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空间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逐渐形成以来,就在文学作品分析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学作品中的空间强调的是抽象的社会关系、文化属性等多重性质,是对人物心理、社会现象的精彩诠释。索尔·贝娄的作品《索格》(Herzog)从空间角度讲述了索格这个受犹太社会文化与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冲突影响的知识分子,通过书信建构心理空间寻找并释放自我,最后实现与自然和社会和谐相处的心路历程。

  • 标签: 空间 赫索格 心路历程
  • 简介:前些日子,在《羊城晚报》上看到古远清一篇文章《“隐私”能否进入文学史?》,谈及汉学家夏志清2013年去世后,他的妻子王洞“忽然站出来向大众公布她先生的隐私”。文中说,2009年,夏志清在一场大病后,“记忆和思维已大不如前,连编注都要王洞代劳,因而他要赶紧‘交代后事’,横下一条心不再把心中的秘密带到坟墓里去,这样也可省却文学史家在未来钩沉和考证的麻烦,便大胆说出自己与Lucy和Helen的恋情。”

  • 标签: 文学史家 夏志清 古远清 《羊城晚报》 学史 Helen
  • 简介:这些年,我听到最多的一些话就是:“写吧,别的一概与你无关。”而具体到“写吧”二字,实际上指的基本上就是写小说了。因为写小说是当下的所谓文学正脉,其他体裁的文字在当下中国文坛皆不是主流与一线作家愿为抑或乐于为的。而除却闷头写作之外,也要看人家都在怎样结构语言与故事,要瞧准编辑的脸色,以他们的喜怒为自己的喜怒,以某些论者的好恶为自己的好恶。

  • 标签: 二字 《忏悔录》 对公 夏多布里昂 皮诺切特 诺贝尔文学奖
  • 简介:<正>"哈哈……哈哈"我正沉浸在《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中,忽然,听见小豆豆在学园里传出欢乐地笑声。我不禁好奇地探出脑袋,看看小豆豆在学园里的情景。刚退学的小豆豆来到了一所新的学校——学园。刚进校园她就被小院里的电车教室吸引了,这本是乘载着人们行驶的电车,如今已成为了学园里

  • 标签: 小豆豆 一所 童年生活 辉点 就这样 二甲
  • 简介:索尔·贝娄的小说《索格》中的主人翁摩西·索格是个善于思辨的美国犹太人。出于对犹太文化的坚守和对个人正义和社会正义的渴求,时政、伦理、宗教、哲学、军事和天文地理在其思想王国里自由驰骋,突显了作家贝娄希求文学能反作用于社会和倡导发挥文学的道德作用的主观倾向。在贝娄的笔下,摩西·索格成为"一支有思想的芦苇",思想的自由和正义的行为是他的终极追求。

  • 标签: 赫索格 思想 自由
  • 简介:德里达1985年发表的《别塔》一文,公认是他影响最大的一篇《圣经》解读文献,也是他最集中讨论上帝之名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主题是翻译的不可能,但是翻译不可能的同时又是翻译的不可或缺。《别塔》(DesToursdeBabel)的标题本身被认为就暗藏了许多玄机:首先,des固然是冠词,可是德里达为什么选择用复数形式,复数形式对应后面“塔”的复数形式?我们都知道当初以色列人统共造过一座别塔,而且因为上帝干涉,终而是半途而废了。

  • 标签: 巴别塔 德里达 翻译 复数形式 《圣经》 形式对应
  • 简介:南疆小镇对我来说是一片沼泽地,我经常陷入其中无力自拔,总觉得自己有一天会被它淹没。在这一天尚未到来之前,我还是要回到奎依格镇和它的故事中。

  • 标签: 《奎依巴格的张秉义》 中国 当代文学 杂文
  • 简介:本文通过对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淑·布莱德的解读,深刻剖析了淑在叛逆与保守中的矛盾与挣扎。追求自由的女权主义思想与恪守传统的道德规范的激烈冲突,无时无刻不纠结在淑的内心中,由此造就了淑内心中那份特有的叛逆而纯粹、传统而挣扎、彷徨而迷茫、矛盾而纠结的爱。然而,坚持纯洁而高尚爱情的淑,始终挣扎在痛苦而矛盾的心情中,并最终臣服在传统的世俗观念之下,亲手埋葬了她的理想爱情。

  • 标签: 叛逆不羁 传统 矛盾 爱情观
  • 简介:空间是生存的物质前提,也是主体进入生活世界展开审美活动的逻辑前提。审美活动和空间存在必然性的心理关联,此种心理关联构成审美空间,含蕴着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两个方面,两者结构性地生成审美空间这样一个审美事实和诗性现象。一方面,主体置身于审美空间,感受和体验它的有限和无限、实在和虚幻;另一方面,主体想象和创造一种神秘和虚拟的空间形式,直觉它们的逼真和诡异、绚丽和恐怖的氛围。现代电子技术营造的赛博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主体对于逼真而虚幻的审美空间的渴求。然而,现代生命对审美空间的感受和理解失落了古典主义的诗性精神,主体只有在现代历史语境重构审美空间才使生活世界和艺术境界的审美活动诞生美感和诗意成为可能。

