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话语的失落蔡翔知识分子陷入了一个从未有过的窘境,生活的日益贫困,使他紧紧攒住口袋里的几个小钱,每天精确地计算物价的上涨指数,而同小贩缺斤少两的持久性战争,则逐渐磨损着他们的理想与激情。激扬文字的风采成了昨天的神话,舆论导向逐渐移向传播媒介(主持人成了...

  • 标签: 蔡翔 舆论导向 持久性 文化象征 不知道 证券投资者
  • 简介:1949年新中国成立,共和国体制的建立为这个忧患深重的国度带来一次真正更新重造的机会。一般而言,社会剧烈的转型势必引起多元价值的撞击,进而导致伦理秩序的紊乱,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这种巨大社会转型所必然滋生的历史与道德的疏离和悖反却被有效地弥合了。

  • 标签: “十七年文学” 国家伦理 民间伦理 新中国成立 多元价值 伦理秩序
  • 简介:文艺学话语的转型,似乎已是势在必行,它构成了近一两年来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这里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中国文艺理论自50年代以来就形成了较为稳固的模式,苏联式的概念体系一直是文艺理论和批评所执着的操作工

  • 标签: 话语转型 话语系统 先锋理论 新话语 理论体系 概念体系
  • 简介:钱理群是北大著名教授,尤其擅长讲演,据说其在北大讲鲁迅,盛况空前,获得了莘莘学子的赞美。年初,我在汕头大学参加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有幸见到了钱先生,目睹了钱先生的风采。钱的弟子,也是北大教授的孔庆东回忆当年钱先生讲鲁迅的情景,

  • 标签: 鲁迅 孔庆东 钱理群 弟子 回忆 话语方式
  • 简介:米兰·昆德拉的话语世界充满了无限的魅力,这种魅力表现在他幽默的语言,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生动描绘,现代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他对历史、时代、生活、人性的独特理解。他没有站在哲学的悲剧的立场上看待问题,而是自觉地继承了拉伯雷的喜剧内涵。于是我们更要从不同的角度去阅读他,学习他,这样你才会发现在他的小说世界中那些丰富的情感、诗意的内涵以及对于哲学世界的界定与思辨。

  • 标签: 米兰·昆德拉 生平 时代 小说 哲学 情结
  • 简介:伍茂国在《浙江学刊》2004年第5期“叙事伦理伦理批评新道路”一文中说:伦理道德与文学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伦理批评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高居文学批评的榜首,但近代唯美主义产生以后,伦理批评渐趋衰微,到现代形式主义出现,审美批评以压倒之势占尽批评的风光。

  • 标签: 叙事 文学批评 审美批评 唯美主义 风光 衰微
  • 简介:“伤痕文学”这一文学史命名背后有着强大的意识形态和权力机制。“伤痕文学”概念的出现本身就与新的时代话语体系密切相关,显示出国家意识形态对“伤痕文学”有意识的规划和建构。新的历史逻辑在“伤痕文学”这一话语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伤痕文学”在命名的过程中,还把一些反映“文革”结束后迎接新时期到来的社会情绪的作品,纳入到了自身的话语装置中。写“伤痕”的文学作品反抗的都是已经过去的政治秩序,控诉的是“文革”和以“文革”为代表的强权话语。但这种抗争和质疑都在政治“新时期”划定的意识形态范围内展开。“伤痕文学”是以“文学”与“历史”的名义进行的文学史建构,但并不能因此就让“伤痕文学”话语成为表述新时期文学的自然前提,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一文学史命名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机制,并对文学书写与特定权力话语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考察,由此为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一个必要的参照坐标。

  • 标签: 伤痕文学 话语体系 权力机制 文学书写 国家意识形态 “文革”
  • 简介:2013年5月20日,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朗西埃(Jac—quesRanciiere)参加了《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举办的座谈研讨会,刊物主编谭帆、方克强教授,副主编朱国华教授出席了会议。会议主题围绕“非学科的话语实践:美学、政治学和伦理学的当代关联”展开,并就文学与政治,尤其是中国当下文学的政治潜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朗西埃先生在会上同时接受了《文艺理论研究》的编委聘任请求。杜克大学KennethSurin教授、弗吉尼亚理工大学JanellWatson教授、复旦大学陆扬教授、同济大学张生教授、上海大学曾军教授、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胡介鸣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刘旭光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李洋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郁振华教授、政治学系吴冠军教授、传播学院雷启立教授、中文系陆晓光、朱志荣、刘晓丽、文贵良、倪文尖、王峰教授、思勉高等研究院姜丹丹研究员等学者参加了会议,同济大学陆兴华教授担任全程翻译。《文艺理论研究》是朗西埃先生探访的最后一站,本次座谈也为朗西埃先生此次中国之行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 标签: 文艺理论研究 政治学系 话语实践 伦理学 当代 美学
  • 简介:人们生活在世界上必然要以某种身份(i—dentity)示人,进而对自己及他人进行定位,这样才能促使交往行为继续进行下去,从这个角度讲,思考身份问题也是思考“我是谁”以及自己在社会或群体中的角色与归属的问题。①同时,身份还是一个跨越社会学、文学、历史、哲学、语言学、人类学等众多领域的学科,

