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γ-干扰素(interferon-gamma,IFN-γ)是活化T细胞和自然杀伤(nature killer,NK)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种细胞因子(Ⅱ型干扰素),是Ⅰ型辅助T细胞(Th1细胞)的标志性细胞因子,在抗病毒、免疫调节及抗肿瘤机制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胆道闭锁是由各种刺激因素引起的一系列免疫炎性反应,进而使肝胆系统严重受损的疾病。本文就IFN-γ在胆道闭锁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胆道闭锁 γ-干扰素 炎症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2,SARS-CoV-2)感染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灾难,找到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案显得尤为迫切。本文综述了干扰素(IFN)与COVID-19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并重点分析了IFN-λ(III型IFN)抗SARS-CoV-2感染的理论基础,提示IFN-λ具有预防和治疗COVID-19的潜力,同时本文也列举了使用IFN-λ治疗COVID-19存在的潜在风险。

  • 标签: COVID-19 IFN-λ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干扰素-γ(IFN-γ)水平与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4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穿刺活检,将36例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纳入转移组,48例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纳入未转移组。统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分析血清IFN-γ水平与鼻咽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转移组与未转移组年龄、体质指数(BMI)、肿瘤长径、性别、分化类型、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血清IFN-γ、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低于未转移组,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高于未转移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IFN-γ、IL-2、IL-10为鼻咽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素(P<0.05)。经双变量Pearson直线相关性显示,血清IFN-γ水平与IL-2呈正相关(r>0,P<0.001),与IL-10呈负相关(r<0,P<0.05)。结论血清IFN-γ水平降低与鼻咽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有关,检测血清IFN-γ水平有助于预测鼻咽癌淋巴结转移风险。

  • 标签: 鼻咽癌 淋巴结转移 干扰素-γ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鞘内注射吗啡混合芬太尼对切口痛大鼠海马及血浆干扰素-γ(IFN-γ)水平的影响。方法取鞘内置管术成功的健康雄性SD大鼠96只,体重180~220 g,6~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24):生理盐水组(NS组)、切口痛组(P组)、吗啡混合芬太尼组(MF组)和吗啡混合芬太尼+切口痛组(MFP组)。P组和MFP组制备切口痛模型。造模前20 min时,MF组和MFP组鞘内注射吗啡5 μg/kg和芬太尼0.25 μg/kg的混合液50 μl,NS组和P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50 μl。于造模前24 h(T0)、造模后1、6、24、48和72 h(T1~5)时,每组随机取6只大鼠,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与热缩足潜伏期(TWL);于T0,T2,T3和T5时分别处死6只大鼠,取海马组织和下腔静脉血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海马组织和血浆IFN-γ水平。结果与NS组比较,P组T1~5时MWT降低、TWL缩短,T2,3和T5时血浆IFN-γ浓度降低,MF组T1~3时MWT升高、TWL延长,MFP组T1~4时MWT降低、TWL缩短,MF组和MFP组T2时血浆IFN-γ浓度降低(P<0.05);与P组比较,MF组和MFP组T1~5时MWT升高、TWL延长,T2,3和T5时血浆IFN-γ浓度升高(P<0.05);与MF组比较,MFP组T1~4时MWT降低、TWL缩短,T2,3时血浆IFN-γ浓度升高(P<0.05)。4组各时点海马IFN-γ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鞘内注射吗啡混合芬太尼可提高切口痛大鼠血浆IFN-γ浓度,改善外周免疫抑制。

