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伤螺钉的3种空间位置对A型胸腰椎骨折体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宁波市第六医院脊柱外科住院治疗的156例A型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根据伤螺钉的空间位置分为3组:A组55例,位于椎弓根纵轴平分线和上终板之间的体区域;B组52例,位于椎弓根纵轴平分线和椎弓根下切迹顶点水平线之间的体区域;C组49例,位于椎弓根下切迹顶点水平线和下终板之间的体区域。比较3组患者间以及同一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体前缘、中间、后缘高度、Beck指数及伤成角。结果三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体前缘、中间高度、Beck指数均高于术前,伤成角均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述指标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1周体后缘高度高于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和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A、B两组伤前缘、中间高度、Beck指数高于C组,伤成角小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述指标A、B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置钉平行和接近上终板,位于和椎弓根纵轴相对应的体的中上部分,会有利于术中体复位,并且有利于维持术后体高和减少术后体高的丢失。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椎体高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双侧经皮体成形术(PV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16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62例患者采用单侧PVP手术治疗(A组),另54例患者采用双侧PVP治疗(B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过程创伤指标、骨折体前缘高度、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Cobb角的变化及手术并发症。结果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X线曝光次数、骨水泥用量均低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A组和B组患者的体前缘高度、JOA评分、Cobb角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体前缘高度、JOA评分较本组术前均显著提高(P<0.05),Cobb角测定值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两组间体前缘高度、JOA评分、Cobb角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率(11.29%)与B组患者(18.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PV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与单侧PVP治疗的效果差异不大,但是单侧PVP手术时间短、X线曝光次数更少、骨水泥用量更少。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骨折,压缩性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双侧经皮体成形术(PV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16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62例患者采用单侧PVP手术治疗(A组),另54例患者采用双侧PVP治疗(B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过程创伤指标、骨折体前缘高度、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Cobb角的变化及手术并发症。结果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X线曝光次数、骨水泥用量均低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A组和B组患者的体前缘高度、JOA评分、Cobb角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体前缘高度、JOA评分较本组术前均显著提高(P<0.05),Cobb角测定值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两组间体前缘高度、JOA评分、Cobb角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率(11.29%)与B组患者(18.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PV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与单侧PVP治疗的效果差异不大,但是单侧PVP手术时间短、X线曝光次数更少、骨水泥用量更少。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骨折,压缩性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体高再丢失的相关影响因素并筛查最佳预测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21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55例,女60例;年龄21~80岁[(48.6±10.4)岁]。按照Denis骨折分类法:压缩性骨折73例(A型15例,B型51例,C型7例),爆裂性骨折135例(A型28例,B型87例,C型20例),屈曲牵张型骨折7例(A型4例,B型2例,C型1例)。均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23.8±8.2)个月],86例发生体高丢失(丢失组),129例未发生体高丢失(未丢失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指数、体重指数(BMI)、骨折类型、骨折体数、术前矢状面Cobb角、术前体压缩程度、伤置钉数、体复位程度等;采用单因素分析上述因素与体高再丢失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体高再丢失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AUC),并根据ROC曲线筛查术后体高再丢失的最佳预测点。结果两组性别、年龄、BMI、骨折类型、骨折体数、术前矢状面Cobb角和伤置钉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STA指数、术前体压缩程度及伤体复位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OSTA指数、术前体压缩程度及伤体复位程度与术后体高再丢失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OSTA指数(OR=1.109,95%CI 0.527~0.685,P<0.05)和术前体压缩程度(OR=0.038,95%CI 0.539~0.689,P<0.05)与术后体高再丢失显著相关。预测术后体高再丢失的AUC分别为0.606和0.614,分析得出OSTA指数1.9及术前体压缩程度31.3%分别为术后体高再丢失的最佳预测点。结论OSTA指数、术前体压缩程度是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发生体高再丢失的独立危险因素。OSTA指数≤1.9或术前体压缩程度≥31.3%时,术后体高再丢失的发生风险显著增高。

