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拥挤Kay图片视力表检测学龄前儿童视力,并和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测结果进行比较,探讨2种视力表检测结果是否具有一致性,以补充不能完成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测的学龄前儿童的视力筛查。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于2021年1—5月随机选取济南市章丘区某幼儿园152名学龄前儿童进行全面眼科筛查,分别使用拥挤Kay图片视力表及标准对数视力表对其进行视力检测,并采用Wilcoxon检验进行2种视力差异性的比较,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及Bland-Altman分析进行相关性及一致性分析。结果:152名儿童参与筛查,其中129名儿童屈光状态正常且能配合2种视力表检测。129名儿童中男74名,女55名,年龄为(52.3±7.0)个月;拥挤Kay图片测得LogMAR视力为0.10(0.09,0.10),标准对数视力视力为0.10(0.10,0.22);2种视力检查方法有较好的相关性(r=0.436,P<0.001),拥挤Kay视力表检测结果略高于标准视力表约0.04 Log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124,P<0.001),Bland-Altman散点图显示98.4%的点均在一致性范围内;参与筛查儿童Kay图片视力检查配合度更高(χ2=18.007,P<0.001)。不同月龄拥挤Kay图片视力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3.791,P=0.003),随年龄增长,视力呈递增趋势。结论:拥挤Kay图片视力表用于学龄前儿童视力检测,患儿配合程度高,其结果与标准对数视力表相比有较好的一致性,但Kay图片视力表所检查的视力结果高于标准视力表约0.04 LogMAR,在参考视力结果时应相应调整视力标准。

  • 标签: 拥挤Kay图片视力表 标准对数视力表 一致性 学龄前儿童 视力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检查距离为2.5 m的视力表检查远视力的准确性。方法自身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3至9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屈光不正青少年227例(454只眼),其中男性123例,女性104例,年龄(11.74±3.26)岁。在相同测试环境下,由经过培训并通过一致性检验的视力检查人员分别采用检查距离为2.5和5 m的视力表检查所有受检者双眼的远视力,并将结果转化为最小分辨角的对数(logMAR)进行分析。两种视力表检查的先后次序采用抽签法随机决定,检查间隔时间为10 min。将受检者按年龄(7~9岁、10~12岁、13~15岁、16~18岁)和视力(1.00~0.52、0.40~0.30、0.22~0.10)分别进行两种视力表检查结果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种视力表的检查结果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探讨两种视力表所检查结果的相关性。结果检查距离为2.5和5 m的视力表测得的所有受检者右眼远视力分别为0.37±0.24和0.50±0.26,左眼远视力分别为0.45±0.23和0.36±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19,11.71;P<0.01),检查距离为2.5 m的视力表测得的视力偏高。视力差的青少年两种视力表检查结果的差异更大(r=0.387,P<0.01)。结论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应用检查距离为2.5 m的视力表检查远视力,其结果明显好于检查距离为5 m的视力表;采用检查距离为2.5 m视力表检查远视力不是检查青少年远视力的恰当方法。(中华眼科杂志,2021,57:122-125)

  • 标签: 视力试验 视敏度 青少年
  • 简介:摘要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之一。视锐度反映了视觉系统辨别空间细节的能力,是临床实践中最常用的视功能评估指标。视力表是使用最广的视锐度测量工具。笔者回顾了国内外视力表的发展历程,简述了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视力表和标准对数视力表的设计原理和计分规则。由于传统视力表自身的精度限制,其在视力普查和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中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电子视力表代替传统视力表正逐渐成为趋势。笔者分析了当前不同电子视力表的硬件特性、软件算法逻辑和测量结果,发现显示屏的分辨率和尺寸、程序的测量和计分规则等多种参数设置的不统一可能会造成不同设备测量视力的结果不具有可比性。研发规范化的新型电子视力表势在必行。

  • 标签: 视光学 视锐度 心理物理学 视力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角膜穿孔伤术后高阶像差的变化对视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以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河北省眼科医院眼外伤科角膜穿孔伤58例(58只眼)为观察组,对侧健眼为对照组。随访3个月以上,观察两组视力、角膜曲率、散光、高阶像差、彗差、球差及余差等。结果末次随访时观察组的视力明显低于对照组(t=8.07,P<0.05),陡峭角膜曲率及角膜散光明显高于对照组(t=2.660,P=0.013);观察组全角膜、前角膜及后角膜高阶像差、彗差、球差、余差均高于对照组(P<0.05);矫正视力的差值与彗差的差值呈强正相关(r=0.732,P<0.001),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及彗差与角膜总高阶像差及彗差呈极强正相关(r=0.993,0.957;均P<0.001)。结论角膜穿孔伤术后散光明显增大,其中陡峭角膜曲率显著升高,同时角膜的高阶像差显著增高,彗差增加最为显著,与矫正视力呈强相关,高阶像差与彗差的改变主要发生在角膜前表面。

