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作者: 孙兴怀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3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0年第01期
  • 机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眼科学与视觉科学系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医学科学院近视眼重点实验室 200031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指伸肌腱点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9年6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镇江医疗区经手术证实为手指伸肌腱点损伤患者58例,年龄5~71岁,其中男性40例,女性18例,分析手指伸肌腱点损伤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点、超声诊断分型及不同超声扫查方法的差异,并与X线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超声诊断与X线诊断评估手指伸肌腱点骨性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PPV、NPV、准确性之间差异采用χ2检验。结果手指伸肌腱点损伤的超声声像图表现为骨性损伤和腱性损伤2种类型,图像特征表现为82%出现断端回缩增厚、86%出现连续性中断、77%出现回声降低、36%提示撕脱性骨折或基底部骨折、70%动态观察出现断端间距增大;与手术结果相比,高频超声在诊断指伸肌腱点骨性损伤敏感度为84%、特异度为75.7%、阳性预测值(PPV)为72.4%、阴性预测值(NPV)为86.2%、准确性为79.3%,诊断腱性损伤的敏感度为90.9%、特异度为72%、PPV为81.1%、NPV为85.7%、准确性为82.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X线检查不能诊断手指伸肌腱点的腱性损伤;未使用超声耦合垫直接超声扫查与使用超声耦合垫超声扫查诊断指伸肌腱点损伤,两种扫查方法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45,P=0.001)。结论高频超声能够对指伸肌腱点损伤的诊断分型,是指伸肌腱点损伤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 标签: 高频超声 伸肌腱止点损伤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栓与止血检验对支气管镜诊疗过程中可能发生大出血、血栓形成和窒息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胸科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36 785例次的支气管镜诊疗操作中50例出血超过30 ml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有无窒息症状、出血量大小(> 100 ml为大出血)和有无血凝块患者间D2聚体(D2)、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比值(PTR)、凝血酶原国际比值(PTINR)、纤维蛋白原(Fbg)、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的差异。结果14例窒息发生患者中的D2、PTINR异常发生率和Fbg水平显著高于36例未发生窒息患者(P值分别为0.033、0.006和0.006);31例发生小出血患者和19例发生大出血患者比较,大出血患者Fbg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小出血患者(χ2 = 4.402,P = 0.036);36例未发生血栓患者与14例发生血栓患者对照,血栓者PTINR、Fbg异常发生率远高于非血栓者(P值分别为0.006和0.041),Fbg水平亦然(t = 3.446,P = 0.001);以凝血功能异常作为暴露因素,窒息患者比非窒息患者、大出血患者比小出血患者和有血栓患者比无血栓患者间的21个比值比(OR)在0.355 ~ 14.400,其中16个OR值大于2.500。结论对凝血功能检查异常者,在行支气管镜检查和镜下治疗时,应谨防大出血、血栓形成和窒息等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支气管镜 凝血功能检查 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穴位刺激与吐药防治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PONV)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BM、Ovid、VIP、WangFang Data和CNKI数据库,搜索穴位刺激和药物防治PONV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检索时限为2000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5个RCT,包括3 138例患者。结果显示:穴位刺激组术后恶心[比值比(odds ratio, OR)=0.92, 95%CI(0.64,1.32),P=0.65]、术后早期恶心[OR=0.72 ,95%CI (0.50 ,1.03),P=0.07 ]、术后后期恶心[OR=0.86 ,95%CI (0.51,1.45),P=0.57]及术后呕吐[OR=0.89,95%CI(0.65 ,1.22),P=0.47 ]、术后后期呕吐发生率[OR=0.96 ,95%CI (0.64 ,1.44),P=0.85]及补救吐药物使用率[OR=0.71,95%CI(0.42, 1.19),P=0.19]与吐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其术后早期呕吐发生率低于吐药组[OR=0.64 ,95%CI (0.45 ,0.90),P=0.01 ];单独内关穴刺激组术后恶心[OR=0.91 ,95%CI (0.61 ,1.36),P=0.66 ]、术后早期恶心[OR=0.72 ,95%CI (0.50 ,1.03),P=0.07 ]、术后后期恶心[OR=0.86 ,95%CI (0.51 ,1.45),P=0.57]及术后呕吐[OR=0.76, 95%CI(0.51,1.13),P=0.18]、术后后期呕吐发生率[OR=0.93 ,95%CI (0.59 ,1.46),P=0.75]与吐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其术后早期呕吐发生率低于吐药组[OR=0.60, 95%CI(0.40, 0.90),P=0.01 ];穴位刺激联合吐药组术后恶心及呕吐发生率均低于吐药组[OR=2.13 ,95%CI (1.31 ,3.46),P=0.002 ;OR=3.93 ,95%CI (2.06 ,7.48),P<0.001 ]。结论穴位刺激可用于防治PONV,其效果与吐药物相当,其对术后早期呕吐防治效果优于吐药。穴位刺激联合吐药可增强防治PONV的效果。受纳入研究数量及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有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 标签: 穴位刺激 止吐药 术后恶心 术后呕吐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复合可吸收骨锚钉重建伸肌腱中央束点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我们采用复合可吸收骨锚钉治疗伸肌腱中央束点断裂患者12例,均为闭合性损伤,其中5例合并中节指骨基底背侧撕脱骨折。术后克氏针固定4~6周,拔除克氏针后开始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2~26个月,平均12个月,5例撕脱骨折均获得良好复位,骨折愈合时间为6~8周,平均7周。术后患指远指间关节活动度主动伸直平均-3°(-5°~0°),主动屈曲平均40°(30°~65°);近指间关节主动伸直平均-5°(-15°~0°),主动屈曲平均85°(30°~90°)。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功能:优9例,良2例,可1例。结论复合可吸收骨锚钉是重建伸肌腱中央束点的一种良好选择。

