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窦CT扫描中,前置和后置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ASiR-V)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并寻找最佳的迭代组合。方法以1具离体头颅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临床鼻窦CT常规扫描条件[噪声指数(NI)=8],以及前置ASiR-V的不同等级(0~100%,间隔为10%)进行螺旋扫描,所得原始数据使用后置ASiR-V的不同等级(0~100%,间隔为10%)进行骨算法和标准算法重建,共获得242个鼻窦薄层图像序列。选择特定的感兴趣区(ROI)测量CT值,并计算图像对比噪声比(CNR)和品质因子(FOM)。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智能毫安(Smart mA)值。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对ASiR-V各等级与对应的CTDIvol、Smart mA、CNR、FOM进行比较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对相同后置不同前置ASiR-V骨算法和标准算法图像的CNR进行分析比较。主观评价采用双盲法由3名高年资放射诊断医师以4分法(4分为最佳)进行图像质量评分。结果随着前置ASiR-V等级(0~100%)的增加,Smart mA、CTDIvol均减低,呈线性负相关(r分别为-0.981、-0.976,P均<0.001);Smart mA降幅为72.05%,CTDIvol降幅为71.22%。前置ASiR-V相同,随后置ASiR-V等级增加,骨算法和标准算法图像对应的CNR呈上升趋势,呈正相关(骨算法图像:R2分别为0.976、0.992、0.982、0.982、0.975、0.975、0.979、0.996、0.952、0.978、0.965;标准算法图像:R2分别为0.944、0.990、0.988、0.993、0.996、0.987、0.984、0.996、0.996、0.990、0.965);后置ASiR-V相同,随前置ASiR-V等级增加,骨算法和标准算法图像对应的FOM呈波动变化(骨算法图像:R2分别为0.335、0.341、0.344、0.364、0.385、0.405、0.418、0.429、0.455、0.474、0.516;标准算法图像:R2分别为0.223、0.278、0.327、0.285、0.309、0.329、0.325、0.346、0.360、0.390、0.380)。以上各种前置和后置迭代等级组合所得图像主观评价均可满足诊断要求(评分≥3)。结论当NI=8时,骨算法最佳前置和后置迭代等级组合为80%和100%;标准算法最佳迭代等级组合为100%和100%。鼻窦CT扫描中,选择恰当的前置和后置迭代等级组合,能够在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 标签: 鼻窦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定量评价超重(25 kg/m2≤BMI<30 kg/m2)患者低剂量双能量(70 kV/sn150 kV)肺动脉成像中70 kVp、非线性融合联合高级模拟迭代重建(ADMIRE)图像的质量。方法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行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成像的可疑肺栓塞患者共70例,70 kV/sn150 kV扫描模式的体质量指数正常者及超重者各35例,对比剂用量均为30 ml。患者扫描后均获得70 kVp、150 kVp、线性融合及非线性融合图像,评估体质量指数正常者70 kVp(组1)、体质指数正常者非线性融合(组2)、超重者70 kVp(组3)、超重者非线性融合(组4)图像质量指标,包括肺动脉CT值、图像噪声(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辐射剂量参数包括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结果4组肺动脉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段动脉SD值组1高于组4(t=2.69, P<0.05)。肺动脉主干、亚段动脉SNR值组2高于组3(t=1.44、5.40, P<0.05)。左肺动脉干SNR值组2高于组3、组4(t=1.52、1.52,P<0.05)。肺动脉主干、亚段动脉CNR值组2高于组3(t=1.45、5.01, P<0.05)。左肺动脉干CNR值组2高于组3、组4(t=1.50、1.50, P<0.05)。正常体质量指数组、超重组有效剂量为(1.60±0.54)、(1.88±0.45) mSv。结论对于超重患者,肺动脉CT血管成像70 kV /sn150 kV双能量模式联合ADMIRE迭代重建的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且对比剂用量及辐射剂量较低,是一种可行的双能量肺动脉扫描模式。

