫CT图像(t=-12.89、-9.58,P <0.05),而肝实质、臀大肌CT值与平扫CT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不同强化模式肝脏病变而言,DL-SNCT图像肝癌、肝血管瘤、肝转移瘤的CT值显著高于平扫CT图像(t=-10.84、-3.42、-3.98,P <0.05),而肝囊肿CT值与平扫CT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L-SNCT在图像质量上以及一些强化方式比较单一的解剖部位的CT值已接近金标准平扫CT,但对于强化程度变化大的解剖部位,以及有着不同强化模式的肝脏病变,DL-SNCT在临床应用前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 标签: 深度学习 增强CT 合成平扫CT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是一种可视化的影像引导放疗技术,具有提高肿瘤靶区剂量,降低正常器官受照剂量等诸多优点。锥形束CT(CBCT)是IGRT中最常用的医学图像之一,对CBCT进行快速、准确的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分割对放疗具有重大意义。目前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基于配准的分割方法和基于深度学习的分割方法。本研究针对CBCT图像分割方法、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综述。

  • 标签: 锥形束CT 图像分割 深度学习
  • 简介:摘要大数据环境下肿瘤病例为肿瘤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庞大的数据资源,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促进深度学习应用水平不断提升,推动肿瘤MRI图像的快速、精准分类进入深度学习时代。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针对目前主流的深度学习MRI图像分类模型:卷积神经网络、深度信念网络、深度残差网络、Vision Transformer展开综述。首先,阐述了各模型的历史沿袭、最初针对的问题及主要思想;其次,概括了模型的网络架构并探讨其在MRI图像分类上的最新应用;然后,分析了模型的特点、目前存在的局限及各自发展趋势。第二部分论述了一些影响分类性能的关键因素;第三部分提出了一些广泛使用的性能增强技术;文章最后讨论了深度学习分类MRI图像在临床实践中面临的主要限制,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文的结果可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的比较,以及各种深度学习模型的有效性,有望促进脑肿瘤研究的进展。

  • 标签: 深度学习 脑肿瘤 图像分类 磁共振成像 人工智能 神经网络
  • 作者: 孟庆超 高扬 赵娜 宋雷 胡红杰 蒋涛 陈文强 张峰 李琳 徐立 李笃民 范丽娟 慕朝伟 崔锦刚 安云强 徐波 吕滨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3年第02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阜外医院放射影像科,北京 100037,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阜外医院心内科,北京 100037,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放射科,杭州 31001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放射科,北京 100020,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济南 250012,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天津 300457,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杭州 31001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北京 100020,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放射科,济南250012,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放射科,天津 300457,中国医学科学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图像质量及其相关因素对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该研究基于CT-FFR CHINA临床试验,多中心前瞻性纳入疑诊冠心病患者,并行CCTA、CT-FFR检查和经导管血流储备分数(FFR)测量。对CCTA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和客观评价,以导管FFR为参考标准,使用χ2检验和DeLong检验比较不同主观图像质量分组(无伪影组、有伪影组)、冠状动脉血管强化程度(≤400、401~500、>500 HU)、主动脉根部信噪比(SNR)(≤16.9、>16.9)、体质指数(BMI)(<25、≥25 kg/m2)和心率组(<75、≥75次/min)间CT-FFR诊断心肌缺血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FFR与CT-FFR≤0.8认为心肌缺血。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17例患者,共366支血管。CCTA图像所有靶血管均成功进行CT-FFR分析,无伪影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AUC分别为90.45%、86.75%、93.10%、90.00%、90.76%、0.928,有伪影组为83.23%、87.21%、79.01%、81.52%、85.33%、0.869,准确度和特异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23、8.55,P值分别为0.040、0.003)。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冠状动脉血管强化程度、主动脉根部SNR以及不同BMI及心率组间CT-FFR诊断心肌缺血效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CCTA图像伪影对CT-FFR诊断心肌缺血有影响,客观评价指标血管强化程度、SNR及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如BMI、心率对CT-FFR的诊断效能无显著影响。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狭窄 血流储备分数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T1加权星堆积梯度回波容积内插体部检查(StarVIBE)序列对PET/MR图像质量的提升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行18F-FDG PET/MR检查且PET阳性的患者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11~86(58±12)岁]。患者均完成StarVIBE序列采集,以梯度回波容积内插体部检查(VIBE)序列为对照,由2位医师采用五分法对2种序列图像进行独立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病变显示、病变边界的显示、病变周围的血管显示、与PET图像的融合水平、图像伪影和总体图像质量6个方面。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2种序列图像质量,采用Kappa检验探讨2位医师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结果StarVIBE序列图像的病变显示[4.0(3.8,4.5)与3.5(3.0,4.0)分]、病变边界的显示[4.0(4.0,4.0)与3.0(3.0,3.5)分]、病变周围的血管显示[5.0(4.0,5.0)与4.0(3.5,4.5)分]、与PET图像的融合水平[5.0(5.0,5.0)与4.5(4.0,5.0)分]、图像伪影[4.5(4.0,5.0)与4.5(4.0,5.0)分]和总体图像质量[5.0(4.0,5.0)与4.0(4.0,4.0)分]均优于VIBE序列(z值:3.77~6.54,均P<0.001)。在颈部和胸部病变周围的血管显示方面,StarVIBE序列优于VIBE序列[颈部:5.0(4.5,5.0)与3.0(2.7,3.5)分;z=4.49,P<0.001;胸部:4.5(4.3,4.7)与4.0(3.6,4.3)分;z=3.10,P=0.002];在颈部和胸部图像质量方面,StarVIBE序列亦优于VIBE序列[颈部:5.0(4.5,5.0)与4.0(3.7,4.5)分;z=4.36,P<0.001;胸部:5.0(5.0,5.0)与4.0(4.0,4.5)分;z=3.02,P=0.003];在腹部,StarVIBE序列血管方面的评分高于VIBE序列[4.5(3.5,5.0)与4.0(3.5,4.5)分;z=2.07,P=0.038],两者图像质量基本无差别[4.0(3.7,4.5)与4.0(3.5,4.5)分;z=0.27,P=0.785];盆腔StarVIBE序列图像质量优于VIBE序列[5.0(4.5,5.0)与4.0(4.0,4.5)分;z=2.12,P=0.034]。2位医师间图像质量评分一致性程度中等(Kappa=0.554)。结论全身PET/MR显像中StarVIBE序列较VIBE序列可明显提升颈胸部及盆腔病变图像质量。

