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正>近读姚亚平教授的新著《当代中国修辞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版),我们欣喜地发现,该书对当代中国修辞学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反思和大胆的理性探索,在众多修辞学著作中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一、独特新颖的著述体例姚亚平先生提出要科学区分“修辞学的结构”和“修辞的结构”,他在该书中指出:80年代,我国修辞学大力开展“修辞学的结构”研究,注重学科的体系编织,促进了修辞学的科学化进程;但是,在“修辞的结构”方面,却有更多的研究工作有待开展。因此,姚亚

  • 标签: 修辞学 理性探索 发展观念 当代中国 问题意识 汉语修辞
  • 简介:站在世纪之交,人们免不了要对过去的百年作一番历史的回顾与总结,从经验和教训中探索今后前进的道路和方向。汉语研究也是如此。作者认为,这种总结,如果光陶醉于躺在成绩上洋洋自得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更重要的在于能发现前人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明确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任务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这个理解出发,作者大胆提出了二十世纪汉语研究上的四大失误,这就是:“普世语法观”、“语法中心论”、“重语轻文和重音轻字情结”,以及“‘科学主义’迷信”,并展开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作者强调,本文指出的不足,是自己从总结历史中概括出来的,不但不是定论,而且很可能引起争论。这里所说的“失误”,也许还正是有人认为的成就。但是真理越辩越明,希望通过对二十世纪汉语研究功过的共同总结,来寻找更加适合我们的道路。

  • 标签: 汉语研究 二十世纪 成就 失误
  • 简介:<正>一、思考题1.在不同的著作中,"修辞"二字有不同的含义。你对这种现象是怎样看待的?2.你认为有关"修辞"的定义中,哪一种比较符合汉语实际?为什么?3.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是否应该包括篇章?为什么?4.修辞学和语法学的关系怎样?有人说,语法是管"通不通",修辞是管"好不好",你的看法怎样?5.什么是"题旨情境"?它和人们常说的"语言环境"是不是同一个概念?为什么?

  • 标签: 修辞讲座 思考题测试题 讲座思考题
  • 简介: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和先导、以能力训练为目标和归宿、以精选的课文为凭借和范例,来建立语文学科序列。语文基础知识的序列,应是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目标的实际应用语言的综合性的知识序列,而文章学知识可作为这一综合性知识序列的主要线索。

  • 标签: 语文学科 语文教学 能力训练 语文能力 教学内容 语文基础知识
  • 简介:本文首先分析了教育类网站的现状,重点指出了这类网站的不足之处;然后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国汉语网网站建设的思路:网站的设计原则和特点、网站的功能和形式、网站的运营机制、网站的经营管理;最后介绍了中国汉语网网站建设的具体方案,包括栏目设计及各栏目内容简介、系统建设、资源建设和技术开发等六个方面的内容。通过这些思考,展现了为落实汉语国际推广战略而建设的中国汉语网的全新的系统设计。

  • 标签: 汉语国际推广 中国汉语网 汉语学习 网站建设 中文信息处理
  • 简介:新词典新观念──关于网络词典的思考俞剑一、何谓“互联网络词典”?英语的InternetDictionary或法语的DictionnairesurInternet都可以表达“互联网络词典”这一概念,但在理解上可能产生歧义,即它可以指有关互联网络词汇的词...

  • 标签: 网络词典 双语词典 新观念 互联网络 辞书研究 与时俱进
  • 简介:本文从历史发展的高度,对当前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进行纵横交叉式的评述,指出三大鲜明特点为:'语法研究理论多元化'、'新老交替进程基本完成'以及'高举'借鉴'和'特色'两面大旗';并且对目前的汉语语法研究的三大流派'形式语法'、'功能语法'以及'语义语法'作了简明阐述.文章还提出若干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思路,包括'汉语语法的总特点'、'语法研究的最终目的'、'语法研究的双向性原则'、'语义研究的六大课题'以及'个人语法研究的多元性'.最后正面讨论了当前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两个争议热点,即'要不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学理论'以及'本位说'.

  • 标签: 多元化 语义语法 双向性原则 中国特色 本位说
  • 简介:说到我国古代语言文字规范,建国在本书中已经介绍和评价了自先秦以来的重要事实,其中有许多是我平时并没有注意或没有从语言文字规范这个角度考虑的。通观古今,在语言文字规范问题上我有以下几点想法,在这里摆出来,既商之于建国,也向读者、方家请教:一、语言文字是...

  • 标签: 语言文字规范 规范问题 约定俗成 后工业化时代 自上而下 民族语
  • 简介:本文讨论“很淑女”之类带有特殊性的“很+名词”的说法。文章把香港作家和大陆作家笔下出现的语言事实联系起来讨论问题。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发表笔者的见解。文章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摆出一些事实;第二部分进行语言背景的思考;第三部分进行文化背景的思考;第四部分归结全文的基本意思

  • 标签: 形容词 语言文化背景 结构槽 指人名词 《现代汉语词典》 香港作家
  • 简介:汉语异形词的存在,是一种复杂的、多元的语言现象.长期以来,异形词的整理与规范工作步履艰难,究其原因在于理论与方法上的局限.本文借鉴认知语言学范畴化的原型理论认识和说明异形词问题,力求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并提出整理与规范的基本原则.

