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能影响mRNA疫苗粒径粒径分布的因素。方法在不同离子强度缓冲液、pH值、稀释剂类型、稀释度和检测仪器条件下,采用动态光散射法对3批mRNA疫苗的粒径粒径分布进行检测。结果稀释剂的离子强度增大时,疫苗的粒径随之增大,粒径分布不发生改变;稀释剂的pH值增加时,疫苗的粒径随之增大,当pH值达到弱碱性时,粒径分布出现明显变化;选择不同溶液作为稀释剂时,mRNA疫苗的粒径均不同,粒径分布无明显变化;疫苗稀释度≤100时,粒径粒径分布均无明显改变;不同仪器参数下疫苗的粒径粒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粒径分布略有不同。结论粒径粒径分布受稀释剂、稀释度和检测仪器等因素影响,在生产与质控中应予以关注。

  • 标签: 粒径 粒径分布 mRNA疫苗 动态光散射
  • 简介:摘要冰云是全球分布范围最广的云类型之一,他们由多种不同的冰晶粒子组成,形成了丰富的宏观和微观物理性质,对全球能量循环起到了重要作用。详细分析云内物理量的分布特征,对了解云在气候系统中作用有重要意义。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监测站(SACOL)分别于2013年和2007年引进了Ka-BandZenithRadar(KAZR)云雷达和MicropulseLidar(MPL)激光雷达,在西北干旱区进行云的长期连续观测。本文利用云雷达和激光雷达资料,在云检测和冰云识别的基础上,实现了三套云微物理量的反演算法,并根据反演结果对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SACOL站上空云微观特性进行统计,初步分析了云中冰水含量和有效粒径分布变化,分析了其年变化特征和日变化特征。结果发现冰水含量和有效粒径在暖季的平均值要高于冷季,最大值均出现在9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在过渡季节时,冰水含量和有效粒径的变化率加快。在日出之后,随着地表温度的升高,冰水含量和有效粒径在白天出现三个峰值,在夜间又逐渐减小并保持稳定。云内冰水含量和有效粒径的大值区,主要出现在云的中下部,与各个高度云的发生频率密切相关。

  • 标签: 云微物理特性,云冰水含量,云滴粒子有效粒径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乙状窦缩术后出现颅高压病例。患者,女,24岁,因“左耳搏动性耳鸣2年余”就诊,术前完善颞骨CT提示左侧乙状窦憩室,全身麻醉下行左侧乙状窦缩术,术后患者出现3次无明显诱因恶心呕吐、耳鸣等不适感,术后1个月复诊,查体视乳头水肿,提示颅内压升高,予甘露醇等药物后未见明显改善,再次行手术取出填塞物,不适感消失。术后随访10个月,耳鸣消失。

  • 标签:
  • 简介:摘要我国谱中波紫外线应用于白癜风治疗已有十余年,目前,其临床治疗参数尚缺乏统一标准,不规范的治疗不仅不能使患者从中获益,还易引起红斑、水疱、光老化等不良反应。基于世界白癜风工作组光疗委员会制定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白癜风的专家共识,结合相关文献及临床治疗经验,本文从治疗频率、初始治疗剂量、连续治疗或中断治疗后剂量调整、平台期及疗程选择、可接受的最大光疗总次数等方面讨论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参数的选择,提高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白癜风的疗效。

