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自然分娩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郑州仁济医院妇产科收治的102例行阴道分娩试产的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年龄(28.76±2.41)岁,年龄范围为23~35岁。记录产妇的年龄、产前体质量指数(BMI)、孕周、孕次、瘢痕厚度、距离前次剖宫产手术的时间、合并前置胎盘情况,分析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自然分娩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自然分娩成功者79例,失败者23例。根据自然分娩是否成功将所有产妇分为成功组与失败组。失败组产妇产前BMI[(31.12±1.26)kg/m2]高于成功组[(27.25±1.35)kg/m2、距离前次剖宫产手术的时间[(18.64±3.73)个月]少于成功组(25.84±5.18)个月],合并前置胎盘的比例[78.3%(18/23)]高于成功组[24.1%(19/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产前BMI偏高、合并前置胎盘是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自然分娩成功的危险因素(OR>1,P<0.05),距离前次剖宫产手术的时间偏长是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自然分娩成功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自然分娩失败与产前BMI、距离前次剖宫产手术的时间及前置胎盘密切相关。

  • 标签: 瘢痕子宫 再次妊娠 自然分娩 体质量指数 前置胎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自然分娩产妇分娩减痛效果的影响因素与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本院自然分娩的28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无创分娩镇痛仪进行阵痛,并通过视觉模拟(VAS)评分法对产妇无创阵痛效果评价,VAS评分>4分为阵痛效果不佳组87例,VAS评分<4分为阵痛效果良好组193例。采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其镇痛效果的影响因素,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产次、妊娠期合并症、产程疲劳是分娩镇痛效果的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期合并症(OR=11.358,95%CI =2.824-45.677)、产程疲劳(OR=11.245,95%CI =1.007-1.235)与分娩镇痛效果存在正相关,产次(OR=0.089,95%CI=0.028-0.285)与分娩镇痛效果存在负相关。结论产次、妊娠合并症以及产程疲劳是自然分娩产妇减痛效果的影响因素;因此,在自然分娩中,根据患者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提高镇痛效果。

  • 标签: 自然分娩产妇 分娩减痛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妊娠期合并症 产前饮
  • 作者: 苏红 韩冰 陈贵 许天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8-14
  • 出处:《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21年第01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第一门诊部,北京 100034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北京 100081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
  • 简介:摘要目的探寻未经治疗状态下错患者上颌第一磨牙倾斜度(UM/PP)自然代偿的最主要因素。方法共纳入1403例患者,涉及36个变量,以UM/PP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相应的变量影响权重解释模型。结果治疗前上颌第一磨牙近远中倾斜度的回归模型纳入16个有意义的变量,包括年龄、是否双颌前突、安氏分类、垂直骨型、覆覆盖以及部分头影测量变量等,可解释56.5%的变异。排名前三位的影响因素分别为SNB角(Beta值0.690),下颌第一磨牙萌出高度(Beta值0.481)及上颌第一磨牙萌出高度(Beta值0.423)。结论自然发育状态UM/PP影响因素回归模型中,SNB角、下颌第一磨牙萌出高度和上颌第一磨牙萌出高度是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中SNB角对UM/PP影响最大,下颌越后缩,上颌第一磨牙越代偿性后倾。

  • 标签: 上颌第一磨牙倾斜度 自然代偿 影响因素 下颌后缩
  • 简介:摘要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SDB)是睡眠过程中出现上呼吸道功能异常的综合征,根据严重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原发性打鼾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对于中重度OSAS,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而原发性打鼾及轻度OSAS的治疗指征存在争议,转归尚不明确,对其进行保守治疗是否合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了解自然病程及加速疾病进展的因素将会为以后的治疗提供一个更科学的方法,为轻度SDB患儿是否需要早期干预提供指导意见。

  • 标签: 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 自然病程 风险因素 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种因素自然周期供精人工授精(AID)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广东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所生殖中心治疗的16 458个自然周期,对女性因素、供精精液质量以及周期相关因素与术后妊娠结局进行χ2和广义估计方程多因素分析。结果女方年龄≤30岁(OR=1.865,P<0.001)、年龄31~35岁(OR=1.215,P<0.001)、不孕年限<5年(OR=1.139,P=0.007)、第3日促黄体生成素水平>8.10 IU/L(OR=1.309,P=0.022)、第3日雌激素水平≤77.10 pmol/L(OR=1.301,P=0.012)、第3日雌激素水平77.11~293.60 pmol/L(OR=1.099,P=0.044)、优势卵泡数1个(OR=1.473,P=0.038)、宫颈黏液评分≥10分(OR=1.256,P=0.026)、子宫内膜分型为A型(OR=1.114,P=0.005)、尿促黄体生成素强阳性(OR=1.171,P=0.002)、精子冻融复苏后活力>54%(OR=1.142,P=0.002)、精子冻融复苏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35×106(OR=1.217,P=0.001)以及每周期AID授精2次(OR=1.376,P=0.001)显著影响授精妇女的妊娠率。结论在自然周期AID中,女方年龄、不孕年限、第3日促黄体生成素水平、第3日雌激素水平、优势卵泡数、宫颈黏液评分、子宫内膜分型、尿促黄体生成素、精子冻融复苏后活力、精子冻融复苏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以及每周期授精次数影响女性的妊娠率。

