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腹膜转移是严重影响胃肠道患者预后的独立不良因素,"种子-土壤"学说被认为是解释腹膜转移的主要理论。由于腹膜转移结节初发时体积小,早期诊断尤为困难,因此,腹膜转移的风险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诊断方法已由临床病理因素逐渐向细胞学、乃至分子层面纵深发展,而包括影像组学在内的多组学整合评估,也进一步丰富了腹膜转移的精准诊断。腹膜转移可导致癌性腹水、肠梗阻及恶液质等相关并发症,是胃肠道治疗的难点。以系统化疗为基础、手术和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是胃肠道腹膜转移的有效治疗手段。如何富集潜在获益的腹膜转移患者,如何判定转化手术的时机,如何进一步优化现有治疗方案,特别是转化手术后的患者如何制定治疗方案等,仍需通过完善研究设计和开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来解决。切实延长胃肠道腹膜转移患者的生存期,是持续努力的目标。

  • 标签: 胃肠肿瘤 腹膜转移 化疗 评估 预防 诊断
  • 简介:摘要胃肠道腹膜转移是目前临床治疗的最大难题,解决该难题的根本之道在于临床医生准确把握胃肠道腹膜转移的核心细胞病理学机制,基本掌握分子病理学机制,并融会贯通地运用到每一例患者诊治的临床决策过程中,做到"防""治"并举,积极预防、主动治疗。与临床治疗决策密切相关的胃肠道腹膜转移的核心细胞病理学机制有4点:(1)腹腔游离癌细胞或微灶定植于腹膜,对腹膜间皮细胞造成不可逆病理性损害;(2)定植的癌细胞进一步侵袭腹膜特定结构乳斑,启动加速侵袭性生长过程;(3)腹膜间质纤维化过程加重腹膜的结构性破坏;(4)癌细胞与乳斑中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形成促进腹膜转移生长的容受性免疫微环境。这4条核心细胞病理学机制互为因果,相互促进,构成腹膜转移发展的恶性循环。临床医生只要准确把握这4点,就有可能掌握临床诊治决策先机,将应对性被动治疗变为预防性主动治疗,改善胃肠道腹膜转移临床诊治现状。

  • 标签: 胃肠肿瘤 腹膜转移 病理机制 乳斑 间皮细胞 容受性免疫微环境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预测晚期卵巢患者腹膜指数(peritoneal cancer index,PCI)的潜力,以及预测患者能否行完全肿瘤细胞减灭术。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在丹东市中医院接受肿瘤细胞减灭术治疗的25例晚期卵巢(FIGO IIb期及以上)患者。纳入患者均于术前行1.5 T磁共振DWI扫描[DW-MRI检查中扫描序列有T1与T2加权成像序列、对比增强T1加权与DWI (b=0、1000 s/mm2)序列]。由两位放射学副主任医师在均不知手术病理情况下进行独立阅片。结果研究发现阅片者结果与术中腹膜指数一致性较高,组内相关系数达0.90 (95%置信区间:0.64~0.96)。读片器1(曲线下面积=0.96)和读片器2(曲线下面积=0.98)磁共振成像腹膜指数与术中腹膜指数(曲线下面积=0.92)显示与完全肿瘤细胞减灭术预测值相近。结论在晚期卵巢患者中PCI评分中DW-MRI可视为强有力的非侵入性选择工具,对于确定是否行完全肿瘤细胞减灭术存在较大意义。

  • 标签: 肿瘤细胞减灭术 扩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卵巢癌 腹膜癌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基于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的放射组学特征对上皮性卵巢腹膜转移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86例上皮性卵巢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轴位脂肪抑制T2加权成像(fat suppression-T2 weighted imaging,FS-T2W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和动态增强(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DCE)-T1WI扫描,从每个患者术前FS-T2WI、DWI和DCE-T1WI图像中提取定量成像特征,建立放射组学模型、临床模型;结合放射组学特征及临床病理危险因素,构建放射组学诺模图,通过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AUC、校准曲线和临床实用性来评估该放射组学诺模图的预测性能。结果来自MP-MRI组合序列的放射组学模型比单独来自FS-T2WI、DWI和DCE-T1WI的模型具有更高的AUC (0.865 vs. 0.749、0.765、0.736)。诺模图(0.953)显示出比临床模型(0.819)和组学模型(0.865)更好的诊断效果。结论基于MP-MRI组合序列的放射组学诺模图对腹膜转移显示出良好的预测准确性,可用于术前识别上皮性卵巢患者的腹膜转移。