  • 标签: 白癜风 紫外线疗法 窄谱中波紫外线 参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粒径大小对γ辐照中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中胶原结构的影响以及辐照保护剂的有效性。方法取同一供体的冻干皮质骨,依据Urist改良法制备不同粒径的(0.5~1.0 mm、1.2~2.8 mm、3.3~4.7 mm及5.7~7.0 mm)DBM样品,按照不同剂量分为:0 kGy、15 kGy、25 kGy及25 kGy(辐照保护剂),真空密封后储存于-80℃冰箱待用。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胶原表面形态,大体观察胶原表面结构损伤的程度;将样品按照0.2 g/ml生理盐水比例在50℃条件下72 h,利用浸提液颜色深度观察胶原被辐照损伤的程度;使用2,4-二硝基苯肼(吸光光度计法)测定样品中羰基含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钠凝胶电泳法(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测定样品中胶原分子量的变化;利用差示热量扫描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检测样品热变性温度以观察胶原热稳定性。结果样品浸提液颜色与γ辐照剂量相关度较高,未辐照样品浸提液颜色清亮,而在同粒径下随辐照剂量加大浸提液黄色逐渐加深,5.7~7.0 mm粒径组颜色相对较浅;25 kGy组相比于25 kGy+保护剂组浸提液颜色加深。扫描电镜观察到γ辐照导致胶原结构紊乱,纤维断裂,随着辐照剂量增大损伤区域增多,当粒径增大时,损伤区域有减少的趋势;相比于25 kGy组,25 kGy+保护剂组胶原结构性破坏减少。差示热量扫描法得出样品热交换曲线,随着粒径增大,热变性温度有增高的趋势,粒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F=189.4,P<0.001);同粒径间差异不明显。SDS-PAGE发现同粒径下γ辐照剂量愈大,胶原分子量愈小;同辐照条件下随粒径较小,高分子量胶原含量减少明显;225 kGy+保护剂组相比于25 kGy组,高分子量增多。羰基含量结果显示在同一粒径下,γ辐照使羰基含量增多,0.5~1.0 mm组(F=13.631,P=0.002),1.2~2.8 mm组(F=6.390,P=0.016),3.3~4.7 mm组(F=5.630,P=0.023),5.7~7.0 mm组(F=4.150,P=0.048)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粒径间随着粒径增大羰基含量逐渐减小但差异统计学意义(F=0.560,P=0.650)。结论γ辐照与胶原的氧化损伤具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随着γ辐照剂量的增加,胶原损伤程度逐渐增加;DBM的粒径大小影响着胶原对γ辐照的敏感度,随着粒径的减小,DBM颗粒更易被γ辐照损伤;辐照保护剂在辐照过程中对胶原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 标签: 骨基质 胶原 辐射 γ射线
  • 简介:文章以武汉青山海绵城市的建设项目为例,对项目建设中所用的透水混凝土进行试验,对骨料粒径对透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透水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供参考。

  • 标签: 骨料 粒径 透水 混凝土 力学性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脉缩(coarctation of the aorta,CoA)患儿术后血压升高的机制。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10月期间23例CoA患儿,选取同时期年龄、性别相仿的20例单纯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患儿与20例健康儿童作对照,于基线(术前1天)、8年随访(术后8年)中监测血压、超声下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结果术前3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年CoA组出现2例高血压,且CoA组收缩压高于VSD组和健康组(P<0.05)。术前和术后8年CoA组的CIMT、血清TGF-β1分别高于同期的VSD组和健康组(P<0.05)。CoA组术前的CIMT和血清TGF-β1分别与术后8年的收缩压有高度的正相关性(P<0.05)。结论CoA患儿在术后的中、长期随访中出现血压升高,可能与TGF-β信号通路参与的血管重塑有关。术前监测CoA患儿的CIMT和TGF-β1可能对其术后收缩压水平的预测有一定意义。