  • 标签: 吗啡 芬太尼 注射,脊髓 疼痛,手术后 干扰素-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布鲁菌病患者血清可溶性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sTim-3)、半乳糖凝集素-9(Galectin-9)水平与炎症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烟台业达医院收治的布鲁菌病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观察组,其中急性期49例、慢性期41例;另选择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受试者50例为对照组。采集布鲁菌病患者和健康受试者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sTim-3、Galectin-9水平,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技术(CBA)检测IFN-γ、IL-4水平;并应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对布鲁菌病患者血清中的sTim-3、Galectin-9及sTim-3/Galectin-9水平IFN-γ、IL-4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对照组人群血清中sTim-3[(18.28 ± 5.38)、(7.01 ± 1.97)ng/L]、Galectin-9[(2.79 ± 0.94)、(1.67 ± 0.23)ng/L]、sTim-3/Galectin-9(6.55 ± 2.96、4.20 ± 0.67)、IFN-γ[(5.99 ± 1.94)、(10.09 ± 2.03)ng/L]、IL-4[(7.34 ± 3.13)、(3.71 ± 1.76)ng/L]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4.271、8.276、5.527、11.785、7.556,P均< 0.05)。观察组中,急性期、慢性期布鲁菌病患者sTim-3[(22.09 ± 3.13)、(14.21 ± 3.42)ng/L]、Galectin-9[(2.98 ± 0.67)、(2.41 ± 0.74)ng/L]、sTim-3/Galectin-9(7.41 ± 1.07、5.90 ± 1.72)、IFN-γ[(3.78 ± 1.65)、(7.02 ± 1.73)ng/L]、IL-4[(9.17 ± 2.04)、(5.67 ± 1.54)ng/L]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1.402、3.833、5.084、9.075、9.037,P均< 0.05)。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布鲁菌病患者的sTim-3、Galectin-9、sTim-3/Galectin-9水平IFN-γ水平呈负相关(r = - 0.568、- 0.531、- 0.519,P均< 0.05),与IL-4水平呈正相关(r = 0.517、0.524、0.536,P均< 0.05)。结论布鲁菌病患者血清中sTim-3、Galectin-9呈现高表达,且与IFN-γ、IL-4水平显著相关,提示sTim-3、Galectin-9可能与布鲁菌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关。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可溶性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 配体半乳糖凝集素-9 炎症因子 相关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转录因子T-bet、干扰素-γ(IFN-γ)的表达水平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在本院确诊的乙型肝炎患者158例进行研究,其中70例为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急性组)、88例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慢性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对象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三组外周血CD8+T细胞PD-1、T-bet、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急性组患者的ALT、AST水平均明显高于慢性组和对照组(P<0.05);慢性组患者的ALT、AS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组患者的HBsAg、HBeAg、HBV-DNA均明显低于慢性组(P<0.05);急性组患者CD8+T细胞PD-1、T-bet、IFN-γ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慢性组、对照组(P<0.05);慢性组患者CD8+T细胞PD-1、T-bet、IFN-γ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组患者的CD8+T细胞PD-1、T-bet的表达水平与患者血清ALT、AST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CD8+T细胞T-bet的表达水平还与患者血清HBeAg呈正相关(P<0.05);慢性组患者CD8+T细胞PD-1、T-bet、IFN-γ表达水平均与患者血清HBsAg、HBV-DNA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外周血CD8+T细胞PD-1、T-bet、IFN-γ的表达水平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并且与患者急性肝损伤程度有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PD-1、T-bet、IFN-γ的表达水平主要与患者病毒载量、复制情况相关。

  • 标签: 乙型肝炎,慢性 乙型肝炎,急性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转录因子T-bet 干扰素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γ-干扰素(IFNγ)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抽取濮阳市油田总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7年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观察组)及健康体检者50例(对照组),检测血清BDNF、MMP-9及IFNγ水平,观察组随访3个月,根据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检查结果分为血管性痴呆、非血管性痴呆。比较两类患者随访3个月血管性痴呆与非血管性痴呆者血清BDNF、MMP-9及IFNγ水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血清BDNF、MMP-9、IFNγ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管性痴呆组患者血清MMP-9、IFNγ水平高于非血管性痴呆组,血清BDNF水平低于非血管性痴呆组(P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MSE评分与BDNF呈正相关(r=0.867,P<0.05),与MMP-9、IFNγ水平呈负相关(r=-0.812、-0.904,P均<0.05)。结论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BDNF水平下降,MMP-9、IFNγ水平升高,且其变化与患者智能障碍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可为病情判断提供依据。