  • 标签: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外侧髁骨折CT图像与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完全断裂的关系。方法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就诊于天津大学天津医院的合并MCL损伤的胫骨平台外侧髁骨折患者59例,男32例、女27例,年龄(42.4±12.3)岁(范围19~65岁);伸直型损伤26例,屈曲型损伤33例。根据术前MRI和术中完成骨折固定后的外翻应力试验将患者分为MCL部分损伤组和完全断裂组。在CT片上按照孙杰等提出的胫骨平台外侧髁ABC骨折分型确定骨折位置并测量胫骨外侧平台塌陷深度(lateral plateau depression,LPD)。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LPD与MCL完全断裂的关系。结果59例胫骨平台外侧髁骨折合并MCL损伤患者中部分损伤42例、完全断裂17例;按照ABC骨折分型:伸直型损伤(累及A区)26例,包括AB型21例、ABC型5例;屈曲型损伤33例,包括B型19例、BC型12例、C型2例。其中17例MCL完全断裂均发生于伸直型损伤,包括AB型14例、ABC型3例。MCL完全断裂组和部分损伤组LPD分别为(11.7±5.3)mm(范围4.3~28.1 mm)和(11.5±4.8)mm(范围3.8~23.6 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P=0.567);LPD诊断MCL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504。伸直型损伤患者26例,其中MCL完全断裂17例、部分损伤9例,LPD分别为(11.7±5.3)mm(范围4.3~28.1 mm)和(6.6±1.8)mm(范围3.8~9.4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P=0.009);LPD诊断MCL损伤的最佳预测截断值为7.25 mm,灵敏度为88.2%,特异度为77.8%,AUC为0.868。结论当胫骨平台外侧髁骨折位于伸直型损伤区且在冠状面CT片上测量LPD>7.25 mm时应特别注意是否合并MCL完全断裂,在完成骨折固定手术后需要对MCL进行修复。