  • 标签: 主动脉缩窄 血压 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 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
  • 简介:摘要超声心动图是诊断胎儿主动脉缩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目前已有一些典型的超声征象用于产前诊断胎儿主动脉缩,但尚无单一征象可以准确诊断或排除主动脉缩,而超声评分系统在诊断主动脉缩及风险分级等方面仍处于探索中。本文就产前超声诊断胎儿主动脉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主动脉缩窄 超声心动描记术 超声检查,产前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胎儿主动脉弓Z-评分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主动脉缩(CoA)的诊断提供更加精确的评估指标。方法测量2010年5月至2015年3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610例正常胎儿(对照组)和59例CoA胎儿(CoA组)的主动脉弓各段内径,以股骨长(FL)和孕周(GA)为自变量,主动脉弓各段内径为因变量,建立正常主动脉弓Z-评分的回归方程并计算其参考值范围,Z-评分=[ln(实测值)-ln (预测值)]/均方根误差,利用上述回归方程计算CoA组的Z-评分值,并且与对照组的Z-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主动脉弓各段内径与FL、GA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P<0.001),其中FL与主动脉弓内径的相关性最好。以FL或GA为自变量计算出的Z-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Z-评分值介于-2至+2之间,CoA组的Z-评分值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1)。结论主动脉弓Z-评分值<-2是评估胎儿CoA的可靠指标,对CoA的诊断及随访等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胎儿 主动脉缩窄 Z-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不同粒径载药微球经动脉化学治疗栓塞(D-TACE)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81例经动脉载药微球化学治疗栓塞术(TACE)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载药微球粒径不同分为100~300μm(小粒径)组与300~500μm(大粒径)组,比较化学治疗栓塞术后1、3、6个月的肿瘤反应率及并发症情况,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总生存期有无差别。定量资料比较若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则采用t检验,否则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定性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生存差异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存曲线图及柱状图采用GraphPad Prism 9.1软件绘制。结果小粒径组术后1、3、6个月完全缓解率分别为31.25%、30.15%、42.45%,大粒径组术后1、3、6个月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8.25%、15.79%、24.74%,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1个月=0.012,P3个月=0.009,P6个月=0.008,P值均<0.05)。小粒径组术后1、3、6个月客观缓解率分别为88.19%、76.99%、70.75%,大粒径组术后1、3、6个月客观缓解率分别为81.02%、72.81%、53.60%,其中术后6个月小粒径组(客观缓解率=70.75%)显著高于大粒径组(客观缓解率=53.6%,P=0.012)。小粒径组术后1、3、6个月疾病控制率分别为95.14%、83.33%、74.53%,大粒径组术后1、3、6个月疾病控制率分别为91.24%、81.58%、64.95%,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小粒径组术后胆汁瘤发生率(6.20%)明显高于大粒径组(0.7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良反应如栓塞后综合征、肝脓肿、骨髓抑制等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小粒径组与大粒径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1.8个月、20.5个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2)。结论小粒径组载药微球D-TACE治疗肝细胞癌的近期疗效优于大粒径组,但胆汁瘤发生率高;不同粒径的D-TACE对患者远期生存无显著影响。

  • 标签: 化学治疗栓塞 肝细胞癌 粒径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粒径载药微球介入栓塞治疗在肝癌肝移植术前应用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于肝癌肝移植术前接受小粒径载药微球介入栓塞治疗的47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9例,女性8例,年龄范围24~70岁,中位年龄51.5岁。统计分析肿瘤大小与数目,随访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肿瘤反应情况,分析移植等待期间的淘汰率、降期成功率、病理结果以及短期肿瘤复发率。结果47例肝癌患者中肝功能Child-Pugh A级46例,B级1例。单发肿瘤17例,多发肿瘤30例,肿瘤的最大直径为(30.8±11.7)mm。47例患者共接受50次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0%。完全缓解率为27.7%(13/47),部分缓解率为51.1%(24/47),疾病稳定率为17.0%(8/47),疾病进展率为4.2%(2/47)。符合米兰标准的肝移植等待患者22例,淘汰率为0;超过米兰标准/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标准接受降期治疗25例,降期至符合UCSF标准的成功率为84.0%(21/25),降期至符合米兰标准的成功率为56.0%(14/25)。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有33例已经接受肝移植,病理结果显示肿瘤坏死率大于50%的比例为78.8%(26/33),肿瘤完全坏死的比例为39.4%(13/33)。无介入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肿瘤复发率为3.0%(1/33)。结论小粒径载药微球介入栓塞治疗在肝癌肝移植术前应用安全有效,可获得较高的肿瘤坏死率。