  • 标签: 脑梗死 血管性痴呆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9 γ-干扰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者感染早期血清中IL-6、IFN-γ、TGF-β水平的检验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者104例为研究组,男60名,女44名,年龄(3.0±1.5)岁,轮状病毒(RV)抗原检测均显示阳性。将同期医院体检的健康人104例作为对照组,男62名,女42名,年龄(2.5±1.3)岁,RV抗原检测均显示为阴性。收集两组研究对象2 ml外周静脉血,3 500 r/min离心15 min,将血液中的上清血液分离出,将其置于-80℃的冰箱中保存等待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IL-6、IFN-γ、TGF-β水平。结果研究组IFN-γ、IL-6、TGF-β水平均高于对照组[(38.0±5.0)pg/ml比(12.8±1.2)pg/ml、(23.0±3.9)pg/ml比(9.8±1.4)pg/ml、(988.2±110.3)pg/ml比(540.0±70.8)pg/ml,均P<0.05]。结论在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者感染早期检验血清IFN-γ、IL-6、TGF-β水平有助于临床上对疾病的诊断,同时进行及时且准确的救治,较大程度上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值得推广。

  • 标签: 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 感染早期 IL-6 IFN-γ TGF-β水平 检验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穴位贴敷对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BA)小鼠皮肤、肺组织中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香草酸亚家族成员1(TRP cation channel subfamily V member 1,TRPV1)表达及血清中IFN-γ、IL-4水平的影响,探讨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机制。方法将75只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穴位贴敷组、假贴敷组、地塞米松组,每组15只。采用屋尘螨滴鼻法制备BA小鼠模型。造模结束后,取小鼠双侧“肺俞”“心俞”“膈俞”进行穴位贴敷,穴位贴敷组贴敷药物为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药物组方,假贴敷组给予凡士林贴敷,1次/d,共贴敷14次;地塞米松组灌胃10 g/kg地塞米松,1次/d,连续干预14 d。运用EMKA-WBP肺功能检测系统检测小鼠气道阻力;天狼星红染色法、HE染色法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形态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皮肤组织中TRPV1表达,ELASA法检测肺泡灌洗液中IFN-γ、IL-4水平。结果在浓度为12.5、25.0、50.0 mg/ml的氯化乙酰甲胆碱溶液激发后,与模型组比较,穴位贴敷组、地塞米松组小鼠气道高阻力Penh值下降(P<0.05);肺组织HE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显示气管内炎性浸润和胶原纤维增生情况改善(P<0.05);与模型组比较,穴位贴敷组、地塞米松组肺组织TRPV1[(0.28±0.06)、(0.28±0.05)比(0.31±0.08)]表达降低(P<0.05);肺泡灌洗液中IFN-γ、IL-4水平降低(P<0.05)。结论穴位贴敷可通过诱发皮肤反应治疗哮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肺组织、皮肤组织中TRPV1,降低IFN-γ、IL-4水平有关。

