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老电影总是会激起人们的怀旧情绪,如普希金诗言:“过去了的一切,都会变成亲切的怀念。”本文拟从20世纪50年代爱情题材电影中,了解新中国头十年间的婚恋风情。通过这些影片,同样可以观察20世纪50年代的婚恋观念,及艺术想象中的心理真实。

  • 标签: 老电影 20世纪50年代 爱情题材 婚恋观念
  • 简介:阿哈隆·曼姆(AharonKumem,1933-)教授是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希伯莱文学系的系主任,长期从事希伯莱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尤其以研究希伯莱诗歌见长,发表了大量的论文,涉猎范围很广,从圣经时代、中世纪到20世纪近3千年的希伯莱诗歌,几乎无所不包,享有一定的学术声誉;他对希伯莱小说的研究也颇有成就.值得一提的是曼姆对英国文学的研究也颇有造诣,特别对莎士比亚戏剧情有独钟,并把莎士比亚精致的《李尔王》和他的许多商籁体诗歌译成了希伯莱文.

  • 标签: 诗歌 文学 小说 时代 上帝 发表
  • 简介:在后现代消费主义文化的背景下,经典童话的改写盛极一时。作家们从经典中寻求创作的灵感,在形式上对单一叙事模式进行质疑,在主题上揭示文学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本文以弗的《威尼斯的匹诺曹》为例,以消费文化为切入点,深入探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对人的精神控制、当代文化与艺术的泛娱乐化、以及人本性的虚假解放等问题。

  • 标签: 《威尼斯的匹诺曹》消费主义 精神控制 泛娱乐化 虚假解放
  • 简介:  2002年4月17日,纽约市洛克菲勒广场拍卖会上,一部参与竞拍的旧书稿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该书稿系维多利亚时代的打字稿,五百多页,有多处破损,但估价高达100万至150万美元.经过激烈争夺,最终以94万1千美元成交.这部异乎寻常的书稿即是布拉姆·斯托克的.……

  • 标签: 吸血鬼布拉姆 布拉姆斯托克 斯托克德拉库拉
  • 简介:这是一个"围脖"的时代,每天有超过几亿的粉丝,在twitter(推特)、微博上相互发布着信息。"围脖"的信息发布方式将人类的传播方式回归到人与人之间的"点对点"传播之后,触动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变化。

  • 标签: 电子商务 TWITTER 传播方式 信息发布 点对点
  • 简介:电子媒介以特殊的信息生产形式,与文化生产、文化产业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兴起电媒时代的新型文化。而这种电媒文化又直接影响了文学知识范型的转换、扩大与更新。电媒技术感知与电媒环境中文学的艺术感知同形同构,显现为现代主义文学内部的各种创作方法与艺术形式为电媒所塑造,它们与电媒属性存在对应关系。电媒带来文学知识改变的这一认知路径,有助于深入理解20世纪文学文化现象及其背后的动能与结构。

  • 标签: 电子媒介 新型文化形态 文学知识演变 文学形式的对应性
  • 简介:一作为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马克斯维尔·切(JohnMaxwellCoetzee)这位来自南非、现居澳大利亚并已是该国公民的著名作家已广为世人所知。他是文学批评家、翻译家,更是小说家,其代表作有《耻》(Disgrace,1999)和《等待野蛮人》(WaitingfortheBarbarians,1980)等。保罗·奥斯特(PaulAuster)的名声不如切,但他是美国赫赫有名的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

  • 标签: 奥斯特 库切 书信集 《等待野蛮人》 友谊 大师
  • 简介:<正>莫泊桑(1850——1893),这个被誉为“短篇之王”的文坛流星,虽然在文坛上痛苦地一闪而过,然而这颗流星所放射的光却是那样的耀眼。如果我们对其中短篇小说作一整体考察,就会发现其中潜藏着一个独特的情韵系统,即“悲怆而凄然”。然而,在我们体味到这一情韵时,不禁要思索:在莫泊桑的小说里为何见不着明快乐观的基调呢?为何作家的字字珠玑却谱就为一种悲怆凄然的情韵呢?笔者拟在本文中对这种情韵及其成因作一探讨。在莫泊桑中短篇小说中,抗战激情与伤感,小人物的痛苦,金钱社会里人情世态的变异,爱情婚娴的畸型、幻灭等等,令读者心中感到一种抑郁。似乎可以这样认为,在其作品中,凄然与得意,悲与喜相交相融,而以凄然,悲泣占据情感领域,形成一股巨大的情感上的冲击波。由此,莫泊桑中短篇小说的情韵便由其情感领域中的几种情绪元素总构为一个“悲怆而凄然”的系统。而构成这一情韵

  • 标签: 小人物 中短篇小说 作品 人情世态 莫泊桑 爱情婚姻
  • 简介:《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是美国著名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的一部另类反乌托邦科幻小说,它超越一般末世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揭示了人类对技术控制论的恐惧。小说借助于对末世战争境况的描写,集中展现了技术打造的仿象对真实的侵袭和抹除,揭露了大众传媒的意识形态轰炸所造成的权力陷阱。不过,迪克在小说中仍然保留了拯救的希望,从而摆脱了一般反乌托邦小说黑色绝望结局的窠臼。

  • 标签: 菲利普·迪克 反乌托邦 科幻小说
  • 简介:2016年4月23-24日,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国外文学》编辑部、北京大学出版社主办的"2016全国高校英国文学研究方法与课程教学高端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来自全国高校150余位教师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采取专家讲座与互动交流的形式,邀请了六位国内英国文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担任讲座嘉宾。

  • 标签: 高端论坛 文学研究方法 国外文学 理论视野 北京大学出版社 大学外国语
  • 简介: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新世纪的第一次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8月19日-22日在南京大学召开。来自全国高校和相关研究和出版机构的一百二十多位从事外国文学教学、研究、翻译和出版的专家学者与会,一道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探讨世纪之交的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编辑部、南京师范大学和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联合承办了本次会议。

  • 标签: 外国文学教学 当代 学术研讨会 年会 纪要 未来
  • 简介:2018年5月19-20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国外文学》杂志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的"2018全国高校英国文学研究方法与课程教学高端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百余位专家学者、高校教师参加了此次论坛。北京大学出版社张黎明总编辑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表达了对各位专家学者、参会教师的热烈欢迎和诚挚谢意。本次论坛采取专家讲座与互动交流的形式,邀请了六位国内英国文学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担任讲座嘉宾。专家学者理论视野开阔,研究功底深厚。

  • 标签: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学研究方法 高校教师 外国语学院 课程教学 论坛
  • 简介:主体的时间性是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式主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批评界鲜少关注。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拉康早期论述时间问题的代表作《逻辑时间与预期确定性的判定:一种新的诡辩》,一方面说明主体的时间性的内涵和特点以及逻辑时间对群体中的主体生成所发生的建构作用,另一方面结合史实阐明主体的系统性误认与群体逻辑之间的必然关联,进而彰显拉康对社会现实的忧思与批判。

  • 标签: 逻辑时间 “我”之生成 群体逻辑 系统性误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