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与外部世界》一文,是牛津大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阐释消解观念形态》一书的第四章。作者在这一章中,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集中批判了结构主义批评家里法特尔和罗兰·巴特的批评理论,认为文学的本质并非决定于作品的内在语言结构,文学永远只能是客观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一观点,在时下深受分析哲学影响的西方文论中,无疑具有独特的风采,并能为我国文艺理论全面客观地把握现代西方批评提供一种参照.

  • 标签: 外部世界 阐释者 文学 语言结构 作品 现实生活
  • 简介:2006年初夏.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易中天突然红得发紫.他的一套《品三国》书稿竞标引起了中国出版界的轰动.先是说有500万的版税.后又说已暴涨到780万。8月5日易中天在上海书展签名售书.一连签了2000多册.签坏了8支笔.最后累得他实在握不住笔了.人们还是不肯离去。易中天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轰动和成功.很大程度上是靠他出色的沟通艺术获得的。

  • 标签: 中天 沟通艺术 人文学院 厦门大学 听众 出版界
  • 简介:本文主要论述中职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要掌握学生心理,沟通时的语言艺术,恰当运用教学艺术、倾听艺术,发挥语言的魅力,拉近师生心灵的距离,让学生在平等、和谐、轻松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 标签: 语言艺术 教育管理 班主任
  • 简介:1931年1月12日,与普鲁斯特、乔伊斯、托马斯·曼等人齐名的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纪德(1869-1951),给一位普通的中国留学生张若名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他说:“你无法想像你的工作(指对纪德的研究)给我带来了多么大的鼓舞和慰藉……通过你的大作,我似乎获得了新生。

  • 标签: 安德烈 纪德 纪念 心灵 中国留学生 普鲁斯特
  • 简介:因为爱这个世界,而痛绝其恶;因为憎恶恶的私人幽闭,而深情地探寻人的公共条件。行动者超出“制作”之上的德艺绽现,是阿伦特对现代性政治处境的药方。超出物质“制作”的命意在于使臻于美的政治交往具备生产力一生产关系的本体意义;“绽现”即颠覆善良意志、排除物质私欲的现代性(即审美)体认。判断力的生发,即反思的判断力、想象、审美共通感等等的生成,是我们交往共聚的生成,也是私我开放向整体的自由安顿。‘行动和判断始终一贯,投身者和旁观者不应分判,这是阿伦特的交往政治美学对现代孤立世界的意义。

  • 标签: 行动 判断力 交往 政治美学 阿伦特
  • 简介:在跨语际沟通中,海外汉学界对"传统"的预设往往造成对古典作静态化的描述。用阐发法进行中国诗学研究,其意义必然有所遮蔽也有所发明。其中,理论抽取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它是一个碎片性而又具有建设性的策略。问题的实质是哪部分碎片能够成为最恰适的资源而产生最强劲的思想动力。当传统被赋予了文化认同的意义时,我们显然是在言说当下的中国文学问题,

  • 标签: 跨语际 传统 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