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比德'作为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对中国绘画具有很大的影响。'比德'即人们以自然物所具有的某些特性来隐喻、象征人的品格。浩的山水画深受儒家比德思想的影响,在结构布局、骨法气势方面,及其审美价值取向与审美形态上,形成其独特的比德风格。

  • 标签: 荆浩 比德 道德图式 阳刚之气 君子人格
  • 简介:戴复古《石屏诗集》中之《慧力避暑》一诗,清《嘉庆太平县志》认为慧力就是温岭小塘岭下(今大溪镇塔岙村)之惠力,于是以此为据,历来成为定谳。考之诗中人物,均江西清江人,考之诗人行迹亦在清江,清江之慧力内有苏东坡的写经台,曾藏有苏东坡手书《金刚经》碑,为当地名刹。诗人与三当地诗人游当地名刹,顺理成章。且“慧力”与“惠力”本不相同,是老县志编者未加考证所致。因此,戴诗所指慧力当在江西清江县,特为辨之。

  • 标签: 戴复古 慧力寺
  • 简介:中国戏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绚丽多彩的艺术形式,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戏曲作家与作品,积淀了丰厚的文学遗产与艺术遗产,这些遗产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对民族兴旺、社会发展起过巨大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 标签: 艺术遗产 当代价值 南戏 传承 中华民族 历史走向
  • 简介:戏于北宋末诞生,在民间盛行不衰。元末上层文人措手戏,明中叶被雅化的戏进入上层社会称为传奇,至此戏于雅、俗两途并行。晚清花部繁兴,戏进入地方戏。留存于诸地方戏中的戏剧目出现折数与剧情递减、剧中主角转移、娱人特性增强、多种戏关目情节相揉合等特征。

  • 标签: 南戏 留存剧目 特征
  • 简介:章法,是志撰写所遵循的隐性规则。特别是藏传佛教志中很少讨论志撰写的要求,这种隐性规定的深度更深。文章结合汉传佛教志撰写所遵循的一般要求,总结出清代藏传佛教志的章法结构。

  • 标签: 清代 藏传佛教寺志 章法
  • 简介:山西大同的悬空,悬挂在北岳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悬崖峭壁间。它上载危崖,下临深谷,背岩依龛,不仅外貌惊险、奇特、壮观,建筑构造也颇具特色,以“奇、悬、巧”三绝而闻名于世。悬空不仅以它建筑的智慧而闻名,独特的“三教合一”宗教文化内涵同样精彩纷呈。

  • 标签: 悬空寺 “三教合一” 建筑构造 文化内涵
  • 简介:当前缅教育面临着很多困难,但是,缅教育对保持傣族文化特性,传承傣族传统道德,构建傣族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宗教在傣族社会的正面作用,制定法律保护缅教育制度,多渠道提高僧侣素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以达到保护传统,维护村寨和谐关系的目的。

  • 标签: 傣族 缅寺 教育 困境 保护
  • 简介:浙江余杭南山普宁是宋元时期流传于江南一带的佛教白云宗的祖庭。由于白云宗在元代受到朝廷扶持,普宁的规模与影响力也一度达到极盛。但对普宁的宋代源流及其在明代重建之后的流变情况,学术界则至今还没有人进行过系统的考证与梳理。通过对包括正史、方志、佛教史籍、文人笔记等在内的各类文献的考证,并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可以大致归纳出普宁近千年历史沿革脉络:其前身为北宋末年孔清觉所建的白云宗小庵(疑为“白云庵”),绍兴年间(1131–1161年)先后改称“传灯院”“普安院”,淳熙七年(1180年)改为“普宁”,进入元代则称“大普宁”,元末被毁;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为“普宁禅寺”,变为丛林,并于明中期合并了慧照塔院、定一院、松隐院等几个寺院,清嘉庆十年(1805年),普宁禅寺得到重修,清代后期渐趋没落,约于20世纪初衰亡;从明代中后期一直到清末,普宁禅寺在民间亦称“南山”。

  • 标签: 浙江余杭 南山 白云宗 普宁寺 南山寺
  • 简介:三、承恩与明代帝王承恩位于襄阳市谷城县东南五朵山北侧,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种资料多有介绍。关于它的历史沿革,一般说是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原名"宝岩禅寺",传说隋炀帝的女儿在这里饮浴甘泉,治愈癫头,黑发重生,于是炀帝下令建成此;唐代宗时扩建,更名"广德宝岩禅寺";元末毁于兵火;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重建,诏命少林寺僧觉远住持,赐田一万余亩;天顺年间,明英宗赐额"大承恩";

  • 标签: 襄阳 承恩寺 佛教
  • 简介:清代中晚期的经世名臣、著名学者梁章钜,其政绩与学术成就在近代以来比较引人瞩目。这些卓著成就与其在中年时期参加京城著名的宣诗社及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宣诗社之聚会活动为文人雅集修禊,但其活动内涵并不单一,关注国计民生,研讨和助力经世致用之思潮,倡导改革更法亦为活动之要素,对诗社成员的影响更是绵长深远。

