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春光四月,山花烂漫。笔者来到怀柔区青龙峡旅游度假区采访,站在景区大坝上眺望,青龙峡的美景尽收眼底。静静流淌的溪水上,游人正在划船、撑竹伐。峡谷两侧山势雄伟,植被青翠欲滴,让人心旷神怡。

  • 标签: 峡谷 山水 旅游度假区 青龙峡 怀柔区 美景
  • 简介:图片编辑的工作可用一句话概括:"找到合适的照片放在需要的位置"。而现在报纸、杂志和网站,设置图片编辑职位的媒体已经很少了,大部分时候图片编辑的工作已经被美术编辑、文字编辑和记者所代劳。

  • 标签: 美学标准 传播规律 平衡 图片编辑 美术编辑 文字编辑
  • 简介:1949年5月19日,宋美龄和宋子良从美国写信给庆龄,这也是她与庆龄之间的最后一封通信。1950年1月13日,美龄抵达台北。至此三姐妹天各一方,再未相聚。最早离开中国大陆的是大姐蔼龄。1944年7月9日,她和美龄同机前往巴西治疗荨麻疹。庆龄到机场送行。但她万万没有想到,这次送行是她和大姐的永别。9月蔼龄从巴西抵美,1946年便正式定居美国。

  • 标签: 宋子良 宋美龄 宋家 家国 三姐妹 宋子文
  • 简介:2007年3月5日,浙江省嘉兴市市委机关报《嘉兴日报》在一版推出了一个栏目“嘉兴时评”。栏目名称下方的两句话强调了栏目宗旨:第一时发布新闻,第一时发表评论。此外,栏目文章的署名方式“本报评论记者”也引入注意。所谓“第一时发布新闻”并不新鲜,业界和学界对此实践及研究颇多,而“第一时发表评论”与“本报评论记者”的署名方式确是新鲜事物。

  • 标签: 《嘉兴日报》 评论 时间 记者 时评 栏目名称
  • 简介:沈阳地铁报《地铁第一时》创刊5年来实现了效益、口碑的双丰收,在报媒寒冬中逆势崛起,其创意一版作为其最具有代表性的版面,充分体现了报纸特色和定位,对增加受众黏合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 标签: 《地铁第一时间》 创意一版 设计 内容 特点分析
  • 简介:小稿子也能激起千浪──《一个高考生的苦恼》采写札记彭华1995年8月14日,四川日报第三版刊登了我采写的文章《一个高考生的苦恼》。这篇稿件全文仅500字,没想到在川报一露脸即引起了强烈反响。遂宁、绵阳、德阳、万县、雅安等一封封信件、一个个电话、一张...

  • 标签: 高考生 李代数 应届高中毕业生 优异成绩 基本保障 上大学
  • 简介: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学说是对传统的工具主义媒介观的一种批判,隐含了一个“主体性”的思维立场。在这个“交互主体”的视域中,麦克卢汉对人与媒介的关系作出了“人学”意义上的全新理解。

  • 标签: 麦克卢汉 冷媒介 热媒介 现象学 主体间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创办初期的《循环日报》,其版面设置并不固定。一是临时性的栏目设置较多,二是与同期香港其它华文报纸相比,明显偏重新闻版面。1875年以后,《循环日报》版面才基本固定在"选录京报"、"羊城新闻"和"中外新闻"等栏目,且新闻版面整体上相对缩小,由初期的新闻版面约占总版面的45%左右下降至30%左右。较为强烈的正统意识以及比较重视新闻和言论是《循环日报》在版面设置上有别于同期其它香港诸华文报纸的两个主要特征。不过,从版面总体来看,《循环日报》主要还是一份以刊登各类告白为主的报纸,因此,以往人们通常认为《循环日报》以政论为主的看法不太确切。《循环日报》之版面设置基本沿袭了《香港中外新报》所创立的"香港版"模式,但同时也受到以上海《申报》为主要代表的"上海版"模式的影响。《循环日报》在"中外新闻"栏内首置"论说"、并大体维持每天1篇"论说"的做法,主要是吸取和借鉴上海《申报》的结果,并非《循环日报》首创。

  • 标签: 《循环日报》 《申报》 “香港版” “上海版”
  • 简介:党报派驻各地的记者,是战斗在新闻战线前沿阵地的战士。2002年11月,新华日报编辑部向全省除省会南京以外的12个省辖市派出48名中青年记者,我有幸作为首批特派记者来到泰州。派驻记者如何打开局面?实践中我体会到,学会“高看一眼、深看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 标签: 党报 中国共产党 记者 新闻采访 独家新闻
  • 简介:奥运赛后第一时现场采访的内容由记者的提问和选手的回答两部分构成。其中,选手的回答是现场采访报道的主体内容.是提问的目标所在.记者——运动员——观众之间形成一个有磁力的信息场.成为奥运转播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 标签: 奥运选手 答记者问 时间 个性 情感 现场采访
  • 简介:财经工作报道能不能嬗变成财经新闻报道?如果可以,应当坚持什么原则、运用什么方法、有什么规律可循?本文从主角与主体、程序与流程、单向与多向、拼搏与博弈、利害与利益、规则与规律等七个维度阐释了财经工作报道嬗变为财经新闻报道的发力点。

  • 标签: 财经工作报道 财经新闻报道 七个维度 嬗变
  • 简介:改版后的《第一时》新闻报道增加了对公共议题的讨论,跳出了市井新闻的漩涡,进行了电视深度报道的尝试,却在新媒体多向互动上落后。在新的媒介生态下,《第一时》可以文化共同体塑造者、多向互动传播者、公共议题的讨论者定位自身的角色。

  • 标签: 电视民生新闻 第一时间 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