  • 标签: 脊柱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构造塌陷 椎弓根螺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臼杯假体模拟植入Crowe Ⅱ/Ⅲ型DDH髋臼的不同高度时臼杯-骨界面间应力和应变分布特征。方法基于3位Crowe Ⅱ/Ⅲ型DDH患者髋关节的CT扫描数据,利用计算机软件作髋臼三维建模,在距髋臼下缘连线垂直高度为15、21、30 mm处分别模拟植入臼杯模型,并转化为三维有限元网格模型,施加静力载荷,记录臼杯-骨界面的应力和应变数据,行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分析各组最大应力及应变的差异。结果3组臼杯模型在距髋臼下缘连线垂直高度为21 mm处的最大应力值最小,分别为患者A 10.03 Mpa、患者B 17.67 Mpa和患者C 14.99 Mpa。在安装高度为15 mm和30 mm处,臼杯的最大应力值分别为患者A 20.64、12.03 Mpa,患者B 22.06、23.02 Mpa和患者C 34.72、17.88 Mpa。对15、21、30 mm处骨质、臼杯的最大应力及应变行两两配对检验显示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后P>0.0167)。不同安装高度下臼杯假体及假体周围骨组织应变量没有明显分布规律。结论对于Crowe Ⅱ/Ⅲ型DDH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适当上移臼杯旋转中心能减少臼杯假体最大应力。

  • 标签: 髋关节 人工关节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Jack体扩张器后凸成形术(DKP)与Kyphon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BKP)治疗骨质疏松体压缩性骨折(OVCF)术后伤高度丢失与邻近椎间盘退变的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5月至2016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94例OVCF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DKP组(采用DKP治疗)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72.4±9.2)岁,骨密度值(-3.99±0.88)SD,病程(0.7±0.4)个月。BKP组(采用DKP治疗)64例,男28例,女36例;年龄(71.6±14.3)岁,骨密度值(-4.08±0.63)SD,病程(0.6±0.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 d及术后36个月伤高度变化、邻近椎间盘高度指数百分比(DHIP)和椎间盘退变的Pfirrmann分级。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伤前缘、中间高度及DHIP均低于术后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KP组、BKP组术后36个月椎间盘高度指数百分比(79.86%±4.48%、80.24%±6.8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7,P=0.782)。DKP组、BKP组分别有36、84例患者Pfirmman分级发生退变,两组椎间盘退变发生率(60.0% vs. 65.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0,P=0.454)。结论DKP和BKP治疗OVCF远期均可能出现伤高度丢失和相邻椎间盘退变,但两组椎间盘退变无明显差异。

  • 标签: 脊柱骨折 骨折,压缩性 椎体成形术 Jack椎体扩张器 椎体高度丢失 椎间盘退变
  • 简介:摘要近视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高度近视所产生的并发症是导致低视力和盲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临床和公共卫生领域中严重威胁眼健康的慢性疾病,高度近视的防控应积极采取三级预防策略,同时积极采用最新的眼底影像学技术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法加强"近视→高度近视→病理性近视"发生机制和演变规律的探究,建立科学的近视预测模型,精准开展高度近视眼健康监测和管理,早期发现和治疗高度近视并发症,降低低视力和盲的发生率。

  • 标签: 近视 近视,退行性 预防医学 述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后路体次全切治疗胸腰段体成形术再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28例胸腰段体成形术再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21例;年龄61~76岁,平均62.4岁;骨折体:T11 5例,T12 9例,L1 11例,L2 3例;既往手术方法:经皮体成形术治疗17例,经皮体后凸成形术治疗11例。手术方法:后路切除棘突、板,经侧方切除关节突、横突,部分切除体、骨水泥及上下椎间盘,神经减压,体间人工体固定,后路钉棒矫形固定。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评价矫形效果;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脊柱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182.1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996.2 mL。28例患者术后随访8~29个月(平均19.8个月),无明显神经功能损伤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cobb角由术前的41.3°±10.3°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6.4°±2.5°,VAS评分由术前的(7.3±1.8)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2.5±1.0)分,JOA评分由术前的(8.4±2.3)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21.3±2.5)分,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路体次全切治疗胸腰段体成形术再骨折,可一期进行骨水泥清除、椎管减压、间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有很好的疗效。

  • 标签: 胸椎 腰椎 骨质疏松 椎体成形术 再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和分析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PCE)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的高度近视患者共144例(144眼),分为3组,每组各48例(48眼),分别行SMILE、FS-LASIK及LASEK。采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分析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角膜顶点PCE及2 mm、4 mm直径平均PCE。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量(△PCE)为术后PCE与术前PCE差值。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组内及3组间PCE和△PCE进行比较。术后6个月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3组△PCE与中央角膜厚度(CCT)、透镜厚度/切削深度(LT/AD)及剩余基质床厚度(RBT)进行分析。结果:3组PCE仅在角膜4 mm直径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9,P<0.001),术后6个月,SMILE及FS-LASIK组PCE小于LASEK组(F=9.75,P<0.001)。3组△PCE在角膜各区域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SEK组角膜中央后表面术后1个月较术前轻微后移(P=0.001),至术后6个月时回弹至术前高度。SMILE组及LASEK组术后1个月4 mm直径角膜后表面较术前均有轻微前移(P<0.05),至术后6个月维持稳定。FS-LASIK组PCE在角膜各区域及手术前后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S-LASIK组2 mm环及4 mm环△PCE与AD呈轻度正相关(r=0.31,P=0.029;r=0.30,P=0.039),其余参数间均无相关性。结论:SMILE、FS-LASIK及LASEK矫正高度近视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无差异;3种方式矫正高度近视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均有较好的稳定性。