  • 标签: 体质量指数 双能量 肺动脉CT血管成像 迭代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设计一种联合深度学习剂量预测和参数迭代优化算法的容积调强放射治疗(VMAT)全自动计划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1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既往165例直肠癌患者的VMAT计划开展研究,其中145例用于训练和验证深度学习模型,该模型用于预测危及器官的剂量,20例用于研究比对自动计划和人工计划的质量。该方法从危及器官的预测剂量分布中提取关键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值作为初始优化参数(IOPs),利用治疗计划系统可编程接口自动创建VMAT计划,通过设计迭代优化算法自动调节优化参数(OPs)。结果剂量预测模型训练后能有效预测出20例测试计划危及器官的关键DVH值,与参考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20例VMAT自动计划均能满足临床处方剂量要求,对于PTV和PGTV的适形性指数(CI),人工计划与自动计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PGTV的D1和均匀性指数(HI),自动计划均高于人工计划,分别为0.6 Gy和0.01,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5、-6.92,P<0.05)。自动计划比人工计划的膀胱平均V30下降2.7%(t=3.37,P< 0.05),股骨头和危及器官辅助结构(Avoidance)的平均V20分别下降8.37%和15.95%(t=5.65、11.24,P< 0.05),并且膀胱、股骨头、Avoidance的平均剂量分别降低了1.91、4.01和3.88 Gy(t=9.29、2.80、10.23,P< 0.05)。测试的20例直肠癌患者病例的自动计划平均时间为(71.82±25.48)min。结论本研究利用直肠癌病例验证了一种联合剂量预测和参数迭代优化算法的VMAT自动计划方法的可行性。相比于人工计划,VMAT自动计划无需人工干预,在提高计划设计效率、计划质量和临床资源利用率等方面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 标签: 自动计划 参数迭代优化算法 剂量预测 深度学习 直肠癌
  • 简介:摘要儿童青少年近视眼已成为当今世界视觉问题焦点之一。开展科学并高效的近视眼流行病学调查是发现近视眼发生发展规律、探索相关影响因素、研究问题机制的重要基础,且对近视眼早发现早控制的策略制定至关重要。纵观国内外近视眼流行病学调查,经历了漫长的探索性尝试和逐步规范统一的过程,新技术和新发现亦不断促使近视眼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的进步。本文针对20世纪至今的社会发展情况及青少年近视眼现患率特征,将近视眼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归纳为4个阶段,并针对4个阶段的相关研究及结果展开述评,基于不同年代近视眼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和策略、发展和革新,提出现阶段青少年近视眼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切入点和研究要素。(中华眼科杂志,2021,57:245-250)

  • 标签: 近视 流行病学研究 视力普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利用盆腔迭代锥形束CT(CBCT)图像用于治疗计划剂量计算的可行性分析,为自适应放疗提供图像保障。方法使用Varian Halcyon 2.0环形加速器对CIRS 062 M模体(CIRS, Norfolk, VA, USA)进行扫描,测量其不同散射条件下的CT值并计算其平均值,建立锥形束CT-电子密度转换曲线(iterative Cone-beam CT to electron density,ICBCT-ED)。采集CIRS 002PRA盆腔调强专用模体的CT和不同位置的ICBCT图像,设计基于CT图像的VMAT计划,移植至ICBCT图像上,重新进行剂量计算,比较靶区、危及器官及三维体积剂量γ通过率的差异。以患者实际治疗计划为基准,回顾性分析10例盆腔患者全流程三维剂量γ通过率的差异。结果无散射体的孤立模式与全散射中心位置的CT值偏差较大,最大偏差144 HU。其他全散射位置与中心位置CT值相近,最大偏差<50 HU。基于盆腔模体不同位置处的ICBCT图像的计算结果,无论靶区还是危及器官的剂量偏差均<1 Gy。与基于CT图像的计划相比,基于ICBCT图像的三维剂量γ通过率1%/1 mm和2%/2 mm的平均值分别为(88.86±1.18)%和(98.38±0.89)%。10例盆腔肿瘤患者2%/2 mm和3%/3 mm的平均值范围分别为90.03%~95.43%和93.58%~97.78%。最差结果为膀胱过充盈引起的外轮廓变化造成的剂量差异,2%/2 mm和3%/3 mm的三维剂量通过率仅为85.90%和92.90%。结论在足够的散射条件下,重建ICBCT-ED转换曲线,利用Halcyon直线加速器的ICBCT图像进行治疗计划设计,其精度是可以满足临床应用的标准的,为将来的自适应放疗提供了保障。