  • 标签: 话语 现状 维度 交往行为 身份问题 社会学
  • 简介:恩格斯说过:“民间故事书还有这样的使命,同圣经一样培养他的道德感,使他认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气,唤起他对祖国的爱。”由这个意义看,壮族民间文学中的悲剧性作品同样具有这个作用。它除了表达人民的憎爱情感外,必然包含有一定的伦理思想,这些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祖先崇拜的意识在悲剧性作品中,我们看到壮族先祖(女米)六甲是由花变来的,人是(女米)六甲用土造的,人的性别也是她用杨

  • 标签: 伦理思想 祖先崇拜 故事书 文化思维 达备之歌 一段段
  • 简介:一、“100亿”年代的来临2010年全年故事影片产量达到526部,较2009年的456部增幅达15%。全国城市影院总票房达到101.72亿元,较2009年的62.06亿元增长63.9%。国产电影的海外销售收入35.17亿元,较2009年的27.7亿元增长26.9%。全国各电影频道播放电影的收入为20.32亿,较2009年的16.89亿元增长20%。

  • 标签: 话语空间 2009年 症候 销售收入 国产电影 2010年
  • 简介:1.当下的境况产生于八十年代的国内先锋诗歌,一开始就被沉溺于习惯的评论家与读者,以权威话语给予形式主义的批判性界定。的确,国内先锋诗歌首先是在形式上作出探索的姿态,它急切地表现出对强加的陈旧形式的抗拒。它对开放国门奔涌入来的国外20世纪新的诗歌流派形式表现出有点不成熟的热情,以致它自身在短短数年间形式不停地更替,却一下子难以有某一种形式上更完美文本的建立。但不管如何,它的出现与存在,已经将中国诗歌的一部分推进世界的总格局中。当下的境况如何呢?我注意到一种表明是站在精神立场上高唱道德与良知的论调,正用夸张的言语陈述物欲的泛滥现

  • 标签: 先锋诗歌 形式主义者 唯美主义 艺术形式 现代主义 先锋文学
  • 简介:国内翻译界对误译问题的探讨始终没有停止过,而近十年来研究重心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移:从最初的文本错误分析发展到了对误译现象的理论研究。本文借用切斯特曼关于翻译伦理的五种模式,即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规范伦理和承诺伦理,来规范译者的行为,进而对其误译作出评价,在翻译伦理的基础上界定消极误译和积极误译。

  • 标签: 误译 翻译伦理 译者
  • 简介:"诚意"是《大学》中的八条目之一,王阳明对"诚意"非常重视。不仅把诚意看成大学八条目的核心,而且作为其讲学的宗旨。阳明以"心之所发"来释意,指出意念流动的可善可恶,由此突出了"诚意"的必要性和伦理指向。他从"意之所在便是物"的命题出发,将物解作事,强调了意向结构中的主体性特征,论证了诚意作为修身之本的内在依据,同时也表明了其"心外无理""知行合一"的心学立场。

  • 标签: 诚意 格物 良知
  • 简介:假如'9·11'事件的电视画面没有解说,人们会认为这又是好莱坞的一部大制作影片.但这次不是电影,它以惨烈的方式再现了大众文化中人类无数次的自我毁灭的想象.这次袭击,从本文的角度看,揭示了当下语境的两个主题:一是文化,二是身体.首先,在视觉形式上,'恐怖主义分子'采用的是好莱坞的文化方式;第二,在内容上,他们以自我和他人身体的毁灭书写了对美帝国主义文明的仇恨.这种仇恨,无论文明冲突论的提出者亨廷顿如何辩护,文化的冲突已经从理论走向了现实.无论是'9·11'事件,还是发生在人类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的耶路撒冷的人体炸弹,都以血腥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生存--或者说身体作为我们时代的文本存在形态.

  • 标签: 大众文化时代 身体话语批评 语境 视觉形式 文本存在形态 美学理论
  • 简介:以小说与散文创作闻名的贾平凹,曾说:"我不是现实主义作家,而我却应该算作一位诗人。"如何理解他所说的"诗人"?他又说:"写作为的是心中块垒发泄。""小说小说,就是‘说’,人在说话的时候难道有一定的格式吗?它首先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再就必须是创造。"诗人,自是情感、情绪的宣泄,却又不止于此。

  • 标签: 抒情话语 现实主义作家 散文创作 贾平凹 小说 诗人
  • 简介:1949年到1966年的17年是当代中国一个十分特殊的历史阶段。翻译与翻译批评不仅受到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控制,同时也强化了主流意识形态。作为统一赞助系统的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出版发行机构和其引导规范下的读者批评。合力将苏联的一些革命作品引入成为“红色经典”译作。这些翻译作品在影响整整几代人的同时,也揭示了文化产品、规范,甚至文学典范的建构性。

  • 标签: 翻译批评 翻译红色经典 政治意识形态
  • 简介:根据顺应论,语言使用实际上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的选择过程则是从语境、语言结构等方面,动态地根据不同的心理意识程度而做出的某种顺应。本文在顺应理论的框架下,论述了话语标记语的使用,着重分析了话语标记语的选用对说话者的心理动机所做的顺应。

  • 标签: 顺应论 话语标记语 心理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