  • 标签: 穴位贴敷疗法 哮喘 炎症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炎康复片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的效果及其对血清干扰素γ(IFN-γ)、Ⅳ型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水平的影响。方法抽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枣庄市立第四医院收治的MsPGN患者82例,采用双盲法将其分为两组,参照组41例行来氟米特治疗,联合组41例行来氟米特联合肾炎康复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血清学相关指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7.56%(40/41),高于参照组的78.05%(32/41),χ2=7.289,P=0.007。治疗前,两组血清学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IFN-γ、IVC、LN低于参照组(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0.554,P=0.457)。结论肾炎康复片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系膜增生性肾炎效果确切,可降低血清学相关指标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 标签: 系膜增生性肾炎 肾炎康复片 来氟米特 血清学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失眠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和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水平,以及慢性失眠患者认知功能与IL-4和IFN-γ的关系。方法62例慢性失眠患者,根据蒙特利尔认知功能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简易智能精神状况检查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分值和认知功能减退的主诉分为MCI组(n=30)与非MCI组(n=32),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版本(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24)、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项版本(Hamilton anxiety scale 14 item,HAMA14)评测,采用流式荧光法对患者进行血清IL-4、IFN-γ检测,进行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结果慢性失眠伴MCI组的IL-4和IFN-γ水平明显低于非MCI组[IL-4:0.875(0.143,1.655)μg/L,1.855(0.813,2.723)μg/L;IFN-γ:0.450(0.173,1.163)μg/L,1.160(0.483,3.075)μg/L,均P<0.05],MCI组与非MCI组IFN-γ/IL-4比值、PSQI、HAMA14、HAMD24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4与MoCA总分(r=0.318,P<0.05)、定向(r=0.324,P<0.05)、延迟回忆(r=0.368,P<0.05)呈正相关。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IL-4对慢性失眠患者是否患MCI均存在显著影响(B=2.161,OR=8.682,95%CI=2.058~36.633,P=0.003)。结论慢性失眠的认知功能与血清IL-4、IFN-γ密切相关,慢性失眠患者血清IL-4对认知具有保护作用,由此可推测细胞因子或许是慢性失眠患者认知改变的重要的病理生理环节。

  • 标签: 慢性失眠 轻度认知障碍 白介素-4 γ干扰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肽联合抗菌药物对布鲁菌病性骨关节炎患者疗效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江山贝林医院收治的布鲁菌病性骨关节炎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为28~70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 = 33)和观察组(n = 33),对照组予以单纯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骨肽注射液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VAS评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剧烈,Barthel指数越高表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强,FMA评分越高表示运动功能越好。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血清TNF-α、IFN-γ、IL-1β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97%,32/33)显著高于对照组(78.79%,2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12,P < 0.05)。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VAS评分[(3.12 ± 0.8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4.08 ± 0.97)分,P < 0.05],Barthel指数[(64.72 ± 6.98)分]及FMA评分[(58.70 ± 5.5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56.65 ± 6.72)、(51.43 ± 5.33)分,P均< 0.05]。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血清TNF-α[(12.30 ± 2.35)ng/L]、IFN-γ[(10.87 ± 2.26)ng/L]、IL-1β水平[(324.28 ± 127.60)ng/L]显著低于对照组[(14.35 ± 3.13)、(15.76 ± 3.21)、(390.29 ± 131.37)ng/L,P均< 0.05]。结论骨肽联合抗菌药物可提升对布鲁菌病性骨关节炎的治疗效果,降低血清TNF-α、IFN-γ、IL-1β水平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骨关节炎 骨肽 抗菌药 肿瘤坏死因子α 干扰素γ 白细胞介素1β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周血脂联素(APN)、干扰素-γ(IFN-γ)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镜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性。方法抽取2017年4月至2018年7月于信阳市中医院接受腹腔镜根治术后发生子宫内膜癌复发转移的患者47例,纳为复发转移组;另抽取同期接受腹腔镜根治术且术后子宫内膜癌未复发转移的患者47例,纳为未复发转移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于术前及出院时接受血清APN、IFN-γ检测,且检测结果资料完整。统计并比较两组相关基线资料及各时点血清APN、IFN-γ水平,分析术前外周血APN、IFN-γ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镜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结果9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出院时APN水平均较术前升高,IFN-γ水平较术前降低(P<0.05)。复发转移组患者术前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IFN-γ水平均高于未复发转移组患者,APN水平低于未复发转移组患者(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PN与IFN-γ、CA125、CA199呈负相关(r<0,P<0.05),IFN-γ与CA125、CA199呈正相关(r>0,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PN、IFN-γ异常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镜根治术后复发转移有关,APN低表达、IFN-γ过表达是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镜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风险因子(OR>1,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镜根治术后复发转移可能与术前血清APN低表达、IFN-γ过表达有关。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腹腔镜根治术 脂联素 干扰素-γ 复发转移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扶正培元汤联合长春瑞滨+顺铂(NP)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疗效及对血清干扰素-γ(IFN-γ)、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NSCLC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及对照组,各30例。联合组给予扶正培元汤联合NP化疗方案治疗,对照组给予NP化疗方案治疗。比较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血清因子(IFN-γ、TGF-β、IL-10)、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比较治疗2个疗程内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联合组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FN-γ、TGF-β、IL-10、CEA、NSE水平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2个疗程内,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扶正培元汤联合NP化疗方案治疗晚期NSCLC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抑制患者体内炎症反应,改善其免疫功能,还可起到显著抗癌功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扶正培元汤 NP化疗 NSCLC 血清IFN-γ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7A(IL-17A)与γ干扰素(IFN-γ)对Graves眼病(GO)患者CD34-眼眶成纤维细胞(OFs)的作用,探讨GO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5例GO患者眼眶减压术中获取的眼眶脂肪结缔组织以及泪腺组织,采用组织块消化法进行培养和传代。采用免疫磁珠富集其中的CD34- OFs。将培养的OFs分为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组、TGF-β+10 ng/ml IL-17A组和TGF-β+100 ng/ml IL-17A组、TGF-β+1 ng/ml IFN-γ组和TGF-β+5 ng/ml IFN-γ组,在各组细胞培养液中均添加5 ng/ml TGF-β以诱导细胞发生纤维化,按照分组方法分别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IL-17A或IFN-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眼眶脂肪结缔组织和泪腺组织来源的CD34- OFs中纤连蛋白、Ⅰ型胶原、ɑ-平滑肌肌动蛋白(ɑ-SMA)和组织金属基质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等纤维化相关蛋白表达。结果在眼眶脂肪结缔组织来源的CD34- OFs中,TGF-β+100 ng/ml IL-17A组细胞中纤连蛋白、Ⅰ型胶原、α-SMA和TIMP-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TGF-β组和TGF-β+10 ng/ml IL-17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GF-β+5 ng/ml IFN-γ组细胞中纤连蛋白、Ⅰ型胶原和α-SM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TGF-β组和TGF-β+1 ng/ml IFN-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泪腺组织来源的CD34- OFs中,TGF-β+100 ng/ml IL-17A组细胞中纤连蛋白、Ⅰ型胶原、α-SMA和TIMP-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TGF-β组和TGF-β+10 ng/ml IL-17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GF-β+1 ng/ml IFN-γ组细胞中纤连蛋白、Ⅰ型胶原和TIMP-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TGF-β组和TGF-β+5 ng/ml IFN-γ组,而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TGF-β+5 ng/ml IFN-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质量浓度IL-17A处理可促进TGF-β诱导的CD34- OFs纤维化,而高质量浓度的IFN-γ则抑制TGF-β诱导的CD34- OFs纤维化。

