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采用基于碳排放视角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判别方法,结合《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对京津冀1996—2015年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京、津、冀三省市的经济增长方式分别为低碳Ⅳ型、低碳Ⅱ型和高碳Ⅰ型。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先后经历了低碳Ⅲ型、高碳Ⅱ型和低碳Ⅳ型三个阶段;碳排放量增长随经济增长的增加呈增加趋势,碳生产贡献随经济增长的增加呈减少趋势,表明过高的经济增长不利于增长方式转变。因此,要提高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能源结构的调整,加大技术创新、人才引进,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 标签: 京津冀 经济增长方式 碳排放 碳生产率
  • 简介:本文从地方干部的历史来源出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省各县市的经济政策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绩效差异进行了解释和检验。我们发现:中国革命的历史发展路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的干部来源产生了持续的深刻影响;在不同历史来源的地方干部中,地方政府的行为倾向和经济政策选择存在着显著差异;地区之间不同的经济政策导向决定了经济增长绩效的区域差异。

  • 标签: 地方干部 经济绩效 地区差距
  • 简介:对外贸易开放和对内区际开放存在互动作用与互补效应。根据新古典经济理论,把对外贸易开放与对内区际开放统一起来,构建全要素生产内生化模型。基于区域异质性和行业异质性,利用1998-2015年省级层面的制造业数据,研究对外贸易开放和对内区际开放对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的影响。结果显示:二者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均具有正向影响,并且二者对于促进制造业生产的提升具有相互促进效应。此外,两者在影响制造业全要素生产上存在着区域异质性和行业异质性。对内区际开放和对外贸易开放对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生产的影响比对中西部内陆地区更大;对外贸易开放对低端技术制造业的正向影响大于对中高端技术制造业的正向影响,对内区际开放对中高端技术制造业的正向影响大于对低端技术制造业的正向影响。当前,我国需要打破地域间分割,促进区域间合作,同时深化对外开放发展战略,进军国际市场中高技术复杂度产品领域,提升国内中间产品技术创新水平与质量水平,从而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

  • 标签: 对外贸易开放度 对内区际开放度 全要素生产率 制造业结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