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真皮乳头层成纤维细胞(Fp)、网状层成纤维细胞(Fr)和肌成纤维细胞(MFB)在瘢痕疙瘩皮损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方法2019年5-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确诊的15例瘢痕疙瘩患者,男8例,女7例,年龄20~50岁,取皮损组织,以15例年龄匹配的女性乳房整形术正常皮肤组织为对照。采用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AP)、CD90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分布。从3例正常皮肤和3例瘢痕疙瘩组织中分离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采用10 ng/ml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体外处理两组细胞0~48 h,观察细胞表型的变化,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FAP、CD90和α-SMA mRNA和蛋白表达。两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正常皮肤组织中,FAP+/CD90-细胞主要分布在真皮浅层,FAP-/CD90+细胞集中在真皮深层,CD90+细胞几乎不表达α-SMA;瘢痕疙瘩组织深层可见大量FAP+和CD90+细胞,大量CD90+细胞同时表达α-SMA。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几乎不表达α-SMA,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表达α-SMA;TGF-β1处理24 h时,正常成纤维细胞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α-SMA+细胞荧光强度(21.058 ± 0.709、27.112 ± 0.097)均高于未处理组(11.312 ± 0.636、21.306 ± 0.464),t值为22.430、13.370,P < 0.05。RT-PCR和Western印迹显示,TGF-β1处理48 h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FAP、CD90、α-SMA mRNA相对表达水平(92.610 ± 3.667、1.366 ± 0.105、3.240 ± 0.141)与蛋白表达水平(0.652 ± 0.073、1.046 ± 0.119、0.946 ± 0.117)均高于处理前(均P < 0.05)。结论瘢痕疙瘩组织真皮深层的CD90+(Fr)细胞异常增生,提示针对真皮深层异常增殖活跃的FAP-/CD90+(Fr)细胞群进行定向干预可能提高瘢痕疙瘩治疗疗效。

  • 标签: 瘢痕疙瘩 成纤维细胞 肌成纤维细胞 乳头层成纤维细胞 网状层成纤维细胞 CD90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s)中是否存在Warburg效应,及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s)、萎缩性瘢痕成纤维细胞(ASFs)是否存在类似现象。方法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萎缩性瘢痕及正常皮肤标本,均来源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患者手术后废弃组织,每种标本各来源于8例患者。分离培养KFs、HSFs、ASFs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NFs),检测各组细胞葡萄糖消耗量与乳酸产生量;以qPCR检测各组细胞糖酵解关键酶mRNA的相对表达量;利用2-脱氧-D-葡萄糖(2-DG)抑制KFs与NFs中糖酵解,对比2种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结果KFs组的葡萄糖消耗量及乳酸产生量较NFs组分别增高达45.5%、38.1% (P<0.01);而HSFs组、ASFs组与NFs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Fs组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乳酸脱氢酶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NFs组的4.7、2.7、1.8倍(P<0.05);而HSFs组、ASFs组与NFs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DG作用下,KFs组与NFs组细胞增殖活性分别降低37.5%、27.0%,糖酵解抑制剂对KFs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NFs组(P<0.05)。结论KFs中存在Warburg效应,而HSFs及ASFs中无类似现象。

  • 标签: 瘢痕疙瘩 糖代谢 Warburg效应 糖酵解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单细胞RNA测序探讨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中真皮成纤维细胞(dFb)的异质性与生长因子调控网络。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5只8周龄雄性健康C57BL/6小鼠(鼠龄、性别、品系下同)正常皮肤组织,另取5只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用胶原酶D和DNA酶Ⅰ消化组织获得细胞悬液,用10x Genomics平台构建测序文库,用Illumina Novaseq6000测序仪进行单细胞RNA测序。采用R4.1.1软件的Seurat 3.0程序分析获得2种组织细胞的基因表达矩阵,采用按细胞群、细胞来源、标记皮肤中主要细胞基因分类的二维tSNE云图进行可视化展示。根据已有文献报道和CellMarker数据库检索情况,分析2种组织细胞的基因表达矩阵中标志基因表达情况,对各细胞群进行编号和定义。