  • 标签: 胫骨骨折 内侧副韧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人工智能图像分析技术对骨髓细胞形态的识别效能。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患者的骨髓标本。选取骨髓标本100份,患者来源包括慢性髓系细胞白血病2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4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8例、多发性骨髓瘤5例、急性白血病7例、慢性贫血患者32例、感染患者6例及正常骨髓象15名。其中男45例,女55例,年龄52(37,66)岁,骨髓涂片经瑞-姬染色后,应用AI分析系统和人工审核对13种骨髓有核细胞进行分类,以人工审核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的结果差异,应用统计学软件绘制混淆矩阵,人工审核结果与AI分析系统预分类结果符合度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应用Pearson检验分析AI系统预分类和手工镜检分类结果的一致性。选取临床已确诊的MDS和AML骨髓标本各30例,比较AI分析系统人工审核与手工镜检2种方法分类计数原始细胞百分比结果的差异性,以评估AI分析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应用AI分析系统扫描共获得76 630张13种骨髓有核细胞的高清单一彩色图像;13种骨髓有核细胞分类计数的加权平均实验诊断效率参数为:敏感度95.82%,特异度99.19%,准确度98.89%,假阳性率81.00%,假阴性率4.18%;AI分析系统预分类结果和手工镜检分类结果的相关性显示:原始细胞、早幼粒细胞、中性中幼粒细胞、中性晚幼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及淋巴细胞均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r>0.70,P<0.001);AI分析系统与手工镜检2种方法对MDS原始细胞的计数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AML原始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由于原始细胞计数均≥20%,符合AML的分型诊断标准。结论AI分析系统对13种骨髓有核细胞分类计数有较好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骨髓有核细胞 骨髓细胞形态学 人工智能 手工镜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图像特征及代谢参数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恶性危险度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20年6月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治疗前行18F-FDG PET/CT检查的35例GIST患者(男27例、女8例,年龄44~84岁)临床及影像资料。将18F-FDG PET/CT中GIST病灶按照图像特征分为环形摄取和非环形摄取,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图像特征不同分组间肿瘤坏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危险度分级(简称NIH分级)之间的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SUVmax、基于SUVmax不同阈值(2.5、40%和50%)下的肿瘤代谢体积(MTV;MTV2.5、MTV40%、MTV50%)和病灶糖酵解总量(TLG;TLG2.5、TLG40%、TLG50%)与临床病理特征(病变部位、肿瘤最大径、核分裂象、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坏死、图像特征、NIH分级)的关系。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与代谢参数的相关性。绘制不同代谢参数诊断NIH分级的ROC曲线,采用Delong检验比较不同AUC间的差异。结果35例GIST患者中,环形摄取占31.4%(11/35),非环形摄取占68.6%(24/35),2组间的坏死[7/11和12.5% (3/24); P=0.004]、NIH分级高危构成[11/11和25.0% (6/24); 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最大径、核分裂象、坏死、图像特征、NIH分级不同分组间代谢参数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值:-4.70~-2.09,均P<0.05),但Ki-67不同分组的代谢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值:-0.83~-0.71,均P>0.05)。代谢参数与核分裂象、肿瘤最大径、坏死、图像特征、NIH分级之间均有相关性(rs值:0.36~0.81,均P<0.05),但与Ki-67之间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rs值:0.12~0.14,均P>0.05)。SUVmax与MTV2.5、TLG2.5、TLG40%、TLG50%的AUC分别为0.752、0.856、0.856、0.882、0.8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1.96~2.12,均P<0.05)。结论在18F-FDG PET/CT中图像特征呈环形摄取的GIST具有更高的NIH分级,肿瘤更易出现坏死;基于SUVmax不同阈值下的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对GIST的NIH分级的预测具有一定意义,并可能优于SUVmax。

