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3 个结果
  • 简介:训界说辨正马文熙训,又称“以索义”、“因求义”。它是传统训诂学解释字词意义的一种方法。以往许多论著给训下了定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①与字形相贴切的意义训释叫训。训表明依义造字的意图,一般是说明本义的。(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1...

  • 标签: 形训 联绵词 《说文》 被释字 词义 声训
  • 简介:借说浅析李茂康借之说,大约始于清代学者段玉裁,他在《<说文解字·叙>注》中说:“大氐假借之始,始于本无其字;及其后也,既有其字矣,而多为假借;又其后也,且至后代,讹字亦得自冒于假借。博综古今,有此三变。”又,《说文》“山,木初生也。……古文或以为...

  • 标签: 《说文》 形借 段玉裁 形近 《汉语大字典》 说文通训定声
  • 简介:在日语中,关于某个动作或状态,在过去、现在、未来等不同的时间,该怎么表示呢?一般能够以动词的词形变化为重点来观察。针对日语动词的时态,以“る”和“た”为中心,来考虑中文相应的表达方式。

  • 标签: 动词 时态 る形 た形
  • 简介:《说文解字》,作为一部传统语文学著作,在文字、音韵、训诂学诸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文以《说文解字》的“位旁解”为对象,对其表现形式、涉及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同时,深入揭示了它在文化史及语言文字学方面的认识价值。

  • 标签: 《说文解字》 “形位旁解” 字典 引申义
  • 简介:游古徽州西递地界,见存有一悬匾(右图)。其余附件全无。(朱熹为古徽州婺源人,今属江西)。笔者曾将此字和朱熹传迹比较,风格一致,敦厚、丰满,为一佳书,应当可信。

  • 标签: “孝” 解读 书法 古徽州 朱熹 应当
  • 简介:杨树达指出,表器物的形声字,其重文的符在表义功能上,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甲骨文字形的符相对剀切,而后起的小篆字形的符则相对空泛。本文通过剖析,认为他所举的例证不一定恰当,但其观点基本上还是正确的。当然,完全坐实这一观点,还有待更丰富的出土材料发掘和更进一步的古文字研究。

  • 标签: 杨树达 形符 剀切 空泛
  • 简介:文章在《(左传)篇章零回指研究》的基础上,仍以《左传·隐公》为例,对《左传》篇章零回指所涉及的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并对上次研究所得出的数据及相关结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

  • 标签: 零形回指 《左传》 联想回指 潜在干扰 动词配价
  • 简介:<正>古汉语感叹句有一种特定的词句形式,那就是“何+”式(形容词前面加“何”字)。例如:(1)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史记·滑稽列传补)(2)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冉冉孤生竹)(3)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陶渊明:拟挽歌辞)“何+”式感叹句中的“何”是表强调的语气副词,强调程度或说话人的语气。如

  • 标签: 感叹句 形容词 古汉语 语气副词 陶渊明 说话人
  • 简介:<正>“真理就是人们的认识、意识中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的内容。”“真理是认识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这是我国哲学界长期流行的真理定义。韩振同志以这个定义为前提,进而提出:“由于人们的

  • 标签: 感性真理 永恒真理 真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正确认识 客观事物
  • 简介:汉语名、动、三大词类的兼类问题是语法学界和计算语言学中历来存在争议的焦点问题。根据词类划分的目的和标准,特别是计算机处理自然语言的特点和需要,本文提出了鉴别兼类词的两种方法:并列类推法和同境类推法,并对这两种方法的操作原则作了进一步的展示

  • 标签: 兼类词 形动兼类 词类划分 并列关系 自然语言处理 语法研究
  • 简介:鄭玄爲《周禮》作注時每每稱引'故書作某',所引'故書'異文近二百條,歷來經學研究者對此均較爲重視.本文利用當今所見出土文獻材料,著重對《周禮》鄭玄注中保留的二十七例訛'故書'作了新證,重點對其訛混的時代層次作了考察.通過考察發現,這些訛類'故書'的訛混時代基本上都可以推定爲漢代.據此亦可證明,鄭玄注《周禮》時所據'古文'本並非先秦舊本,而應當是漢代用隸書轉寫的本子.

