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瓷贴面由于具有微创、美观、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已成为口腔美学微创修复的主流技术之一。是保证贴面固位、边缘封闭,并影响修复体临床使用寿命的关键步骤。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瓷贴面技术操作规范,标准化该技术的临床操作流程,以提高瓷贴面的长期修复成功率,促进瓷贴面修复技术的推广应用。

  • 标签: 美学,牙科 贴面 粘接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前,纤维根管桩被广泛应用于根管治疗后残根残冠的保存修复,但临床操作过程中诸多影响因素使纤维根管桩的长期使用寿命仍有待提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纤维根管桩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标准化该技术的临床操作流程,提高纤维根管桩的修复成功率,促进纤维根管桩修复技术的推广应用。

  • 标签: 桩核技术 粘接 粘固 专家共识
  • 作者: 项东 林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0年第05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材料研究室 口腔医疗器械检验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
  • 简介:摘要氧化钇稳定四方氧化锆多晶瓷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广泛应用于口腔领域;但其羟基含量低且不含二氧化硅,无法通过氢氟酸酸蚀的方法产生有利于微机械固位的表面,因此氧化锆陶瓷的问题是临床难点。氧化锆前的表面预处理是提高其强度和耐久性的常用方法。本文对喷砂、激光蚀刻、酸蚀、硅涂层以及等离子体等氧化锆陶瓷的表面预处理方法进行综述,分析优缺点,并展望相关临床应用及未来研究方向。

  • 标签: 陶瓷制品 牙粘合 氧化锆 表面预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含甲基丙烯酰癸基二氢磷酸酯(methacryloyloxydecyl dihydrogen phosphate,MDP)的底涂剂、通用粘接剂和自树脂水门汀对口腔氧化锆陶瓷耐久性的影响。方法制作氧化钇稳定的四方相氧化锆瓷片210个,氧化铝表面喷砂后分为7组(每组30个),以不含MDP的传统树脂水门汀作为对照组,其余6组分别应用两种含MDP的氧化锆底涂剂联合传统树脂水门汀(底涂剂组)、两种含MDP的通用粘接剂联合传统树脂水门汀以(粘接剂组)及两种含MDP的自树脂水门汀(自树脂水门订组),氧化锆瓷片和复合树脂,制作试件。试件制成后每组半数37 ℃水储存24 h(老化前),另一半37 ℃水储存12个月(老化后);测试剪切强度(即强度)并分析断裂模式。结果水储存老化前与对照组较低的强度[(5.04±0.50)MPa]相比,其他6组强度均显著增加(P<0.05),均可达到9.51 MPa以上;其中2个自树脂水门汀组强度均较高,最大为(11.06±0.84)MPa。水储存老化后各组强度均比老化前显著降低(P<0.05),除对照组外,其余6组强度仍在7.44 MPa以上;其中2个自树脂水门汀组及1个粘接剂组维持较高的效果,且与2个底涂剂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MDP的产品可提高口腔氧化锆陶瓷的耐久性,且不同产品类型对口腔氧化锆陶瓷耐久性有不同的影响。

  • 标签: 磷酸酯类 牙瓷料 牙粘合 耐久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浓度单宁酸在全酸蚀与自酸蚀条件对通用型粘接剂在牙本质表面强度的影响。方法将60颗无龋离体人磨牙置于存储盒中随机盲取分成2组(全酸蚀A组与自酸蚀B组,n = 30),再将每组随机分为5个亚组(n = 6)。在使用通用型粘接剂Single Bond Universal(SBU)前,在牙本质面分别涂抹浓度为0%(对照组)、25%、50%、75%和100%的单宁酸3 min并冲洗吹干。实验试件在37 ℃水中保存24 h后进行微拉伸强度测试(μTBSt)。使用Two-Way ANOVA与Games-Howell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体式显微镜观察断裂面模式并在扫描电镜(SEM)下观察微拉伸试件的牙本质断端。结果在全酸蚀模式下,75%单宁酸组强度[(34.51 ± 8.43)MPa]与100%单宁酸组强度[(36.16 ± 5.20)MPa]显著高于其他各组(F = 32.301,P<0.001);在自酸蚀模式下,25%单宁酸[(31.06 ± 3.41)MPa]可显著提升SBU与牙本质强度(F = 23.570,P<0.001)。双因素分析结果证实,单宁酸浓度(F = 23.134,P<0.001)与酸蚀模式(F = 4.465,P = 0.036)对强度具有显著影响且两要素间显著相关(F = 28.231,P<0.001)。断裂模式分析与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在牙本质表面不同酸蚀模式与不同浓度单宁酸所形成的界面形态差异显著。结论在不同酸蚀模式下,不同浓度的单宁酸均可显著改善SBU与牙本质的强度。

