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1 个结果
  • 简介:<正>《社会科学报》1987年10月15日发表林路向王元化的采访记录,王元化认为文化交流在引进同时也需注意向外传播,让世界了解中国。王元化说:近年我访问过一些国家,比如墨西哥,我和他们的文化界人士接触,发现他们一方面异口同声地强调中国文化和玛雅文化有着血缘关系,从而对墨西哥文化起过重大影响,但是,在先秦学术中,除了一部《周易》译成西班牙语,为他们所瞩目外,他们对其余儒墨道法等等则全都茫然。

  • 标签: 墨西哥 血缘关系 西班牙语 文化界 文化交流 近代文化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不仅成为全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标志性地区之一,而且成为中国最为庞大的移民地区之一。尤其是随着深圳、珠海、东莞等现代城市的崛起,来自全国各地的新移民更是以干万计。这一蔚为壮观的移民群体,带着他们的智慧和勤劳,为广东的经济繁荣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资源,同时也为广东的文化发展积蓄了强劲的内在能量。

  • 标签: 广东 小说创作 文化交流 经济高速发展 短篇 结晶
  • 简介:在浩繁的中国舞蹈发展史中,古代中原与西域地区曾有过长久、辉煌的乐舞文化交流活动,对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繁衍有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以历史脉络为线索,从秦汉时期乐舞交流的开端、魏晋南北朝时期乐舞的融合与创新、隋唐时期中原与西域乐舞交流的高度繁荣三方面进行微探。

  • 标签: 古代中原 西域 乐舞文化 交流 胡乐胡舞 西凉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文试图通过梳理胡先骕的“整体主义”的文化观,即弘扬和维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发扬光大孔子之学说,对西方文化加以全面系统的研究,然后慎重选择那些具有普世价值的“真正”的西方文化。在引进西方文化时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这种被我们当代学者誉为“文化整体主义”的思想其实是颇有可贵之处的。胡先骕对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思考,很值得我们借鉴。

  • 标签: 胡先骕 文化观
  • 简介:文化、文学、民俗、民族等研究中,我们不应忽略的是笑话研究.笑话属喜剧范畴,但它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完备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更近似即兴的、片段的艺术雏形,更切近民间性与口头性,因而也就更具民俗文化意义.柏格森说,喜剧是介乎艺术与生活之间的中间物.因此我们可将笑话看作是喜剧中更倾斜于生活这一边的一种民间文艺形式.

  • 标签: 笑话 文学 忽略 夸张 性格 文化内涵
  • 简介:<正>徐中玉在《工、农、兵、学不能都“下海”经商》(《群言》93年第2期)一文中指出:文化事业恐怕只能说比过去开始有了起色,而成果则并不明显。当然要有个过程。文化的价值观念有了些拓展扩大,但几十年来“左”的习惯影响仍大。文化事业还谈不上繁荣。文化生活一般靠电视及通俗流行品,而且大都质量平平,缺乏感染力,没有深度。群众真正关心的、想看的,作家真正想

  • 标签: 文化事业 文化生活 价值观念 徐中玉 经济 感染力
  • 简介:语言间的翻译和文化间的比较不可避免地要处理好“同”与“异”的关系。翻译是在译入语中寻找到对异质文化的相同的表述基础,而比较则旨在对两种文化进行同异互参。在对《管锥编》的英文选译的分析中不难看出翻译和比较的不同价值取向。同时,这种分析也彰显出了发生中西文化异同之争的原因,即争论双方出发点的不同。

  • 标签: 《管锥编》 中西文化 异同
  • 简介:中西文化的共同之处——与季羡林先生商榷○王晓华季羡林先生近年来在《中国文化》等多家刊物上发表了有关东西方文化关系的文章,主要论点有三:(1)中国文化的根本原则是天人合一,西方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天人二分;(2)中国文化重综合,西方文化重分析;(3)世...

  • 标签: 近代西方文化 天人合一观 季羡林 中国文化 中西方文化 西方哲学史
  • 简介:文学生产与消费的辨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一项基本原则。本文从中西比较的角度出发,指出中国古代所以缺乏长篇史诗,原因在于中国缺乏一个与古希腊相似的简单文化市场,而造成这一缺乏的根源则在中西方不同的社会生活结构。

  • 标签: 文化消费 诗歌题材 中国 古代 长篇史诗
  • 简介:研究悲剧创作,有必要对源远流长的中西悲剧传统进行一番审视,并在此基础上,审时度世。这样,才有可能创作出既有深刻人文内涵又有强烈艺术感染、既有鲜明时代性又有深沉历史感的作品来。否则,持一隅之见、坐井观天,是难成大气候的。在此基础上,下面,对中西悲剧传统...

  • 标签: 中西悲剧 西方悲剧 古典悲剧 悲剧创作 传统比 中国悲剧
  • 简介:中国叙事理论和西方叙事理论的建构,有各自不同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对理论遗产的清理,梳理出中西叙事理论的三对概念:一线穿与整一性、间与障碍、间架与插曲,对它们的来源、特性及其在叙事文本中的运用做了辨析和比较。

  • 标签: 叙事 一线穿 整一性 障碍 间架
  • 简介:整个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界,几乎是在西方话语的覆盖下度过.眼下都是21世纪了,我们还要像过去那样,臣服于西方话语霸权过日子吗?于是民族理论创造的主体意识觉醒了,上世纪出现的一个自嘲式的概念"理论失语症",便是这种主体意识觉醒的标志.同时,西方理论发展到后现代阶段,自身已经陷入重重矛盾和深深的危机.这种危机来自西方文化固有的矛盾,看来是不可能由这种文化自己加以解决的.我们如果再跟着西方走,就成了盲从!这样,处于不同文化圈的华夏文化和中国古代文论,就成了克服西方文化和文论危机的重要理论资源和比照系统.在这种情况下,悬置差异,从中西文论的公约性、相同性和互补性入手,走向融合和建设,可以说是摆在每个中国文艺理论工作者面前的必须首先思考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很大,牵涉问题太多,这里仅就中西融合与中国文论建设的关系问题,谈一点浅见.

  • 标签: 中西融合 中国文论建设 “中国特色” 民族理论 主体意识 “理论失语症”
  • 简介:在东西方传统文化中,绘画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画家在各自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创造了各自的辉煌。但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绘画显示出巨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直接来源于创造它们的画家,画家的个性显现的特点是形成东西方绘画迥异的原因之一。

  • 标签: 西方传统文化 画家 个性 中西 西方绘画 文化背景
  • 简介:阎真在“人类的寓言与民族的寓言”(《北京大学学报》2004/5)一文中认为:造成中西方荒诞文学差异的原因有多方面,第一,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形而上学的思维发育得相当充分,在这种传统中成长起来的作家,表现生活的冲动更趋向于抽象的方式。在全社会也有相当广泛的理解。而中国文化传统缺乏形而上学的思维,

  • 标签: 荒诞文学 阎真 广泛 作家 寓言 传统
  • 简介:中西比较诗学本身已经成为一个可供研究的文化现象.在中国批评家的研究中始终存在一个不在场的强势他者,这使得他们的研究实际上成为一种他者不在场的理论表演.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批评家往往处于一种荒诞的处境.因此,有必要超越中西二元相对的格局,寻找中西比较诗学的新的研究方法.

  • 标签: 诗学 越中 超越 相对 对等 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