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海绵窦区结构复杂,诸多神经及重要血管穿行其中,累及此处的肿瘤治疗方式包括硬膜内入路、硬膜外入路和内镜经鼻入路。本综述围绕内镜经鼻入路,就海绵窦区肿瘤的种类、手术入路及手术技巧等进行介绍。

  • 标签:
  • 简介:摘要超择区性淋巴清扫术(superselective neck dissection,SSND)是在择区性淋巴清扫术(selective neck dissection,SND)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治疗头颈恶性肿瘤颈部转移淋巴结更加微创化的淋巴清扫术(neck dissection,ND),是指清扫范围小于连续3个颈部level分区的ND。鉴于尚不充分的循证依据,目前临床上SSND主要应用于cN0期头颈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头颈鳞癌放疗或放化疗后以及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转移淋巴结的外科治疗。随着对头颈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特性的进一步认识,以及放疗、同步放化疗等非手术治疗在头颈鳞癌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SSND也将日益得到重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肱骨内上髁合并桡骨骨折的诊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21年8月福州市第二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12例肱骨内上髁合并桡骨骨折患儿资料。男6例,女6例;年龄(11.1±2.5)岁。肱骨内上髁骨折根据Papavasiliou分型:Ⅱ型7例,Ⅲ型2例,Ⅳ型3例;桡骨骨折根据Judet分型:Ⅰ型3例,Ⅱ型4例,Ⅲ型5例。其中2例JudetⅠ型桡骨骨折X线片检查漏诊,经CT检查确诊。内上髁骨折采用切开复位空心钉固定9例,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3例;桡骨骨折采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8例,保守治疗4例。术后采用X线片复查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测量双侧提携角并采用Kim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KEPS)评价患肢功能恢复情况,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12例患者术后获(40.0±25.6)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6.3±1.2)周。末次随访时测量提携角:患侧为15.5°±2.6°,健侧为14.7°±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KEPS评分:患侧为(96.3±5.3)分,健侧为(98.8±2.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均未出现切口感染、骨不连、肘外翻、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术后各向稳定性恢复良好。结论肱骨内上髁合并桡骨骨折是一种儿童及青少年特殊的肘关节伸直外翻型损伤,较易漏诊;治疗应以恢复关节匹配及关节稳定性为目标,力求获得良好功能。

  • 标签: 儿童 青少年 桡骨骨折 肱骨内上髁 桡骨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影响深间隙感染(deep neck space infections,DNSIs)治疗方式的风险因素,为制订恰当的早期方案提供指导。方法对2013年3月至2021年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DNSIs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是否接受手术,将其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收集的信息包括人口学资料、疾病相关的症状体征、诊疗经过、全身性合并症、影像数据和实验室指标。数据处理采用假设检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61例患者,其中男37例,女24例,年龄6~96岁。手术组35例(57.4%),非手术组26例(42.6%)。经多因素分析发现:患者颈部运动障碍(OR=0.03,95%CI:0.00~0.24)、吞咽困难(OR=0.10,95%CI:0.02~0.72)、血清白细胞计数≥16.74×109/L(OR=1.18,95%CI:1.01~1.39)和间隙积气(OR=0.03,95%CI:0.00~0.30)可作为提示需要手术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临床医师应在治疗过程中警惕这些危险因素,对满足条件的患者及时采取手术治疗。