  • 标签: 肝肿瘤 肝移植 载药微球 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心脏多切面检查对胎儿主动脉缩(COA)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枣庄市妇幼保健院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超声心脏多切面检查疑似为COA的胎儿90例,根据出生后超声心动图检查或尸检病理结果分为COA组(30例)与非COA组(60例)。比较两组超声心脏多切面相关参数。结果COA组胎儿主动脉峡部Z-分数、升主动脉Z-分数、肺动脉/升主动脉、右室横径/左室横径、主动脉峡部/动脉导管、主动脉峡部/升主动脉与非COA组胎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显示,主动脉峡部/动脉导管有较高准确性(AUC>0.9),而主动脉峡部Z-分数、肺动脉/升主动脉、主动脉峡部/升主动脉有一定准确性(AUC为0.7~0.9),升主动脉Z-分数、右室横径/左室横径有较低准确性(AUC为0.5~0.7)。结论胎儿主动脉缩应用超声心脏多切面检查,有一定的提示价值,根据超声心脏多切面相关参数,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其中主动脉峡部/动脉导管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临床还需配合其他参数联合诊断,才能进一步提高诊断效果。

  • 标签: 主动脉缩窄 胎儿 超声心脏多切面检查 超声参数 超声心动图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儿主动脉缩的妊娠期管理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7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超声诊断的52例主动脉缩胎儿的临床及超声检查资料,随访新生儿的出生情况、分娩方式、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及生长发育情况。结果(1)诊断孕周及合并畸形:52例主动脉缩胎儿的诊断孕周为(28.0±4.9)周,常见的合并畸形包括室间隔缺损25例(48%),永存左上腔静脉11例(21%),左房室腔偏小9例(17%),胎儿生长受限6例(12%),主动脉瓣狭窄5例(10%),泌尿系统畸形5例(10%),主动脉瓣二瓣化4例(8%)。(2)产前咨询:11例行侵入性产前诊断的主动脉缩胎儿中,2例(2/11)存在致病性微缺失。52例主动脉缩胎儿中,27例选择终止妊娠,终止妊娠主要原因为合并畸形和染色体异常;20例继续妊娠;5例失访。(3)分娩情况:20例继续妊娠者定期随访胎儿生长发育及子宫颈管长度,1例早产,19例足月分娩;分娩方式为9例自然分娩,11例行剖宫产术。早产儿出生体重2 980 g,其余19例足月新生儿出生体重2 000~3 850 g,其中4例妊娠期诊断为胎儿生长受限,分娩后证实新生儿为小于胎龄儿。(4)分娩后诊断及治疗:20例主动脉缩新生儿出生后经超声心动图证实为主动脉弓缩17例(85%,17/20),专科医院评估后12例行手术治疗,均成功,5例为轻度主动脉缩,无需手术。随访时间1~8年,17例患儿目前生长发育均正常范围,无高血压发生;无新生儿死亡。结论产前超声诊断胎儿主动脉缩的阳性预测值较高,后续治疗成功率高。超声检查发现胎儿主动脉缩后,需详细评估有无合并畸形及畸形的严重程度,多学科会诊充分咨询后,可继续妊娠,分娩方式依据产科指征而定。分娩后及时评估,适时手术,新生儿可获得良好预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heatham Platinum支架(CPs)治疗主动脉缩(CoA)的效果及急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介入诊疗科以CPs植入术治疗CoA连续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4例、女33例,年龄21(18,25)岁, 对发生急性并发症的患者的资料进行分类收集并分析。结果87例患者中,86例成功将支架植入缩处,支架植入后缩近远端动脉收缩压差由术前55(45,60)mmHg显著下降为0(0,5)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8.118,P<0.001),其中80例符合CPs治疗成功指标。共7例发生急性并发症,包括主动脉损伤1例,器械与技术并发症2例,外周血管并发症3例,反常高血压所致并发症1例。相较于未发生急性并发症的患者,发生急性并发症患者手术失败率更高[分别为42.9%(3/7)、5.0%(4/80), P=0.010]。结论CPs治疗CoA安全、有效,但急性并发症关乎手术成败,应予以充分认知及有效预防,使治疗达到更理想的结局。

