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利用1998~2011年CHNS数据,从就业机会与工资回报角度,实证分析我国农民工职业类型、职业工资差异及其决定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农民工的职业多为普通工人,东部就业率大于中西部,其中管理人员在东部就业的机率较大,西部地区利于服务人员就业,中部利于专业人员就业。教育是影响职业获得及职业工资差异的关键因素,教育层次越高,高收入职业就业率越高,教育工资回报越大。低收入职业中,非国有部门的工资明显高于国有部门,但国有部门提供更多高收入职业的就业机会。东部工资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低收入职业的区域工资差异更大。Oaxaca分解表明,职业工资差异主要由特征差异解释,特征差异随时间逐渐增大,教育水平拉大农民在两类职业上的就业概率与工资差距,性别歧视对获得职业及获取工资有重大影响。

  • 标签: 农民工 职业分布 工资差异 CHNS
  • 简介: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中国服务业出口中有一定比例来自国外的增加值,官方贸易统计数据不仅存在“统计幻象”,还可能会误导贸易政策。利用总贸易核算法对中国服务业出17APEC经济体的增加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服务业出口中国内增加值率呈现下降趋势;隐含在最终品中的增加值减少,被直接进口国用于生产出口品的中间品占比增加,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正在逐步提升;服务业出口的国别分布呈现出“一头独大”趋势,作为主要出口地的美国占比从1995年的16.59%上升至2011年的34.41%;服务业出口APEC经济体的结构已经实现了由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

  • 标签: 世界投入产出表 总贸易核算方法 全球价值链 出口增加值
  • 简介:本文利用世界银行的中国企业调查数据分析贸易自由化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显著提升企业内工资差距。企业进口投入品的行为使其内部普通员工的最高与最低工资之比提高约50%,总经理与中层经理的工资比提高约30%,中层经理与普通员工的工资比提高约12%-20%。进一步分析表明,自由贸易使企业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更大,更倾向于采用绩效工资、进行研发投资、提供员工培训和使用计算机,这些因素均导致工资差距的上升。

  • 标签: 贸易自由化 工资差距 制造业企业
  • 简介:运用垂直专业化指数测算中国服务业及其内部各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并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中介变量,利用中介效应分析法实证检验全球价值链分工基于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劳动力工资的传导机制,为落实供给侧改革提供理论指导。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中国大部分服务行业而言,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效应显著,即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通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来提高自身熟练劳动力工资份额,导致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工资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其中,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熟练劳动力工资份额的正效应最大,对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熟练劳动力工资份额的影响稍弱,对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熟练劳动力工资份额的影响最小。

  • 标签: 全球价值链 分工 服务业 生产率 工资 供给侧
  • 简介:基于2008年和2009年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调查(RUMiC)的农村住户追踪调查数据,从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社会网络和社区地域信息四层面探讨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决策,研究发现,年龄、性别和子女数量等因素显著影响迁移决策。其中,年龄对迁移决策的影响呈倒U型,男性和子女数量少的个体倾向于外出。在此基础上,尝试探讨“留乡一外出一返乡”动态的迁移决策差异。值得注意的是,性别、培训情况和父母的健康对于农民的“返乡”决策具有显著影响。在控制个体特征、就业特征等因素的基础上,利用Heekman两步法分别克服“迁移决策偏差”和“就业机会偏差”等样本选择性偏差后,进一步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决策对工资水平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 标签: 农村劳动力 迁移决策 工资 样本选择性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