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狂人日》不仅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启蒙了一大批有识之士,使其在思想上认清了封建体制才是国家复兴、社会进步的最大阻碍根源,而且对当前社会的发展也同样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从《狂人日》对社会弊病的揭露以及文中所隐藏的对人性与民族的“呐喊”出发,探讨其对当时社会以及现实社会强烈的警示作用.

  • 标签: 狂人日记 封建礼教 社会病理 警示作用
  • 简介:《狂人日》是一个意蕴非常复杂的文本,以往对《狂人日》的解读主要停留在意识形态批判的层面。事实上,除了意识形态的批判,还有站在西方文化立场对传统家族的文化批判以及对新文化建设的热情呼唤。这种文化解读的关键在于《狂人日》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的自私",以及对新文化建设中借鉴西方文化,为个性发展留出空间的文化思考。

  • 标签: 狂人日记 文化失语 自私
  • 简介:郑光祖的杂剧《王粲登楼》对汉末王粲登楼的史实进行利用、开发,他以特定的人生体验为背景,对王粲的人生境遇重新解读,集中体现了元代文人“空学成补天才,却无度饥寒计”的愤懑,成为关照元代社会观念、时代变迁及民众心理的绝好材料。

  • 标签: 《王粲登楼》 郑光祖 文人发迹戏 九儒
  • 简介:“文如其人”是中外文论中的一个传统命题。意指作家的人格修养、性格气质与文学作品的思想倾向、艺术风格的一致性。而纵观中西文学史,“文人相悖”的现象屡见不鲜。深究其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学创作的技巧性掩盖了作家现实生活中的日常个性;一是人性的复杂性使其在作品中的表现亦真亦假,“人”、“文”难分。

  • 标签: 文如其人 文人相悖 技巧性 人性 复杂性
  • 简介: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时代要求高职学生不仅要有高智慧、高技能,而且要有健全思想、创新意识以及高水平的人文素质。为此,加强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极其必要。语文学科所具备的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等特点及其教育功能,使得它在人文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 标签: 高职语文 人文教育 特点 功能
  • 简介:魏晋知识分子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常处在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自尊与被驯服要求以及寂寞处境与利益追求的矛盾运动中.面对这种矛盾,他们或因个人能力不足以改变社会风气而焦虑,或因才华不得施展而痛苦.在困厄状态下,为求自我解脱,一部分知识分子归隐山林,成为隐士.但隐士仍注重现实礼法,敢于对不合礼法的社会现象做出反抗.魏晋文人在“仕”与“隐”之间的犹豫与徘徊,有着鲜明的封建时代烙印.

  • 标签: 魏晋文人 知识分子 内在矛盾
  • 简介:元代绘画乃是中国画由宋代宫廷院画向文人画发展的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赵孟頫作为画坛领袖,其广博的学识,精湛的画技典雅的书风,经典的理论都对文人画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作用。

  • 标签: 赵孟頫 元代绘画 文人画
  • 简介: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淡水"意象丰富而复杂.文章从名人对"淡水"人文体验出发,探讨"淡水"文化起源和传统儒道文化对"淡水"情结的深层影响,并具体分析了文人"淡水"体验的几种个别性表现.

  • 标签: 古诗词 淡水情结 文化 体验
  • 简介: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执掌大统的朝代,社会环境与以往的任何朝代都不相同,元朝文人的忠君、爱国、入仕等思想都与以往的文人不同,偏于淡泊,文学作品的内容也偏于享乐、厌世,这也是更重观赏性、娱乐性的艺术形式--元曲在元代盛行的原因之一.为方便同以前的艺术形式作更相近的比较,本文仅选取散曲这种艺术形式进行分析,推理元代文人的出世、玩世、哀世、厌世、愤世等心态,进而加深我们对元代社会环境的了解.

  • 标签: 元代散曲 文人 思想心态 出世 玩世 哀世
  • 简介:晚清“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黄遵宪和宋诗派文人群体关系密切,他和郑孝胥在维新变法时期有密切往来.和陈三立在漫长的时期内保持着友谊,黄遵宪高度评价郑孝胥和陈三立的诗作,互相均有诗文唱和。在诗歌观念上两者都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欲望。

