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6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大学的校史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37—1973:校史研究的起步;1978—2000:校史研究的兴起;2001—2010:校史研究的快速发展。几十年来,中国大学的校史研究成果丰富、形式多样,对学校总结办学规律、指导实际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 标签: 校史研究 历史 现状 特点
  • 简介:大学精神是近年来高校理论研究比较关注的问题,因其抽象性强、理论色彩浓郁,故而对大学精神的解析很难通过单一的渠道完成。本文试以中国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写出版的《求是园名家自述》为例,通过学者自述考察中国大学实事求是的大学精神的形成及体现。

  • 标签: 实事求是 口述校史 大学精神
  • 简介:《亚洲周刊》最新一期登文《中国的学术生态正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中说到:“著名教育家、前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认为:现在培养的十多万基本上不合格和学风不佳的博士,将会充实到大学和科学研究机构,由这些不合格的博士再培养出更多不合格的博士。所以,我预计二十年以后,我国的教育和科学水平还要下降。”

  • 标签: 人才流失 中国 著名教育家 《亚洲周刊》 科学研究机构 大学校长
  • 简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而国学作为文化中最深层次的部分,则是民族的灵魂。在民族文化中,道德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国之本在民,而民之本在德。道德力量至今仍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

  • 标签: 文化 民族 灵魂 道德
  • 简介:应用文科专业如何加强实践教学的问题,一直备受高等教育研究者关注。文章以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为例,分析了文物博物专业实践教学必要性和紧迫性,总结了该系实践教学的多样化探索,并提出需要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着力解决的一些问题。

  • 标签: 应用文科 高等教育 文物博物专业 实践教学
  • 简介:作为博物的主要社会职能之一,博物教育功能日益受到文博界和教育界的重视,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也日益成为校外教育、职后教育的开放式教育场所。高职教育正从职业技能教育向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转变,本文以高职旅游专业职业养成模式构建为例,探讨博物教育功能与职业养成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

  • 标签: 博物馆教育 职业养成 高职教育
  • 简介:在对人力资本计量方法述评基础上,运用永续盘存法,估算了我国1980-2006年的人力资本存量,通过建立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对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仅次于物质资本,是经济增长的第二大推动力量。进一步分析发现,人力资本的投入产出效益大大高于物质资本,但人力资本投资效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 标签: 人力资本存量 永续盘存法 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
  • 简介:〔摘要〕“总观陈独秀的一生,他的历史功绩是主要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尘埃慢慢落定,一个真实的陈独秀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的面前,人们对他的评价也更加接近了客观与公正。

  • 标签: 〔〕历史贡献历史作用影响
  • 简介:生命在宇宙之中,更在宇宙之上。获得宇宙精神并非永恒,超越宇宙精神方为永恒。第一回归的力量驱动人们去寻找艺术立法的依据与艺术的最高境界。重合与超越导向对永恒美的追求,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肯定,对人的附庸地位的否定。回归宇宙是以寻求主体精神的解放为目的,回归自我即是对超越的力量存在的确认与反证。

  • 标签: 宇宙精神 人伦精神 回归意识 永恒美 双向互转 拜物教
  • 简介:洋务运动的历史价值在于文化启蒙及其对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积极影响。当时的历史际遇,包括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太平天国运动和辛酉政变后,以奕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深厚政治或军事背景的“洋务派”的上台,促使这场以求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率先在军事领域寻求突破,并最终导致了一场改变近代中国命运的军事变革,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晚清以培养新式军事人才为目标的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兴起。

  • 标签: 洋务运动 文化启蒙 军事教育 新式军事人才
  • 简介:作者首先指出,人类知识总量的剧增日益对学习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教育技术的进步将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根据未来教育的特点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作者认为,多媒体和网络的结合将成为最有效的、占统治地位的教育技术,并将在教育领域引起一场革命。然后,作者进一步指出,由于各种原因,中国面临这场革命的挑战,但同时也存在机遇。在本文的最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应如何迎接挑战的具体措施。

  • 标签: 教育技术 多媒体教育网络 最新教育技术 多媒体网络 传统教育 发达国
  • 简介:儿童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未来新国民”、“独立完整的人”、“小战士”或“小英雄”、以及“社会主义新儿童”的多重形象变迁。儿童自五四时期“被发现”以后,引起了国家和社会对儿童的“教”、“养”、“救”等方面的关注。作家通过对现实儿童的观照和理想儿童的形塑,推动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生和发展。通过对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发展脉络,儿童与国家、社会、家庭之间复杂关系,以及现代儿童文学的张力等方面的梳理,以增进对中国近代儿童史的深入研究。

  • 标签: 儿童 近代中国 儿童文学 研究述评
  • 简介:<正>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实行改革和开放的年代,是中国基础教育得到长足发展的年代。尤其是80年代的后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在中国教育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中国的教育,尤其是中国农村的教育已经发生了而且还将继续发生巨大的变化。

  • 标签: 农村教育 长足发展 中国基础教育 技术教育 教育事业 办学条件
  • 简介:辛亥革命至新中国建立前是我国政权更替较为频繁的特殊时期,这段时期内各个阶段的教育价值取向、教育诉求均有所不同。这一时期女子初等教育价值取向大致经历三个阶段:辛亥革命时期的“贤妻良母”,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母性主义”,中央苏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服从战争的需要”。探索辛亥革命至新中国建立前女子初等教育价值取向,寄望对当今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研究有所裨益。

  • 标签: 女子初等教育 价值取向 贤妻良母 母性主义
  • 简介: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家教委关于改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的有关文件精神,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于1990年在全省60所普通高等学校(其中锦州师专、营口师专、营口市高等职业专科学校、铁岭师专、辽宁公路专科学校因故没有参加评估)进行了“中国革命史”课程教学评估。整个评估过程大体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从五月份按省教委下发的评估检查提纲的要求,各院校首先进行自评,到七月末以前交出自评检查报告。从这段情况看各院校都比较认真,很多学校如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辽宁大学、鞍山钢铁学院、朝阳师专、辽宁中医学院等都成立了校评估领导小组。

  • 标签: 教学评估 政治理论课 中国革命史 教学质量 辽宁中医学院 省教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