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吴语中的NPS和SOV钱乃荣本文中的“NPS”指的是在一个句子(主谓或无主句)前带有一个话题语的句法话题,“S”是“sentence”,“NP”是名词短语;本文中的“SOV”指的是宾语前置于动词的句子,“S”是“subject”,“O”是...

  • 标签: 吴语 受事主语 名词性成分 新闻性 句子 宾语前置
  • 简介:被字句一直是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而对观念被动这一普遍的句法现象,至今尚无专门论述.本文以《清初档案》为对象,考察了近两百个观念被动.结果表明,清初的观念被动可以分为三类:N1+VP;N1+VP+N2;N1+N(主事者)+V+N2.本文还将观念被动跟被字句和把字句进行比较,指出它们的句式转换关系.

  • 标签: 《清初档案》 观念被动句 被字句 句式转换
  • 简介:莲花方言的比较分为平级、胜过、不及、极比四种类型。本文将莲花方言的比较与普通话比较作了较详细的比较,得出了两者之间的一些异同之处。

  • 标签: 莲花方言的比较句 平级句 胜过句 不及句 极比句
  • 简介:<正>一目的、方法和结果本文考察1~5岁汉族儿童语言中的被动,描述其结构状况和语义状况,勾勒其发展过程,并指出儿童使用被动的特点。本文所说的被动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有被动介(助)词的被动,如“球给(他)拿走了”;一种是无被动介(助)词的被动,如“球拿走了”。在被动句中,受事成分处于主语位置是必要条件之一,但是处于主语位置的语义成分除受事外还有其它性质的成分,如“结果”(飞机叠好了)、“内容”(故事讲完了)等等,这些成分也可

  • 标签: 被动句 儿童语言 语义关系 画册 “给” 主语
  • 简介:“χ+也/都+VP”这种强调紧缩的强调义,不是由于省略了“连”或“无论”等词语造成的,而是X、“也(都)”和VP三者互相配合的结果。由于χ满足全称否定或肯定的条件,而“也(都)”具有使χ复数化的功能,它和χ形成一个音步,重音落在χ上,成为句子的焦点,整个句式构成一个全称否定或肯定,从而产生了强调义。

  • 标签: “也” “都” 强调紧缩句 全称 复数化 逻辑
  • 简介:本文考察殷墟卜辞施受句式,通过对施受关系的语义分析,辨明其施受成分的语序位次,以了解殷墟卜辞与传世典籍的施受句式之同异点.殷墟卜辞比照传世典籍,就施受句式的结构法则看,基本句型经相沿而因循,转换形式由多样而规范,明晰地透示了在历史沿革中汉语句法的继承发展之一般状态,从中可看到施受句式之沿袭现象、施受句式之消失现象、施受句式之变异现象、施受句式之生发现象,显现了汉语句法历史嬗变的一定轨迹.

  • 标签: 殷墟卜辞 施受句式 施受关系 施受成分 语义分析 语序位次
  • 简介:“著”是近代汉语重要的被动标记之一。“著”表被动起源于魏晋,延续于唐宋,鼎盛于元明清,后期发展出与成熟时代的被字句类似的句法特点。从分布上看,著字被动主要出现在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文献中。近代汉语的著字被动有两种不同的来源,一是来源于表遭受义的受动型著字句,二是来源于表使令的使役型著字句。文章对如何离析这两种不同的来源作了初步的探索。

  • 标签: 被动句 被动标记“著” 分布 来源 受动型 使役型
  • 简介:被动可以分为标记被动和意念被动。本文考察孝感方言中的“着”字句、“把”字句、“尽”字句等三种标记被动的基本格式、语义特点及其在类型学上的意义,探讨其被动标记的来源,比较其与普通话“被字句”的异同。

  • 标签: 孝感方言 标记被动句 “着”字句 “把”字句 “尽”字句
  • 简介:让步条件是具有让步语义特征的非典型条件,可以看作是处于典型条件和让步之间的一个中间形式。它包含三个次类:选择让步条件、普适让步条件和量级让步条件。它们是一组条件的集合,这个集合可能涉及两项,也可能是更多项。它们都具有自己特殊的句法一语义属性。比较三个次类可以发现:“无论、不管、不论”这三个连词并没有普适类或者选择类的倾向;普适类在频率上要高于选择类;而在选择类之内,使用选择问句形式的频率要高于反复问的形式;较之“不管、不论”,“无论”似乎更加排斥反复问句形式;虽然一般情况下三个次类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但是在少数情形下,三类之间也会出现交叠。