  • 标签: 主动脉缩窄 手术后并发症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粒径颗粒物数量浓度短期暴露对儿童呼吸系统的影响。方法采用定群研究设计,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6月,在上海市某小学招募65名6~9岁小学生。随访3次,每次随访时测量受试者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的水平并收集颊黏膜样品;同时监测每次随访开始前3 d至随访结束这一时间段校园内的不同粒径颗粒物数量浓度(PNC)及温度和湿度水平。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不同粒径PNC与儿童呼吸系统健康指标之间的关联。结果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滞后2 d的PNC0.25~0.40 μm (粒径为0.25~0.40 μm的PNC)每升高1个IQR个/cm3,FVC、FEV1及ACE分别下降60.15(95%CI:88.97,31.32)ml、34.26(95%CI:63.22,5.31)ml、6.00(95%CI:9.15,2.84),FeNO升高12.10%(95%CI:3.05%,21.95%)。不同粒径PNC升高相关的指标效应值存在粒径越小,相关的效应越大的趋势。结论颗粒物短期暴露与儿童肺功能、颊黏膜微生物多样性降低及气道炎症反应升高有关;颗粒物粒径越小,其对儿童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可能就越大。

  • 标签: 颗粒物 儿童 定群研究 粒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谱中波紫外线围白斑照射治疗难治性白癜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9年6月至2020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治疗的126例难治性白癜风,分别采用遮盖白斑、谱中波紫外线照射围白斑区域皮肤和常规照射白斑治疗,每周2次,持续3个月。治疗结束后评估2组的疗效。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按1∶1匹配。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层分析围白斑照射法对于难治性白癜风的临床疗效。结果采用围白斑照射组皮损420处,常规照射组257处,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每组各190处,匹配前后,围白斑照射组有效率(71.9%、67.9%)均高于常规照射组(31.9%、30.0%,均P < 0.05)。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围白斑照射与常规照射对疗效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 4.9,95% CI:3.2,7.6,P < 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围白斑照射与常规照射对疗效的影响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OR = 12.0,95% CI:6.5,22.3,P < 0.001)。对不同毛发类型与照射方法对白斑疗效的影响进行分层分析,匹配前,毛白白斑采用常规照射187处,围白斑照射246处,毛黑白斑采用常规照射70处,围白斑照射174处;匹配后,毛白白斑两照射组各140处,毛黑白斑各50处。对于毛白白斑,匹配前后围白斑照射组的有效率(77.6%、72.8%)均好于常规照射组(19.3%、20.7%,P < 0.01)。对于毛黑白斑,匹配后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908)。结论围白斑谱中波紫外线对于治疗难治性白癜风尤其是白斑处毛发变白的皮损疗效优于一般照射方法。

  • 标签: 白癜风 紫外线疗法 围白斑照射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3D打印主动脉模型进行术前评估及手术模拟,辅助介入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缩(coarctation of the aorta,CoA)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接受经皮球囊扩张式覆膜支架置入术的8例先天性主动脉缩患者。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32.00±14.93)岁。术前采集患者心脏及主动脉CT数据,利用Mimics软件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制作患者主动脉病变部位模型,术前进行手术模拟,确定最佳手术方案及对可能发生情况进行预估,收集整理患者住院和随访期间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均成功经股动脉途经于CoA处置入覆膜支架1枚,术后测量,CoA处最径由术前(3.70±2.94)mm增至术后即刻(18.01±1.51)mm(P<0.05),跨缩收缩压差由术前(83.75±25.44)mmHg(1 mmHg=0.133 kPa)下降至术后(14.63±8.09)mmHg(P<0.05)。右上肢收缩压由术前(204.13±22.31)mmHg下降至术后(145.63±32.08)mmHg(P<0.05);下肢动脉收缩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术后住院及随访期间,未见明显相应心血管并发症。结论经皮球囊扩张式覆膜支架置入治疗青少年及成人CoA短期疗效明显,3D打印模型个体化复制患者弓缩部位解剖模型,对于辅助介入治疗主动脉弓缩术前评估与手术预案制定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

  • 标签: 3D打印 主动脉缩窄 覆膜支架 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