  • 标签: 角膜穿孔 角膜波前像差 视力
  • 简介:摘要对视力障碍定义、老年人视力障碍现状、相关影响因素及视力障碍管理控制模式进行综述,国际视力障碍标准包括WHO(1972年)、WHO(2003年)、美国3种标准,国内标准与WHO(1972年)标准一致;随着全球老龄化加剧,国际与国内的视力障碍形势严峻,降低视力障碍发生率刻不容缓;老年人视力障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多种老年人视力障碍管理控制模式已经初见成效。本研究旨在为筛查视力障碍的高危人群,及时给予干预,降低老年人视力障碍发生率,提高其生命质量提供依据。

  • 标签: 老年人 视力障碍 影响因素 综述
  • 简介:摘要对视力障碍定义、老年人视力障碍现状、相关影响因素及视力障碍管理控制模式进行综述,国际视力障碍标准包括WHO(1972年)、WHO(2003年)、美国3种标准,国内标准与WHO(1972年)标准一致;随着全球老龄化加剧,国际与国内的视力障碍形势严峻,降低视力障碍发生率刻不容缓;老年人视力障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多种老年人视力障碍管理控制模式已经初见成效。本研究旨在为筛查视力障碍的高危人群,及时给予干预,降低老年人视力障碍发生率,提高其生命质量提供依据。

  • 标签: 老年人 视力障碍 影响因素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病理性近视引起视力下降的影像学病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分析2016年6月1日至2017年5月31日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诊断为病理性近视合并视力下降110例138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彩色眼底照相判断漆裂纹,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和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评估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和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PIC),SD-OCT评估黄斑区视网膜劈裂(MRS)、黄斑萎缩、黄斑裂孔和黄斑前膜,并分析病理性近视合并视力下降的不同眼底病变比例和年龄分布。结果在病理性近视引起视力下降的影像学病因中,近视性CNV(MCNV)患者占63.0%(87/138),比例最高;其次为漆裂纹患者,占38.4%(53/138),MRS和黄斑萎缩分别占34.8%(48/138)和31.9%(44/138),黄斑前膜占30.4%(42/138),黄斑板层裂孔占10.1%(14/138),黄斑全层裂孔占13.8%(19/138),PIC占2.2%(3/138)。MCNV患者平均年龄(53.00±1.51)岁;漆裂纹患者平均年龄(53.00±1.77)岁;MRS、黄斑萎缩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58.00±1.64)岁和(57.00±1.76)岁;黄斑前膜患者平均年龄为(59.00±1.48)岁;黄斑板层孔、黄斑全层裂孔伴视网膜脱离(RD)和黄斑全层裂孔不伴RD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61.00±3.90)、(59.00±3.39)和(67.00±0.50)岁;PIC患者平均年龄为(31.00±8.50)岁,明显低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病理性近视引起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黄斑区结构的明显异常改变,以MCNV最常见。

  • 标签: 脉络膜新生血管 病理性近视 病因 影像学
  • 简介:摘要开放性眼球外伤的视力预后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和闭合性眼球外伤相比,开放性眼球外伤损伤更重,视力结局也更差。相关研究显示,患者外伤的初始眼部情况、合并损伤情况以及玻璃体手术时机等因素均与开放性眼球外伤的视力预后相关。现笔者就影响开放性眼球外伤视力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开放性眼球外伤的病情评估及治疗的选择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开放性眼球外伤 视力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婴幼儿时期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期,此阶段出现的视力异常可能由多种眼部疾病引起,若不及时诊断和适时干预,很可能带来终身视力损伤,因此对可疑视觉发育异常的婴幼儿进行视觉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但是,由于婴幼儿无法用语言表达不适及对视觉刺激做出明确反应,故临床针对婴幼儿进行视力评估尚不普及。本文重点介绍婴幼儿视力发育特点和视力检查方法,以期进一步推动临床婴幼儿的视力评估工作。(中华眼科杂志,2021,57:396-400)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临床特征及影响术后视力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眼科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外伤性眼内炎246例(246只眼)的病例资料。观察外伤性眼内炎的临床特征,并对影响术后视力的有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患者年龄为5~84(41.67±15.51)岁,男女比值为8.1∶1,职业以工人占比最多。眼外伤类型以眼球穿孔伤多见,眼内异物以金属性者为主,外伤分区以Ⅰ区最多见,Ⅲ区的基线视力最差。细菌培养阳性率为40.7%(90/227)。患者的中位基线视力(logMAR)为2.3(2.3,2.7),治疗后明显提高至1.8(0.9,2.3)(Z=-10.398,P<0.001)。眼内异物是影响术后视力的因素。结论眼内异物的存在是影响外伤性眼内炎术后视力的独立因素。不同的治疗方式与就诊时间有相关性。外伤性眼内炎致病菌阳性率为40.7%,最常见致病菌为表皮葡萄球菌。