  • 标签: Graves眼病 成纤维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 白细胞介素-17A γ干扰素 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及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在卵巢囊肿蒂扭转患者中的表达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赤峰学院附属医院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60例疑似卵巢囊肿蒂扭转且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术中探查显示是否为卵巢囊肿蒂扭转分为观察组(发生卵巢囊肿蒂扭转,33例)与对照组(未发生卵巢囊肿蒂扭转,27例),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研究对象血清IL-6、IL-1β 、TNF-α及IFN-γ表达水平,并统计分析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观察组患者IL-6、IL-1β、TNF-α及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IL-6:(10.89±0.57) pg/mL比(10.17±0.48)pg/mL;IL-1β:(53.44±5.67)pg/mL比(34.19± 3.25)pg/mL;TNF-a:(8.99±0.86)pg/mL比(8.03±0.54)pg/mL;IFN-γ:(25.25±2.75)pg/mL比(16.47±1.63)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220、15.648、5.040、14.610,P值均<0.05),观察组患者的IL-6、IL-1β、TNF-α、IFN-γ阳性率(81.82%、78.79%、66.67%、60.61%)高于对照组(22.22%、18.52%、11.11%、7.41%),IL-6和IL-1β对卵巢囊肿蒂扭转诊断的特异度(66.67%,96.88%)和阳性预测值(80.00%,96.78%)高于TNF-α和IFN-γ的特异度(40.00%、81.25%)和阳性预测值(41.67%、77.42%)。结论IL-6、IL-1β、TNF-α及IFN-γ在卵巢囊肿蒂扭转患者中的表达增高,可帮助临床诊断卵巢囊肿蒂扭转。