  • 标签: 迭代锥形束CT 治疗计划 剂量 γ通过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的颈动脉血运重建方法在同期颈动脉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进行颈动脉和冠状动脉同期血运重建的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颈动脉血运重建方式的不同,分为颈动脉内膜剥脱组(CEA组)及颈动脉支架组(CAS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并对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疗效进行比较。结果CEA组42例,平均手术时间(288.81±43.28)min,出血(419.05±127.33)ml;CAS组11例,平均手术时间(251.82±23.16)min,出血(318.18±98.16)ml;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0 d内CEA组出现小卒中4例、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4例、围手术期肺部感染2例、4例出现喉返神经损伤表现,无心肌梗死及死亡病例;CAS组出现TIA 2例、再次开胸止血1例。结论在同期颈动脉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中,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术均可取得较好效果,应根据病变特点及术者经验选择适合的颈动脉血运重建方法。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颈动脉狭窄 冠心病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于复杂手部毁损伤利用残存指异位再植重建拇指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16年9月至2020年6月我科收治12例合并有拇指毁损及其余指残存的复杂手外伤患者,利用残存指异位再植重建拇指,恢复拇指的外形和功能。结果再造拇指12例,全部存活。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5个月。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4例,良6例,可2例。结论利用残存指异位再植重建拇指的手术方法可行,疗效好,能够最大程度地改善手部外观,恢复手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手损伤 再植术 残存指 异位 拇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足部严重创伤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与重建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1月至2019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浙江省台州医院收治的足部严重创伤患者,均采用显微外科吻合技术急诊原位回植修复+二期显微外科组织移植技术精准重建,恢复足部功能和外形。根据足部损伤部位、范围、平面、程度等特点进行评估,设计手术方案,急诊在显微镜下进行患足有效清创和残余组织原位回植修复。根据患足一期组织回植成活情况,二期采用显微外科组织移植技术精准修复缺损与功能重建。术后定期随访,根据术后足部皮肤成活情况、色泽弹性、外观形态、供区瘢痕、皮肤感觉、感染控制、患者认可度指标进行疗效评价,按照皮瓣肿胀4级判断标准进行足部肿胀程度评价;根据足部损伤术后疼痛程度、关节屈伸范围、畸形程度和行走能力进行足部活动功能评价。结果共选择足部严重创伤患者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17~69岁,平均38.5岁;左足10例,右足13例。23例中一期原位回植修复成活15例;足底内侧部分皮肤坏死给予二期植皮处理2例,皮瓣移植修复足跟部分皮肤坏死1例,前足底皮肤坏死伴感染2例,皮瓣或骨皮瓣移植修复足背皮肤坏死感染合并骨缺损3例。术后23例获6~48个月随访,平均18.5个月,创面完全愈合,皮肤色泽、弹性与周围正常皮肤接近,足部无明显臃肿畸形,足底感觉功能恢复均为S3~S4级,瘢痕较小,行走自由,无明显跛行。术后疗效评价:满意16例,一般7例;足部肿胀程度评价:早期为Ⅰ度3例,Ⅱ度10例,Ⅲ度8例,Ⅳ度2例;后期为Ⅰ度15例,Ⅱ度6例,Ⅲ度2例。活动功能评价:优3例、良13例、中7例,优良率约为69.6%(16/23)。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足部严重创伤的修复与重建,恢复足部功能与外形,疗效可靠,患者满意,是目前治疗足部严重创伤的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创伤 显微外科技术 修复与重建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改良盆底重建术、传统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濮阳市妇幼保健院2019年5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盆腔脏器脱垂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组与传统组,每组43例。传统组采用传统盆底重建术,改良组采用改良盆底重建术。比较两组尿流动力学、围术期情况、结直肠肛门障碍量表评分(CRADI-8)、盆腔器官脱垂困扰量表(POPDI-6)评分、排尿障碍量表(UDI-6)评分、盆底功能影响量表(PFIQ-7)评分、盆底肌力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6个月,改良组残余尿量少于传统组,平均尿流率、最大尿流率大于传统组(P<0.05);改良组手术时间短于传统组,出血量少于传统组(P<0.05)。术后6个月,改良组CRADI-8、POPDI-6、PFIQ-7、UDI-6评分低于传统组(P<0.05);改良组盆底肌力优于传统组(P<0.05)。改良组并发症发生率(6.98%,3/43)与传统组(9.30%,4/43)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盆底重建术比较,改良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能减轻脏器脱垂和功能障碍,改善盆底功能和盆底肌力,加快尿流动力学恢复、减轻排尿障碍,且手术安全性高。