  • 标签: 眼内炎 眼损伤 视力,术后 特征,临床 致病菌 因素,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人群中双眼轻度视力损伤患者随访2年后的视力变化及相关因素。方法以人群为基础的2年期队列研究。2016年10至12月对笔者2014年的前期研究中上海市新泾社区双眼轻度视力损伤的2型糖尿病人群650例进行再次随访,获得随访对象人群的基本特征、血生化检测结果和眼科检查结果。采用国际眼科理事会2002标准,将轻度视力损伤定义为最佳矫正视力<0.8且≥0.3,中重度损伤定为最佳矫正视力<0.3且≥0.05,盲定为最佳矫正视力<0.05。根据2年后的视力变化情况分为减轻组、加重组和不变组,采用卡方检验或者独立t检验,确定影响视力变化的相关因素及2年后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结果605例受访者完成了2年后的随访。其中,477例仍为双眼轻度视力损伤,占78.8%(477/605);49例单眼或双眼视力损伤程度减轻,占8.1%(49/605);79例单眼或双眼视力损伤程度加重,占13.1%(79/605)。年龄轻(t=2.7,P<0.05)、病程短(t=2.5,P<0.05)、血糖化血红蛋白浓度低(t=2.5,P<0.05)或血总胆固醇浓度低(t=2.8,P<0.05)是视力损伤程度减轻的相关因素。受教育程度低(t=5.2,P<0.05)、血糖化血红蛋白浓度高(t=2.4,P<0.05)或血总胆固醇浓度高(t=2.0,P<0.05)是视力损伤程度加重的相关因素。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导致轻度、中重度视力损伤或盲的第1和第2位的视力损伤原因。结论2型糖尿病人群轻度视力损伤者在2年后视力发生下降者比例较高,加强对血糖化血红蛋白及血总胆固醇的监测和控制,可能有助于减缓视力损伤进展。(中华眼科杂志,2021,57:766-771)

  • 标签: 糖尿病,2型 视力损伤 最佳矫正视力 视力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低视力患者心理弹性及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低视力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期健康体检的视力正常者1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以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和一般自我效能感(GSES)量表评价两组研究对象的心理弹性及自我效能,分析低视力患者心理弹性及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低视力组患者的CD-RISC、GSES评分均低于健康对照组,低视力患者心理弹性及自我效能均处于较低水平。低视力患者心理弹性受到文化程度、月收入水平、医疗付费方式、对待疾病态度、家庭支持状况的影响,自我效能受到月收入水平、医疗付费方式、对待疾病态度、家庭支持状况的影响。低视力患者自我效能与心理弹性各维度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低视力患者心理弹性及自我效能均处于较低水平,并且两者的影响因素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患者的自我效能与心理弹性呈正相关,临床可以通过有效干预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从而改善低视力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低视力 心理弹性 自我效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眼内异物(IOFB)相关性眼内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和视力愈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在2009年1月至2019年10月内收治的IOFB患者,筛选IOFB相关性眼内炎病例,分析患者的病史资料及眼内异物的材料、大小、位置、损伤情况等因素。并对眼科常规检查及眼内取材的培养鉴定结果进行分析。数据行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IOFB病例338例(339眼),其中IOFB相关性眼内炎40例(40眼),发生率为11.8%,IOFB相关性眼内炎患者年龄(34.0±22.7)岁,男29例(29眼),女11例(11眼),约62.5%患者年龄集中在21~45岁。外伤发生在工厂23例,家中11例,其他6例(15.0%)。创口大于3 mm者共25例。异物位于前房7例,位于玻璃体腔33例。眼内异物的性质金属类25例,非金属类15例(其中植物性4例)。异物大小超过5 mm的14例,在3~5 mm间17例,小于3 mm 9例。32例眼内取样进行微生物培养,12例结果为阳性,其中表皮葡萄球菌3例,枯草芽孢杆菌3例,绿脓杆菌2例,其他菌4例,20例结果为阴性。统计分析发现异物材料性质和创口直径不是眼内炎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χ2=0.57,P=0.45;χ2=4.73,P=0.094),而异物直径、I期修复的时间与眼内异物被取出时间是其危险因素(χ2=10.83,P=0.001;χ2=5.80,P=0.016)。36例(90%)IOFB相关性眼内炎患者视力在0.05以下,19例(47.5%)在光感或以下;在眼球修补和异物取出术后2周,19例(47.5%)在光感及以下,12例(30.0%)为无光感眼。异物位置在后节、创口大于3 mm和异物大于3 mm是导致IOFB相关性眼内炎患者更差视力愈后的危险因素(χ2=3.23,P=0.023;χ2=3.72,P=0.037;χ2=4.14,P=0.041),而一期眼球修补时间和异物取出时间与视力预后无明显相关性(χ2=0.63,OR=0.97,P=0.92)。结论:IOFB相关性眼内炎往往发生于男性青壮年工人,且严重损伤视功能;异物位置、异物大小和是否一期24 h内修补并取出异物是其重要的危险因素,而视力预后与异物位置、异物大小和创口长度密切相关。