  • 标签: 腱损伤 治疗结果 伸肌腱 骨锚钉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关节镜下利用单隧道免打结锚钉治疗后交叉韧带(PCL)胫骨点撕脱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淮南朝阳医院骨科收治的PCL胫骨点撕脱骨折患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36名行关节镜单隧道免打结锚钉内固定治疗的患者。比较每例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ROM)、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膝关节韧带评估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情况,进行配对立样本t检验。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ROM范围(t=-22.231)、IKDC评分(t=-34.958)、Lysholm评分(t=-40.802)均比术前明显改善(均为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腘窝神经、血管损伤。结论采用关节镜下单隧道免打结锚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点撕脱骨折,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满意。

  • 标签: 后交叉韧带 胫骨骨折 关节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次性自动液输液器在儿童输液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6~8月输液患儿335例,输液天数为2 d及以上,均输入2瓶液体,采用自身对照研究,首日应用普通输液器,设为对照组;次日使用一次性液输液器,设为实验组。对比两组效果。结果实验组出现残留气泡及拔针回血患者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其药液损失量、排气时间、更换药液时间比对照组显著缩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静脉输液中使用一次性自动液器可有效缩短护士工作时间,提高效率,减少药物损失和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使患者输液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得到充分保障。

  • 标签: 自动止液器 输液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骨道皮下固定缝线在指深屈肌腱点重建中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对13例指深屈肌腱点断裂患者行止点重建治疗,其中男10例,女3例;年龄22~46岁,平均35岁。示指9例,中指3例,环指1例。采用经骨道皮下固定缝线行指深屈肌腱点重建,术后支具外固定3周。我们从术后疼痛、患指远指间关节活动度等方面进行随访研究,分析讨论损伤暴力因素、手术适应证及临床疗效。结果13例患者经术后3~16个月随访观察,均未发生肌腱再次断裂且远指间关节主动活动良好。结论应用经骨道皮下固定缝线行指深屈肌腱点重建术具有操作安全,简单易行,肌腱固定牢靠且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 标签: 腱损伤 治疗结果 指深屈肌腱 止点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单隧道悬吊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点撕脱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1月间27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胫骨点撕脱骨折患者,男19例,女8例,年龄平均(28±8)岁,排除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等。骨折按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9例,Ⅲ型14例,Ⅳ型4例。本组患者均采用关节镜下单隧道缝线环绕固定方法治疗。定期复查X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Lysholm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疼痛采用视觉模拟法(VAS)进行评定;主观因素包括肿胀、关节稳定性及参加工作满意度;记录并发症。术前术后评分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8±6)个月。骨折均在3个月内愈合,无感染、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27例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26例患者末次随访Lachman试验及前抽屉试验均阴性,1例患者随访体检时膝关节Ⅱ°松弛,自诉无腿软不稳现象。视觉模拟VAS评分平均为(1.0±0.6)分。术前膝关节Lysholm评分(42±9),末次随访膝关节Lysholm评分(9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2.365,P <0.01)。主观评价所有患者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结论关节镜下单隧道悬吊固定缝线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点撕脱骨折,手术操作创伤小,简单方便,骨折复位固定牢靠,术后功能恢复快,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 标签: 关节镜检查 前交叉韧带 骨折,撕脱
  • 简介:摘要石学敏院士从"百病始生,皆源于神,凡刺之法,必先治神"的整体观念论治特发性震颤,治疗以神为本,注重对"神"的调节,提出治疗特发性震颤的新方案。石院士认为本病病位在"脑",脑为髓之海,病机为窍闭神妄,阳缓阴急,致使经筋拘挛弛纵,诱发颤证。治疗应醒神开窍,安神定志,调和阴阳,并强调"醒神、调神、安神"的重要性,形成以脑统神、以神统针、以针调神的学术思想。石学敏院士重视手法的运用和针刺手法量效关系,在其从医数十载的临床治疗中发现,神机异常是百病始生的关键。通过"醒神、调神、安神",在改善特发性震颤患者不自主运动方面均显现其独特优势。