  • 标签: 黄遵宪 陈三立 宋诗派
  • 简介:明编《汶上县志·艺文志》收录了李白、高适、骆宾王、文天祥的部分诗作,以示作于汶上。通过查阅资料对比分析可知,除了李白有3首诗歌确定作于汶上外,其余诗歌均与汶上毫无关系。《汶上县志·艺文志》的载录与诗人的各种诗集校注、选本等相关内容虽有许多不同,但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 标签: 汶上县志 唐宋文人诗 汶上 汶水 汶阳
  • 简介:从墨竹这一中国文人画中最常见的绘画题材入手,简要论述了竹画的产生、发展与确立,展示了竹子从绘画形象转化为绘画符号并且最终还原为审美对象的过程。进而以墨竹为媒介探完了诗歌题材中带有自然性与原生态的审美,儒家思想中人伦道德的审美与文人画中淡逸抒情的审美之间的关系与流变。最后.以墨竹与中国文人画审美的暗合为突破口,揭示了墨竹题材产生的内因,阐释了文人画的审美特征;

  • 标签: 墨竹 文人画 审关
  • 简介:《姑山遗集》为明遗民沈寿民所著,时明季皖南地区的社事记载颇多,所载社事有南社、梅溪社、晋社、桐溪大社、明社、素社、观社、益社等。兹将这些篇目勾稽出来,略作考订,以窥明代文人结社之风气。

  • 标签: 沈寿民 《姑山遗集》 文人结社
  • 简介:晚清(1840-1911)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期,社会发生的剧烈变迁极大改变了当时中国文人对自身及外部世界的看法,社会的变迁导致晚清文人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性擅变。以章黄学派为代表的晚清知识分子,一方面极力排斥西学,另一方面却潜移默化接受西方新思想中张扬个性、特立独行的精髄,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抉择,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迎合这场发现“人”的、不自觉的文化运动。因而,在此过程中呈现出的魏晋名士风度以及文人自身厚重的文化积淀就不难理解。

  • 标签: 晚清 文人 文化运动 变革 心态
  • 简介:论述元代文人"渊明情结"的特色、形成和表现,指出这种一代文人不约而同的在千年之前的"文明"中,选择同一个对象,并从中"寻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灵感",乃是特定时代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 标签: 元代文人 “渊明情结” 寻求“灵感”
  • 简介:王恽《玉堂嘉话》是元代诸多笔记中极具研究价值的笔记之一。从纵向易代之变来看,该书记录了王恽亲历金末元初的政治风云;从横向时代风貌来看,它又是王恽供职翰林交往的私人记录,可补正史的诸多细节之阙。因此,通过文献考证、文本解读和后世流衍三个层面对《玉堂嘉话》进行初步研究,具体来说是对其创作概述考证、生活形态分析和流衍举例三个大的方面进行研究。由对《玉堂嘉话》的考论推至其他笔记史料的研究,进而在对笔记史料去伪存真加以运用的基础上,为扩大史源、互证史实、还原细节、重塑观点提供又一研究路径。

  • 标签: 王恽 玉堂嘉话 考论 流衍
  • 简介:初盛唐丈人干谒求仕成风,为行干谒之事,就必须漫游四方,远游边塞。这不仅极大地影响了初盛唐文人的漫游之风,而且推动了初盛唐边塞诗的繁荣。

  • 标签: 初盛唐文人 干谒 漫游之风 边塞诗
  • 简介:何承天创作的乐府诗歌《鼓吹铙歌十五首》,不仅代表了何承天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与成就,而且在刘宋时期的乐府诗歌创作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在乐府诗歌文人化进程中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从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探讨何承天《鼓吹铙歌十五首》的文学价值及文学意义,揭示其诗歌在乐府诗歌文人化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及其蕴含的这一时期诗歌的新变。

  • 标签: 何承天 《鼓吹铙歌十五首》 乐府诗歌 文人化 刘宋诗歌 诗歌新变
  • 简介: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文人的自律意识从与整个社会政治的同步一致,到随着政治高压和社会腐败,而趋于僵死和盲动.试图从政治、经济、文化、伦理诸方面解析中国文人自律意识的丰富内涵,认为其中的积极入世进取态度和参与精神,对我们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 标签: 历史 儒家文化 中国文人 自律精神
  • 简介:张德彝"述奇"日记里的西方茶文化十分丰富,这是西方人对中国茶文化进行改造的结果。西方茶变得合法和流行,这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茶的偏见,促进了中西茶贸易的发展,为改善双方的关系提供良机。西方茶开拓生存空间,给西方社会和人类文明带来巨大影响,但是也体现出西方人对外来文化的本土改造,本质上是霸权主义的逻辑思维。这符合张德彝"述奇"日记的"奇"主题,也是中西茶文化交流的真实反映。

  • 标签: 张德彝 “述奇”日记 西方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