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正>浪话是景颇族浪支系人民操用的一种语言。浪人自称为15(?)vo(?),景颇支系称他们为m(?)3u(?)。浪话的英文通用名称是Maru。浪人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盈江、陇川、瑞丽、梁河等县和缅甸北部。浪话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与缅语、载瓦语、阿昌语最接近,其次是与彝语

  • 标签: 形容词 双音节词 景颇族 助动词 松元音 韵母
  • 简介:<正>一在现代汉语的表达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结构形式,使用频率不算很低。就其构成及相互关系来说,可以用"+宾+重+补"来表示。""表第一个动词,"重"表第二个动词,是第一个动词的重复,"宾"、"补"分别表示宾语和补语。例如:

  • 标签: 结构形式 现代汉语语法 动词 带宾语 句法功能 陈述部分
  • 简介:本文论证,"追累"这样的结式构成的句子,仅仅从动词和补语的论元结构和题元结构出发是无法对其语法和语义作出充分解释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结式的意义不能完全靠动词和补语的意义推导出来,二是动词和补语各自的词汇选择限制起重要作用.本文借用"认知语义学"的理论,从概念结构出发来解决问题,同时还说明为什么对这样的语法语义现象我们能够作出充分的解释,但只能作出不充分的预测.

  • 标签: 论元结构 题元结构 概念结构 现代汉语 动结式 语法
  • 简介:本文通过藏缅语族内部各语言的比较,对藏缅语使范畴作了较全面的探讨,对使范畴语法形式的演变作了粗线条的描述,提出藏缅语动词使范畴的演变经历了一个由粘着到粘着与词根屈折并存,再到词根屈折,最后转变为分析形式的过程。本文还从语法意义与语法形式互相依存、语法形式的演变必然会影响到语法意义的观点出发,提出随着使范畴语法形式的消失,使劫范畴丧失了普遍性,使范畴的语法意义就部分地转变为词汇意义。

  • 标签: 使动意义 使动词 藏缅语族 景颇语 历史演变 语法意义
  • 简介:结式是汉语句法系统中颇具特色的句法结构,其语义关系和句法性质一直引起国内外语法研究者的极大关注。本文主要研究汉语结式的论元结构和配位方式。全文约18万字,除界定基本概念、分析研究现状的绪论外,正文共分五章,最后是结语。

  • 标签: 汉语 动结式 句法结构 论元结构 配位方式
  • 简介:现代汉语趋式“V起来”可以分为位移义、结果义和体貌义三种基本语义类型,这些类型的重合又可以产生若干歧义结构。“V起来”的语义类型决定于V的语义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把动词分为若干次类,利用这些次类可以使“V起来”得到分化。位移义、结果义“V起来”与体貌义“V起来”在句法表现上存在着一系列对立,最为突出的是V的受事要求与位移义或结果义的“V起来”同现,而强烈排斥体貌义的“V起来”。这一现象可以概括为“受事同现准则”。

  • 标签: 动趋式“V起来” 语义特征 句法分布 受事同现准则
  • 简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交往的日益密切,人们越来越关注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交往矛盾(communicationparadox)。这种关注不仅体现在人类各民族的语言层面,也表现在对各民族间非语言交际的认知方面。近年来由于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的发展,人们对各民族的非语言交际系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体态语的研究就是其中的一个热点。

  • 标签: 非语言交际 体态语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语言层面 认知
  • 简介:试论先秦汉语补语与动词的类──兼谈“补句”的句法句型特点陈克炯一引言上古汉语动词带补语,有“+形”、“”、“+介·宾”等多种格式。这些语法格式是抽象的,它们在实际语言中要受到语义、语法和语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比如,格式中的“”就不是指任...

  • 标签: 汉语补语 动词的类 动作行为 《左传》 带宾语 受事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