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孔子之前,先民们就有"尚中"的思想,倡导中正之德,对恒常的美德也大加称颂。孔子在传承前人的基础之上,为中、庸赋予了仁、礼等重要内涵,使中庸思想得以朗现,并成为儒家重要的思想范畴之一。孔子为我们诲示出了中庸的三重境界,从"无过亦无不及"的无所偏执,到"无适无莫,义之与比"的勿有执著,最终实现"无可无不可"的洒脱,为我们能够无限度地接近中庸之道提供了可能。

  • 标签: 中庸 三重境界
  • 简介:孔孟之道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应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其中儒家的“中庸”是中国古代很重要的范畴,是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理念和行为准则。按照中庸的方法原则去做,才能有恰到好处的道德行为,在道德实践上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中庸思想尤其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

  • 标签: 中庸思想 和谐社会 意义
  • 简介:摘要: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其中,中庸之道作为其核心,从古至今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蕴含着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但在当代中庸时常被视为无所作为、消极保守的代名词。本文通过从中国哲学史角度探寻中庸的本意,思考当下社会当代人对中庸的错误理解与运用,理解中庸之道的重要意义,对于素质的培养、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深远意义。

  • 标签: 儒家 中庸之道 现代意义
  • 简介:在许多人看来,中庸思想为中国文化所特有.尤其在近些年的中西文化论争中,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文化的特质就在于“中庸”二字,由‘中庸”而哲学、而政治、而人伦、而安身立命,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内封闭系统.殊不知,古代西方同样奉行“中庸”原则,视“中庸”为美为善.但由于中西双方各自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中庸”原则奉行的社会效果却截然两样.在西方,“中庸”是城邦民主政治的保障,利在全体公民;而在中国,“中庸”是君主们手中的法宝,旨在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 标签: 中庸 城邦政治 公民利益 乐以道和 君主专制
  • 简介:中庸”这一概念,最早出于孔子之口.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作为一种美德,真是最好的了!但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在这里孔子用“中庸”这两个字,是表明他的最高道德标准的.对“中庸”二字的含义,并未作解释.

  • 标签: 中庸思想 儒家思想 审美标准 中和之美 执两用中 二字
  • 简介: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学科作为先行者,需要发挥德育、智育等多重育人价值,并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中庸思想是国学经典的代表,会深刻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庸思想,则需要以建立和谐关系、真诚相待、理性思考与行动为主,鼓励学生由内向外思考中庸思想与学习生活之间的关系。本文将着重探究中庸思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与体现策略。

  • 标签: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中庸思想
  • 简介:五四时期,周作人作为文学领袖之一曾对当时的文学界和思想界起到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周作人没有迎潮流而上,相反走回了一个狭小的自我空间,依然高谈"个人主义",崇尚"尊重个性",把个体生命价值放在首位,推崇无功利、无目的的"纯文学"艺术观.周作人的"中庸主义"思想是催发其跳跃性质变的核心因素.

  • 标签: 周作人 中庸主义 蔼理斯 价值取向
  • 简介:摘 要:《中庸》是先秦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行合一”思想,包含了“知”、“行”、“知行合一”不同的思想层次和逻辑关系:其“知”与“行”,须“上合于道,下合于身”,并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以“诚”为方法,从“自诚明”或“自明诚”,从“成己”到 “成物”,最终实现君子“成己成人”乃至“成物”的“至诚”境界,彰显了儒家理想人格——君子培养的基本理路。

  • 标签: 《中庸》 知 行 知行合一
  • 简介:中庸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的核心是要求认识事物,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度,做到无过无不及。中庸这一概念始见于《论语》,在《论语》中仅出现一次,但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却贯穿于孔子的理论与实践之中。孔子的教育思想,文艺思想都体现出这种辩证的思想方法的光辉,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思想方法具有普遍性意义,庄批判地继承。

  • 标签: 中庸 思想方法 无过无不及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文艺思想
  • 简介:手捧一杯酸奶,缓缓翻看那发黄的书页,整个人的身心都进入了那本容纳了千年智慧的书里。

