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怕"是现代汉语的高频词,既是一个高频动词,又有虚词的用法。从上古到现代"怕"的词义处于不断演变中,"淡泊宁静"是其本义,后来"泊"代替了"怕"表"淡泊"义。"怕"表"害怕"义出现于东汉时期,后逐渐发展出"担心""疑虑"和表示推测的含义,"怕"字不断虚化。本文考察了"怕"字的来源,分析了其词义演变的过程和诱发"怕"字语法化的原因

  • 标签: 词义演变 语法化
  • 简介:"如果"一词宋代才开始出现,它是在"若果"的基础上产生的。两者都经历了"假设连词+语气副词"到"假设连词+假设连词"这样一个语法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重新分析以及类推是其发生语法化的主要动因和机制。到了明代,"如果"完成了语法化和词汇化的转变,成为了一个专职的假设连词。

  • 标签: 若果 如果 语气副词 假设连词 语法化
  • 简介:本文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2001—2010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区域结构和科类结构的发展变化,概括了三个子结构的发展特点,梳理了2001—2010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重要制度变迁的内容与特点,并就其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应该通过外部制度、内部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创新来实现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

  • 标签: 民办高等教育 结构演变 制度分析
  • 简介:在跨文化语境下文学传播的研究中,对文本变异的原因及内在规律的探索十分关键。唐传奇《杜子春》取材于佛教故事,主旨却宣扬"成仙不易"的道教观念。《杜子春》在东亚文学中的"旅行"激起了日本文学、朝鲜文学的反响:日本的芥川龙之介、朝鲜的许筠都有对"杜子春故事"的借用与改编。"杜子春故事"不再是局限于某个国家或某个区域的单个文学作品,而是在东亚范围内形成了一组特色鲜明的"杜子春故事群"。围绕这一系列文本的传承与变异,可以通过"文化过滤"的视角对"杜子春故事"进行阐释。

  • 标签: “杜子春故事” 芥川龙之介 许筠 传承 变异
  • 简介:晚清学术思潮发生了裂变,"今文学"兴起,并且深刻地影响了诗学领域。晚清具有"今文学"底蕴的诗人在诗学领域进行了颇富创造性的努力与开拓,从而形成了一条一以贯之的诗学演变路径,即与"今文学"的价值体系对诗学的蔓延、渗透、规约等过程相始终的"今文学"诗学话语发展向度。以"今文学"视角切入到晚清诗学的演变,不仅可以为其"外在化"的探究补充"内在化"的思考,而且有望走出经学的阴影,还原晚清诗学演变的真实面貌和历史现状。

  • 标签: 今文学 晚清诗学 演变 外在化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