  • 标签: 供精人工授精 妊娠 广义估计方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贵阳城区40岁及以上新诊断糖尿病前期人群3年自然转归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2011年5月至2011年8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贵阳市云岩区某社区40岁以上常住居民10 015人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并采集血样测定空腹血糖、糖负荷后2 h血糖、血脂及HbA1C等。于2014年对该人群进行随访,最终2 530名基线新诊断糖尿病前期且随访资料完整者被纳入分析。结果研究人群中糖尿病3年累积发病率为14.3%,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受损(IGT)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显著高于单纯IFG及单纯IGT(P<0.01)。空腹血糖、糖负荷后2 h血糖及HbA1C为糖尿病前期人群进展为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36, 95%CI 1.374~2.454; OR=1.398, 95%CI 1.261~1.550; OR=2.526, 95%CI 1.804~3.538,均P<0.01),以及逆转为正常糖耐量(NGT)的抑制因素(OR=0.511, 95%CI 0.409~0.638; OR=0.715, 95%CI 0.661~0.774; OR=0.638, 95%CI 0.500~0.816,均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糖尿病前期逆转为NGT的促进因素(OR=1.306, 95%CI 1.017~1.678, P=0.036)。根据HbA1C三分位分组,HbA1C≥6.3%的人群进展为糖尿病的可能性是HbA1C≤5.9%人群的2.398倍(95%CI 1.733~3.322, P<0.01)。根据体重指数(BMI)随访前后的变化(ΔBMI=随访BMI-基线BMI)三分位分组,ΔBMI最高组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最低组的2.402倍(95%CI 1.859~3.105, P<0.01);进一步以ΔBMI较小三分位数为切点,同时采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将研究对象分为体重下降显著及不显著2组,3年随访时,体重下降显著组糖尿病的患病风险较体重下降不显著组降低了40.4%(RR=0.596, 95%CI 0.463~0.766, P<0.01)。结论IFG+IGT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显著高于单纯IFG及单纯IGT;基线空腹血糖、糖负荷后2 h血糖及HbA1C为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逆转为NGT的促进因素;减轻体重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

  • 标签: 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 正常糖耐量 影响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并分析自2014年1月~2019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行结直肠癌NOSES IV式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共纳入172例患者,分析患者一般资料、病理资料、术者经验、术中情况等临床资料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应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有意义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72例患者中,共21例(12.2%)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常见并发症依次为腹盆腔感染(4.7%)、吻合口漏(3.5%)、腹腔出血(1.7%)、肺部感染(1.7%)、吻合口狭窄(1.2%)、直肠阴道瘘(1.2%)、肺栓塞(1.2%)、切口感染(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χ2=5.144,P=0.023)、术者经验(χ2=4.412,P=0.042)、手术时间(χ2=4.713,P=0.030)是影响NOSES IV式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一步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OR=3.317,95%CI:1.024~10.747;P=0.046)是NOSES IV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手术时间≥135 min是结直肠癌腹腔镜NOSES IV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严格把握NOSES适应证、熟练灵活使用腔镜器械是降低NOSES术后并发症的有效保障。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腹腔镜 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 并发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Peninah Murage及其同事认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对人类的健康至关重要,因此应该纳入医学和保健研究。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某三甲医院2020年在职硕士和博士人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收集并比较目标人群的年龄、学历学位类型、SCI论文发表情况及是否主持过科研项目等变量,分析可能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承担情况的因素。结果本次调查共获得743名硕博士人员的反馈,其中承担过国科金项目的硕博士人员有69人(占总人数的9.3%)。经单因素分析,年龄55岁以上、学历博士、专业型博士及学术型博士、发表过SCI论文、有JCR1~4区论文及有主持过科研项目均可显著提高承担国科金的机会,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国科金承担情况的主要因素为专业型博士、学术型博士及有主持过科研项目。结论专业型和学术型博士及主持过科研项目经验的人员在承担国科金项目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各医疗机构应充分考虑不同类型科研人员的特点,明确其在专业领域方面的区别,以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科研能力提升方案。