  • 标签: 上皮性卵巢癌 腹膜转移 放射组学 磁共振成像 多参数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介入性超声和常规超声对卵巢腹膜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疑似卵巢腹膜转移患者79例。所有患者均行介入性超声和常规超声诊断,统计病理检查结果,比较介入性超声和常规超声对卵巢腹膜转移的诊断结果和诊断效能(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漏诊率、误诊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常规超声对合并不同程度腹水的腹膜转移的诊断情况,并分析其影像学图像特征。结果79例疑似卵巢腹膜转移患者中,病理检查确诊腹膜转移70例,腹膜转移率为88.61%(70/79)。常规超声诊断腹膜转移结节最长径为0.6~4.5(1.55±0.06)cm,且常规超声检出最薄腹膜厚0.49 cm。介入性超声诊断出腹膜转移72例,未发生腹膜转移7例;常规超声诊断出腹膜转移66例,未发生腹膜转移13例。介入性超声诊断的灵敏度为95.71%(67/70),准确度为89.87%(71/79),高于常规超声诊断的84.29%(59/70)、77.22%(61/79);介入性超声诊断的漏诊率为4.29%(3/70),低于常规超声诊断的15.71%(1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例卵巢腹膜转移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腹水,常规超声诊断存在腹水的腹膜转移阳性率为84.29%(59/70),少量腹水阳性率为68.42%(13/19),中等量腹水阳性率为85.71%(24/28),大量腹水阳性率为95.65%(22/23)。结论常规超声诊断效果受腹水深径影响,腹水量越多则检查效果越显著,在少量腹水患者诊断中应用受限,与常规超声相比,介入性超声诊断卵巢腹膜转移可提高灵敏度和准确度,降低漏诊率,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卵巢癌 腹膜转移 介入性超声 常规超声 诊断效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对早期宫颈腹膜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5月5日至2020年8月3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科肿瘤科因宫颈行手术治疗的105例患者,分析术前PET/CT检查结果、术后病理结果及临床特征,探讨影响PET/CT诊断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果PET/CT诊断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的准确度为75.2%,灵敏度为60.0%,特异度为81.3%,曲线下面积(AUC)为0.707。单因素分析显示,2009 FIGO(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肿瘤直径>4 cm、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阳性、浸润深度、鳞状细胞抗原(SCC-Ag)升高及细胞学分级是PET/CT诊断后腹膜淋巴结转移重要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4 cm是PET/CT诊断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5)。结论PET/CT对早期宫颈腹膜淋巴结转移的评估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不能完全反映淋巴结转移的真实性;肿瘤直径>4 cm是PET/CT诊断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宫颈肿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淋巴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对早期宫颈腹膜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5月5日至2020年8月3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科肿瘤科因宫颈行手术治疗的105例患者,分析术前PET/CT检查结果、术后病理结果及临床特征,探讨影响PET/CT诊断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果PET/CT诊断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的准确度为75.2%,灵敏度为60.0%,特异度为81.3%,曲线下面积(AUC)为0.707。单因素分析显示,2009 FIGO(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肿瘤直径>4 cm、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阳性、浸润深度、鳞状细胞抗原(SCC-Ag)升高及细胞学分级是PET/CT诊断后腹膜淋巴结转移重要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4 cm是PET/CT诊断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5)。结论PET/CT对早期宫颈腹膜淋巴结转移的评估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不能完全反映淋巴结转移的真实性;肿瘤直径>4 cm是PET/CT诊断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宫颈肿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淋巴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腹膜透析综合护理预防腹膜炎的效果。