将基因表达矩阵和细胞分群信息导入R4.1.1软件的CellChat 1.1.3程序,分析2种组织中细胞间通信以及创面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表皮生长因子(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信号通路中的细胞间通信,2种组织中FGF的各亚型与FGF受体(FGFR)各亚型的两两配对(以下简称FGF配受体对)对FGF信号网络的相对贡献,2种组织中相对贡献排名前2的FGF配受体对信号通路中的细胞间通信。取1只健康小鼠正常皮肤组织和1只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行多重免疫荧光染色,检测FGF7蛋白的表达与分布及其与二肽基肽酶4(DPP4)、干细胞抗原1(SCA1)、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和PDGF受体α(PDGFRα)的蛋白共定位表达。结果健康小鼠正常皮肤组织和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中均包含25个细胞群,但2种组织中各细胞群中细胞数不一致。PDGFRα、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C、角蛋白10和角蛋白79基因在二维tSNE云图上均有各自明确的分布,分别指示特定的细胞群。将25个细胞群按C0~C24编号,分为9个dFb亚群和16个非dFb群,dFb亚群包括C0间质祖细胞、C5脂肪前体细胞、C13具有收缩能力的肌肉细胞相关成纤维细胞等,非dFb群包括C3中性粒细胞、C8 T细胞、C18红细胞等。与健康小鼠正常皮肤组织比较,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中细胞间通信更多更密集,其中细胞间通信强度排前3位的细胞群为dFb亚群C0、C1、C2,这3个dFb亚群与创面组织中其他细胞群之间均有通信。在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中,VEGF信号主要由dFb亚群C0发送、脉管相关细胞群C19和C21接收,PDGF信号主要由周细胞C14发送、多个dFb亚群接收,EGF信号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亚群C9和C11发送、dFb亚群C0接收,FGF信号的主要发送者和接收者均为dFb亚群C6。健康小鼠正常皮肤组织和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FGF信号网络中的FGF配受体对相对贡献,均是FGF7-FGFR1排在首位,排名第2的分别是FGF7-FGFR2、FGF10-FGFR1;与正常皮肤组织比较,创面组织FGF7-FGFR1信号通路中的细胞间通信更多,而FGF7-FGFR2和FGF10-FGFR1信号通路中的细胞间通信稍有减少或无明显变化;创面组织FGF7-FGFR1信号通路中的细胞间通信强于FGF7-FGFR2、FGF10-FGFR1信号通路;在2种组织中,FGF7信号均主要由dFb亚群C0与C1和C2发送、dFb亚群C6和C7接收。与健康小鼠正常皮肤组织比较,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中FGF7蛋白表达更多;在正常皮肤组织中,FGF7蛋白主要表达于皮肤间质层且在靠近真皮白色脂肪组织附近也有表达;在2种组织中,FGF7蛋白与DPP4、SCA1蛋白共定位表达于皮肤间质层中,与PDGFRα蛋白共定位表达于dFb中,与SMA蛋白无共定位表达,其中创面组织中的共定位表达多于正常皮肤组织。结论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过程中的dFb存在高异质性,为多种生长因子潜在的主要分泌或接收细胞群落,与生长因子信号通路之间存在紧密、复杂的联系;FGF7-FGFR1信号通路是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主要FGF信号通路,靶向调控多个dFb亚群。

  • 标签: 伤口愈合 皮肤 真皮 成纤维细胞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单细胞RNA测序 生长因子 细胞间通信
  • 简介:摘要近20年来,细胞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瘢痕疙瘩的相关研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b)是瘢痕疙瘩中的主要效应细胞,与瘢痕疙瘩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KFb在生物学特性、基因表达等方面与正常成纤维细胞有明显差异。该文从多个角度对KFb的特性进行了综述,详细描述了其生物学特性如显微结构、代谢特点、增殖性质等情况,并介绍了KFb的异质性与基因组学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对KFb研究的不断深入将有助于阐明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并为瘢痕疙瘩的防治提供宝贵策略。

  • 标签: 瘢痕疙瘩 成纤维细胞 基因 生物学特性 信号通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骨形态发生蛋白(BMP)-12基因序贯转染兔脂肪干细胞成纤维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原代培养兔脂肪干细胞(取自新西兰大耳兔颈背部皮下脂肪),细胞表面抗原CD44、CD49d、CD106检测结合成骨细胞诱导分化对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序贯转染BMP-12和bFGF基因,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目的基因BMP-12和bFGF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转染细胞Ⅰ型胶原和弹性蛋白RNA的表达情况。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结果兔脂肪组织中分离出来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 CD44、CD49d表达阳性,CD106表达呈阴性。