  • 标签: 让步条件句 选择让步句 普适让步句 量级让步句 条件句 让步句
  • 简介:本文以“篇章结构修辞”为起点,认为已有的修辞学研究覆盖固然全面,但对句间联系似乎仍缺乏有系统之阐述。乃指出,有些结构形式可以扩展为功能的研究,例如“承题”之“发端虚词”、辞格中的“镶嵌”、“顶真”等,除了“感叹、加强、生动”而外,均具有间或段间的连接功能。最后,以现代报道体为例,具体说明汉语篇章语法中的、段间连接可以与修辞融合而成为一个有系统的分支。

  • 标签: 篇章结构修辞 句间联系 篇章语法 形式与功能
  • 简介:本文对孔令达(1994)、黄南松(1994)、竟成(1996)以及Tang&Lee(2000)关于完的观点做了进一步抽象,把他们的信息说、时间说以及时态/焦点说抽象为指称特征允准说.本文认为,英、汉语在完上的句法要求是一致的,即句子要投射成IP/CP,名词性成分要投射成DP,从而变成在概念一意向界面可以解读的成分.它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满足这一法要求的途径不同.

  • 标签: 完句 指称特征 算子 自由变量
  • 简介:近40年来,关于“贵宾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N1所到之处VP)的争论持续不断,至今分歧明显。文章通过语义-语法的分析,描写涉及这类句式的不同构式,并从语义和句式转换的角度,展开系统描写,尝试理清其中的关系。

  • 标签: N1 所到之处 VP 语义语法关系 构式 句式转换
  • 简介:文章描述了山西晋语灵丘方言中的五种极量比较,指出这五种比较均属于客观极量的比较,最后讨论了该方言中极富特色的三种极量比较在句法构造与表意上的特点。

  • 标签: 灵丘方言 极量比较句 客观量 主观性
  • 简介:有这样的句式:后项用前项的一个词、短语或分句来加以扩伸,构成长话短语前后参差,繁言简语文相错落,我们称这类句式为。长短扩展”。如:

  • 标签: 扩展句 修辞方式 句式 短语 分句
  • 简介:本文从结构类型、使用时代及消失的原因、产生的地域、在现代方言的保留及"去"的意义等四个方面对近代汉语"去+NP+去"进行了讨论.

  • 标签: 近代汉语 名词 名词性短语 方言
  • 简介:所谓篇章,从结构上看,是由两个以上的句子构成的超线性结构;从语义上看,是一个连贯的有机的语义整体。换言之,篇章并不是将句子杂乱无章地随意叠加起来的线性结构体,而是根据语义,通过一定的衔接手段,把句子衔接起来组合而成的语段。因此,在任何连贯的篇章中,之间必定存在某种衔接纽带。汉语中,衔接句子的纽带形式多样,主要有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两大类。本文拟根据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从不同角度侧重探讨词汇在篇章中的衔功能。

  • 标签: 词汇手段 篇章 功能 句子构成 衔接手段 线性结构
  • 简介: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的形成较多地受到认知过程中的主观视角、主观认识和情感的影响。为了探寻人类对条件结果关系的认识,更深刻地理解现实世界的条件与语言形式中的条件之间的对应关系,更全面地认识条件系统,论文以现代汉语中表示条件关系的有标记条件为研究对象,从形式入手分析了条件的形式和语义、功能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制约规律。从语言主观性出发,结合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化理论,探求条件语义的生成和表达机制,在此基础上对条件系统做了层级和细类的划分。

  • 标签: 现代汉语 条件句 认知语言学 主观视角 认知过程 主观认识
  • 简介:在词汇层面上,存在一些最为明显的元语用标记语——言语行为动词,在一定的句法语用条件下,它们描写了正在实施的言语行为。对这些言语行为动词的分析也就是对词汇化了的言语行为范畴的分析。类是句子的交际功能的分类,而句子的交际功能就是句子所标示的言语行为。因此,言语行为动词可以成为类的充分标记,可作为类划分的标准。

  • 标签: 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动词 句类 标记 充分条件 划分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