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攻击性行为是儿童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反社会行为,对儿童的身体、心理以及社会性发展都有显著的不良影响。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幼儿个体内部心理因素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作为人格核心的自我意识系统,尤其是自尊受到了研究者的强烈关注。为了解当前幼儿自尊与攻击性行为的特点,探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以淮南市5所幼儿园15个班的579名幼儿为研究对象,以《3~9岁儿童自尊问卷》和《幼儿社会行为教师评估问卷》为研究工具,请这15个班的30名教师对本班幼儿的自尊与攻击性行为进行问卷评定。结果发现5岁是幼儿自尊和攻击性行为发展的转折期,幼儿自尊和攻击性行为均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5岁幼儿的自尊水平最高,其次是6岁幼儿,最低的是4岁幼儿,女童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男童;6岁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水平最高,其次是4岁幼儿,最低的是5岁幼儿,男童的攻击性水平显著高于女童;幼儿总体自尊及各个维度与攻击性行为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尊中的自我胜任感和重要感对攻击性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提升幼儿的自尊水平来预防或矫正其攻击性行为,为此家长和教师应尊重幼儿,保护幼儿自尊,促进幼儿人格和谐发展;为幼儿创造活动的机会和条件,使其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并提升自我胜任感;通过积极评价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增强其重要感。

  • 标签: 自尊 攻击性行为 自我胜任感 重要感
  • 简介: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成人后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近代教育家叶圣陶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养成性教育,去形成一种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一生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人的一生,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做人或处世,它都以一种无比顽强的姿态干预着你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而主宰人生。毫不夸张地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经调查,居住在我地的家长整体素质不高,他们大多忙于生

  • 标签: 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教育家叶圣陶 教育家孔子 性教育 学习态度
  • 简介:母亲教养行为是母亲在抚育子女过程中表现出固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倾向,母亲在教养行为中对儿童的情感表现、控制程度、交往指导、归因方式和敏感性会影响儿童社会信息加工能力,母亲应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良好榜样;提供情感支持,给儿童一定安全感和归属感;灵活应变,及时觉察儿童需要,为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信息加工能力做足准备。

  • 标签: 母亲教养行为 儿童 社会认知 社会信息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