Western blot检测筛选后的ADSCs稳定表达BMP-12(0.229±0.005)和bFGF(0.208±0.019)蛋白(F=120.22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基因转染的ADSCsⅠ型胶原(2.250±0.007,F=340.103,P<0.05)和弹性蛋白(1.807±0.008,F=107.314,P<0.05)的mRNA表达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cDNA3.1+绿色荧光蛋白(GFP)-BMP-12和pcDNA3.1+红色荧光蛋白(RFP)-bFGF可以促进ADSCs向成纤维细胞分化,可能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韧带损伤中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脂肪干细胞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骨形态发生蛋白-12
  • 简介:摘要乳腺癌细胞与肿瘤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是肿瘤微环境中含量丰富的异质性基质细胞,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因子参与肿瘤血管的生成、治疗抵抗和远处转移,将其作为乳腺癌的靶向治疗及临床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具有巨大潜力,也可为乳腺癌辅助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乳腺肿瘤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 肿瘤微环境
  • 简介:摘要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尽管目前对该病的治疗有一定效果,但其死亡率仍较高,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肿瘤微环境的复杂性。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是肿瘤微环境中最主要的基质细胞,因其对肿瘤进展的影响而受到广泛重视,它参与多种恶性肿瘤病程,其中包括乳腺癌。因此,对乳腺癌微环境中CAFs进行深入探究,将为乳腺癌早期干预、治疗和预后提供理论基础。本文对CAFs的基本特征和在乳腺癌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从已有研究结果中探究新的治疗策略,为进一步完善乳腺癌治疗方案提供理论支撑。

  • 标签: 乳腺癌 肿瘤微环境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 单细胞技术
  • 简介:摘要胃癌在中国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是严重危害健康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胃癌的发生发展受到肿瘤微环境的调控,其主要细胞组分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在促进胃癌的发生及进展中作用显著。在胃癌细胞与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之间的通讯及互作中,非编码小RNA分子(microRNA,miRNA)是一类通过抑制下游靶标基因的表达水平而改变细胞内生物学过程的功能性分子。miRNA也可借助细胞外囊泡完成在癌症细胞与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之间的传递,实现胃癌与微环境间的信息通讯。本文综述了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的特征及表面标志物,尤其对胃癌细胞中miRNA对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形成与激活的影响,以及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中miRNA对胃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进行了总结,以明确胃癌发展过程中miRNA在胃癌与肿瘤微环境相互作用中所发挥的作用,以期为寻找胃癌治疗的新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胃癌 肿瘤微环境 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 microRNA 侵袭 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机械刺激对心脏成纤维细胞表型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主研发的双轴动态培养装置分别以3%、6%、9%的拉伸幅度和1.00、1.33、1.66 Hz的拉伸频率对乳鼠心脏成纤维细胞(CFs)进行机械刺激,以静止状态培养的CFs为对照组,免疫荧光法检测CFs增殖蛋白Ki-67的表达变化,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活化蛋白胶原蛋白Ⅰ(Col-Ⅰ)、胶原蛋白Ⅲ(Col-Ⅲ)和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与凋亡蛋白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变化。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各组与对照组的比较采用Dunnett-t检验。结果RT-PCR结果显示,当拉伸幅度为6%时,与静止组比较Col-Ⅰ的表达水平上升(1.51±0.43,t=2.47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拉伸频率为1.33 Hz时,与静止组比较Col-Ⅰ表达水平的上升(1.54±0.41,t=2.77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机械刺激对Col-Ⅲ、α-SMA,Caspase-3的表达变化则无明显影响;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机械刺激对Ki-67没有明显影响。结论当拉伸幅度为6%、拉伸频率为1.33 Hz时,机械刺激能够引起乳鼠心脏成纤维细胞活化相关蛋白Col-Ⅰ表达的上调。