  • 标签: 单宁类 牙本质 酸蚀 拉伸强度 通用型粘接剂 Single Bond Universal 微拉强度伸测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髌骨骨折术后患肢应用自型弹力绑带包扎,观察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膝关节腔积液发生率及程度、膝关节伸屈功能、疼痛程度。方法髌骨骨折患者12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采用自型弹力绷带包扎,57例)与对照组(采用普通绷带包扎,66例),并于术后第2、7、14、35天分阶段对患者的恢复情况(下肢深静脉血栓、膝关节腔积液、膝关节活动度、疼痛标准)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关节腔积液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观察组患者膝关节功能AKS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术后早期(2 d及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髌骨骨折病人术后患肢应用弹力绷带包扎的方法在临床应用具有良好的效果,其发展与应用前景广阔。

  • 标签: 自粘型弹力绷带 髌骨骨折 下肢深静脉血栓 膝关节腔积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桥组合式固定系统(OBS)治疗复杂胫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骨科中心应用OBS治疗的64例胫骨粉碎性骨折患者资料。男46例,女18例;年龄22~65岁,平均44.3岁;骨折类型:闭合性粉碎性骨折或多段骨折38例,伴有不同程度皮肤软组织缺损、胫骨外露的患者2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20 d,平均13.6 d;根据骨折术后愈合时间、皮肤软组织缺损覆盖愈合情况、术后功能康复情况评估疗效。结果64例患者术后获12~50个月(平均26.3个月)随访。术后3~8个月骨折端开始有明显的骨痂形成,术后9~18个月已达骨性愈合,踝关节及膝关节活动功能无明显受限,皮肤缺损患者在行固定术后3~6周达完全愈合,皮肤完全覆盖骨面。末次随访时按照Johner-Wruhs评分系统评定患肢功能:优28例,良30例,中6例,优良率90.6%。结论OBS对伴有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开放性、粉碎性、多段性等复杂胫骨骨折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胫骨骨折 软组织损伤 外固定器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MHVR)后不同桥抗凝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于2018年1月至12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外科行MHVR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患者术后接受的桥抗凝方式,分为普通肝素(UFH)和低分子量肝素(LMWH)组。收集所有入选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及术后相关时间、费用参数,其中,时间参数包括引流时间、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术后时间(手术结束至出院的时间间隔)、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稳定时间(桥抗凝开始至INR值连续2 d达标的时间间隔)。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栓塞和出血事件,随访时间为4周。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HVR术后发生栓塞和出血事件的独立预后因素。结果最终纳入217例患者,其中UFH组120例,LMWH组97例。UFH组有2例患者发生卒中,LMWH组未发生栓塞事件。与UFH组比较,LMWH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较高[9.28%(9/97)比1.67%(2/120),P=0.02],但引流时间、ICU住院时间、术后时间、INR稳定时间较短(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抗凝方案(OR=0.18, 95%CI 0.04~0.86, P=0.03)、纤维蛋白原水平(OR=1.99,95%CI 1.16~3.41,P=0.01)和血肌酐水平(OR=1.05,95%CI 1.01~1.08,P=0.04)为MHVR术后发生出血事件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与UFH比较,MHVR术后采用LMWH桥抗凝虽然减少了引流时间、ICU住院时间、术后时间及INR稳定时间,但会增加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