  • 标签: 盆腔脏器脱垂 改良盆底重建术 传统盆底重建术 围术期情况 尿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小腿和足部的解剖学特点导致其重建十分具有挑战性。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血管解剖学的新理论、显微外科技术和器械的进步使得小腿和足部复杂组织缺陷的评估和治疗发生了巨大改变。治疗此类病变的主流方法是多学科治疗,由参与治疗的专家们合作完成。这也是为何在上个世纪后期出现了一种新的专业——整形外科。肢体重建整形术可用于创伤性、肿瘤性和脓毒性疾病的治疗。本文将讨论从传统皮瓣到现代穿支皮瓣的发展过程中,小腿和足部手术中组织移植的时机和组织重建术的相关医疗设备。

  • 标签: 小腿 创伤 清创术 重建术 传统游离皮瓣 局部皮瓣 游离穿支皮瓣 局部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随着中国早期胃癌比例增加,局部进展期胃癌预后改善,以及患者对术后生活质量要求的相应提高,胃功能重建手术和功能保留手术已成为学术界的关注重点。胃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生理通道、储存食物和初步消化等。不同的手术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保留或重建不同的生理功能。功能重建手术生活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以及功能保留手术肿瘤根治性的验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学者应该未雨绸缪,积极关注与开展胃癌功能重建及功能保留手术方面的相关研究和临床工作,以争取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胃肿瘤 功能保留 功能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全肝门切除重建(THERR)与单纯门静脉切除重建(PVRR)治疗肝门胆管癌(PHC)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12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肝胆胰外科连续收治的101例PHC患者资料,其中接受肝切除联合THERR 14例[男性6例、女性8例,年龄(64.3±9.7)岁],接受肝切除联合PVRR 19例[男性11例、女性8例,年龄(63.8±8.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病理学特征、手术切除数据和术后近远期结果的比较采用t检验、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行 Log-rank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及术前胆道引流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HERR组以扩大的左半肝切除为主(10/14,P=0.010),PVRR组以扩大的右半肝切除为主(12/19,P=0.001)。THERR组手术时间[(586±158)min]长于PVRR组[(453±88)min](t=3.087,P=0.004),持续肝门阻断时间[(32.5±7.3)min]长于PVRR组[(12.4±3.8)min](t=10.325,P<0.01)。THERR组1例术后9 d死于肝功能衰竭,另13例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4.9%、57.1%、37.0%,PVRR组19例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1.9%、37.8%、30.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150,P=0.698)。结论与PVRR在PHC切除术中的作用相比,THERR应用于经选择的需同时行肝动脉和PVRR的PHC切除术,特别是需行肝右动脉和门静脉右支重建以保留右半肝的PHC切除术是可行的。

  • 标签: 胆管肿瘤 外科手术 肝门部血管切除重建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口腔颌面部修复重建是保证患者肿瘤根治、生理功能及心理康复的重要手段,该文通过回顾和对比国内外口腔颌面修复重建的发展历史,从数字外科、多学科协作、人才培养、美学修复及功能康复等多个角度总结剖析临床现状及研究热点,为口腔颌面部修复重建外科的发展方向提供借鉴。