  • 标签: 卵巢囊肿蒂扭转 血清炎性细胞因子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磷脂综合征(APS)血栓形成的炎症环境中自噬是否参与多型核中性粒细胞(PMNs)释放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以及IFN-λ1(IL-29)是否具有抑制NETs相关凝血酶生成的作用。方法体外研究活动期APS患者血清刺激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分离的PMNs,IL-29和3-甲基腺嘌呤(3-MA)作为NETs释放和自噬的调节因子,通过免疫荧光技术(IFT)和流式细胞术(FCM)评估NETs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凝血酶-抗凝血酶(TAT)复合物水平。结果将APS患者血清刺激健康人PMNs释放的NETs作为对照组,其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表达水平为(22.8±3.1)%,流式细胞术分析表达水平为(10.1±2.7)%。IL-29和3-MA抑制了APS患者血清刺激的健康人PMNs上NETs的释放,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表达水平分别为(5.3±2.2)%和(4.9±2.4)%,流式细胞术分析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1±1.3)%和(2.7±1.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9.89、10.67、11.74、9.61,P均<0.01)。IL-29抑制了APS患者血清刺激的健康人PMNs上LC3B的表达,促进了p62的表达,与APS患者血清刺激的健康人PMNs中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C3B/GAPDH:(0.28±0.03)% vs(0.77±0.06)%,q=8.65;p62/GAPDH:(0.63±0.05)% vs(0.33±0.03)%,q=4.78;P均<0.01]。IL-29和3-MA降低了NETs相关TAT复合物的水平,与APS患者血清刺激健康人PMNs释放的NETs相关TAT复合物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1±0.5)ng/ml和(4.7±0.4) ng/ml vs(7.6±0.6) ng/ml,q=6.34和5.15,P均<0.01]。结论自噬机制参与了APS血栓形成患者血清刺激的健康人PMNs中NETs的释放以及随后的凝血级联激活,IL-29通过抑制自噬减少NETs的生成以及其相关凝血酶的产生。

  • 标签: IL-29 自噬 NETs 凝血酶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是我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IFN)两大类药物能够有效抑制HBV的复制,但由于不能彻底清除cccDNA,治疗效果仍不甚满意。IFNλ是新发现的一类细胞因子家族,通过激活Jak-STAT通路从而诱导抗病毒、抗增殖、抗肿瘤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IFNλ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及免疫学指标在乙型肝炎中具有重要意义,IFNλ可有效抑制HBV的复制,其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的预后及易感性密切相关,且IFNλ在乙型肝炎相关的肝细胞癌中也表现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有望用于临床上乙型肝炎患者的辅助治疗。本文就目前IFNλ在乙型肝炎中的意义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肝炎,乙型,慢性 干扰素λ 抗病毒治疗
  • 作者: 张冰清 都乐 徐娜 范俊平 范洪伟 曹玮 黄程锦 黄晓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内科杂志》 2023年第03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全科医学科,北京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北京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北京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北京 100730
  • 简介:摘要非结核分枝杆菌为一种机会性致病菌,常见于免疫抑制人群。本文报道1例以骨痛、发热、淋巴结肿大起病的青年女性,伴有反复皮肤和淋巴结破溃以及肺内病灶,起病2年内先后多次病理活检均阴性。最终经病原学检查和分子检查,诊断为抗干扰素γ 抗体相关获得性免疫缺陷继发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予长疗程抗感染治疗后患者病情终得以稳定。

  • 标签: 干扰素 获得性免疫缺陷 非结核分枝杆菌
  • 简介:摘要文章对长水平水平井钻井技术的优势和进展进行介绍,分析目前此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以供参考。

  • 标签: 长水平段 水平井钻井技术 难点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