  • 标签: 肝素,低分子量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 桥接抗凝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联体模式下二级医院手术室腔镜手术台效率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以提高腔镜手术台的效率。方法选取该院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54例腹腔镜手术患者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室台管理。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58例腹腔镜手术患者设为观察组,实施强化性手术室台管理。调查分析医联体模式下二级医院手术室腹腔镜手术台效率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和策略。比较两组手术台时间、连台手术间隔时间等指标以及患者、医师和护士对手术台管理与效率的满意度。结果腹腔镜手术台效率的影响因素中,人员因素、管理因素、流程因素、设备因素等为主要的因素,其中管理因素的构成比为14.29%,高于人员、流程、设备等因素的7.14%、6.25%、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台时间连台手术间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医师和护士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联体模式下二级医院手术室腹腔镜手术开展过程中,手术台效率容易受到人员、管理、流程和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加强对传统手术台的管理,不仅符合医联体模式的要求,还满足患者、医师及护士的需要,有利于提升手术台效率,保证腹腔镜手术安全、顺利、高质量的进行,值得推广。

  • 标签: 医联体 腹腔镜手术 接台管理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自制一种尿器用于瘫痪肌张力高或卧床尿失禁患者使用,探讨如何解决瘫痪肌张力高或卧床尿失禁患者的尿问题。寻找一种有效、经济实用且患者舒适的护理方案。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5~12月瘫痪肌张力高或卧床尿失禁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自制尿器。对照组采用其他尿器具。用其他尿用具和使用自制尿器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自制尿器和其他尿用具漏尿次数、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患者舒适度、患者家属满意度、医生认可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患者使用自制尿器可以减少漏尿次数及不良反应的发生,避免因自身原因或持续留置导尿发生泌尿系感染的机会及尿路损伤,可有效地防止排出尿液的渗漏,解除尿液浸泡之苦,避免污染被褥,减轻患者家属及护理人员的工作难度及工作量,并能准确记录排尿量。

  • 标签: 肌张力高或卧床尿失禁患者 自制接尿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煤工人累积尘量与尘肺病累计患病率的剂量-反应关系,为制修订煤尘呼吸性粉尘和总尘接触浓度限值标准提供依据。方法于2013年1月至8月,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11家国有煤矿的24 834名采煤工人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偏倚处理后共9处煤矿21 000名采煤工人纳入研究分析,收集各煤矿开始生产之日至2012年底的采煤工人职业健康档案记录,以寿命表法分别计算出采煤工人在呼吸性粉尘(呼尘)和总尘累积尘量组段对应的累计患病率,利用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单侧区间统计控制,按尘30年或25年累计患病率≤1%且安全系数取1.2,分别计算得到呼尘和总尘的接触浓度限值。结果尘肺病患者共3 224人(15.35%),呼尘、总尘累积尘量与尘肺病累计患病率的剂量-反应关系分别为logistic呼=5.649 lgD呼-16.573(R2=0.925)、logistic总=5.712 lgD总-18.767(R2=0.897)。当尘30年尘肺病患病率≤1%时,呼尘和总尘接触浓度限值分别为2.2、4.8 mg/m3;当尘25年尘肺病患病率≤1%时,呼尘接触浓度限值为2.7 mg/m3。结论建议严格执行现行煤尘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废止相关安全生产行业标准。

  • 标签: 呼吸性粉尘 煤尘 尘肺病 剂量-反应关系 寿命表法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个多糖贮积症Ⅱ型(mucopolysaccharidosis Ⅱ,MPSⅡ)家系的艾杜糖-2-硫酸酯酶(iduronate-2-sulfatase, IDS)基因进行变异分析,探讨其分子遗传学发病机制。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和Sanger测序技术对先证者进行基因变异分析,基因变异确定后,对其母亲、父亲进行致病基因位点确认,确定变异基因的遗传关系;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变异对mRNA的影响。结果先证者IDS基因存在IVS1-3T>G半合子变异,导致变异等位基因产生了两种转录本,一种转录本保留了第1内含子的3′端c.104-216到c.104-1的216个核苷酸,并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导致肽链从550个氨基酸截短至38个;另一种转录本缺失了第2外显子5′端c.104-c.212的109个碱基,产生移码变异,IDS肽链由550个氨基酸缩短至92个。先证者为IVS1-3T>G变异的半合子,而其母亲为IVS1-3T>G变异的杂合子;其他家系成员及100名正常对照则未见该变异。结论IDS基因的IVS1-3T>G变异导致IDS基因表达异常,进而引起IDS蛋白异常,从而成为该多糖贮积症Ⅱ型患者的致病原因。