  • 标签: 《中庸》 中庸之道 智慧
  • 简介:黎立武《中庸指归》据"《易》与《中庸》相为经纬"的宗旨,分析了中庸之名义、关系,指出《中庸》学之传承历经舜孔、二程、兼山三个阶段,特别提出"《中庸》大旨实程、郭口传心授"之主张。他通过惟有深乎《易》者方能明《中庸》的方法论主张及对程子早晚之说的判定,指责朱子解偏离了程门正统,确立"兼山之学"在程门中的正统地位,显示出虽经朱子之强力整合,但元代仍有逸于朱子之外的程门学派的存在,这对深刻理解四书思想的诠释历史,把握程门学派的分化演变,认清宋元之间学术史的真实面貌皆具有启发意义。

  • 标签: 黎立武 《易》 《中庸》 道统 二程学派
  • 简介: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①,发而皆中节②谓之和③。中也者,天下之大本④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⑤也。致中和⑥,天地位焉,万物育焉⑦。——《中庸》第一章(三)注释:①【中】指不偏不倚、中正合度的一种状态。朱熹注释说:”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

  • 标签: 《中庸》 解读 致中和 注释
  • 简介:《论语·雍也》:“中雍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一种丰张,指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

  • 标签: 中庸之道 待人接物 论语 儒家
  • 简介:山是一种美,美在刚强,美在坚毅,美在沉稳;水是一种美,美在娇柔,美在烂漫,美在灵动。一花一草一世界,一山一水一自然。李泽厚说美是道德的附庸,那么山水是一个例外,它是自然的流露,美得纯粹,美得天然。

  • 标签: 高中 语文 学生作文 散文
  • 简介:中庸》一书的主旨,在于阐述中庸之道是最高、最完美的道德,它不仅是人道的正执,也是天道的真理。孔子认为中庸很难做到,用"均"、"辞"、"蹈"来做比喻,说到中庸比治理平定天下、推辞爵位俸禄、踩踏利刃还更难做得到。中庸之道的修习方法有很多,笔者认为主要可以通过慎独自修致中和、忠恕之道治己治人、至诚尽性成三才等途径做到,成己成物,用心至诚发挥出本性,人才可以更好地成为与天地并生的三才。

  • 标签: 《中庸》 修习方法
  • 简介:孔子“中庸”考释杨福泉据现存史料,“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雍也》,且仅出现一次。作为中国古代一种至高的哲学与道德规范,中庸的要义究竟何在?千百年来,聚讼不已。今天来看,似乎仍有研讨的价值和必要。从中字字源看,中的本义是指在中央旷地的旗帜(或徽帜)...

  • 标签: “中庸” 孔子 “中” 《六书故》 社会矛盾运动 甲骨文字
  • 简介:[原文]灭命之谓性,率①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②离电,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靓,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惯其独也。

  • 标签: 《中庸》 选刊 批注 君子 修道 恐惧
  • 简介:据我看来,玩世主义很少有变成大众所崇奉的流行的思想的危险。在中国,道家的哲学获得中国人本能的感应,这种哲学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由每首诗歌和每幅风景画里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然而,甚至在中国这个地方,人们依然在过着熙熙攘攘的生活。

  • 标签: 哲学 中国人 风景画
  • 简介:“恰到好处”与“中庸”黄建德选入高中语文第一册的《恰到好处》是篇美文,但美中不足的是文中的一段话令人费解。这段话是这样的:写到这里,有人会问:“依你说,一个漂亮的姑娘,个儿要高,又不能太高。脸要白,又不能太白;要白里透红,又不能太红。什么事都要不长不...

  • 标签: 高中语文 折中主义 文中 孔子思想 建德 令人
  • 简介:冯友兰的'道中庸'从在共相层面'中庸'诠释出发,获得贯通形上形下的基础,从而使其关于人生境界学说具有了不同前人的特色.他采纳将道德理念与价值观念相结合的思路,把中庸与群己之辩、义利之辩结合起来,体现出运用逻辑分析方法于中国哲学、结合中西方哲学等努力,具有方法论与理论观念方面的启示意义.

  • 标签: 冯友兰 道中庸 时中 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