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关于语言符号使用及其意义起源问题的讨论,索绪尔从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方面进行了论述。本文通过对网络语言符号的研究,在网络世界中重现语言符号的创新方式与使用途径,对当前的语言符号意义的理论及其哲学基础进行了验证及探索。

  • 标签: 网络语言 语言符号 语言意义
  • 简介:语言具有经济性,而语言的经济性催生了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作为互联网条件下产生的特殊语言变体,其经济性具有系列相关特征,如:模糊性、偏移性、潜显性、戏谑性。本文认为,网络语言是现代汉语的一个分支,具有强大的活力和生命力,应正视并合理利用。

  • 标签: 语言的经济性 网络语言 相关特征
  • 简介:今道友信对孔子语言观的批判,基于其超越存在的形而上学理论。对语言的极端重视,是西方现代哲学的重要特征,尊崇柏拉图思想并随欧洲大陆哲学家们完成哲学的语言转向的今道友信,自然也将语言并将对语言的理解置于最重要的位置上。在今道友信美的形而上学思索中,语言在最高的意义上体现为诗,这样的诗便成为人向存在言说的心声,成为人与存在本身之间的话语。人与存在本身对话,是由于人向往存在本身,而人向往存在本身则意味着人是超越的,即便今道友信所说的作为绝对的超越者的存在本身是先验设定的,但这种设定也只能说明它是源于人的超越本质。

  • 标签: 语言观 批判 孔子 西方现代哲学 存在本身 柏拉图思想
  • 简介:如何看待新世纪以来中国诗歌的语言表达方式当代诗歌之主流“语言表达方式”有无问题?问题何在?确实是考察新世纪以来中国诗歌现状一个应该首要面对的命题——因为这一命题已成为新世纪以来中国诗歌现状中,乃至回顾整个新诗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命题。

  • 标签: 语言表达方式 中国诗歌 现状 价值坐标 心境 当代诗歌
  • 简介:还愿是民间信仰下民众向神灵祈求达到某种"愿"时,对信仰神许下的诺言和愿望实现后的依诺偿还行为,其进行通常伴随着既定的仪式性。在比较庄重的仪式场合,"乐"必然作为人们观念上能够与神灵沟通的语言形式而存在,既烘托了仪式的庄严气氛,又搭成人神互通的桥梁,到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种功能性的仪式音乐而存在。

  • 标签: 还愿仪式 信仰 音乐 功能性
  • 简介:海丝特和安东妮亚分别是霍桑《红字》和薇拉.凯瑟《我的安东妮亚》的女主人公,在各自生活的男权社会,她们的女性主义意识都经历了从萌芽到觉醒、从觉醒到成熟这一转变的历程。对她们成长经历的对比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深刻地体会在女主人公所生活的美国社会,女性在男权社会夹缝中的生存状况。

  • 标签: 海丝特 安东妮亚 女性主义
  • 简介:《老乞大》《朴通事》作为早期的对外汉语教科书,以接近口语的对话体编写,真实反映了从元末到清中期北方汉语口语的面貌,具有重要的语料价值。本文着重考察了《老》《朴》诸版本中"给""馈"二词的使用情况,并在分析语料的基础上总结其各种用法。

  • 标签: 《老乞大》 《朴通事》 “给” “馈”
  • 简介:一自20世纪80年代英国作家D.H.劳伦斯的作品在中国被大量翻译出版后,劳伦斯研究也随之在中国盛行起来,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一时间很多研究者将劳伦斯的作品简单、粗暴地归入了资产阶级"色情文学"或"颓废文学"。但是,想

  • 标签: D.H.劳伦斯 无产阶级文学 作品 阶级性 20世纪80年代 翻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