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有机会登上高山之颠如峨嵋山金顶成泰山日观峰,在黎明之前便守候在那里,面向东方,静观日出,当是人生一乐。清代桐城派散文家姚鼐的名文《登泰山记》观日出一段文字,描绘如画,气势非凡,今日读之,依然令人神往。与姚鼐的描写相映成趣的是,在姚氏作此文一百八十年之后,泰山附近首县陵阳河大汉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出现了象征日出的图形文字:有如一轮红日在彩云缭绕下冉冉升起,高出山颠。在另一件陶器上这个字省去山形:但姚鼐所描绘的“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的景象依然十分明显。这便是五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的最古的“”字。倘若在平原地区或大海之上观日出,其感受与在高山之颠当有不同:自平原观之,红日

  • 标签: 汉字 "旦字" 甲骨文 金文
  • 简介:文章在话语结构中对“一”格式进行了分析。从语法上看,“一”句有独立和非独立成句两种;从语义上看,Y与前面X有三种关系:因果;顺接;逆反;从话语篇章角度看,“一”后作为衔接句的提取有Y从X中直接同义提取;Z从X中同义提取;Y从X直接反义提取衔接词语等三种形式;语用上Y句具有非常态;可行性偏低等特点。

  • 标签: 句法结构 一旦 语法关系 微观语义关系 衔接
  • 简介:<正>《战国策》中有篇脍炙人口的名作:《邹忌讽齐王纳谏》,说到邹忌的一番谈论使齐威王听后便从谏如流。文中有句话是这样的:“日,客从外来”。“日”在古时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白天”,如李商隐《李贺小传》中有这样的句子:“每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另一意思则是指“明日”,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沛公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的本意是早晨,这从字形也可以看出:日刚出地平线之上。有意思的是表示“明天”的词从表示“早晨”的词派生,这种现象见于许多种语言。请看下表:

  • 标签: 旦日 语言普遍现象 词派 《邹忌讽齐王纳谏》 《史记·项羽本纪》 沛公
  • 简介:<正>敬爱的秉钧先生离开我们了!我们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先生的辞世,使湖南师范大学失去了一位声誉卓著的教授,众多的后学失去了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湖南语言学界、教育界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会长、老前辈,《古汉语研究》失去了一位始终给予全力支持和具体指导的顾问。先生的逝世,是语言学界、教育界的巨大损失!

  • 标签: 语言学 札记 生离 教育界 《古汉语研究》 训诂之学
  • 简介:与明代大多数有名的思想家不同,明末大儒黄道既不是王学,也不是严格意义的理学家,而是比较倾向于朱子学格物论的独立思想家。在心性工夫与境界方面的讨论,黄道颇受到宋明理学的影响,注重《大学》、《中庸》,但他的思想多与主流的宋明理学家不同。他的学术性格中艺文性较强,在其文章、语录中都有明显表现。他的学术意识较能上接于先秦子学,无论在人性论、名寅论、声乐论上皆是如此。在易学上他主张易以推步,以象数为理势,推测人世治乱,承继的是邵雍派的象数宇宙学和象数历史学。他的思想虽然是明代儒学的一支,但确非理学所能范围。而他的思想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包含了他对晚明政治、社会、学术问题的思考和回应,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黄道周 生平 宋明理学 《大学》 《中庸》 学术意识
  • 简介:《杭州民进》征文,要大家写写建国60年来自己最“难忘的故事”。

  • 标签: 黑话 周扬 建国60年
  • 简介:健,男,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48年生于安徽,长于北京。作为北京四中“老三届”学生,文革中在湘南插队。1977年恢复高考后,就读衡阳师院英语系。后师从国学名师姜书阁教授,在湘潭大学研修中国古典文学,获硕士学位。1987年春调入暨南大学,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已逾20年。

  • 标签: 暨南大学 北京四中 硕士研究生 湘潭大学 硕士学位 汉语教学
  • 简介:秉钧先生的语法观王大年恩师秉钧教授是全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先生在古汉语各个学术领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先生的《古汉语纲要》一书多次重印,发行数十万册,畅销海内外,成为全国许多高校本科的古汉语教材和汉语史研究生的重要参考书,同时受到了国外汉语专家们的喜...

  • 标签: 通文法 《史记》 杨树达 古汉语语法 上古汉语 旧体诗词
  • 简介:朴初先生,安徽太湖县人,1907年11月5日生于安庆。在赵氏宗谱中为“荣”字辈,取名荣续,但未以此名行,罕有知者。其父炜如公取“返朴归真,悟初笃静”之义,别为命名朴初,今已为世人共知共仰之名。因幼时小名开,晚年偶或自号开翁;又以无尽意菩萨之名,自名其斋为无尽意斋。他在海内外有崇高声望及广泛影响,既是著名社会活动家、杰出爱国宗教领袖,又是名重当代的书法家、诗人。

  • 标签: 诞辰100周年 赵朴初 纪念 社会活动家 返朴归真 宗教领袖
  • 简介: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进行记的写作,有助于小学生积累丰富的素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考能力,对于学生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标签: 学生 周记 指导
  • 简介:纪念恩格斯学习恩格斯──纪念恩格斯诞辰175年、逝世100年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生于1820年11月28日,逝世于1895年8月5日。为了纪念恩格斯诞辰175年和逝世100年,北京市社科联、全总工会研究会、北京市哲学学会、国际...