  • 标签: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 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 高度近视 角膜后表面高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中间融合器高度对不同退变程度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为融合器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建立下腰椎(L3~S1)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在L3,4节段构建轻、中、重三种不同程度的退变节段,在L4,5节段模拟进行OLIF手术,并分别植入高度为8、10、12、14 mm的融合器;施加7.5 N·m力矩使腰椎产生前屈、后伸、侧弯和轴向旋转运动,分析融合器高度变化对手术邻近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间最大应力及关节突软骨最大应力的影响。结果邻近节段活动度及椎间盘的最大应力随着融合器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这一趋势在中、重度退变组不明显。植入四种不同高度(8、10、12、14 mm)的融合器后,L3,4节段均在后伸时ROM达到最大,轻度退变组分别为2.68°、2.71°、2.94°和2.98°,中度退变组为2.33°、2.37°、2.41°和2.49°,重度退变组为1.94°、1.99°、2.14°和2.21°。L3-4椎间盘均在右侧弯时应力达到最大,轻度退变组分别为23.95 MPa、24.60 MPa、24.90 MPa和25.34 MPa,中度退变组为25.57 MPa、25.60 MPa、25.82 MPa和25.89 MPa,重度退变组为25.95 MPa、25.99 MPa、26.48 MPa和27.13 MPa。L3,4节段关节突软骨均在后伸时应力达到最大,轻度退变组分别为15.87 MPa、15.78 MPa、16.29 MPa和16.43 MPa,中度退变组为15.97 MPa、16.31 MPa、16.53 MPa和17.79 MPa,重度退变组为16.17 MPa、16.49 MPa、16.95 MPa和17.35 MPa。结论对需要进行OLIF手术的轻度腰椎退变患者,手术节段的高度不宜过度撑开;而对需要进行OLIF手术的中、重度腰椎退变患者,建议选择间融合器高度较原椎间隙高度增加0~2 mm即可。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椎间盘退行性变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现象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体成形术(PVP)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OVCF)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9月至2019年7月本院确诊的50例OVCF患者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甲乙两组,甲组采用PVP治疗,乙组采用PKP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疼痛评分、体形态恢复情况、体功能障碍及骨水泥渗透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周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乙组的VAS评分(2.85±0.86)分显著低于甲组的(4.18±0.96)分(P<0.05)。术后1周及3个月乙组患者的ODI评分(27.35±3.59)、(28.38±3.68)分均比甲组的(40.46±4.71)、(42.36±4.36)分低(均P<0.05)。术后乙组患者体高(23.94±2.56)mm高于甲组的(20.75±2.14)mm,后凸Cobb角(7.61±2.68)°小于甲组的(13.26±2.35)°(均P<0.05)。乙组骨水泥渗透率4.00%,甲组骨水泥渗透率3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PVP都能显著减轻OVCF患者疼痛感,PKP较PVP的预后好。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高度近视行SMILE、LASEK及LASIK术后远期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对照研究。对开封市眼病医院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行角膜屈光手术的高度近视者103例(103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成3组:SMILE组,37例(37眼);LASEK组,31例(31眼);LASIK组,35例(35眼)。记录术后3年时角膜最薄点、角膜顶点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量,对3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3年,3组角膜最薄点后表面高度变化量分别为:(-3.65±3.12)μm、(-4.59±3.07)μm、(-1.76±3.56)μ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02,P=0.017);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变化量为:(-2.82±2.17)μm、(-4.01±2.59)μm、(-0.95±3.07)μ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36,P<0.001);光学区直径4 mm 0°位处后表面高度变化量为:(1.92±2.39)μm、(-1.70±4.01)μm、(-0.21±3.29)μ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98,P<0.001)。结论三种手术方式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均下降,且均稳定,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下降量最大,稳定性最好,SMILE术后角膜稳定性优于LASIK。