  • 标签: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相关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不孕症患者自然周期获卵数的影响因素及其与体外成熟(in vitro maturation,IVM)结局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回顾200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接受自然周期取卵的586例PCOS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获卵数(0~8、9~19、≥20)将患者分为3组,比较组间患者的一般情况、激素水平、卵成熟和胚胎发育指标、移植周期临床妊娠和活产结局。结果获卵数为0~8组、9~19组和≥20组的患者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1.00(0.61,1.76)、1.41(0.86,1.96)、1.62(0.96,2.14)]、睾酮水平[(1.07(0.69,1.91)nmol/L、1.28(0.77,1.95)nmol/L、1.67(1.03,2.75)nmol/L]和窦卵泡计数(antral follicle count,AFC)[(24(19,24)、24(24,30)、30(24,4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AFC是影响获卵数的显著因素(P9~19/0~8=0.002,P≥20/0~8<0.001),LH/FSH是去除AFC后影响获卵数最显著的内源性因素(P9~19/0~8=0.006,P≥20/0~8=0.003)。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后显示,获卵数越多,每未成熟卵成熟率[0~8组:48.0%(242/504),9~19组:44.8%(539/1202),≥20组:40.4%(1067/2640),P=0.001]、正常受精率[0~8组:31.7%(160/504),9~19组:25.5%(306/1202),≥20组:23.7%(625/2640),P=0.001]和可移植胚胎率[0~8组:19.2%(97/504),9~19组:11.6%(140/1202),≥20组:6.0%(153/2540),P<0.001]则越低,可移植胚胎形成周期率[0~8组:51.1%(47/92),9~19组:66.3%(61/92),≥20组:73.9%(68/92),P=0.005]则越高。移植周期不同获卵数分组间的每新鲜移植周期和每冻融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累积临床妊娠率和累积活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FC是预测PCOS患者自然周期获卵数的有效指标,同时LH/FSH也是影响获卵数显著的内源因素。随着获卵数的增多,所获卵母细胞的成熟质量和发育潜能会逐渐下降,但形成可移植胚胎的概率逐渐升高,获卵数与移植周期临床妊娠和活产结局无显著相关性。

  • 标签: 多囊卵巢综合征 获卵数 自然周期 临床妊娠率 活产率
  • 简介:摘要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MTM)是高度近视最常见的黄斑病变,其进展缓慢,黄斑区视网膜劈裂、黄斑区视网膜脱离和黄斑裂孔是其主要表现。在各种牵引机制的综合作用下,MTM可能表现为解剖结构稳定、病情进展或自发好转。MTM自发好转可能性小且BCVA改善程度不一,而MTM的恶化风险随其程度发展而提高。临床上应注意患者的随访,适时手术治疗,以防病变进展至威胁患者视觉的严重阶段。

  • 标签: 近视 视网膜劈裂症 视网膜脱离 综述 自然病程
  • 简介:摘要水体溶解氧水平的高低直接反应水质状况的优劣。跌水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水力现象。跌水过程中气体掺混进入水体,有助于水体溶解氧的快速恢复,对于提高水体溶解氧水平,保护水体水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根据对成都市几条河流以及瀑布的溶解氧水平的观测,调查分析了河流溶解氧水平及饱和度状况。对跌水过程中溶解氧恢复与跌水高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表明跌水高度是影响氧亏水体溶解氧恢复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跌水建筑物橡胶坝复氧
  • 简介:摘要一般情况下,数据自然对数转换可使变量满足线性回归的应用条件。本文从实际应用出发,介绍了在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时,自变量自然对数转换、因变量自然对数转换和两者都进行自然对数转换后,不能直接用X和/或Y的改变量解释回归方程和系数的原因,并阐述了用X和/或Y的百分比改变来解释回归方程和系数的原理。最后,用三个实例演示自变量、因变量、两者都进行自然对数转换,对拟合线性回归的结果进行了详细解释。

  • 标签: 模型,统计学 线性模型 对数转换
  • 简介:摘要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首位儿童性致盲眼病,筛查出有致盲危险的严重ROP患儿并及时处置是ROP防治的重点。然而,大约有70%以上的患儿病变会自然退行,无需治疗。全面深入了解ROP自然退行的特征,有助于加深对其自然病程的了解,并为制定ROP筛查和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本文旨在对ROP自然退行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退行时程、相关影响因素及视功能情况等进行系统性总结。(中华眼科杂志,2021:57:150-155)