  • 标签: 胃肠道间质肿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缩短采集时间和多动脉期扫描技术对钆塞酸二钠肝脏增强MRI动脉期成像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1年12月253例行钆塞酸二钠肝脏增强MRI检查的患者病例,根据不同的检查方式将患者分为三组:常规的容积内插式屏气检查(conventional volumetric interpolated breath-hold examination, C-VIBE)87例(单动脉期,扫描时间16 s);缩短采集时间的屏气检查(shortened acquisition volumetric interpolated breath-hold examination, S-VIBE)78例(单动脉期,扫描时间12 s);结合了鸡尾酒并行采集(controlled aliasing in parallel imaging results in higher acceleration, CAIPIRINHA)技术、水脂分离压脂(Dixon)技术及时间分辨交叉随机轨迹(time-resolved imaging with interleaved stochastic trajectories, TWIST)成像的容积内插屏气检查(CAIPIRINHA-Dixon-TWIST-VIBE, CDT-VIBE)88例(五期多动脉期,扫描时间16 s)。分别对三组图像动脉期的期相和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均采用四分法,图像期相根据肝动脉及门静脉显示程度划分;主观图像质量从图像伪影、肝脏边缘清晰度及病灶显示三个方面评价,客观图像质量包括图像的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 SNR)与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 CNR)。分类变量表示为病例数和百分比,χ2检验处理分类变量;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年龄的差异;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三组序列组间与多动脉期组内图像质量的差异及三组序列图像SNR与CNR的差异。结果三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性别、年龄、胸水、腹水、慢性阻塞性疾病、肝硬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名MRI诊断医生对动脉期期相和图像质量评估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0.7)。在动脉期图像中,CDT-VIBE组最佳图像的评分优于C-VIBE组和S-VIBE组(H=23.698,P<0.001)。在动脉早期图像中,CDT-VIBE组最佳图像评分优于C-VIBE组(H=19.415,P=0.043)。三组图像动脉早期比动脉晚期出现更多不满意图像(χ2=7.311,P=0.007)。CDT-VIBE组最佳图像在动脉早期与晚期的优秀率远高于C-VIBE组和S-VIBE组(P<0.05)。CDT-VIBE组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动脉早期图像优秀率高于后三期(P<0.05);动脉晚期中第四期图像的优秀率(78.4%)远高于前三期(P<0.05)。三组图像的SNR(H=3.854,P=0.146)及CNR(H=2.120,P=0.34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注射钆塞酸二钠后,采用缩短采集时间的S-VIBE序列不能有效减少屏气失败的图像,而使用多动脉期采集的CDT-VIBE序列则可以提供更多的优秀动脉期图像,既可以提供描绘血管的动脉早期图像,又可以获得病灶强化信息的动脉晚期图像,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肝脏 肝细胞癌 磁共振成像 钆塞酸二钠 动脉期期相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牙发育异常是牙发育期间受基因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导致牙结构、形态、数目和萌出等出现异常。数字化技术作为当前医学研究的热点,为现代口腔医学诊疗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数字化诊断、数字化虚拟现实、三维打印、动静态导航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为牙发育异常的流行病学调查、疾病辅助诊断、多学科联合治疗和疗效评估等环节提供更加精确、高效、自动、智能的现代化诊疗模式。

  • 标签: 牙体发育异常 人工智能 数字化技术 虚拟仿真设计 多学科治疗
  • 简介:摘要本文就老年患者数字融入的概述及相关影响因素、门诊智慧服务采纳现状、门诊智慧服务适老化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学者深入研究老年患者数字融入提供参考。

  • 标签: 综述 智慧门诊 智慧服务 老年患者 数字融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能CT 45 keV低能级虚拟单能图像(VMI)对下咽鳞状细胞癌病灶显示及T分期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治疗前行双能CT检查的58例下咽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采用增强静脉期图像,经双能后处理软件获得2组图像,分别为45 keV VMI和标准混合图像(30% 80 kV+70% 140 kV)。由1名高年资和1名低年资放射科医师分别以5分Likert法独立评估2组图像对下咽鳞状细胞癌病灶的总体显示评分。高年资医师进一步对各解剖亚区(梨状窝、咽后壁、环后区)下咽癌病灶的显示以及判断深部侵犯(食管入口、带状肌、椎前肌)进行评分,并以盲法分别利用这2组图像对所有病灶进行T分期。以病理T分期(手术病例)或临床T分期(非手术病例)为金标准,计算2组图像T分期的准确度。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2组图像评分的差异,采用McNemar-Bowker检验比较2组图像T分期准确度的差异。结果高年资医师对45 keV VMI及标准混合图像总体显示评分为3.5(3,4)分和3(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03,P<0.001);低年资医师的评分为3(3,4)分和2(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93,P<0.001)。45 keV VMI对梨状窝、咽后壁及环后区病灶显示评分和侵犯带状肌的评分均高于标准混合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图像对侵犯食管入口和椎前肌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45 keV VMI和标准混合图像对下咽癌T分期的准确度分别为87.9%(51/58)和81.0%(47/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3,P=0.189)。结论45 keV VMI对下咽鳞状细胞癌的病灶显示和评价侵犯带状肌优于标准混合图像,对T分期的准确度有限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判断食管入口和椎前肌是否受侵犯无明显优势。

  • 标签: 下咽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虚拟单能图像 T分期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朱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5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13期
  • 机构:哈巴河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新疆哈巴河836700
  • 简介:医院文书档案对医院党务管理、行政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医院档案管理质量的不断提高,为医院的医疗服务和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为一月份书档案管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分析了大数据给医院文书档案工作带来的变革,论述了医院文书档案管理中存在问题,基于此,探究文书档案管理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策略。

