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旧唐书·经籍志》著录音乐文献38种,主要见于经部乐类及集部总集类。所著录文献以唐前居多,唐代文献仅占三分之一。其中唐人音乐论著主要为初唐文献。其分类方式承袭《隋书·经籍志》,乐府歌词类作品或因“词多不经”被著录于集部总集类。

  • 标签: 《旧唐书·经籍志》 音乐 著录
  • 简介:何为珍稀,如何保护?植物有珍稀植物,动物有珍稀动物,文物有珍稀文物,人物也有珍稀人物。珍稀的植物、动物、文物,都要靠人来保护;保护不好,就是“濒危”。对于植物、动物、文物是否珍稀,通常不难辨别认定,而对于“人物”珍稀与否,却往往看走眼,这问题就出在“人”身上。

  • 标签: 珍稀植物 珍稀动物 文物 保护 人物
  • 简介:想象一下没有老虎和大象的世界吧。这种事情有可能会发生。导致动物濒临灭绝的罪魁祸首是人类。人类正在摧毁动物的栖息地,还捕捉、贩卖动物。从其他国家引入动物,也会导致严重的问题。刻不容缓,我们该好好保护地球上的动物了。

  • 标签: 濒危动物 栖息地 人类 大象 老虎
  • 简介:一些雨林中的动物生活在树上,例如猴子和啄木鸟。它们总是从一棵树荡到或飞到另一棵树上,在树叶和树枝间寻找食物。它们甚至在树上睡觉,所以它们不用到地面上来。你知道雨林中的这些动物正处于危险中吗?因为人们砍伐了森林中的许多树,动物们失去了家园。你知道人们砍树的原因吗?是的,他们需要木材、纸和土地。因此,许多动物和植物正在消亡。一些森林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变成了沙漠。

  • 标签: 濒危动物 危险 森林
  • 简介:苏铁常绿棕榈状植物,高一、二米。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海拔1100至2000米灌丛中。抗旱、抗火、耐贫瘠。部分植株开花结实,花期始于3月,9月种子成熟。

  • 标签: 植物 简介
  • 简介:法新社2012年5月30日报道,绿色和平组织称,肯德基因大量使用以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木材为原料的包装纸盒,使这片珍贵的雨林濒临消失。肯德基的纸质包装盒大量使用了亚洲浆纸业有限公司(APP)的木制产品,而APP是印尼“臭名昭著的森林毁灭者”。

  • 标签: 肯德基 印尼 亚洲浆纸业有限公司 绿色和平组织 亚热带雨林 包装纸盒
  • 简介:处于濒危边缘的皮影戏近日唱响在小学校园,上海市北新泾第二小学组成申城第一个完整的小学生皮影社团,学生参与把《武松打虎》、《小马过河》等语文课文编成皮影戏,还收集身边不文明现象作素材,编成皮影戏配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 标签: 小学生留住 濒危绝活 留住濒危
  • 简介:为了进一步探究《隋书·经籍志》著录重出文献的原因,笔者考察诸家仅胪列本志重出文献,且不全面,对于重出缘由亦未探寻。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翻检《隋书·经籍志》,整理出其重出文献条目,从重出文献条目考究出原因有三:本志撰者非一人、文献分类不明、失于校勘三个方面,其中失于校勘又细分化为亡而未亡、篇名不同、单行本与合本同行、同书不同卷、名与字皆行五种不同的情况。研究了《隋书·经籍志》在前期文献整理与后期文献分类的混乱问题,以至于出现重出文献。旨在深层次探究本志著录文献重出的原因,进一步完善本志著录文献方面的研究。

  • 标签: 《隋书.经籍志》 著录文献 撰者 分类 校勘
  • 简介:来自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报告显示,海豹已被列入红色名录,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据调查,格陵兰群岛每年大约捕杀7.5万头海豹,俄罗斯每年捕杀4万头,挪威每年捕杀9千头。

  • 标签: 名录 自然保护 濒危状态 格陵兰 俄罗斯 海豹
  • 简介: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物种保护成为全球性问题。评定物种的濒危状况将为评定保护级别提供依据,是开展物种保护工作的基础。学者们在积极开展濒危物种的濒危等级评定工作的同时,探索着濒危等级划分方法。绝大多数学者都采用濒危系数来划分濒危等级评定的方法。先选定评价指标、分级和赋值,制定濒危状况评价体系,然后用计算濒危系数、划分濒危等级。濒危系数评定指标的选择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规定和标准,各学者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自行选择采用。评定指标选择数量方面,采用4-6个指标的较多见。濒危物种评定体系虽然采用了数量评定方法.但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人为因素。评定指标的确定是人为的,各指标分级和赋值是人为的,因此计算出来的结果中也包含着人为因素。有些学者已认识到这一点,对赋值分数作了调整。濒危等级划分方面,有多种方法和标准,但大同小异。名称各异。