  • 标签: 感染 颈深间隙 保守治疗 引流 风险因素 预后
  • 简介:摘要下咽异物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由于该区域的解剖结构比较隐蔽,可能存在因咽腔狭窄暴露不佳而漏诊的情况。因异物留存时间过长导致的各类并发症临床文献时有报道,由于下咽梨状窝区域异物造成的急性段硬脊膜外感染病例临床上罕有报道。本例患者异物取出后1周出现了对侧的颈部疼痛、活动时加重,早期症状不典型,病情进展后出现颈部疼痛及感染症状持续加重,颈部增强CT及MRI检查明确了感染的部位及罕见病因,经过积极的抗感染治疗,患者痊愈。1个月后随访,患者状态良好。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盛春晨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4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第13期
  • 机构:昆山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苏州215300
  • 简介:目的:探讨徒手颅骨固定法联合托制动在颈椎损伤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收治的46例颈椎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观察组使用徒手颅骨固定法联合托制动。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结果:观察组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不良情绪反应、2次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徒手颅骨固定法联合托制动干预可有效改善颈椎损伤患者院前急救过程中的生命体征状态,有利于提高急救成功,降低不良情绪反应、2次损伤发生率,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徒手颅骨固定法;颈托制动;颈椎损伤;急救
  • 作者: 李安志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1
  • 出处:《世界复合医学》2023年第4期
  • 机构:贵州省大方县人民医院,贵州大方551600
  • 简介:目的:观察全髋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骨折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随机挑选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70例老年股骨骨折患者,并分为常规组(n=35)和研究组(n=35),常规组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研究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髋关节功能恢复时间、疼痛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20.04±8.96)min、术中出血量为(420.48±49.85)ml,常规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要明显优于研究组(P<0.05)。但是,研究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和疼痛率分别为(1.70±1.05)d、22.86%,要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8.57%,要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半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但是并发症相对较多,术后髋关节恢复较慢;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但是并发症相对较少,术后髋关节恢复较快。在临床中,可以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权衡术后并发症和手术风险,科学选择手术方式。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术;半髋关节置换术;老年股骨颈骨折
  • 作者: 夏颖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9
  • 出处:《护理前沿》2023年第13期
  • 机构:上海长征医院,上海200001
  • 简介: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老年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患者共60例,将60患者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行为方法,观察组在传统护理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1)两组干预前VAS评分和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VAS评分及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情感指数、健康指数、生活满意度、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在老年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能及时消除患者焦虑、恐慌情绪,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序,保证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预见性护理;老年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
  • 作者: 吴庆莲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8
  • 出处:《护理前沿》2023年第13期
  • 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湖北 武汉430000
  • 简介:目的:探究舒适护理模式对股骨骨折患者生理功能恢复时间的影响。方法:2021.07~2022.12期间,本院收治60例股骨骨折患者为样本,动态随机化分组,对照组/30(常规护理),实验组/30(舒适护理模式);统计对比:(1)手术指标;(2)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舒适护理模式开展后,相较之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研究数据改善趋势显著(P<0.05)。结论:舒适护理模式对股骨骨折患者而言,护理效果明确,优化预后结局,有临床推广应用意义。

  • 标签: 舒适护理模式;股骨颈骨折;生理功能;恢复时间
  • 作者: 许雪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6
  • 出处:《健康世界》2023年第9期
  • 机构:盱眙县人民医院,江苏盱眙 211700
  • 简介:目的:探究老年股骨骨折半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采取精准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2021.3-2022.7作为此次报告的时间范围,研究对象从该时间范围内本院接收的老年股骨骨折半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中选取50例,通过患者挂号先后顺序予以分组,常规护理模式应用于常规组(n=25),精准护理模式应用于研究组(n=25)。对比观察2组患者的SAS(焦虑)、SDS(抑郁)评分、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患者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组间可见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常规组高,组间可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精准护理干预在老年股骨骨折半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不仅可以改善患者抑郁、消极等负面情绪,使其心态保持稳定,正视疾病的治疗,而且能够使患者生活质量提升,在临床上值得应用。