  • 标签: 粘多糖贮积症Ⅱ型 IDS基因 DNA测序 逆转录-PCR 基因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合式桥内固定系统固定治疗儿童四肢干骺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骨科采用组合式桥内固定系统固定治疗的16例儿童干骺端骨折患者资料。男11例,女5例;年龄为8~14岁,平均11.0岁。骨折部位:肱骨近端4例,股骨远端3例,胫骨近端3例,胫骨远端6例;骨折按Salter-Harris分型:Ⅱ型6例,Ⅲ型5例,Ⅳ型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8 d,平均5.3 d。记录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感染、内固定失效)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16例患者术后获12~18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16例儿童患者术后均获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2~5个月(平均2.4个月)。末次随访时4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根据Neer评分标准评定疗效:均为优;6例股骨远端骨折或胫骨近端骨折患者根据美国特种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5例,良1例;6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Baird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5例,良1例。随访过程中无一例患者发生术后感染、断钉、断棒及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结论组合式桥内固定系统固定治疗儿童干骺端骨折具有微创、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是儿童干骺端骨折的一种可选治疗方案。

  • 标签: 四肢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内固定器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阔筋膜补片桥技术在巨大肩袖撕裂中的应用及其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武汉市第四医院收治的37例巨大肩袖撕裂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20例;年龄55~73岁[(65.3±5.6)岁]。左肩15例,右肩22例。病程6~24个月[(8.3±2.1)个月]。18例行关节镜下自体阔筋膜补片桥肩袖修复手术(补片组),19例行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手术(缝合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3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切口并发症、术前及术后6,12,24个月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及术后肩袖愈合与再撕裂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37个月[(28.5±5.8)个月]。补片组手术时间[(120.9±21.0)min]较缝合组长[(101.8±16.0)min](P<0.01)。术后3 d补片组VAS[(7.1±1.4)分]优于缝合组[(8.2±1.3)分](P<0.05)。均无切口感染、切口疝、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两组术前Constant评分和ASE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个月,补片组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分别为(64.3±12.4)分、(90.2±7.9)分、(92.1±6.0)分,缝合组分别为(50.3±9.0)分、(84.7±5.6)分、(84.6±5.9)分(P<0.01或0.05);补片组ASES评分分别为(69.6±8.2)分、(89.3±8.5)分、(93.6±5.0)分,缝合组分别为(60.1±8.4)分、(84.9±3.6)分、(90.1±4.3)分(P<0.01或0.05)。复查MRI显示补片可与肌腱、大结节良好愈合,补片组有5例出现再撕裂,包括4例撕裂位于补片与肌腱残端缝合处,1例位于大结节处;缝合组有7例出现缝合部位再撕裂。结论相比于关节镜下直接缝合,采用关节镜下自体阔筋膜补片桥修复巨大肩袖撕裂,虽手术时间更长,但术后早期疼痛更轻,中远期肩关节功能恢复更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阔筋膜 移植 自体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桥治疗与直接介入治疗在发病4.5 h以内到院的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施血管内治疗的年龄≥80岁的高龄老年AIS患者89例,按照是否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分为桥治疗组及直接介入治疗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信息包括性别构成、发病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既往病史、吸烟史、术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两组手术相关信息包括发病至医院时间、到院至穿刺时间、穿刺到血管开通时间以及并发症(症状性颅内出血、死亡)和90 dm RS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给予静脉溶栓的桥治疗是否为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桥治疗组共49例患者、直接介入治疗组共40例患者,两组患者基线信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发病至医院时间、到院至穿刺时间、穿刺至血管开通时间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桥治疗组中26.5%(13例)的患者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14.3%(7例)患者90 d死亡;直接血管内治疗组中17.5%(7例)患者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及7.5%(3例)的患者90 d死亡,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和90 d死亡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031、1.017,P=0.310、0.313)。以不同临床结局为因变量,调整性别、入院NIHSS、既往病史等因素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给予静脉溶栓的桥治疗并不是影响临床结局的因素(OR=0.795,95%CI:0.280~2.258,P=0.666)。结论桥治疗与直接介入治疗对发病4.5 h以内到院的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AIS患者同样安全有效,在时间窗内应尽量给予静脉溶栓治疗。