  • 标签: 恩格斯 学术研讨会 马克思主义学说 国际共运 诞辰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 简介:官新羲》是王安石“荆公新学”的主要著作。它既标志着儒学从汉唐经学向宋学的转变,同时又因其与熙、丰新法的紧密结合而推动了宋代《周礼》学在作者、真伪、训诂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并作为学术建构的思想背景而影响了宋代学术从外王向内圣的转变。

  • 标签: 宋代 演进 荆公新学 《周礼》 紧密结合 思想背景
  • 简介:我院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年简讯12月23日,由院党政、院学报编辑部组织的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年学术论文交流会在我院图书馆二楼会议室举行。士议由学报副主编华世鑫主持。与会34位教师及学员在会上就自己的学术论文进行了交流,其中有的学术论文是在省级...

  • 标签: 一百周年 毛泽东同志 毛泽东诗词 毛泽东思想 思想政治工作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 简介:桂殿秋周总理逝世周年纪念,《人民文学》索稿,因检奉上录小令二首,并缀以此词以应命。持旧名,伴新词。和心和血祭丰碑。喜看天上明霞起,红艳千般照四陲。一九七七年一月录呈颖超同志教正

  • 标签: 纪念赵朴初 赵朴初诞辰
  • 简介:答谢恨晚──怀念我的老师秉钧先生王宁接到秉钧先生逝世的讣电,我两夜未能阖眼。悲伤与叹惋自不必说,一种深切的遗憾与自责使我不得安宁。1981年,训诂学教学研讨会在北师大召开,我当时正在北京与陆宗达先生一起写书,以青海师大训诂学老师的身分参加了这个会...

  • 标签: 《尚书》 训诂学 “易” 北京师范大学 《说文解字》 中国传统文化
  • 简介:"文质"是中国文学理论中一对重要的美学范畴。文质彬彬,质文相副,就像是其向前发展的一条轴心线,各个时代的文学或偏质或偏文置于轴线两端,互相矫枉过正,往返徘徊。文学史上或一方举着复古的旗帜来反对绮靡文风,或一方喧嚣文学放荡而对峙泥古,相持不下。如何写出"文质相符"的好文章?这是《文心雕龙》的为文用心之所在。振甫先生结合文学史界定出中国古典文论中"文"与"质"是不同于"内容"与"形式"的两个概念:"文"是修饰的意思,具有华美的形式;"质"有两个意思,分别指事物内在的素质特点即我们今天讲的"内容"和质朴的形式。"文质论"除主要集中在《情采》篇外,其他各篇也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关照。在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中,先生逐章显志、全面论证了文与质的关系并得出结论:二者统一互动且又彼此独立。

  • 标签: 文心雕龙 周振甫 《文心雕龙注释》 文质观
  • 简介:2012年5月3日下午,保加利亚索非亚大学孔子学院的孔子厅格外热闹,这里正在举行孔子学院电影电影放映活动,这次播放的影片是《世界遗产在中国》系列片之中的《长城》。为了让保加利亚的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影片的含义,索非亚孔子学院和索非亚大学汉语专业的老师们一起合作,将解说词翻译成了保语并且制作成了字幕,许多中学生和大学生以及中国文化爱好者闻讯而来,他们中有的是曾经或正在学习汉语,有的是想学汉语的人。影片播放之前,索非亚孔子学院外方院长艾立山老师给前来观看影片的观众做了简单的介绍,欢迎他们前来观看电影,鼓励他们学习汉语,并且欢迎他们来孔子学院图书馆借阅书籍。

  • 标签: 孔子学院 保加利亚 索非亚 大学生 电影 影片播放
  • 简介:据意大利《新华联合时报》消息,9月27至10月1日,意大利帕多瓦viaBeatoPellegrin028号的大门上悬挂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帕多瓦孔子学院“中国宣传”活动在这里举行。此次活动是为了庆祝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61年,配合意大利“中国文化年”以及中意建交40年而举办,活动利用图片、讲座、视频、图书、挂图、电影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了新中国61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科技等方面的成就,在帕多瓦引起了广泛的影响。

  • 标签: 中国人民共和国 孔子学院 意大利 宣传周 中国文化年 五星红旗
  • 简介:<正>我国的语言学,同国家各方面繁荣兴盛相适应,进入了当前的昌盛时代。任何一门学科,在任何一个时代,总存在着新旧更替、彼此消长,总存在相斥相引、相离相融。时或为方塘清莹,时或为万倾浩渺,以呈现此学术一个时代的精神、一个时代的风貌。语言学自亦如是。乾嘉之学,其学风上优良传统之朴实,其“小学”方面之理论、方法,并不随“乾嘉”二字的历史标名成为陈迹,其活力仍为学人所依赖而为当前做出贡献。欧风东渐,与“学西方”相会,于是“小学”遂进而为“语言文字之学”。在今日言之,是亦为“传统语言学”。其植根甚深,其理论与方法,仍为今日语言学发展之重要基础与借鉴。近十多年来,语言学新说蜂起,各以其所见以探索语言之真蕴,皆足以自立而呈功。以上三者,乾嘉语文学,传统语言学,新兴语言学,并存于时,为世所用。此三者,在马克思主

  • 标签: 语言学界 语文研究 传统语言学 理论与方法 语言学发展 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