  • 标签: 针刺疗法 特发性震颤 模式
  • 简介:摘要高泌乳素血症为妇科疑难病,病机复杂,病情易反复。许昕教授诊治高泌乳素血症疗效显著,临证遵循女子以血为本,而气血以冲脉为要的基本原则,主张审病机,冲脉之气上为基础;释冲,概不离肝肾脾胃;论施治,平冲降为大法。附验案一则以供参考。

  • 标签: 高泌乳素血症 冲脉上逆 平冲降逆 许昕 名医经验 医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传统术式(皮下隧道细钢丝加压缝合术)及微型带线锚钉修复术治疗外伤性手指屈肌腱点断裂糖尿病患者的疗效,以评估微型带线锚钉修复糖尿病患者屈肌腱点断裂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石家庄市第二医院和唐山市第二医院的外伤性手指屈肌腱点断裂的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微型带线锚钉修复)及对照组(皮下隧道细钢丝加压缝合术)。两组患者术后2、3、4个月行患指功能、伤口愈合评定,比较行两种术式后手指屈伸功能。结果6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末次随访时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MP和PIP屈伸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DIP屈伸活动度和TAM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DIP屈伸活动度和TAM值大于对照组;手运动功能TAM分级:试验组优23例,良6例,可1例;对照组优22例,良6例,可2例。结论微型带线锚钉修复糖尿病患者屈肌腱点断裂能够有效地防止和减少肌腱粘连,显著提高患指术后的屈伸功能,是一种有效的、可行的术式,较传统术式具有较大优势。