  • 标签: 早产儿视网膜病 视敏度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Perthes病患儿早期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的病程演变,探讨早期手术治疗Perthes病的意义。方法收集自199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67例Perthes病患儿资料,分为手术组(35例)和保守组(32例)。手术组35例,男32例,女3例,年龄(8.3±1.0)岁(范围7.0~11.8岁),左侧21例,右侧14例;保守组32例,男24例,女8例,年龄(8.4±1.4)岁(范围7.1~12.0岁),左侧22例,右侧10例。每3个月摄取骨盆正位及蛙式位X线片,参照改良Waldenström分期评估Perthes病的病程演变,在系列观察未发现改良WaldenströmⅡb期视为跳过碎裂期。在愈合期后的骨盆正位及蛙式位X线片根据Stulburg分级评估结果,并且测量患侧与健侧干骺端宽度比值和股骨头骺高度比值。结果35例手术组进入Ⅲa期所需时间(0.58±0.33)年(范围0.1~1.5年),32例保守组(0.96±0.30)年(范围0.4~1.8年),进入修复期所需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59,P<0.05);手术组病程跳过碎裂期共11例(31%),保守组5例(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626,P<0.05);手术组干骺端患侧与健侧比为108.0%±6.0%(范围101%~123%),保守组115.8%±11.2%(范围101%~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50,P<0.05)。手术组股骨头骺高度患侧与健侧比为82.5%±8.2%(范围61%~96%),保守组74.7%±1.3%(范围3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1,P<0.05)。手术组改良Stulberg分级为Ⅰ类髋关节29髋,Ⅱ类髋关节6髋,Ⅲ类髋关节0髋;保守组Ⅰ类髋关节16髋,Ⅱ类髋关节10髋,Ⅲ类髋关节6髋。两者进入Ⅳ期后Stulberg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86,P<0.05)。结论早期手术改变了Perthes病的自然演变,早期手术治疗缩短Perthes病碎裂期病程,使其更早进入修复期,并且有机会跳过碎裂晚期,改变其自然病程,愈合后股骨近端形态改变更接近正常。

  • 标签: 累-卡-佩三氏病 股骨头 儿童 对比研究 X线透视检查
  • 作者: 党少农 戴江红 张毓洪 王新华 马福昌 颜虹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3年第01期
  • 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西安 710061,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乌鲁木齐 830011,宁夏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银川750004,甘肃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与职业医学教研室,兰州 730000,青海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病预防控制所,西宁 810007,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西安 710061 西安交通大学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61
  • 简介:摘要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是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西北区域自然环境独特,人群健康状况与疾病特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为了满足深入研究该地区慢性病病因、机制和转归的迫切需求,根据西北区域特殊生态环境、人口规模和民族分布,于2017-2019年在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立西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招募了117 644名35~74岁的多民族(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藏族)自然人群,调查队列成员的个体、环境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基线暴露信息,采集外周血,分离血浆、血清和白膜层,形成各类生物样本90余万份,以-80 ℃储存于标准生物样本库。已开始用常规监测和主动随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长期随访观察。队列成员的平均年龄52.43岁,女性70 391名(59.8%),不同民族间的社会经济状况和生活方式存在一定差异,健康状况具有相似性但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该队列为深入研究环境、生活方式及遗传因素与重要高发慢性病的关系提供了研究平台,为明确该地区不同民族慢性病的病因及长期健康危害提供重要流行病学证据,为国家制定慢性病防治战略提供西北区域参考。本文简要介绍西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的建设概况和实践思考。

  • 标签: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队列研究 自然人群 西北
  • 简介:摘要城镇化建设导致人口聚集、环境危险因素暴露风险增加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群间健康差异等问题也更加凸显。为了深入研究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的发病特点及变化趋势,分析环境、生活方式和遗传等因素与主要慢性病的关系,为慢性病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依托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项目”,自2016年4月起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上海市松江、嘉定、闵行和徐汇区启动了“上海郊区自然人群队列和生物样本库”(SSACB)建设工作,招募69 116名20~74岁常住居民作为队列成员。队列采用流行病学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等方法收集成员基本资料,采集血、尿等标本建立生物标本库,建立包括队列成员电子医疗病历系统、慢性病管理系统、肿瘤登记系统、传染病报告系统和死亡登记系统在内的区域健康信息共享平台。本文围绕SSACB队列设计理念、建设进程以及今后发展目标进行阐述。

  • 标签: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自然人群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2016年我国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中发布国家百万自然人群队列建设项目,建设七大区域自然人群队列。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区域划分七大地区之一,气候特征显著、膳食习惯独特且人口老龄化严重,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居全国前列。因此,建立东北区域大型自然人群队列,系统探寻疾病发生和预后相关区域特色暴露因素,为建立东北地区疾病预防新策略、降低国家医疗负担、提升东北地区人口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7月,东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现场工作启动,现场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对参与者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以及血、尿、粪便样本的采集和检测,截至目前,队列总计完成各年龄层共115 414人的基线数据收集工作。本文简要介绍了东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建设概况,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东北 自然人群 前瞻性队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