  • 标签: 卒中 血栓溶解疗法 血管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静脉溶栓桥TREVO支架取栓治疗颈动脉T型闭塞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许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1例颈内动脉T型闭塞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单纯静脉溶栓组,29例)和观察组(静脉溶栓桥TREVO支架取栓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管再通率、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情况及颅内出血率。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出院NIHSS评分为(9.50±2.18)分,低于对照组的(11.14±3.07)分,P<0.05。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90.9%(20/22),90 d mRS评分低分者(0~2分)占36.4%(8/22),均高于对照组的20.7%(6/29)和10.3%(3/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颅内出血率(10.3%,3/29)与观察组(36.4%,8/22)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桥支架取栓治疗颈动脉T型闭塞脑梗死患者安全有效。

  • 标签: 静脉溶栓 静脉溶栓桥接TREVO支架取栓 脑梗死 颈内动脉T型闭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前动脉穿支骨皮瓣桥再植缺损性断指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3月至2019年12月,东莞长安新安医院手足显微外科应用胫前动脉穿支骨皮瓣桥修复缺损性断指并再植6例。男5例,女1例,年龄16~55岁,平均35.8岁。冲压伤2例,绞压、热压、电锯及车祸伤各1例。其中,指骨中节缺损3例,近节缺损3例;拇、环指各1例,示、中指各2例;左手2例,右手4例。合并肌腱缺损6例,同时伴有其他指损伤3例。软组织缺损面积:5.5 cm×2.0 cm~6.0 cm× 3.0 cm,指骨缺损长度:1.5~2.2 cm。皮瓣切取面积:6.5 cm×2.0 cm~7.0 cm×3.0 cm,骨瓣切取大小:1.8 cm×1.0 cm×0.8 cm~2.2 cm×1.0 cm×1.0 cm。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或皮瓣局部转移覆盖。术后制定随访计划,所有病例采用门诊、电话、微信及登门拜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伤指术后外观、功能、生活工作情况等,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及Michigan手功能评价标准评价。结果术后骨皮瓣全部成活。随访9~24个月,皮瓣少量色素沉着,质地良好,厚薄适中,两点辨距觉为8~11 mm。小腿供区无功能影响。移植骨瓣愈合时间2.0~4.0个月,平均2.6个月。依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3指,良3指,优良率均为100%;采用Michigan手功能评价标准评定,6例(6指)评分71.5~91.8分,平均80.6分。结论应用胫前动脉穿支骨皮瓣桥缺损性断指并再植,能够较大程度恢复手指外观和功能,供区损害小,是缺损性断指再植中修复骨皮缺损、恢复手指长度的有效术式。

  • 标签: 外科皮瓣 再植术 胫前动脉
  • 简介:摘要采用游离移植胫前动脉穿支骨皮瓣桥再植是救治节段缺损型断指的新方法,此讨论评价了这一术式的优、缺点,认为此项技术更适合于拇指节段型缺损的断指再植。至于在其他断指的应用效果,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

  • 标签: 胫前动脉 外科皮瓣 再植术 讨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潍坊医学院附属诸城市人民医院骨科采用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的10例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资料。男3例,女7例;年龄为65~84岁,平均73.6岁。均因股骨颈骨折而行髋关节置换术:半髋关节置换6例,全髋关节置换4例。初次行关节置换术后发生骨折9例,翻修术后发生骨折1例。关节置换至本次骨折手术时间为1.5~4.0年,平均2.5年。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65~114 min,平均82 min;术中出血量为110~320 mL,平均145 mL。10例患者术后获12~18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X线片示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3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系统[4]评定疗效:优7例,良2例,可1例。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感染、假体松动、骨折及假体移位等并发症。结论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近期疗效满意,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 标签: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内固定器 假体周围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