  • 标签: 心脏纤维化 胶原蛋白Ⅰ 胶原蛋白Ⅲ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机械刺激
  • 简介:摘要目前,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区域瘢痕形成机制尚未被完全了解。现认为术后伤口愈合期间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刺激使结膜囊内成纤维细胞过度活化,导致细胞外基质沉积,瘢痕形成。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类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序列,可调控细胞的增生、凋亡及作为微小RNA的前体等,已被证实其在多种纤维化组织内特异性表达并发挥重要的调控功能。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lncRNA也被发现还可参与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形成和发展。已有研究结果显示,lncRNA在青光眼滤过术后结膜囊组织内有特定表达,且不同的lncRNA可通过不同途径影响结膜囊内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或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对滤过泡瘢痕化的形成产生影响。本文对不同lncRNA在结膜囊成纤维细胞增生机制中的作用及潜在滤过泡瘢痕化的治疗前景进行综述,以期为滤过术后瘢痕化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 标签: 青光眼 青光眼滤过术 长链非编码RNA 纤维化 结膜囊成纤维细胞 细胞增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纤维蛋白粘合剂(FS)与全飞秒激光小切口透镜取出术(SMILE)来源的人角膜成纤维细胞(HCFs)的生物相容性。方法人角膜组织取自2018年3—4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SMILE患者12例24眼术中取出的角膜基质透镜,体外分离培养HCFs,观察HCFs在FS表面的生长状态。将HCFs分为2倍浸提液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与2倍浸提液和完全培养基共培养,采用吖啶橙(AO)/溴化乙锭(EB)双染色法观察并比较各组细胞凋亡情况。将HCFs分为3个组,2倍浸提液组和正常对照组细胞每孔分别加入2倍浸提液和完全培养基各100 μl,空白对照组无细胞,每孔加入100 μl完全培养基,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并比较3个组HCFs的细胞增生能力,并进行细胞毒性分级。将HCFs分为1倍浸提液组、2倍浸提液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用1倍浸提液、2倍浸提液和完全培养基培养,采用Annexin V-FITC/PI流式细胞术检测并比较3个组细胞凋亡率。结果HCFs在FS表面生长良好,形态正常。MTT法检测结果显示,2倍浸提液组与正常对照组的HCFs具有相似的增生趋势,2倍浸提液组HCFs的0~72 h毒性评级为0~1级。AO/EB染色结果显示,2倍浸提液组和正常对照组的HCFs状态均正常,仅可见极少量早期凋亡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1倍浸提液组和2倍浸提液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96±1.09)%、(3.66±1.35)%和(2.88±0.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89,P=0.13)。结论FS无体外细胞毒性,与HCFs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 标签: 纤维蛋白粘合剂 角膜成纤维细胞 角膜穿孔 生物相容性 增生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浓度尿酸刺激对成纤维细胞骨桥蛋白(OPN)表达及细胞增殖、凋亡、胶原蛋白分泌的作用。方法培养原代人心脏成纤维细胞(HCF);按照不同尿酸刺激浓度对HCF进行分组:尿酸0、5、10和15 mg/dl组;刺激48 h后进行以下实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OP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Coll-1的mRN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OPN、α-SMA、Coll-1的蛋白表达量;细胞生长活力检测试剂盒检测成纤维细胞活力;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毒性;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不同浓度尿酸刺激72 h后,碘化丙啶染色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结果经48 h不同浓度尿酸处理后,qPCR和Western blot显示,尿酸5、10和15 mg/dl组的心脏成纤维细胞中OPN、α-SMA和Coll-1表达较尿酸0 mg/dl组均有上调趋势,以尿酸10 mg/dl组升高最显著(均为P<0.001);细胞生长活力检测显示,尿酸5、10和15 mg/dl组的心脏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活力较尿酸0 mg/dl组显著增加(P<0.001、P<0.001和P=0.013),细胞增殖活力趋势也呈倒U型曲线关系;CCK-8检测显示,尿酸5和10 mg/dl组的细胞增殖毒性较尿酸0 mg/dl组明显提升(P=0.020、0.004);Trans-well实验表明,尿酸5、10和15 mg/dl组的细胞迁移能力增强;不同浓度尿酸刺激72 h后碘化丙啶染色检测显示,尿酸5、10和15 mg/dl组的细胞凋亡减轻,以尿酸10 mg/dl组最明显。结论尿酸可上调心脏成纤维细胞中OPN的表达,促使成纤维细胞增殖活化,增加胶原蛋白分泌。