  • 标签: 高度,后表面,角膜 近视,高度 飞秒激光小切口透镜取出术(SMILE)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 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穿刺锥体形成术(PVP)治疗骨质疏松体压缩性骨折(OVCF)后再发锥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烟台市烟台山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OVCF患者252例(376个体),对患者进行PVP治疗,术后建立病友微信群聊,对患者进行为期18个月的随访,并对在此期间再发OVCF案例做记录,将患者分为骨折组(25例)与健康组(227例),运用该院自拟调查表对患者骨折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调查、记录并分析,自拟调查表包括两个版块,分别为患者个人因素〔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等〕与医疗因素〔包括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穿刺方法、骨密度(QCT值)、体高回复率、原发体平均数目、体后凸角(Cobb)、手术前后疼痛感受评价等〕,对调查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法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关于骨水泥渗漏、骨密度、年龄等因素的分类下,两组患者骨折再发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渗漏、骨密度、年龄与患者术后骨折再发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对于OVCF患者,PVP术为其较好的治疗手段之一,但术后骨折再发的危险因素与高龄、骨密度、骨水泥渗漏有较为显著关联,需要对此类患者密切观察。

  • 标签: 骨质疏松 锥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穿刺锥体成形术 骨折再发
  • 简介:摘要经皮体强化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有效且安全的方法,包括经皮体成形术和经皮体后凸成形术。经皮体强化术通过将骨水泥注入骨折体内以增加体强度,从而减轻症状。术中注入的骨水泥根据位置可分为体外(渗漏)和体内两部分。体外骨水泥(渗漏)或可导致肺栓塞、脊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体内骨水泥分布情况,或与临床结果、影像学结果、手术并发症及生物力学性能等密切相关。截止目前,体内骨水泥分布类型的研究数量众多、分类标准不一,尚缺乏系统归纳。骨水泥分布类型是经皮体强化术中非常重要的参数,几乎不可忽视;根据术后X线片分类居多,根据术后CT扫描分类次之,根据术后MR检查分类少见;根据骨水泥形态的分类标准趋于一致,而根据骨水泥范围的分类标准趋于混乱;无论是形态分类还是范围分类,不同研究者的结论均有相同、相似或相佐;单一现有的分类方法,尚不能完好的描述骨水泥分布情况。对分类系统进行综述,总结分类系统的临床意义及生物力学相关结论,归纳分类系统的可靠性和局限性,以期为骨水泥体分布情况分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 标签:
  • 简介:摘要黄斑劈裂(MF)是高度近视后巩膜葡萄肿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本文主要对高度近视MF的发生机制、病理改变、合并病变、自然病程及手术治疗进行综述。

  • 标签: 高度近视 黄斑劈裂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体位复位联合穿刺针撬拨复位经皮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经皮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唐山市第二医院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68例OVCFs患者纳入观察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应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进行匹配分组,分为PVP联合组(调整手术床过伸20°~30°,如体位复位失败,依术前终板压缩程度双侧穿刺针反向撬拨,推注骨水泥)和PKP组(术前不调整手术床,穿刺后置入球囊并双侧扩张,推注骨水泥),每组各34例。术前拍摄患者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伤Cobb角,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及腰背功能。术中记录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后第2天拍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伤Cobb角、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骨水泥是否渗漏、记录VAS评分,术后3个月记录ODI评估患者腰背功能。术后12个月末次随访,统计患者治疗费用及再骨折情况。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个月。PVP联合组手术时间[(42.7±5.9)min]、透视次数[(20.0±3.6)次]、治疗费用[(19 153±601)元]均优于PKP组[(67.4±7.3)min、(30.1±5.9)次、(27 496±669)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39、8.46、54.12,均P<0.001)。Cobb角:两组术后伤Cobb角[PVP联合组(10.7±4.5)°、PKP组(13.4±3.8)°]较术前[PVP联合组(17.0±5.1)°、PKP组(16.7±5.1)°]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61、5.61,均P=0.001),且PVP联合组较PKP组恢复较好,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P=0.009)。PVP联合组和PKP组术后VAS评分[(3.9±1.5)分与(4.1±1.6)分]较术前[(6.9±1.1)分与(7.1±0.9)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63、8.88,均P=0.001),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P=0.630)。PVP联合组和PKP组术后ODI(0.315±0.068与0.319±0.077)较术前(0.574±0.066与0.553±0.075)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8.54、14.16,均P=0.001),两组患者术后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P=0.803)。两组患者术后骨水泥渗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P=0.642)。PVP联合组术后因外伤引起再骨折1例,PKP组无再骨折。结论体位复位联合穿刺针撬拨复位PVP和PKP均可缓解OVCFs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后凸畸形。体位复位联合穿刺针撬拨复位PVP在手术时间、对医患放射线伤害、治疗费用方面更有优势且矫正畸形效果更显著。