方法以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肾病科长期接受规律随访的120例腹膜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奇偶数分组法均分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腹膜炎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腹膜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3.33%,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8.33%,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为社会功能(67.6±5.3)分、角色功能(65.4±5.2)分、躯体功能(63.8±6.8)分、情绪功能(71.5±6.4)分,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为社会功能(53.5±5.6)分、角色功能(54.2±5.7)分、躯体功能(57.3±5.8)分、情绪功能(64.3±5.8)分,观察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认知功能(66.4±5.6)分,对照组为(65.3±5.4)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腹膜透析过程中给予综合护理不仅可以有效减少腹膜炎的发生率,还能增加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腹膜透析 护理干预 腹膜炎 满意度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包裹性腹膜硬化症(encapsulating peritoneal sclerosis,EPS)是腹膜透析患者少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持续或反复肠梗阻,腹膜超滤功能下降,腹膜弥漫性增厚、硬化、钙化或包裹小肠,致广泛的肠粘连和肠梗阻。EPS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差,病死率高,主要见于接受长期腹膜透析者及有反复、严重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病史者。我们报告一例因主观因素延误诊疗导致的EPS病例,以期引起医患对腹膜透析并发症的宣教、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重视。

  • 标签: 腹膜透析 腹膜纤维化 腹膜炎 包裹性腹膜硬化症
  • 简介:摘要目的腹膜是一类原发或继发于腹膜表面的恶性肿瘤,肿瘤细胞减灭术(CRS)加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是针对腹膜发展的一套综合治疗策略。本文旨在分析CRS+HIPEC治疗腹膜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影响其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04年1月至2020年1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330例)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1 054例)腹膜肿瘤外科连续治疗的1 384例腹膜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本组患者CRS+HIPEC治疗情况(手术时间、器官切除数量、腹膜切除数量、吻合口数量、HIPEC方案等)、安全性[术中出血量、术后严重不良事件(SAE)及发生时间、治疗情况]、生存情况及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SAE依照国际腹膜联盟不良事件定义进行分级,将Ⅲ~Ⅳ级不良事件定义为SAE。围手术期定义为CRS+HIPEC治疗日至术后30 d。OS定义为CRS+HIPEC手术当日至死亡或末次随访时间,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结果描述,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则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患者中男529例(38.2%),中位年龄55(10~87)岁,中位体质指数为22.6 kg/m2。1 384例腹膜患者中来源于胃癌164例(11.8%),结直肠癌287例(20.7%),腹膜假黏液瘤356例(25.7%),腹膜恶性间皮瘤90例(6.5%),卵巢、宫颈、子宫内膜及原发性腹膜等共计300例(21.7%),腹膜后肉瘤、肺癌、乳腺癌等少见来源肿瘤187例(13.5%)。本组患者中位手术时间595(90~1 170)min,中位脏器切除数2(0~10)个,中位腹膜切除区域数4(0~9)个,中位腹膜指数(PCI)评分21(1~39)分,细胞减灭程度(CC)评分0~1分达61.9%(857/1 384)。HIPEC方案:顺铂+多西他赛917例(66.3%)、顺铂+丝裂霉素183例(13.2%)、阿霉素+异环磷酰胺43例(3.1%)及其他方案240例(17.3%)。331例(23.9%)腹膜患者发生围手术期严重不良事件500例次,其中21例(1.5%)患者因治疗无效于围手术期内死亡,其余患者经积极治疗后痊愈。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8.6(0.3~182.7)个月,414例(29.9%)死亡,mOS为38.2个月(95% CI:30.6~45.8),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3.5%、50.4%、39.3%。其中,胃癌腹膜转移、结直肠癌腹膜转移、腹膜假黏液瘤、恶性腹膜间皮瘤和妇科肿瘤及原发性腹膜患者mOS分别为11.3个月(95% CI:8.9~13.8)、18.1个月(95% CI:13.5~22.6)、59.7个月(95% CI:48.0~71.4)、19.5个月(95% CI:6.0~33.0)和51.7个月(95% CI:14.6~88.