  • 标签: 心肌纤维化 尿酸 成纤维细胞 骨桥蛋白 胶原
  • 作者: 苏建隆 马奎 张翠萍 付小兵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烧伤杂志》 2022年第02期
  • 机构:南开大学医学院,天津 300071,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创新研究部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研究中心,北京 100853,中国医学科学院严重创伤救治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创新单元2019RU051,北京 100048,南开大学医学院,天津 300071 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创新研究部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研究中心,北京 100853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人真皮成纤维细胞(HDF)高糖老化模型,探讨人蜕膜间充质干细胞(dMSC)来源外泌体对高糖老化HDF增殖、迁移、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1—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收治的4例男性包茎患者(18~22岁)环切术后废弃包皮组织,分离培养获取原代HDF。取第6代HDF,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糖组和高糖组,分别采用低糖完全培养基和高糖完全培养基进行每72小时换液、不传代培养,10 d后取细胞,于接种后24 h,采用β-半乳糖苷酶试剂盒检测细胞衰老情况;于接种后48 h,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衰老相关蛋白p16、p53表达情况;于接种后24、48、72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于接种后48 h,采用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染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于接种后24 h,采用Transwell实验测定细胞迁移能力。取人dMSC培养48~72 h,采用差速高速离心法获取其外泌体,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dMSC外泌体形态,采用纳米颗粒追踪分析法检测dMSC外泌体的粒径分布,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dMSC外泌体标志蛋白CD9、肿瘤易感基因101(TSG101)的表达。取dMSC外泌体及前述高糖完全培养基诱导老化的HDF共孵育24 h,采用PKH67试剂盒检测细胞摄取外泌体的情况。取前述高糖完全培养基诱导老化的HDF,同前分为单纯高糖组、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分别于高糖完全培养基中加入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终质量浓度为50 μg/mL dMSC外泌体、终质量浓度为100 μg/mL dMSC外泌体进行常规细胞培养。分组后同前于对应时间点采用CCK-8法和EdU染色法、流式细胞术、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及细胞迁移情况。根据前述结果,另取经高糖完全培养基诱导老化的HDF,分为单纯高糖组、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并同前处理。分组培养48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单纯高糖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细胞衰老相关的微小RNA-145-5p(miR-145-5p)、miR-498、miR-503-5p及其靶基因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1D(CAMK1D)、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PTEN基因)和细胞周期蛋白D1的mRNA表达情况。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接种后24 h,高糖组HDF β-半乳糖苷酶阳性染色率为(38.4±4.2)%,明显高于低糖组的(16.5±2.2)%(t=4.65,P<0.01)。接种后48 h,高糖组HDF的衰老相关蛋白p16和p53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低糖组(t值分别为11.85、3.02,P<0.05或P<0.01)。接种后24、48、72 h,高糖组HDF的增殖活性均明显低于低糖组(t值分别为4.13、9.90、15.12,P<0.01)。接种后48 h,高糖组HDF的EdU阳性染色率明显低于低糖组(t=3.83, P<0.05)。接种后48 h,高糖组HDF周期的G2/M+S亚群在3个亚群(G0/G1、S和G2/M)的占比明显低于低糖组(t=8.74,P<0.01)。接种后24 h,高糖组HDF穿过Transwell滤膜到达下室的细胞数量为(37±6)个,明显少于低糖组的(74±7)个(t=8.42,P<0.01)。接种后48 h,高糖组HDF凋亡率明显高于低糖组(t=8.48,P<0.01)。dMSC外泌体为边缘清晰、大小分布均匀的杯状或者圆形囊泡,粒径基本处于80~200 nm。dMSC外泌体标志性蛋白CD9、TSG101表达均呈阳性。共孵育24 h,外泌体被HDF摄入胞内,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周围。