  • 标签: 梁章钜 宣南诗社 经世致用
  • 简介:戏剧本的舞台传播有全本、删节本、折子戏等多种形态,适合了不同观众的观赏需求。全本演出的故事情节丰富,但演出时间长,容易使观众产生观赏疲劳;删节本删去原作的一些过场戏或与次要人物有关的场次,但仍保持着原本情节结构的完整性,既节省了舞台时间,又保持了原作的框架。折子戏不顾及原作情节结构的完整性,从原作中选摘部分场次,所选的折子更重视舞台表演技艺。

  • 标签: 南戏剧本 舞台传播 全本 删节本 折子戏
  • 简介:兴隆水陆壁画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上高寨乡后郑家沟村,属于石窟壁画类型。从美术学的角度,对该壁画及同中其它壁画的绘画痕迹进行分析,并采用考古层位学、图像比较学等辅助手段,推导出本水陆画在若干年前曾经过修复。具体修复的手段是东壁及壁东部进行整体重绘,北壁、西壁及壁西部则在旧作基础上进行局部补绘。

  • 标签: 兴隆寺 水陆画 美术学 二次修复
  • 简介:九十年代的新诗普遍淡化了它的社会功能,因而也推动了它的品位和价值。要走出这种误区,诗人、诗评者、编辑都应在强化诗歌个笥的前提下,去寻求突破与创新;诸人更应深入生活广采博收,写出雅俗共赏的精品。

  • 标签: 新诗 中国 读者 编辑 20世纪90年代 诗歌评论
  • 简介:本文分为五部分.在简要介绍江苏学政操持江阴菁书院"大政"之后,主要阐述该院的办学理念和治学特点,诸如:宽松自由的学风,严格的学术训练,"经世致用"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富于创新的精神等等,使"课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在书院转型时期,它的"维新"倾向于改革措施,尤具特色.它不过存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却培养了许多有用人才,引起胡适的研究兴趣.

  • 标签: 南菁书院 宽松自由 经世致用 维新改革
  • 简介:宪政是一个古老而又时新的话题。布坎从一个经济学家的角度阐明了他的宪政理念。他的公共选择理论直接导致人们注意和重视规则、宪法选择和对规则的选择,而在后期,他集中关注的是立宪问题,并初步形成一个立宪经济学的框架。通过对其“宪政”思想的叙述和剖析,揭示宪政的本质及其对我国现行经济制度的参考价值和对我国的经济建设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 标签: 公共选择 一致同意 规则 契约主义 宪政经济思想 布坎南
  • 简介:渡初年,高宗政权承担着双重历史任务,对外要抵抗金人的进攻,对内要重建被金人摧毁的统治中枢,摆脱北宋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实现国家中兴。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诗人们表现出一种复杂的心态。一方面国家与民族危亡激发了诗人们强烈的报国热情,中兴的热望使他们的心态表现得慷慨激昂。另一方面由于高宗的庸弱,南宋在抗金中屡屡失利,国家的重建也举步维艰。诗人们中兴的热望很快就被无情的现实吞噬,失望、不满的情绪急增,复国无望与英雄失路的感伤成为他们不能释怀的心结。

  • 标签: 南渡诗坛 慷慨激昂 失望感伤
  • 简介:明代人对宋元戏的改编也是对前人作品的接受和再创造。宋元戏的“明改本”注重“演述干预”,其演述手法比元杂剧进步。明人改本对剧中人“自曝其短”进行了改易,其实质是以“评论干预”寄寓作者的态度,以人物“自报家门”和上下场诗评论人物,以诗的形式评论剧中人物,会通前代诗文来评论剧中人物;改编者注重剧场主体的交流互动,潜换三重演述身份,自由穿梭于“剧情内外”;在中晚明的改本中,人物的角色行当分工逐步细化,因而这些改本强调净末丑的“戏乐”功能。

  • 标签: 宋元南戏“明改本” 改编 演述 插科打诨
  • 简介:不久前,看到一本鉴赏鄂州名胜古迹的书.这本书在鄂州创建优秀旅游城时出版,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对有些名胜古迹脱离历史依据,进行牵强附会的评介.笔者认为,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是值得保护的,但纰缪也应予以纠正.作为"鉴赏"的书,"鉴"是第一位,是区别真伪的.对以讹传讹的说法如鉴之不明而邀众赏,会使谬误流传,不仅误导游客,误导后人,还会给名胜古迹投上无稽之谈的阴影.如该书在"绪言"写道:"东晋高僧慧远得陶侃‘文殊师利'像,挂锡于西山寒溪,首创净土法门,成为中国佛教‘净土宗'发源地."这段话说得十分肯定,仿佛真有其事似的.然而,笔者对慧远在"西山寒溪,首创净土法门,成为中国佛教净土宗发源地"之说,提出质疑.

  • 标签: 鄂州 名胜古迹 西山寒山寺 佛教 西山灵寺 净土宗
  • 简介:戏《琵琶记》早在江户时代就传入日本,并已经出现了译本。到了日本近代学术转型以后,翻译、注释等传统形式仍在持续,既有梗概,也有节译;既有训译,也有日译;既有译而不注,也有既译且注,一时颇为热闹。其译注者都是名著一时的人物:盐谷温、铃木虎雄、幸田露伴、川临风、西村天囚、宫原民平等。而另一方面,现代专题论文论著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逐渐大擅其场,19世纪末便已在戏及《琵琶记》研究上执其先鞭,其中尤以森槐的研究最具开创性的意义。

  • 标签: 南戏 《琵琶记》 日本 翻译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