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为胃癌(HR=4.639,95% CI:1.692~12.724)、结直肠癌(HR=4.292,95% CI:1.957~9.420)和恶性腹膜间皮瘤(HR=2.741,95% CI:1.162~6.466);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为60分(HR=4.606,95% CI:2.144~9.895)、70分(HR=3.434,95% CI:1.977~5.965);CC评分为1分(HR=2.683,95% CI:1.440~4.999)、2~3分(HR=3.661,95% CI:1.956~6.852)以及围手术期发生SAE(HR=2.588,95% CI:1.846~3.629)均是影响本组腹膜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RS+HIPEC是针对腹膜有效的整合治疗技术,可延长生存,围手术期安全性可接受。术前需要严格筛选病例,KPS评分<80分者应慎重选择接受CRS+HIPEC治疗;术中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努力达到满意细胞减灭程度;另还要应积极预防围手术期SAE以降低腹膜患者死亡风险。

  • 标签: 腹膜癌 肿瘤细胞减灭术 腹腔热灌注化疗 疗效 安全性 预后
  • 简介:摘要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相关性腹膜炎(PD-associated peritonitis,PDAP)是PD的严重并发症,防治PDAP对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至关重要。近期发布的2022版国际腹膜透析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eritoneal Dialysis,ISPD)有关PDAP防治指南中,对于难治性腹膜炎(refractory peritonitis)、再发性腹膜炎(recurrent peritonitis)、复发性腹膜炎(relapsing peritonitis)、重现性腹膜炎(repeat peritonitis)、腹膜炎相关导管拔除(peritonitis-associated catheter removal)、腹膜炎相关转血液透析(peritonitis-associated haemodialysis transfer)、腹膜炎相关死亡(peritonitis-associated death)、腹膜炎相关住院(peritonitis-associated hospitalisation)等概念均赋以明确定义,提出了一些新的腹膜炎类型和预后概念,如PD前腹膜炎(pre-PD peritonitis)、肠源性腹膜炎(enteric peritonitis)、导管相关性腹膜炎(catheter-related peritonitis)及腹膜炎的临床治愈(medical cure)。新指南建议PDAP的总体发生风险应低于0.4例次/患者年,每年无腹膜炎患者占比应高于80%。对于PD系统污染的处理、侵入性操作的抗生素预防、PD培训与再评估以及腹膜炎可预防的风险因素如豢养宠物、H2受体拮抗剂等热点问题均在新指南中给予了阐释。经验性抗生素的选择和剂量,及针对特殊病原菌口服N-乙酰半胱氨酸辅助减轻氨基糖苷类耳毒性的新方法也在新指南中进行了介绍。最后,指南对未来腹膜炎防治的研究方向给出了建议。

  • 标签: 腹膜透析 腹膜炎 指南 治疗 预防 预后
  • 作者: 刘希会 董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北京大学肾脏病研究所,卫生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慢性肾脏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4;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肾内科,临沂 276000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北京大学肾脏病研究所,卫生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慢性肾脏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4
  • 简介:摘要递增式腹膜透析(incremental peritoneal dialysis)从理论上讲更符合生理,是个体化透析的一种范例。这种透析模式是根据个体患者的残余肾功能及其变化而给定动态变化的透析剂量,以维持残余肾和透析总溶质清除达到一恒定量的需求。与标准腹膜透析相比,它更可能保护残余肾功能,带来生存获益。

  • 标签: 腹膜透析 肾替代疗法 残余肾功能 溶质清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患者腹膜厚度与基线溶质转运功能的关系,分析腹膜转运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入选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医院肾内科收治的非糖尿病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为研究对象。腹膜透析置管术前用彩色超声仪测量患者壁层腹膜厚度。腹膜透析治疗后1个月行标准腹膜平衡试验(PET)检查,以4 h腹透液的矫正肌酐与2 h血清肌酐的比值(D/Pcr)作为基线溶质转运指标,并按照D/Pcr评估结果分为高/高平均转运(H)组(D/Pcr≥0.65)和低/低平均转运(L)组(D/Pcr<0.65)。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壁层腹膜厚度和腹膜透析相关指标的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腹膜转运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70例非糖尿病ESRD患者,H组患者腹膜超滤量显著低于L组;腹膜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和腹膜厚度显著高于L组(均P<0.05)。