  • 标签: 植物 濒危程度 综述
  • 简介:《隋书·经籍志》是唐初官修的一部史志目录,论述汉唐间五百多年图书流传及存佚情况,因而它也是一部重要的学术源流史和图书分类学著作。《隋书·经籍志》确立的四部分类法,对唐宋以后尊孔读经、重视历史、充分发挥孔孟思想和史学在治国中的作用有积极影响,也是唐太宗治国思想的重要表现。

  • 标签: 《隋书·经籍志》 图书 四部分类法 价值
  • 简介:一张图片里藏着什么呢?也许有精彩的新闻、生动的故事、奇妙的瞬间,也许有放肆的怏乐、隐藏的悲伤、动人的爱,也许还有你意想不到的作文宝典。这只看上去、呆呆笨笨的动物叫诲牛。你相信吗.这家伙居然就是人们传说中的美人鱼!但愿它不会灭绝.能一直存活在人类身边,而不是童话里。

  • 标签: 濒危动物 美人鱼 故事 传说 童话
  • 简介:1.朱鹮由于性格温顺,民间把它称为“吉祥之鸟”。朱鹮是我国一级保护濒危鸟类,经过近10年来的保护和人工繁育,现在数量为500余只。

  • 标签: 鸟类 人工繁育 保护
  • 简介:湘南土话总体上看有分布地域小、操说人口少、处于双方言区受到强势方言的侵蚀、消亡速度较快等濒危方言的特征,同时又具有土话种类较多、不同土话的濒危程度并不一样的特点,对其濒危程度进行分级考察,有利于对湘南土话的深入认识,同时在整个濒危汉语方言问题的讨论中,对于对待和处理同类濒危现象和事实,有类型上的典型意义。

  • 标签: 濒危方言 湘南土话 濒危土话 濒危程度 分级 性质
  • 简介:摘要:存留在德宏民间的贝叶经卷是傣族和德昂族传播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主要经典,是族人之间信仰的维系和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中缅边境地区傣族与德昂族民间文化人与僧侣之间存在着互赠自己珍藏的贝叶经的文化行为。这些贝叶经一直以来是德宏民间与南亚东南亚信众互联互通的常态文化行为。

  • 标签: 德宏 贝叶经 文化交流 南传上座部佛教
  • 简介:瑶传道教经籍是南岭走廊瑶族民间手抄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南岭走廊地区瑶族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精神信仰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瑶传道教经籍文献之一,《赦书本》主要叙述赦官携佛祖赦书送抵法坛,法师检验赦官真伪的场景。主要以法师与赦官之间问答方式展开,具有部分语言方言化、念诵场景拟构化、内容来源典故化、浓重的佛道色彩以及汉字借音等瑶传道教经籍文本特征。文本的阐释与英译首先要在原本原则与当代原则中做抉择,其次根据文本特征,在佛道教术语、戏剧文本风格、方言借音、典故及对句等方面作调适以体现原文本的风采。

  • 标签: 南岭走廊 瑶族 手抄经籍 《赦书本》 英译
  • 简介:当代社会变迁使非遗传承面临一系列的威胁。市场经济改变了非遗传承的动力机制,科技产品替代了传统技艺产品,学校教育不断弱化着非遗的生存根基。城镇化进程则在方言、职业组织形态、传承场所、时间标准等方面改变了非遗依存的日常生活情境。面对这些变化,借鉴已在城市中成功传承的非遗案例,以创意思维和市场经济思维构建非遗文化产业链,让在城市中工作的人成为非遗新的传承人,适应新的生活时间安排,推动非遗传承与市民休闲兴趣的结合,重构非遗在城市中的新的社会功能,将非遗传承纳入城市公共管理和教育体系中,视非遗为科技产品的灵感来源,使各具特色的非遗在社会变迁中继续传承。

  • 标签: 社会变迁 城镇化进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 濒危 传承
  • 简介:蔡家话属中国新发现濒危语言,其形容词以单音节词根为主,有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等构成,其中有一定数量源自汉语的形容词,部分形容词与周边彝、苗、仡佬等语言在语音形式上也比较相似或接近;形容词指明物体等级的功能属于语义范畴,包括平比、差比和极比,其中差比范畴及其表示方法较为复杂;形容词在句中主要充当定语和谓语,部分可以充当补语、状语,某些省略名词性中心语的形容词修饰结构可直接充当主语或宾语。

  • 标签: 蔡家话 形容词 来源 差比范畴 句法功能
  • 简介:摘要:中国的“典籍分类”观念源于史官司籍、以类相存的传统,自“六经”萌芽,以《汉志》呈现出最早的“六分法”图书分类实践,到《隋志》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奠定中国古代图书分类的基本格局。典籍分类与知识分类密切相关,从《汉志》与《隋志》体例上的差别可以看出两汉至隋唐学术观念的变迁,“典籍分类”伴随着中国学术自觉的进程而逐渐定型。

  • 标签: 《汉志》 《隋志》 目录学 学术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