分组培养24、48、72 h,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增殖活性均明显高于单纯高糖组(t值分别为6.36、6.10、7.76,8.92、12.17、10.74,P<0.01),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增殖活性均明显高于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t值分别为7.92、4.82、4.72,P<0.01)。分组培养48 h,与单纯高糖组比较,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 EdU阳性染色率均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5.32、9.88,P<0.01);与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比较,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 EdU阳性染色率显著升高(t=5.27,P<0.01)。分组培养48 h,与单纯高糖组比较,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中的G0/G1期亚群占比均显著降低(t值分别为3.81、4.31,P<0.05),G2/M+S亚群占比均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3.81、4.31,P<0.05)。分组培养24 h,与单纯高糖组相比,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穿过滤膜的数量均明显增多(t值分别为10.14、13.39,P<0.01);与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相比,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穿过滤膜的数量明显增多(t=6.27,P<0.01)。分组培养48 h,与单纯高糖组比较,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凋亡率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3.72、5.53,P<0.05或P<0.01)。分组培养48 h,与单纯高糖组相比,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的miR-145-5p、miR-498 mRNA表达量均明显上升(t值分别为13.03、8.90,P<0.01),miR-503-5p mRNA表达量明显下降(t=3.85,P<0.05);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中HDF的CAMK1D、PTEN基因mRNA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单纯高糖组(t值分别为8.83、5.97,P<0.01),细胞周期蛋白D1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单纯高糖组(t=4.03,P<0.05)。结论人dMSC来源外泌体可显著提高高糖老化HDF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抑制其凋亡。这可能与HDF内miR-145-5p和miR-498表达增高抑制了CAMK1D和PTEN基因的表达及miR-503-5p表达下降促进了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有关。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外泌体 细胞衰老 葡萄糖溶液,高渗 成纤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真皮成纤维细胞(HDF-a)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Meox1的转录调控机制及细胞迁移功能的影响。方法(1)取HDF-a系细胞,用RPMI 1640完全培养基培养(下称常规培养),将细胞分为TGF-β1刺激组和空白对照组。TGF-β1刺激组细胞加入10 μL质量浓度为1 mg/μL的TGF-β1刺激,空白对照组加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培养72 h,取2组部分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出2组差异表达比值≥2且P<0.01的基因,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与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代谢途径分析,记录Meox1每百万转录本(TPM)表达值,样本数为3;取2组部分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检测Meox1 mRNA表达,样本数为3。(2)取对数生长期HDF-a系细胞(细胞生长期下同)常规培养,分为空质粒组和Smad2过表达组、Smad3过表达组、Smad4过表达组,分别转染2 μg pcDNA3.1空质粒和各自搭载Smad2、Smad3、Smad4的pcDNA3.1质粒,转染6 h后常规培养48 h,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Meox1 mRNA的表达,样本数为3。(3)取HDF-a系细胞常规培养,同实验(1)分组处理,常规培养72 h,采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定量PCR(ChIP-qPCR)法检测2组细胞中Smad2、Smad3和Smad4蛋白在Meox1启动子上的富集度,样本数为3。(4)取HDF-a系细胞常规培养,分为阴性干扰组、小干扰RNA(siRNA)-Smad2组、siRNA-Smad3组、siRNA-Smad4组和空质粒组、Smad2过表达组、Smad3过表达组、Smad4过表达组,分别转染50 μmol/L随机siRNA、siRNA-Smad2、siRNA-Smad3、siRNA-Smad4和2 μg pcDNA3.1空质粒及各自搭载Smad2、Smad3、Smad4的pcDNA3.1质粒,转染6 h后常规培养48 h,ChIP-qPCR法检测相应组别细胞中Smad2、Smad3和Smad4蛋白在Meox1启动子上的富集度,样本数为3。