  • 标签: 空间 审美空间 诗性 生活世界
  • 简介:“理论”与“实践”的古典模式(理论的优先性)在现代发生了颠倒,“实践”逐渐压倒“理论”成为决定性的建构力量,被塑造为优先、压倒性的主题。古典模式到现代模式的“突转”发生在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十一条,朱光潜建议将其翻译为“关键在于改变世界”,[1]顺着这条“实践之路”的西方新马克思主义者在将理论实践化的方向上重新思考了文学问题,

  • 标签: 文学实践 “终结” 阿尔都塞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主义者 古典模式
  • 简介:在1930年代的日据台湾,日语逐渐成为了文坛通用语。在此前后陆续登上文坛的台湾日语作家如杨逵、吕若、张文环和龙瑛宗等,在文学创作道路上以扬名日本"中央文坛"的殖民地朝鲜作家张宙作为进阶目标,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张宙情结";台湾本岛文学评论界同时也以"张宙"及其文学成就作为检讨台湾作家日语创作成就的重要参照体系。通过辨析现代文学中"张宙"以弱小民族作家及殖民地日语作家形象渐次浮现的文学历程,可以发现,日据台湾日语作家的"张宙情结"固然展示出他们尝试以日语来建设台湾文坛时所剑指的前进方向,亦显露出他们用日语进行文学创作时的创作窘境。

  • 标签: 张赫宙情结 日据台湾 日语创作 杨逵
  • 简介:小说的阅读,总是要先弄清楚作者想要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如何开始、如何发展,最后又是如何结局的。一般说来,时间是小说最重要的结构维度。英国女作家伊丽莎白·鲍温说:"时间是小说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我认为时间同故事和人物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凡是我能想到的真正懂得、或者本能地懂得小说技巧的作家,很少有人不对时间因素加以戏剧性的利用的。"

  • 标签: 苏童小说 空间叙事 鲍温 结构维度 秋仪 陈家花园
  • 简介:<正>利语文学也称利语佛教文学,是佛教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语文学包括两大部分,即利语藏内文学和利语藏外文学。两者的划分主要是依其形成年代的先后为原则的。利语藏内文学一般认为是在释迦牟尼成道并开始说法的

  • 标签: 上座部佛教 佛教国家 国家文学
  • 简介:  1什拉通过诗学的管道,企图恢复想象与感知的联姻,即想象先于感知而存在.他提出了梦想的形而上学:我梦想,故世界通过我的梦想而存在.而在他臆造的火阵里,世界的确在他举起的火焰里得到了溶化和再铸.火打开的纯净区域,火的极限,无论是在火苗的顶端,还是火的心脏地带,火的容颜流淌着水意的颤动.于是,火成为首鼠两端的守望,物质/精神,实在/虚在,火在转身成为精神的造像时,火没有忘记自己搁在烧造之外的身体.……

  • 标签: 加斯东巴什拉 巴什拉火 阅读加斯东
  • 简介:九月下旬,时令虽已入秋,但江南却依然闷热。与我久未联系的诗人小海从苏州突然打通了我的电话,邀我到昆山小聚一下。我因正忙于写作关于法国哲学家乔治·塔耶的文章,怕中断以后再捡起来很麻烦,再加上天气比较热,有点不想动。但他坚持要见面,

  • 标签: 啸峰 小海啸 峰巴桥
  • 简介:文化生态不仅是指人类文化和行为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同时还理所当然地指向生命之圈中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即“以一种类似自然生态的概念,把人类不同的文化因子或文化种群看成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从而使得人类文化历久不衰,保持着不同文化之间的多样性统一与平衡。因此,从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上来理解和把握文化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 标签: 文化生态圈 巴渝文化 重庆 相互作用 人类文化 多样性统一
  • 简介:刚刚22岁的李莹,新近出版了颇得津门文学圈内好评的,这使我有了一个新的感觉.过去人们一般都认为,年龄之于文学,大概是20岁属于诗歌,30岁属于散文,40岁属于小说,50岁以后进入随笔和研究阶段.现在这些阶段的界限已经打乱.看来,写小说固然需要生活底蕴,但获得人生个人经验不一定要等到中年,只要具备了个性化的私人生活经验和生命意识就可以把握小说甚至是长篇小说的创作.反过来,如果我们能够对此保持一种情趣盎然的阅读心态,也说明我们的心态还不算衰老.

  • 标签: 《高空弹跳》 李莹 生活体验 小说 艺术风格 人物形象
  • 简介:中国最早涉及到山水画空间营造问题的画论是宗炳的《画山水序》,文中“将大缩小,不失比例”的理论在此之前从未有人提出过。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里提到“以大观小”,是总结了唐宋以来山水画实践的一个理论概括。北宋郭熙提出了“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解答了用不同视点作画的艺术效果,体现了透视方法在山水画中的灵活运用。

  • 标签: 山水画 空间艺术 《画山水序》 《梦溪笔谈》 空间营造 以大观小
  • 简介: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这两个学科的交织,在苏珊·斯奈特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她对这两个学科的看法会引领学科的变动与发展。在她彻底否认这两个学科属性之后,它们该分别走向何方是学界迫切关心的问题。她对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未来的看法,无疑会再次推动这两个研究领域的发展。

  • 标签: 翻译研究 比较文学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