  • 标签: 头颈部肿瘤 修复外科手术 学科间信息交流 数字技术
  • 简介:摘要游离足趾移植术于1966年由我国杨东岳首创,经过国内外广大学者50多年的潜心研究与广泛应用,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目前已成为最受欢迎的拇、手指缺损修复与再造的方法。本文从足趾移植重建拇、手指的发展历史,不同时期手术技术与观念的创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研究现状等方面作一介绍。

  • 标签: 组织移植 显微外科技术 拇指再造 手指再造 足趾移植
  • 简介:摘要先天性裂手是一类较为罕见的先天性手部畸形。裂手畸形的特征是中央指列缺损,相邻边缘指间变窄或并指,在手部中央形成裂隙。手术适应证是虎口狭窄造成的拇指功能障碍,以及严重影响外观的裂隙。我们收治了1例非典型的复杂裂手患儿,在遵从经典原则和术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手术设计,分2期进行手术,不但重建了拇指功能、缩小裂隙,还重建了全部的5根手指。

  • 标签: 手畸形,先天性 分裂手 中央列缺如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桡骨远端与近排腕骨相关节,是腕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桡骨远端损伤常会造成腕关节功能活动度、腕力降低,腕关节外形的改变也会对追求美观的患者造成困扰。显微外科技术的精进、骨科金属材料器具和骨生物制品的更新迭代,为重建手术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使用自体骨移植重建桡骨远端是目前的主流手术方式,腓骨和髂骨为移植骨的主要选择,而假体修复、尺骨替代桡骨功能等修复方式也有报道。本文回顾了近年来文献报道的桡骨远端损伤后手术修复重建的主要形式,对比不同术式取得的临床效果,总结各术式的优点和缺陷,为治疗桡骨远端损伤提供借鉴。

  • 标签: 桡骨远端 重建 骨移植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对于性别转换、阴茎缺失或发育不良的患者,阴茎再造技术是重建勃起功能的重要治疗方案。其中,自体组织、人工假体以及其他组织等各类阴茎支撑物是实现阴茎勃起功能的关键。该文对近年来此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对重建阴茎勃起功能的各类阴茎支撑体的优缺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综述。

  • 标签: 阴茎假体 阴茎假体植入 阴茎勃起 阴茎再造术
  • 简介:摘要各种原因引起的下颌骨缺损可严重危及患者的身心健康,如何恢复重建下颌骨外观及功能是修复重建外科医生不懈的追求。目前,下颌骨重建术后外观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观察者评估、患者自我评估、影像评估,但均存在不足,尚无客观统一的评价体系。如何建立客观、有效的外观评估方法是下颌骨重建评价体系的关键环节。该文通过回顾下颌骨重建的发展历史,综述不同学科对面部轮廓的评估方法与技术手段,旨在为下颌骨重建后的外观评估提供更全面的借鉴。

  • 标签: 下颌骨重建术 外貌,身体 结果评价(卫生保健)
  • 作者: 王哲 凌虹 张毓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免疫学杂志》 2022年第05期
  • 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哈尔滨 150081,哈尔滨医科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哈尔滨 150081 哈尔滨医科大学免疫学教研室,哈尔滨 150081,哈尔滨医科大学免疫学教研室,哈尔滨 150081 锦州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院,辽宁锦州 121000
  • 简介:摘要胸腺是T淋巴细胞发育分化的主要场所,是由高度特化的胸腺上皮细胞构成的三维网络结构的组织器官。胸腺中含有不同发育和分化阶段的T淋巴细胞,这些T淋巴细胞形成了一个能够特异性识别不同种类抗原、同时对自身抗原产生耐受的T淋巴细胞库。随着成人年龄的不断增长,胸腺会随着年龄变化产生一定程度的结构萎缩和功能衰退。胸腺退化也是免疫衰老的重要诱因,胸腺退化会使CD4+T细胞群发生异质性改变,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机体患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的风险。文章系统综述胸腺退化的机制,以及细胞因子、激素、细胞疗法等在促进胸腺重建中的作用。

  • 标签: 胸腺退化 胸腺再生 免疫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