  • 标签: 异形词 范畴化 认知语言学 汉语 语言现象 原型理论
  • 简介:本文旨在对AP汉语与文化课教材有关文化内容方面的编写提供一点参考性的建议。文章对教材所涉及的文化内容、文化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文化比较等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 标签: AP汉语与文化教材 文化
  • 简介:本文包括《回眸篇》和《思考篇》两大部分。前者根据教育部和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有关资料,对我国对外汉语教学50年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20年的发展,并着重在学科建设方面,作了回顾和评介。后者根据新世纪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规划的精神,并参照一些专家的建言,就21世纪初对外汉语教学的持续发展,仍着重在学科建设方面,提出一些思考和设想

  • 标签: 对外汉语教学 教学结构 教学体制 发展
  • 简介:在新的美国外语教学标准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处于核心地位,语言交际能力培养标准由互动交际模式、理解诠释模式以及表达演示模式三个交际模式标准组成。本文分析了三个交际模式的内涵、特质以及三个交际模式标准对美国外语教学课程设计、综合性评价标准制定的意义,最后分析了三个交际模式语言技能训练框架对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启发意义。

  • 标签: 交流沟通标准 互动交际模式 理解诠释模式 表达演示模式
  • 简介:<正>现代修辞学的诞生如果从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问世算起,至今已有六十多年了。六十多年来,对于什么是修辞学的问题,修辞学界一直争论不休,几乎象一块难以消化的口香糖,被人们不停地咀嚼着,反复地品味着,这不能不发人深思。这里我也想再把它抖落一番。我想还是从认识与存在的关系说起。世界是客观的存在,思维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认识必须通过表达才能进行社会交流,产生社会效果。存在于思维中的认识是潜性的认识,以特定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认识是显性的认识。从客观存在到主观思维是一个由存在到认识的过程,即由客观到主观的过程。由主观思维到社会交流是又一个过程,是认识由潜在到显在的过程,即由认识到表达的过程。表达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但不是机械地简单复制的反映,而是经过主观筛选、模拟、评判,染上主

  • 标签: 修辞学 再思考 言语表达 逻辑学 语言学 主观思维
  • 简介:<正>《语言与社会生活—社会语言学札记》(1979)问世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这是我企图用辩证唯物史观研究社会语言现象的第一本著作,不是系统的而是有针对性的战斗著作。如我在那本小书的前记中说的,我狠下功夫钻研语言学是由于一九七四年"四人帮"恶棍姚文元借着批判《现代汉语词典》,发动一场绝灭文化的运动所激发的。我并没有参加这部词典的编纂工作,只是由于一九七三年我建议印行这部语言学者们花了十年时间编成的词典("文化大革命"前只印过送审本),而这部词典翌年得以在内部发行,我就成了"革命造反

  • 标签: 社会语言学 民族语言 回顾与思考 语言学著作 马克思主义 恩格斯
  • 简介:本文介绍了面向美国中学生汉语学习问卷调查的调查目的及问卷设计,给出了调查的主要数据统计结果,并结合调查数据分析了美国中学生汉语学习的一些倾向,希望为AP汉语和文化教材编写提供参考信息。

  • 标签: AP教材 汉语学习 美国中学生 问卷调查
  • 简介:日本汉语教学状况是笔者最近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依据对日本一所高中及部分大学汉语教学情况的了解,对非汉语环境中的汉语教学进行了一些最初步的思考,并试图对教材建设提出建议。

  • 标签: 日本汉语教学 考察 教材建设
  • 简介:我写这篇文章,先从一条俗语说起,那就是“弱国无外交”。也许有人会以春秋时力却齐桓公的曹刿、战国时使秦王阴谋受沮的蔺相如,甚或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拒绝签字的顾维钧为例,怀疑这句话。诚然,历史上不乏一些弱国的外交家凭借勇敢、机智,甚或是利用交谊关系而取得个别成功的事例,然而“弱国无外交”这一命题,就其大体而言,是可以成立的。我们只要看看《左传》,子产,这位孔子所推崇的政治家,是如此艰辛地与晋、楚两大国周旋,我们还可以阅读近现代的那些弱国的外交家、政治家的回忆录,就可以知道压抑在他们心头的痛楚了。我们不妨作这样的推理:既然“弱国无外交”,那么“强国有外交”,当然汉语中没有这语句,可是事实上有此理,强国的外交官员好不风光!何时不然?

  • 标签: 近现代 中国语言学 语言学理论 大势 笔谈 外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