Pearson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腹膜透析患者壁层腹膜厚度与溶质转运指标D/Pcr(r=0.673)、腹膜内生肌酐清除率(Ccr,r=0.261)呈正相关,与腹膜透析超滤量呈负相关(r=-0.365,均P<0.05)。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腹膜厚度与溶质转运指标D/Pcr(r=0.539)、腹膜Ccr(r=0.338)呈正相关(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腹膜增厚是腹膜转运功能的危险因素(OR=1.175,95%CI 1.009~1.369,P=0.038)。结论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壁层腹膜厚度与基线溶质转运指标呈正相关,腹膜增厚是影响腹膜转运功能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腹膜透析 超声检查 腹膜 基线溶质转运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腹膜透析(腹透)患者发生首次腹膜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腹透中心2006年1月至2018年12月发生首次腹透相关性腹膜炎且年龄65岁以上患者的资料。按首次腹膜炎发生时的腹透龄,将患者分为短腹透龄组(<36个月)和长腹透龄组(≥36个月)。收集患者的社会人口学及首次腹膜炎相关资料,比较两组患者首次腹膜炎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结果共纳入患者163例,年龄(71.7±4.9)岁,男性占53.4%,糖尿病肾病占32.5%,中位腹透龄为21.8(5.5,41.3)个月。短腹透龄组和长腹透龄组患者首次腹膜炎最常见诱因均为换液操作的接触污染,所占比例分别为39.8%和46.0%。长腹透龄组患者治疗失败率显著高于短腹透龄组(34.0%比13.3%,χ2=9.437,P=0.002)。真菌感染均予拔管,治疗失败率为100.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长腹透龄(OR=12.544,95%CI 2.168~72.576,P=0.005)及较低的血清白蛋白水平(OR=0.858,95%CI 0.744~0.988,P=0.034)是老年患者首次腹透相关性腹膜炎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结论真菌感染、长腹透龄及低血清白蛋白水平是老年患者首次腹透相关性腹膜炎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

  • 标签: 腹膜透析 腹膜炎 预后 老年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细胞减灭术(CRS)+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治疗结直肠癌腹膜(CRC P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接受CRS+HIPEC综合诊治的CRC PC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并行Log rank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90例CRC PC患者接受CRS+HIPEC治疗,年龄13~81岁,中位年龄53岁,男51例,女39例。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1.9个月(95% CI为15.7~28.1个月),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8%、48.6%、21.1%和5.5%。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9%(8/90),围手术期死亡率为2.2%(2/9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40)、原发肿瘤部位(P=0.020)、术前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P<0.001)、腹膜指数(P<0.001)、肿瘤细胞减灭程度(P<0.001)、腹水量(P=0.012)、术后辅助化疗周期(P<0.001)与总生存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CA125水平(P=0.033)、肿瘤细胞减灭完全(P=0.014)、术后辅助化疗周期数(P=0.002)为总生存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论CRS+HIPEC可延长部分CRC PC患者的生存时间,严格患者筛选和彻底的CRS是该治疗策略成功的关键。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腹膜癌 肿瘤细胞减灭术 腹腔热灌注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细胞减灭术(CRS)+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治疗结直肠癌腹膜(CRC P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接受CRS+HIPEC综合诊治的CRC PC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并行Log rank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90例CRC PC患者接受CRS+HIPEC治疗,年龄13~81岁,中位年龄53岁,男51例,女39例。