  • 标签: 数字化背景;医院;文书档案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基于AO分型的浮膝损伤数字化分型体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20年12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100例成年浮膝损伤患者的资料。其中,男74例,女26例;平均年龄43.7岁;左膝54例(54.0%)、右膝43例(43.0%)、双膝3例(3.0%)。新的数字化分型按照AO分型将股骨及胫骨各分成三部分,按照部位组合后共重新编排成六种分型。通过应用该分型对所纳入病例的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以总结该分型在浮膝损伤中的使用范围及分型分布规律。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Ⅰ~Ⅵ型损伤比例分别为Ⅰ型42.7%(44/103)、Ⅱ型18.4%(19/103)、Ⅲ型9.7%(10/103)、Ⅳ型10.7%(11/103)、Ⅴ型11.7%(12/103)、Ⅵ型6.8%(7/103)。不同损伤分型患者在性别(χ2=6.068,P>0.05)、受伤侧别(χ2=0.658,P>0.05)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AO分型的浮膝损伤数字化分型体系能够对大部分浮膝损伤以及合并开放伤病例进行分类,能有效地为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更有利于评估预后及学术交流。

  • 标签: 浮膝损伤 股骨骨折 胫骨骨折 数字化分型 AO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化3D打印技术辅助下精准切取部分第2跖趾关节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指骨间关节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顺德医院(佛山市顺德区乐从医院)手足外科收治7例近侧手指指骨间关节部分关节缺损患者,术前采集手、足骨骼三维数据,利用3D打印模型体外模拟手术,术中应用以第1跖背动脉-第2趾背动脉为蒂,在导航模板辅助下切取所需大小的第2跖趾关节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手部小关节缺损。本组7例均采用门诊和电话随访。结果本组7例病例移植组织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24(平均9.5)个月,修复的指骨间关节活动度为(56±6)°;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2例、良4例、差1例。结论3D打印技术辅助下游离第2跖趾关节组织瓣移植修复手部小关节缺损,能精准切取组织瓣,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 标签: 近侧指骨间关节缺损 第2跖趾关节 3D打印 移植 数字化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数字设计3D打印定制带翼臼杯重建髋臼严重骨缺损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1年8月无锡市人民医院关节外科在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数字设计3D打印定制带翼臼杯重建髋臼严重骨缺损10例患者的资料,男5例、女5例,年龄(73.6±8.1)岁(范围62~87岁),左、右侧各5例。髋臼严重骨缺损Paprosky分型:ⅢA型2例、ⅢB型8例。术前薄层CT数据逆向重建数字骨盆,计算机设计一体式带翼臼杯5例、分体式带翼臼杯5例,其中复合一体式垫块3例。翻修手术中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臼杯放置及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管和神经损伤、术后感染及脱位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评估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通过骨盆X线片测量旋转中心高度、水平位置,并评估假体稳定性。结果术中臼杯放置及固定过程顺利,手术时间为(147.9±48.3)min(范围96~212 min),术中出血量为(730.4±262.6)ml(范围500~1 300 ml)。随访时间为(40.8±18.7)个月(范围16~70个月)。术前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为(28.60±8.40)分,至末次随访时提高至(83.80±6.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84,P<0.001);优4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0%(9/10)。末次随访时患侧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由术前(46.24±7.74)mm降低至(15.54±2.5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1,P<0.001);较健侧(13.81±1.48)mm轻度上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3,P=0.100);水平距离由术前(33.79±5.27)mm增加至(40.53±4.5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2,P=0.006);与健侧(38.54±3.46)mm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1.28,P=0.232)。无一例出现血管及神经损伤、感染、假体脱位等并发症,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期间假体均未出现松动、移位、螺钉断裂等情况。结论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数字设计3D打印定制带翼臼杯重建髋臼严重骨缺损,可改善髋关节功能、重建髋臼旋转中心及维持假体早中期稳定性,早中期临床疗效良好。

  • 标签: 计算机辅助设计 髋假体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再手术
  • 简介:摘要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发病率第一的恶性肿瘤。由于我国女性乳腺多属于致密型乳腺,而乳腺X线摄影筛查对致密型乳腺中非钙化病变检出灵敏度较低,数字化乳腺断层合成摄影(DBT)虽然能够减少致密乳腺组织中对病变的掩盖,提高乳腺癌的检出率并降低召回率,但DBT具有图像数量多导致医师阅片时间延长的局限性。基于此,人工智能技术联合DBT应用于乳腺癌筛查应用前景广泛。该文就DBT以及DBT联合人工智能技术在乳腺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乳腺肿瘤 筛查 数字化乳腺断层合成摄影 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