  • 标签: 字新 引形 形訛
  • 简介:传统上,增元结构的认定依据动词的黏着性增元素,汉语因此被认为是非增元语言。然而,零素句法理论、论旨指派统一性假设、汉语中存在个别显性增元素的事实、汉语中与非核心论元相关的语义现象等都指向相反的结论:汉语中存在增元结构。在句法方面,增元素,不论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可以允准一个非核心论元,在VP之上投射ApplP。基于语段论的句法推导能够简易地生成汉语各类增元结构的表层句式。

  • 标签: 增元结构 零形素句法 论旨指派统一性假设 句法推导 汉语
  • 简介:○、前言《说文》:“青,东方色也。木生火,从生丹,丹青之信言象然。”这是先秦时期五行配五色、配五方所产生的文化意义。这种配合关系是“无理据可言”的。许氏之说,胡朴安先生也“不可据以为信”。经研究:“青,大树。从生井,井亦声”,是个形声兼象形字。

  • 标签: “青” 汉字 形位 《说文》 先秦时期 文化意义
  • 简介:<正>学习古代汉语,既要多读、熟读一些古代作品,获得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也要对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有所了解,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来说,学习的重点要放在词汇上。因为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接触的只可能是书面语言,跟语音的关系较少;只有阅读诗歌或韵文(辞赋)时,对古代语音系统的了解才显得比较重要。语法方面虽然是重要的,但是由于语法比较稳固,古今差别不大,容易解决。而词汇是处在差不多不断变化的状态中,每个时期都有许多新

  • 标签: 古代汉语 左传 意义引申 本义 词义分析 现代汉语
  • 简介:本文在关系化提升理论框架下(Vries,2002)研究英汉语关系结构的句法生成。分析证明,关系化提升法对英汉关系结构的生成具有充分一致的解释力,英汉语带论元关系从句的关系结构其生成方式原则上相同,都是通过算子/空算子移位和核心名词提升操作生成的;区别在于,汉语关系结构的生成需增加最后一步“残余移位”(remnantmovement):把关系从句移至Spec—DP,以生成A结构;或者移人限定词与核心名词之间,生成B结构。

  • 标签: 关系结构 提升分析 句法生成
  • 简介:文章在充分占有语料的基础上对“干脆”作一全面的考察。语义方面,“干脆”表示当事人面对一个针对性事件,做出一种果决性选择行为。由于语境的不同,果决性有时表现为消极的极端性与无奈性;有时表现为积极的彻底性与有效性。篇章位置方面,“干脆”句总处于相关选择项的末项位置,且“干脆”有时具有篇章衔接功能。“干脆”的后续成分丰富,这些成分必须具有主观处置义,主要谓语必须是动词性的而不能是形容词的,且必须是具有主观处置义的自主动词。

  • 标签: 干脆 彻底性 选择 副词 语义 语用
  • 简介:在汉语中,像“吃馆子”之类的所谓“非逻辑”语言表达比比皆是,若从逻辑语法的角度去考虑,这些表达似乎都不合格。然而,假定这些表达都是语言简化的结果,我们就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对这种现象进行考察和分析

  • 标签: "吃馆子" 认知分析 非逻辑 推理量零化 语用规约 汉语
  • 简介:<正>汉语量词可以大别为两类:一类是单位词,表示度量衡单位、集体、部分等;一类是个体量词,又被称作“天然单位词”“类别词”等。前一类为各语言所共有,后一类则是汉语区别于印欧语等的一大特点,受到汉语学界的重视,论文时见,专著迭出,描写研究得十分详尽。下文的“量词”专指这后一类。从信息论的角度看,“三本书”中的“本”纯属无用信息,象英语的threebooks那样说成“三书”似乎也传达了同样多的信息,那么量词在汉语中的存在价值何在?为什么会从无到有、以少到多、直至蔚为大观?多数量词研究的论著似乎都没有从宏观上提供汉语量词这“所以然”,虽然对“其然”的微观描写已经十分完备。本文只想尝试一下这种宏观分析,不少地方尚属推测,希望引起讨论。我们重点想从现代汉语的共时角度来谈一下量词的存在价值。存在价值之一,凑足音节。汉语词从先秦以来愈益双音节化,而且,在句法结构中,倾向于单音节词配单音节词,实为凑成一个双音节单位(鲜鱼、赛球)、双音节词配双音节词(新鲜蔬菜、篮球比赛)。这中间,名词走在双音化的最前列,数词从零到十却都没有双音化,于是,当数词和名词组合时,就会出现大量的单、双相配这种不合汉语趋势的配合(一石头、三钢笔),而量词正好跟数词凑成一个双音节单位,于是,“一

  • 标签: 汉语量词 宏观分析 个体量词 双音节词 现代汉语 单位词
  • 简介:报社杂志社天天要编印报纸杂志,电视台广播电台天天要播发新闻,每期少则几万字,多则十几万字乃至几十万字,工作量是相当大的,因此在遣辞用语、逻辑思维、事实陈述、科学知识、检查校对等环节上免不了要出差错;如果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淡薄,把关不严,甚至还会出现严重的差错。一旦差错形成,将给自己、单位和国家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轻者会闹出一些笑话,

  • 标签: 新闻写作 差错类型 责任意识 写作方法 责任性差错 知识性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