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1.9个月(95% CI为15.7~28.1个月),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8%、48.6%、21.1%和5.5%。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9%(8/90),围手术期死亡率为2.2%(2/9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40)、原发肿瘤部位(P=0.020)、术前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P<0.001)、腹膜指数(P<0.001)、肿瘤细胞减灭程度(P<0.001)、腹水量(P=0.012)、术后辅助化疗周期(P<0.001)与总生存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CA125水平(P=0.033)、肿瘤细胞减灭完全(P=0.014)、术后辅助化疗周期数(P=0.002)为总生存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论CRS+HIPEC可延长部分CRC PC患者的生存时间,严格患者筛选和彻底的CRS是该治疗策略成功的关键。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腹膜癌 肿瘤细胞减灭术 腹腔热灌注化疗
  • 简介:摘要腹膜超滤衰竭是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PD技术失败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常见原因。基于三孔模型的血管内皮细胞间小孔和跨内皮细胞超小孔(水孔蛋白1)是腹膜水转运的主要通道。随着PD的进行,小孔和超小孔依赖水(自由水)转运均降低,其中以自由水转运下降更为显著,导致腹膜超滤衰竭。自由水转运下降与腹膜溶质快速转运、间质葡萄糖吸收增加导致的晶体渗透压下降及水孔蛋白1功能异常和腹膜间质纤维化导致的葡萄糖渗透传导率下降等因素相关。而小孔依赖水转运降低受PD液晶体渗透压的快速丢失、腹膜毛细血管病变介导的静水压下降和小孔数量减少等因素影响。本文主要综述长期PD中继发性腹膜超滤衰竭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 标签: 腹膜透析 超滤 水孔蛋白质类 自由水 小孔水 葡萄糖腹膜透析液
  • 简介:摘要布鲁氏菌(Brucella)导致的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相关性腹膜炎(PD-associated peritonitis,PDAP)在全球范围内都比较罕见,目前国内外相关的病例报道极少。本文对本中心成功治愈的5例PD并发布鲁氏菌相关性腹膜炎患者进行分析汇报,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 标签: 腹膜透析 布鲁氏菌 诊断 治疗 腹膜炎
  • 简介:摘要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associated peritonitis, PDAP)是导致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主要原因,其中真菌性腹膜炎(fungal peritonitis, FP)虽然在PDAP中占比少,但其治愈率低,由其导致的技术失败率及PDAP相关死亡率高。然而,至今尚缺乏统一的FP预防及治疗方案。预防FP的药物主要包括制霉菌素与氟康唑,但其用药时机尚未确定。治疗FP主要包括拔除导管和抗真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然而,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拔除导管,但拔除导管的最佳时间仍然未知。本文结合近年来的重要临床研究,对腹膜透析相关性FP的预防及治疗进行综述。

  • 标签: 真菌性腹膜炎 腹膜透析 预防 治疗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行细胞减灭术(CRS)+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治疗100例结直肠和阑尾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并对相关因素进行生存分析。全组患者平均腹膜指数(PCI)为11.0±5.8,其中69例患者接受了完全性CRS。术后30 d内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48%,3~5级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6%,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全组患者1、2、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6.9%、52.1%、40.4%。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置、PCI评分、严重并发症为影响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CRS+HIPEC治疗结直肠和阑尾是安全可行的,原发肿瘤位于直肠、PCI>20、术后严重并发症是影响结直肠和阑尾患者CRS+HIPEC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