(5)取2个批次HDF-a系细胞常规培养,均分为阴性干扰组、siRNA-Meox1组、空质粒组、Meox1过表达组,分别转染50 μmol/L随机siRNA、siRNA-Meox1和2 μg pcDNA3.1空质粒、搭载Meox1的pcDNA3.1质粒,转染6 h后常规培养24 h,1个批次细胞进行划痕实验,划痕后24 h观察划痕宽度,与划痕后即刻对比划痕愈合宽度;1个批次细胞进行Transwell实验,常规培养24 h,计数迁移细胞,样本数为3。(6)2018年1月—2019年6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3例烧伤后8~12个月增生性瘢痕患者(男2例、女1例,年龄35~56岁),取其术中切除的瘢痕组织和瘢痕边缘附带正常皮肤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Meox1蛋白表达分布。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培养72 h,2组细胞差异表达明显的基因共843个,涉及组织修复、细胞迁移、炎性细胞趋化诱导过程等功能以及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7、细胞外基质受体等潜在的信号通路;空白对照组细胞测序结果的Meox1 TPM表达值为45.9±1.9,显著低于TGF-β1刺激组的163.1±29.5(t=6.88,P<0.01)。培养72 h,空白对照组细胞Meox1 mRNA表达量为1.00±0.21,显著低于TGF-β1刺激组的11.00±3.61(t=4.79,P<0.01)。(2)培养48 h,Smad2过表达组、Smad3过表达组和Smad4过表达组细胞中Meox1 mRNA表达量分别为198.70±11.02、35.47±4.30、20.27±2.50,均显著高于空质粒组的1.03±0.19(t=31.07、13.80、13.12,P<0.01)。(3)培养72 h,TGF-β1刺激组细胞中Smad2、Smad3和Smad4蛋白在Meox1启动子上的富集度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t=12.99、41.47、29.10,P<0.01)。(4)培养48 h,阴性干扰组细胞中Smad2蛋白在Meox1启动子上的富集度为(0.200 000±0.030 000)%,显著高于siRNA-Smad2组的(0.000 770±0.000 013)%(t=11.67,P<0.01);空质粒组细胞中Smad2蛋白在Meox1启动子上的富集度为(0.200 000±0.040 000)%,显著低于Smad2过表达组的(0.700 000±0.090 000)%(t=8.85,P<0.01)。阴性干扰组细胞中Smad3蛋白在Meox1启动子上的富集度为(0.500 0±0.041 3)%,显著高于siRNA-Smad3组的(0.006 0±0.001 3)%(t=17.79,P<0.01);空质粒组细胞中Smad3蛋白在Meox1启动子上的富集度为(0.470 0±0.080 0)%,显著低于Smad3过表达组的(1.100 0±0.070 0)%(t=9.93,P<0.01)。阴性干扰组细胞中Smad4蛋白在Meox1启动子上的富集度与siRNA-Smad4组相近(t=2.11,P>0.05),空质粒组细胞中Smad4蛋白在Meox1启动子上的富集度与Smad4过表达组相近(t=0.60,P>0.05)。(5)划痕后24 h,siRNA-Meox1组细胞划痕愈合宽度较阴性干扰组窄,Meox1过表达组细胞划痕愈合宽度较空质粒组宽。培养24 h,阴性干扰组迁移细胞数显著多于siRNA-Meox1组(t=9.12,P<0.01),空质粒组迁移细胞数显著少于Meox1过表达组(t=8.99,P<0.01)。(6)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瘢痕组织中Meox1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结论在HDF-a系细胞中,TGF-β1通过Smad2/3转录调控Meox1表达,进而促进细胞迁移。

  • 标签: 转化生长因子β1 Smad2蛋白质 Smad3蛋白质 细胞迁移分析 Meox1 成人真皮成纤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影响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HDMEC)增殖及血管化效应的受体途径。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葡萄糖、bFGF制备糖化bFGF刺激液。取第3~6代HDMEC进行实验。取细胞,分为小干扰RNA(siRNA)-阳性对照组、siRNA-阴性对照组、siRNA-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组和siRNA-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组,分别转染siRNA-阳性对照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siRNA-阴性对照、siRNA-RAGE和siRNA-FGFR 4~6 h,之后加入HDMEC培养基常规培养,反转录PCR法鉴定siRNA转染效果。取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糖化bFGF组、单纯siRNA-RAGE组、siRNA-RAGE+糖化bFGF组,接种于96孔板和6孔板。单纯siRNA-RAGE组、siRNA-RAGE+糖化bFGF组细胞转染siRNA-RAGE之后,加入HDMEC培养基常规培养,2 d后,弃去原HDMEC培养基,单纯siRNA-RAGE组细胞加入HDMEC培养基常规培养,siRNA-RAGE+糖化bFGF组细胞加入糖化bFGF刺激液常规培养;正常对照组细胞采用HDMEC培养基常规培养;单纯糖化bFGF组细胞采用糖化bFGF刺激液常规培养。取细胞,同前转染siRNA-RAGE后,接种于48孔板,分为单纯siRNA-RAGE组和siRNA-RAGE+糖化bFGF组;另取细胞不转染直接同前接种到48孔板,分为正常对照组及单纯糖化bFGF组,4组分别同前处理。取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糖化bFGF组、单纯siRNA-FGFR组、siRNA-FGFR+糖化bFGF组,分别接种于96、6、48孔板中,相应处理同前,仅siRNA-RAGE换为siRNA-FGFR。