  • 标签: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椎体成形术 体位复位 穿刺针撬拨复位 椎体后凸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寰枢脱位后路寰枢融合术的长期疗效。方法分析2001年6月至2011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6例儿童寰枢脱位患者,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影像资料及功能评价结果,统计分析患者远期疗效。结果患者随访(156.4±47.6)个月,术后半年时间随访发现患者均实现骨性愈合;C0~C2角术后颈椎弯曲角明显较术前改善(P<0.05);C2~C7角最后一次随访的曲度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从术前的平均(9.28±2.37)分提升到末次随访的(14.44±1.28)分,大部分患者的恢复状态不错,病情较稳定。JOA评分术后改善率平均值为77.35%,其中优秀有24例,良好有5例,优良率为100%。结论后路寰枢融合术是治疗儿童寰枢脱位的有效手段,术后长期疗效良好,不会对儿童的颈椎曲度和神经功能成显著的不良反应。

  • 标签: 儿童 寰枢椎 椎弓根螺钉 融合固定 颈椎曲度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保守治疗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对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患者旁肌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患者286例的病历资料,男54例,女232例;年龄(67.7±13.3)岁(范围52~90岁)。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保守治疗组(134例)和PKP组(152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双侧旁肌(腰大肌、竖脊肌及多裂肌)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及脂肪浸润率(fatty infiltration,FI%);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卧床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体前缘高度比、体矢状位Cobb角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L3-4、L4-5和L5S1椎间盘水平各个旁肌CSA及F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KP组术后3个月L3-4、L4-5和L5S1椎间盘水平多裂肌CSA分别为(6.56±1.26) cm2、(6.87±1.31) cm2和(7.14±1.29) cm2,竖脊肌CSA分别为(12.39±2.16) cm2、(14.72±2.67) cm2和(16.45±3.09) cm2,腰大肌CSA分别为(7.05±1.52) cm2、(8.12±1.75) cm2和(8.68±1.66) cm2,PKP组各椎间盘水平旁肌CSA均大于保守治疗组(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各椎间盘平面各个旁肌F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KP组术后1年L3-4、L4-5和L5S1椎间盘水平多裂肌CSA分别为(6.43±1.23) cm2、(6.62±1.42) cm2和(7.06±1.32) cm2,竖脊肌CSA分别为(12.02±2.08) cm2、(14.53±2.76) cm2和(16.39±2.84) cm2,腰大肌CSA分别为(6.98±1.47) cm2、(8.01±1.59) cm2和(8.37±1.72 ) cm2,PKP组各椎间盘水平旁肌CSA均大于保守治疗组(均P<0.05)。PKP组术后1年L3-4、L4-5和L5S1椎间盘水平多裂肌FI%分别为31.40%±5.84%、32.54%±6.64%和33.26%±7.16%,竖脊肌FI%分别为22.64%±3.47%、23.08%±3.72%和23.84%±3.99%,腰大肌FI%分别为9.23%±2.20%、9.72%±2.54%和10.98%±2.43%,PKP组各椎间盘水平旁肌FI%均小于保守治疗组(均P<0.05)。PKP组卧床时间(9.21±2.52) d短于保守组(40.32±9.79) d(t=37.79,P<0.001)。治疗后第1天、末次随访时VAS、ODI均小于保守组(均P<0.05)。而PKP组体前缘高度比、体矢状位Cobb角恢复情况明显优于保守组(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患者旁肌在疾病进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变。与保守治疗相比,PKP手术不仅可以短期内明显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还可以明显延缓旁肌退变。

  • 标签: 腰椎 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骨折 椎旁肌
  • 简介:摘要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猴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是继天花灭绝后能够感染人类的最重要的正痘病毒。自1970年刚果民主共和国发现第一例人感染猴痘病毒病例以来,猴痘主要流行于中非与西非地区。2022年5月6日至7月15日,猴痘在多个国家出现了暴发,已经在全球62个国家和地区发现猴痘病例,并且出现了人际传播,引起了全球的高度关注。人类发现猴痘病毒已经60多年,但是对猴痘病毒的认识和研究还相对有限。因此本文就此次疫情的流行情况、暴发的可能原因以及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进行分析,提出应对策略,为猴痘的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 标签: 猴痘病毒 正痘病毒属 人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