  • 标签: 微型带线锚钉 糖尿病 屈肌腱 止点断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股骨直接纤维点重建的有限元特征及近期疗效。方法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接受ACL股骨直接纤维点双束重建的患者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30.5±4.6)岁(范围18~50岁)。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医生完成自体腘绳肌腱股骨直接纤维点双束ACL重建手术。通过术后有限元分析、术中Pivot shift试验及Lachman试验、手术前后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 Committee,IKDC)评分、Lyshlom评分、KT-2000侧侧差值、术后膝关节CT三维重建、膝关节MRI评估膝关节的稳定性、移植物的状态及临床疗效。结果有限元分析中髌骨应力集中在髌尖区域,健侧最大值为(1.62±0.07)MPa、患侧最大值为(1.64±0.02)M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P=1.22);股骨滑车区域应力集中在上极,健侧最大值为(0.73±0.15)MPa、患侧最大值为(0.72±0.14)M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P=0.93)。重建后即刻Pivot shift试验均转为阴性,Lachman试验1例Ⅰ度阳性、其余均为阴性。术后CT三维重建示股骨隧道位于ACL股骨点直接纤维足印区,术后2年MRI矢状面抑脂像示ACL双束呈均匀低信号、连续性及走行良好。Lysholm评分由术前(56.5±3.6)分增加至术后3个月的(61.9±3.2)分、术后2年的(88.5±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4.72,P<0.001);IKDC评分由术前(48.3±2.8)分增加至术后3个月的(58.0±2.0)分、术后2年的(92.5±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 256.66,P<0.001);KT-2000侧侧差值由术前(5.6±0.7)mm降低至术后3个月的(1.6±0.5)mm、术后2年的(1.5±0.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9.14,P<0.001)。结论ACL股骨直接纤维点双束重建能有效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及力学环境,具有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修复外科手术 有限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性使用吐药物对多模式镇痛下剖宫产患者发生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16年2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5 530例剖宫产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预防性使用吐药物的不同分成四组:昂丹司琼4 mg组(A组,2 712例)、地塞米松5 mg组(B组,39例)、昂丹司琼4 mg复合地塞米松5 mg组(C组,413例)、未给予任何药物(空白)组(D组,2 366例)。所有药物在手术结束前给予。比较四组PONV的发生率。结果四组患者身高、体重、年龄、术后24 h NRS≥6的比例、术后羟考酮使用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四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2.29%(62/2 712)、0(0/39)、1.45%(6/413)、1.90%(45/2 36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3)。结论预防性地使用吐药物似乎不能降低多模式镇痛下剖宫产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 标签: 止吐药 药物预防 剖宫产术 手术后恶心呕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钢丝张力带与带线锚钉重建近指间关节掌板点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7月至2019年4月,我们共收治36例手指近指间关节掌板点撕脱患者,其中18例采用钢丝张力带重建掌板点(钢丝组),18例采用带线锚钉重建掌板点(锚钉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关节活动度,采用手指总主动屈曲度量表(total active flexion scale,TAFS)评价患者的手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钢丝组的手术时间及手功能锻炼开始时间明显短于锚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手术切口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感染、内固定松动、肌腱粘连、关节僵硬等独立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锚钉组的总并发症比例明显高于钢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近指间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并且钢丝组的改善程度优于锚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钢丝组术后TAFS优良率明显高于锚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钢丝张力带重建掌板点在手术时间、功能锻炼开始时间、术后总体并发症、关节活动度改善及手功能恢复方面均优于带线锚钉,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掌板 对比研究 钢丝张力带 锚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伸肌腱点重建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腱性锤状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34例急性腱性锤状指患者,术中采用改良伸肌腱点重建联合克氏针固定远指间关节,近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可正常活动,术后6周拔除克氏针。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3~6个月,平均4.8个月。按Crawford锤状指疗效评价体系评价患指功能:优22例,良7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85.3%。结论改良伸肌腱点重建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腱性锤状指,可明显纠正锤状指畸形,并发症少,获得了良好的关节活动度,是治疗锤状指畸形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腱损伤 治疗结果 伸肌腱 锤状指 克氏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士关怀感知、抗力、职业生涯状况的路径关系,为促进临床护士职业生涯更好发展提供参考。方法2019年9—10月,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青海省3所三级甲等医院500名临床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关怀因素调查-护士长关怀量表(CFS-CM)、医护人员抗力评价量表、职业生涯状况评价量表进行调查,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临床护士关怀感知、抗力、职业生涯状况进行相关分析,并建立路径关系模型。结果本研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9份。489名临床护士CFS-CM总分为(58.62±11.34)分,医护人员抗力总分为(58.84±9.14)分,职业生涯状况总分为(80.39±9.82)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临床护士关怀感知、医护人员抗力总分均与职业生涯状况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呈正相关(P<0.05)。根据模型拟合结果,临床护士关怀感知和抗力对职业生涯状况均有直接预测作用,其路径系数分别是0.37和0.43。结论抗力在关怀感知和职业生涯之间起中介作用,护士的关怀感知度不仅会对其职业生涯产生正向影响,还会通过提升护士抗力来正向影响护士职业生涯状况。护理管理者应给予临床护士更多的关怀,提升护士的抗力水平来改善护士的职业生涯状况。