  • 标签: 精准护理;老年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生活质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目标为导向的康复锻炼在老年股骨骨折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90例老年股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以目标为导向的康复锻炼。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价,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对照组FIM量表中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评分及总分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EQ-5D中行动能力、自己照顾自己能力、日常活动能力评分均低于观察组,疼痛/不舒服、焦虑/抑郁评分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目标为导向的康复锻炼可提升老年股骨骨折患者的运动能力,可改善生活质量,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 标签: 康复护理 老年人 股骨颈骨折 目标导向 运动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采用前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治疗并获得随访的90例高龄股骨骨折患者资料。前外侧入路组45例,男18例、女27例,年龄(83.33±5.29)岁(范围76~96岁);后外侧入路组45例,男13例、女32例,年龄(81.87±5.00)岁(范围75~94岁)。术后评估手术指标、围手术期出血量、软组织损伤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采用Harris评分、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前外侧入路组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血红蛋白减少量、隐性失血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率无明显差异(P>0.05)。前外侧入路组患者术后1 d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水平[(232.98±83.70)IU/L和(81.67±48.85)mg/L]均低于后外侧入路组[(296.93±124.58)IU/L和(104.79±36.7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P=0.005;t=2.54,P=0.013)。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改善,术后12 h、24 h、48 h前外侧入路组的VAS评分均低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前外侧入路组为(20.73±4.99)h,较后外侧入路组的(41.69±13.58)h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1,P<0.001)。出院当日、术后1个月前外侧入路组Harris评分[(63.31±6.21)分和(75.76±4.91)分]和UCLA评分[(1.84±0.42)分和(3.69±0.76)分]均高于后外侧入路组[(52.69±10.01)分和(71.33±3.66)分,(1.62±0.54)分和(3.16±0.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Harris和UCL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外侧入路组有2例发生肌间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率为4%(2/45);后外侧入路组有1例发生假体脱位,并发症发生率为2%(1/4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前外侧入路对行半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股骨骨折患者是较理想的术式,具有切口短、软组织损伤小、隐性失血量低等优势,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术后住院时间短、疼痛改善、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 标签: 老年人,80以上 股骨颈骨折 半关节成形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在确认创伤性脊髓损伤(TCSCI)气管切开的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构建分类与回归树(CART)模型以指导气管切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骨科收治的498例TCSCI患者资料,男403例,女86例;年龄(50.2±13.6)岁。其中气管切开69例,未行气管切开420例。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致伤原因、神经损伤平面(NLI)、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胸部损伤、既往肺部疾病、既往基础疾病、手术入路并进行单因素分析。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行气管切开的危险因素,并在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建立预测气管切开的CART。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OR=4.744, 95%CI: 1.802~12.493, P=0.002)、NLI在C4及以上(OR=23.662, 95%CI: 8.449~66.268, P<0.001)、ASIA分级A级(OR=40.007, 95%CI: 12.992~123.193, P<0.001)及ISS>16分(OR=10.502, 95%CI: 3.909~28.211, P<0.001)是行气管切开的危险因素。CART显示,ASIA分级A级、神经损伤平面在C4及以上作为第一、第二决策点对行气管切开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ASIA分级A级且神经损伤平面在C4及以上的TCSCI患者行气管切开的比例为86.84%。结论CART模型结果显示神经损伤平面在C4及以上、ASIA分级A级对气管切开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 标签: 脊髓损伤 气管切开术 危险因素 分类与回归树模型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Delta大通道全内镜技术治疗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嘉兴市秀洲区人民医院(嘉兴市秀洲区新塍医院)骨科收治的15例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资料。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54~76岁,平均66.2岁;责任节段:C3,4 3例,C4,5 4例,C5,6 7例,C6,7 1例。均采用后路Delta大通道全内镜技术治疗。通过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3个月、末次随访时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以及末次随访时的改良Mac-Nab评分评价疗效,通过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3个月、末次随访时C2-7 cobb角、手术节段关节活动度(ROM)评价其对颈椎曲度和节段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6~82 min(平均65.7 min),术中出血量10~30 mL(平均20.7 mL)。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组织感染、椎管内感染、硬膜撕裂、神经根损伤、麻醉围术期相关并发症等。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8个月)。术后1、3个月、末次随访时NDI评分(18.54%±3.06%、14.96%±2.33%、12.89%±2.33%)均显著低于术前(34.19%±3.83%),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NDI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后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时N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颈椎JOA评分[(12.28±1.65)、(13.30±1.57)、(13.54±1.41)分]均显著高于术前[(9.25±1.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术后1、3个月、末次随访时C2-7 cobb角、手术节段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评分评价疗效:优9例,良5例,可1例。结论Delta大通道全内镜技术治疗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良好,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且不会影响颈椎曲度和节段稳定性。

  • 标签: 颈椎 椎板切除术 减压术 颈椎病 Delta大通道 全内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机器人辅助下股骨近端外展截骨动力髋螺钉(DHS)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骨折不愈合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年4月—2021年4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中青年股骨骨折不愈合患者8例。8例均为男性,年龄17~52岁(平均34.1岁),均采用骨科机器人辅助股骨近端外展截骨DHS固定治疗。患者此次外展截骨DHS固定手术与其初次股骨骨折内固定手术间隔时间为4~26个月,平均10.1个月。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Pauwels角及干角矫正情况、肢体长度差异及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80~240 min,平均134 min。术中出血量200~750 mL,平均为356 mL。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未见切口及深部感染。本组8例患者术后随访13~23个月,平均18.6个月。末次随访时X线检查均未见明显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或塌陷。经股骨近端外展截骨DHS固定手术治疗后,8例患者股骨骨折不愈合处以及小粗隆截骨部位均达到骨折愈合,愈合时间3~5个月,平均3.7个月。末次随访时,8例患者干角和Pauwels角分别由术前的113.13°±4.64°和67.50°±6.19°改善至140.75°±2.38°和40.50°±2.56°,两侧肢体长度差异由术前的(1.21±0.79)cm减少至(0.36±0.18)cm,Harris评分由术前的66.50(65.00,69.50)分提高至97.00(92.75,99.2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87、17.08、3.35,Z=-2.53,P值均<0.05)。结论股骨近端外展截骨结合DHS内固定术,通过矫正干角降低骨折端剪切力,可以有效治疗中青年患者股骨骨折不愈合;骨科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的应用有助于手术更精准地实施。

  • 标签: 骨折,不愈合 股骨颈骨折 外展截骨 动力髋螺钉 机器人导航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