  • 标签: 眼内异物 眼内炎 危险因素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异物摘出手术术后视力影响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信阳市中心医院2013年2月至2019年2月眼外伤所致眼内异物者60例(60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异物摘出手术,分析影响手术效果及术后视力的因素。结果手术成功率为93.33%(56/60);术后视力<0.1的独立影响因素为视网膜脱离[OR=0.054,95%CI(0.013~0.223),P<0.05];异物较大[OR=0.053,95%CI(0.006~0.451),P<0.05]及晶状体损伤[OR=0.274,95%CI(0.093~0.807),P<0.05];术后有1例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1例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眼内炎及黄斑前膜形成各1例;患者术前术后的视力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眼内异物摘出联合手术的总有效率较高,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视网膜脱离、异物较大及晶状体损伤。

  • 标签: 玻璃体切除术 摘出术,异物,眼内 效果,手术 因素,影响,视力,术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发基于移动终端的视力智能检查和管理系统,并评估其实际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诊断试验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3月—5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就诊的儿童和青少年50例100眼,年龄3~14岁,平均(8.16±4.58)岁。使用JAVA及xcode11框架研发适用于Android及IOS平台的基于移动终端的视力智能检查和管理系统,采用实时测距、语音识别、手势识别等智能技术实现视力检查过程中的实时交互。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双眼裸眼传统E字表视力检查和基于移动终端智能视力检查,2种方法配合眼数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2种方法测定的LogMAR视力结果差异比较和一致性分析分别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和Kappa检验。结果成功研发适用于Android及IOS平台的基于移动终端的视力智能检查和管理系统,可检测的视力范围为0.1~1.5,视标大小和分辨率均达到视力检查表的国家标准,实现了3 m距离下准确的视力检查、智能交互、结果输出和自动建档功能。传统检查法和智能检查法测量配合眼数比例分别为99.0%(99/100)和98.0%(98/100),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8,P=0.561)。传统检查法和智能检查法测定的LogMAR视力分别为0.3(0.2,0.5)和0.3(0.2,0.5),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02,P=0.109),2种检测方法测定LogMAR视力的一致性较好(Kappa系数=0.885)。结论基于移动终端的视力智能检查和管理系统测定视力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可有效满足用户随时随地自测视力的需求,并可同步建立视觉健康档案,实现对视力情况的长期跟踪,在个性化眼健康管理新模式的发展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健康管理,眼 视力 移动终端 智能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动态视标(Dyop®)与LogMAR视力表检测视敏度的一致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5—11月在香港理工大学视光学院视光门诊检查的健康受试者150人150眼,均取右眼进行观察,平均年龄(58.7±14.3)岁。所有受试者均分别接受距离3 m的传统LogMAR E视力表和在距离6 m的监视器上Dyop®视力表的远视力测定,测定后受试者采用5分Likert量表对Dyop®视力测定速度和易度进行评分。对2种视力视力测定结果的一致性进行评估。结果LogMAR E视力与Dyop®视力平均差值为(0.05±0.07)LogMAR,2种方法的95%一致性界限为-0.09~0.19。2种方法测定视力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57。70%(105/150)的受试者认为Dyop®视力测定速度较快,81%(121/150)的受试者认为测定方法容易学习。结论Dyop®视力测定与传统LogMAR视力测定在临床上可以互相替代。

  • 标签: 视敏度 视标 动态视力 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