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测定培养2 d细胞增殖活性(样本数为6),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2 d细胞凋亡情况(样本数为3),成管实验检测培养6 h细胞成管能力(样本数为4)。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结果200 bp条带处,未见siRNA-阳性对照组、siRNA-RAGE组和siRNA-FGFR组表达目的基因,可见siRNA-阴性对照组表达目的基因,说明siRNA转染成功。培养2 d后,单纯糖化bFGF组细胞吸光度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2.359,P<0.05);siRNA-RAGE+糖化bFGF组细胞吸光度值明显高于单纯糖化bFGF组(t=3.858,P<0.01),与单纯siRNA-RAGE组相近(t=2.148,P>0.05)。培养2 d后,siRNA-FGFR+糖化bFGF组细胞吸光度值与单纯糖化bFGF组相近(t=0.805,P>0.05),但明显低于单纯siRNA-FGFR组(t=4.201,P<0.01)。培养2 d后,单纯糖化bFGF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2.416,P<0.05),siRNA-RAGE+糖化bFGF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单纯糖化bFGF组和单纯siRNA-RAGE组(t=3.861、2.724,P<0.05或P<0.01)。培养2 d后,正常对照组、单纯糖化bFGF组、单纯siRNA-FGFR组、siRNA-FGFR+糖化bFGF组细胞凋亡率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18,P>0.05)。培养6 h后,正常对照组细胞小管成环数[(636±5)个]明显多于单纯糖化bFGF组[(580±8)个,t=10.825,P<0.01],siRNA-RAGE+糖化bFGF组细胞小管成环数[(647±10)个]明显多于单纯糖化bFGF组和单纯siRNA-RAGE组[(628±4)个,t=13.040、3.641,P<0.01]。培养6 h后,siRNA-FGFR+糖化bFGF组细胞小管成环数[(619±5)个]明显多于单纯糖化bFGF组(t=9.000,P<0.01),但少于单纯siRNA-FGFR组[(632±3)个,t=2.814,P<0.05]。结论糖化bFGF通过RAGE途径影响HDMEC的增殖和血管生成,可能是造成糖尿病皮肤创面难愈的原因之一。

  • 标签: 新生血管化,生理性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伤口愈合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巨噬细胞极化对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及移植肾间质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分别收集5例2010~2015年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慢性移植物失功(CGD)受者的移植肾组织和正常肾组织(对照组),采用常规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检测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在肾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并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样本中CD68、CD206和iNOS mRNA;采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体外刺激小鼠血管周细胞系,采用免疫印迹、细胞荧光的方法检测周细胞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的表达;分别构建血管周细胞与M1型或M2型巨噬细胞联合培养模型,采用免疫印迹、细胞荧光、PCR等方法检测周细胞中α-SMA和PDGFR-β的表达。结果在CGD受者的移植肾组织中观察到显著的CD68+iNOS+的M1型巨噬细胞浸润,而CD68+CD206+细胞未显著浸润,且CD68、iNOS、CD206 mRNA在CGD组中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CGD移植肾组织中,α-SMA和PDGFR-β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且α-SMA和PDGFR-β双染的细胞浸润于CGD受者移植肾间质中。体外实验中,TGF-β1可刺激小鼠周细胞中α-SMA和PDGFR-β升高(P<0.05),且呈现时间依赖性;免疫印迹和细胞荧光中均可见M1型巨噬细胞可在体外促进小鼠周细胞中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相关指标升高,而M2型巨噬细胞无法促进周细胞发生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过程。结论M1型巨噬细胞极化可能通过促进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过程,促进移植肾间质纤维化的形成。

  • 标签: 肾移植 巨噬细胞 慢性移植物失功
  • 简介:摘要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FGFs)影响颅面发育及形成过程,FGFs通过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s,FGFRs)结合,调控颅面各个组织器官的形成与发育。颅面作为FGFs的重要靶器官,FGFs对颅骨、腭等结构的形成及发育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主要讨论FGFs在哺乳动物颅面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以及FGFs突变对颅面发育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FGFs 颅面发育 颅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