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研究悲剧创作,有必要对源远流长的中西悲剧传统进行一番审视,并在此基础上,审时度世。这样,才有可能创作出既有深刻人文内涵又有强烈艺术感染、既有鲜明时代性又有深沉历史感的作品来。否则,持一隅之见、坐井观天,是难成大气候的。在此基础上,下面,对中西悲剧传统...

  • 标签: 中西悲剧 西方悲剧 古典悲剧 悲剧创作 传统比 中国悲剧
  • 简介:<正>看着前后都望不到尽头的陡峭崎岖的山间小路,我真是不走不知道,一走吓一跳啊!可刘恩和却利用上课之余的一早一晚,在这条路上往返了近2000公里,硬是用一个小背篓把重达十数吨的钢筋、水泥背上了山。要是有人对我说,"只要能把同样重量的人民币背上山去,钱就归你了",我也只有望钱兴叹呐!而刘恩和那近乎圣徒般的传奇壮举,其目标竟是如此朴素:建一所象样的小学,让山里的苦娃娃都有书读。——题记

  • 标签: 对我说 刘校 不知道 书读 告诉我 茨坝
  • 简介:<正>李杭育和他的葛川江系列小说曾是中国新时期文学的热点,人们纷纷从寻根、文化、地域、硬汉、文明和野蛮的冲突等多种角度对其进行讨论。这些讨论随着时间的流逝已成为昨日的话题,它们给李杭育及其作品打上的“语言”印记也日渐消褪。当我们借助于时间的间距和新的视角重新阅读李杭育的作品时,它们便以另外的面目呈现出来,我们希望由此能接近真正的李杭育。

  • 标签: 李杭育 中国新时期文学 川江 作品 文人小说 文人趣味
  • 简介:<正>丁亚平在《结构的文学史论》(《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2期>一文中指出:传统的文学史观认为文学史研究是包含这么三个步骤的工作:第一是朴学的工作——对于作者的生平,作品年月的考订,字句的校勘训诂等。这是初步的准备。第二是史学的工作——对于作者的环境,作品的背景,尤其是当时社会经济的情形,必须完全弄清楚。这是进一步的工作。第三是美学的工作——对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加以分析,并说明作者的写作技巧及其影响。这是最后一步。三者具

  • 标签: 文学史研究 传统文学 文学史观 作家评论 写作技巧 社会经济
  • 简介:传统角色与传统戏剧冲突中的朱旭——朱旭访谈录易水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朱旭,自1984年在《红衣少女》饰演父亲涉足影坛,已经成功扮演了一系列成熟的中老年男子银屏形象,如《小巷名流》中卖花圈的司马二哥;《末代皇帝》的皇帝溥仪,《阙里人家》的孔令谭,《高楼边...

  • 标签: 戏剧冲突 传统角色 老中医 人物设计 表演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
  • 简介:<正>吴福辉在《走向自讽和寓意》(《上海文学》1990年5期)一文中指出:“五四”以来的讽刺粗粗可分成三支。鲁迅一派是社会讽刺与悲笑的制造者,几乎一切当代讽刺家均能寻到这个源头。老舍与京派作家是风俗的轻喜剧品格。这一支还有抒情讽刺的变体,比如废名、师陀。何立伟被汪曾祺点醒他与废名的联系之后,近来忽然写起《天下的小事》这类佯装木讷、内含忧愤的讽刺小说,更接近废名的《莫须有先生传》风格了。而钱钟书在老一代讽刺中是一个独特的例外。他的《围城》建立起整体的象征暗喻结构,超前与世界现代讽刺相联结。当代的具有先锋性质

  • 标签: 上海文学 社会讽刺 喜剧品格 京派作家 讽刺小说 汪曾祺
  • 简介:0通俗小说向来不为文人看重,新时期又被商品化风潮和“庸俗文学”洪水袭击,命运多舛。但不少作家对它还是倾注了炽热的感情,孜孜探求,苦苦思索,为它的复兴开辟新路。韦纬祖便是这样的作家。他与李玉昆合作的长篇《岭南血花》(以下简称《花》),便是有益的尝试。如果把通俗小说喻为一棵传统的树,《花》就是传统树上绽开的一朵新花。1《花》的题材,抛开传统通俗小说惯以三教九流为表现对象的固套,把革命历

  • 标签: 韦纬 俞作柏 革命历史 爱欲 武艺高强 绝然不同
  • 简介:如今,网络文学业已成为文坛内外竞相关注的热点,痞子蔡、安妮宝贝、宁财神这些网络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更是成了网络时代的文学新宠,网上网下拥有大批的读者.其实,网络文学可分为三种:一是上网文学,比如金庸、王朔等传统文学作家的作品都可以从网上下载或在线阅读;二是网上文学、像开篇提到的痞子蔡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直接在网上创作、发表和传播,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网络文学;最后一种是超文本文学,它是利用超文本技术创作,并以超文本的形式存在的文学,超文本文学是现代计算机技术与后现代主义文本理论联姻的产儿.笔者认为,超文本文学才是真正的网络文学,它代表了网络文学今后发展的方向.

