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宇治拾遗物语》系日本中世镰仓时代(1192—1333)一部重要的说话集。作者不详,成书年代一般推为十三世纪前半期(约在1221年前后)。共二册、十五卷,计辑录“天竺”(印度)、“震旦”(中国)和“本朝”(日本)等长短“说话”(系神话、传说、童话等的总称)197篇(一说为196篇)。本文选注的《浓国某高僧的故事》(原来自《今昔物语集》卷11)收在《宇治拾物语》卷8中,主要描述:浓国有一法师因为苦苦修行而获得某种法力,使得其钵盂能够自行飞到财主家中索取粮食。全篇情节生动、神奇、极富想像力。文中关于高僧与财主间对话的那一部分,寥寥数笔,高僧的恬淡寡欲和财主的贪婪成性这两种迥异的性格便已跃然纸上,对比十分鲜明。

  • 标签: 补助动词 接续助词 口语 主格助词 复合助动词 系助词
  • 简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成立于1964年,迄今已有45年的历史。45年来,由德日语系、亚非语系、旅游日语系、日语系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日语学院。45年来,日语专业形成了日语听说领先、特色鲜明的培养模式,培养本科生2322人,硕士研究生217人,正在与日本关西学院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1人。日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获得2009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 标签: 外国语学院 日语专业 北京市 人才培养模式 硕士研究生 听说领先
  • 简介:本文首先对于在中国翻译界长期以来具有较大影响的严复"、达、雅"之说进行剖析,认为"、达、雅"中的"达"之标准没有单独设立的必要,将"、达、雅"的三维标准简化为"意义"与"风格"的二维标准,提出了"翻译=意义×风格"之公式形式的标准。该标准以追求翻译要素的兼顾与均衡为理念,将"、达、雅"这一基于中国古代文论的印象式评价,转化为现代数理式思维的定量描述,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 标签: 严复 信达雅 均衡 翻译 标准
  • 简介:本文从“感”这一修辞手法的视点出发,以和歌中有关“梅香”的感描写为研究对象,通过和唐诗同类修辞的比较,追溯此类和歌的产生及发展原因。从“万葉集”时期的和歌用语中,可以看出“かをゐ”和“にほふ”这两个词的原始意义是嗅觉和视觉融为一体的一种综合感觉,这两个词之后作为嗅觉表现渐渐独立,反而促进了有关梅花的视觉和嗅觉交错的感表现的产生。

  • 标签: 通感 梅香 和歌修辞 中日诗歌比较
  • 简介:语言本身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语言为媒介产生的话语具有建构功能,会对国家形象的塑造直接产生影响。北京奥运会作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人类共享的文明盛会发生在国内社会及国际范围双重语境之下。在奥运会筹办、火炬传递、开幕式至闭幕式全过程中世界各国给予高度关注.其中不乏反对声音。对于中国而言。厘清他国对本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也是国家形象话语博弈中制胜的关键所在。本文选取俄罗斯媒体对北京奥运会的报道作为语料。采用话语分析方法探究俄罗斯语境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呈现和建构,并与本国对国家形象的定位作对比,辨析其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对于未来我国国家形象塑造事业具有现实意义。

  • 标签: 俄罗斯语境 国家形象 北京奥运会 话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