  • 标签: 护士 关怀 抗逆力 职业生涯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喙锁韧带重建结合钢板固定治疗伴喙锁韧带锁骨点撕脱的锁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喙锁韧带重建结合钢板固定治疗17例伴喙锁韧带点撕脱的锁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是否重建喙锁韧带分为未重建组和重建组:未重建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37.9±11.9)岁(范围,19~60岁)。重建组7例,男5例,女2例;年龄(44.9±13.0)岁(范围,25~62岁)。术前采用三维CT检查判断韧带损伤并据此分组。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肩关节功能优良率及总体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7±6.7)个月(范围,9~27个月)。两组患者锁骨骨折均愈合,重建组骨折愈合时间(12.6±0.7)周(范围,12~14周),未重建组(23.7±7.9)周(范围,16~48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1, P=0.004)。末次随访时,重建组VAS评分[(3.0±1.3)分]、Constant-Murley评分[(85±11)分]分别与未重建组[(3.1±1.8)分、(77±10)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未重建组发生骨折延迟愈合(术后48周)1例,锁骨钩钢板松动1例,内固定取出后再发肩锁关节脱位(Rockwood分型Ⅱ度)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0%(7/10);重建组发生肩峰骨折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3%(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3,P=0.024)。结论重建喙锁韧带锁骨点可有效降低伴喙锁韧带锁骨点撕脱的锁骨远端骨折术后并发症,术后疗效满意。

  • 标签: 锁骨 骨折 韧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8"字缝线与网兜缝线固定治疗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胫骨点撕脱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37例ACL胫骨点撕脱骨折并获得完整随访的患者,所有患者骨骺均已闭合。Meyers-McKeever-Zaricznyj骨折分型:Ⅱ型10例,Ⅲ型22例,Ⅳ型5例。固定方式采用"8"字缝线法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18.91±9.34)岁(范围14~36岁),以两根2号高强度缝线交叉成"8"字经胫骨骨道拉出固定骨折块;采用网兜缝线固定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9.63±7.85)岁(范围15~33岁),以三根2号高强度缝线编织成网兜经胫骨骨道拉出固定骨折块。手术前后采用Lysholm及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通过Lachman试验及Pivot-shift试验评价膝关节稳定性,并记录手术时间、膝关节活动度及伸膝阻滞情况。结果"8"字缝线组随访(16.35±5.27)个月(范围10~22个月),网兜缝线组(14.06±7.18)个月(范围10~21个月)。末次随访时,"8"字缝线组的Lysholm、IKDC评分分别为(95.86±5.74)分、(90.53±4.61)分,网兜缝线组分别为(96.53±3.17)分、(92.15±5.54)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23,P=0.462;t=1.018,P=0.279);"8"字缝线组Lachman试验及Pivot-shift试验阴性率均为92%(23/25),网兜缝线组均为100%(12/1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04,P=0.265);网兜缝线组手术时间为(61.8±6.3)min,较"8"字缝线组的(43.5±5.9)min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4,P=0.025);"8"字缝线组伸膝受限(5°或以上伸膝受限)发生率为16%(4/25),网兜缝线组为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450,P=0.032)。结论关节镜下"8"字缝线固定与网兜缝线固定技术治疗ACL胫骨点撕脱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早期膝关节功能和稳定性。网兜缝线固定技术可完整复位骨折块,术后伸膝阻滞发生率低,在治疗旋转Ⅲ型和粉碎Ⅳ型骨折中可能更具有优势;但有技术要求高、手术时间长的缺点。

  • 标签: 关节镜检查 缝线 骨折固定术,内 前交叉韧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抗VEGF药物辅助玻璃体切除联合引流植入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玻璃体切除联合引流植入术治疗PDR继发NVG者36例(36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2~6天行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0.05 ml(0.5 mg),随访3个月,观察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前平均眼压为(40.50 ± 7.05) mmHg,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平均眼压为(13.44±3.21) mmHg、(16.67±4.34) mmHg和(15.00±2.74) mmHg(1 mmHg = 0.133 kPa)。术后各随访点平均眼压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3.227,P=0.000)。术前最佳矫正视力(logMAR)为2.21±0.43,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为1.88±0.56、1.65±0.57和1.53±0.60,术后各随访时间点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97,P=0.000)。术后出现浅前房5例,前房积血5例,均未处理,1周后自行好转,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抗VEGF药物辅助玻璃体切除联合引流植入术治疗PDR继发NVG安全有效。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生性 青光眼,新生血管性 玻璃体切除术 植入术,引流阀,青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