  • 标签: 传统文学 网络文学 超文本文学 安妮宝贝 痞子蔡 网络作家
  • 简介:<正>《光明日报》88年11月11日发表张岱年《再谈中国传统哲学与自我实现》,认为:不能说现代的一些新观念新思想都是“古已有之”,却也不能说现代的一些新观念新思想都是“古皆无之”,古与今,中与外,在一定条件之下,还是可以相比的。“自我实现”、“人的能动性、主体性”的观念都不是从马斯洛开始的。或谓这些观念都是西方近代17、18世纪以后才有,古代本来没有的,未必符合事实。孔子讲“己欲立”,主要含义是要求“自立”,肯定自己的独立人格,他肯定人人有自己的不可剥夺的意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立己立

  • 标签: 自我实现 中国传统哲学 新观念 新思想 西方近代 主体性
  • 简介:引言银海三朵花,香异本一家自立于世界电影之林的中国电影应该包括大陆、台湾和香港的电影,他们是同一电影文化母体的三支分流。虽然自一九四九年以来,他们经历了互不同步的分流发展过程,在电影价值观念及审美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由于同一渊源的血缘关系,由于...

  • 标签: 新电影 反叛传统 《恋恋风尘》 台湾人 台湾电影 侯孝贤
  • 简介:王云这部论著以20世纪之前的泛诗现象作为主要的述评对象,而这一直是诗歌研究和文化研究的盲区。本论著的目的在于借助中国古代诗歌的观照,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重新评估西方前现代诗歌。

  • 标签: 中国古代诗歌 西方 参照系 前现代 传统 20世纪
  • 简介:<正>《上海文学》1994年9期“批评家俱乐部”以对话方式刊出《民间文化·知识分子·文学史》一文,其中陈福民说:目前对知识分子精英文化的过度贬抑,除了多种现实原因外,我认为还与中国文化中的反智主义传统有关,知识、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价值原则,关于艺术、社会进步的乌托邦情怀,都是这个传统蔑视、嘲讽的对象.近代以来一个要害问题就是“农民对知识分子的拒绝”.启蒙的失败有某种历史合理性,可是对这种合理性的认同不能成为知识分子自弃、自罪的合法根据.个人与历史、美与进步的悖论关系已经成了现代知识分子无法治愈的精神创伤,

  • 标签: 现代知识分子 中国文化 精英文化 民间文化 历史合理性 精神创伤
  • 简介:数字化艺术并非某种特定的艺术形式,而是所有用数字进行描述、存储的艺术作品之总称。目前来看,它可能是电脑绘画、电脑音乐、网络文学作品、数字电影.电视、网络游戏、网络多媒体作品等形式:但最具数字特色.最有发展前景是虚拟现实作品等。数字艺术究竟会带给我们什么,会对我们造成什么样的改变,现在仍然是未知数。本文仅就虚拟现实带来的审美嬗变做粗浅探讨。

  • 标签: 数字化艺术 传统美学观念 艺术形式 艺术流派 审美体验
  • 简介:“现代性”及“现代性神话”概念辨析“现代性”是以西方的历史/文化演变为参照的一个概念,它在不同层面上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从社会学层面讲,现代性是确立现代史的标准,是指文艺复兴以来的理性精神,包括工具理性(科学)和人文精神(个体价值),在这种理性精神引导下,西方世界才由古典时期进入现代社会,由农耕社会进入机器时代,由神的统治到人的自我解放。而从文化的层面上讲,文化,比如说文学的现代性却是通过对社会学意义上的现代性的批判和抗议而获得的,它是20世纪的产物,由于资本主义走向成熟,现代化基本完成,并向后工业社会转化,因而现代性的弊端日益显露,理性精神的神话也趋于破产,人们开始以批判的眼光来重新审视现

  • 标签: 艺术评论 中国 电影传统 现代性神话 现代性
  • 简介:"朦胧"诗人的创作实践与其理论表述是非常契合的,其理论与创作实践建构起了一种独特的心理诗学观念."朦胧"诗派的心理诗学观认为,诗歌是心灵的舞蹈,是创作主体对其心灵及客观世界的审美观照、审美把握和艺术表现,在由文本、创作主体意念和客观世界所构成的审美张力结构中,强烈地突出创作主体意念在文本审美张力场中的作用.这既是"朦胧"诗派的主观心理诗学观的最重要特征,也是朦胧诗人区别于其他诗人的主要标志."朦胧"诗的主观心理诗学观念既与中外诗学传统有着紧密的历史继承性,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诗学传统,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 标签: 诗学观念 创作主体 审美张力 诗派 创作实践 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