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作为“青春的火光”、时代的最强音,郭小川总是将目光聚焦在当下,发出呐喊,充当时代的传声筒。纵观他的创作,似乎早已被人们贴好了标签。然而,这首发表于“文革”之后的《歌》,至今评论甚微,和郭小川以往的创作形成鲜明的对比。今天我们再次解读《歌》,似乎总能引起人们的几分思考,对于那个特定的时代以及那一代人的反思。

  • 标签: 《秋歌》 反思 “文革” 郭小川 创作 呐喊
  • 简介:歌》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这首诗是郭小川经历“文革”后,为自己政治生涯书写的最厚重的一笔。郭小川是在战争岁月成长起来的,因而常以战士自诩。在郭小川的生命中“国”与“家”是不分的,“国”大于“家”,“国”大于“己”,他时时以主流意识作为自己生活和创作的最高导向,常言他是时代的歌手。而在不同时期的诗作中他又常常流露出个人情感。这种情况是郭小川文学生涯中令人深思的现象。

  • 标签: 《秋歌》 郭小川 诗篇 重读 矛盾 政治抒情诗
  • 简介:自古诗歌伤春悲秋,寒秋气氛,孤凄寂寥游荡心头,纵使丰硕景象,昂扬之情,也难解萧瑟愁绪。郭小川于1975年创作的《歌》也是如此。往昔诵其章,思其人,可见那雄浑而壮丽的气势,高调的战斗激情跃然纸上,仿佛是当年历史舞台上昂首赤膊的勇士在孤独地吟啸。可今日再三读之,你还会有那种受到激励的感动吗?更多的是感悟诗人潜伏于这种激昂下的矛盾而复杂的心境。

  • 标签: 《秋歌》 郭小川 激昂 卑微 歌声 1975年
  • 简介:盛行于英美的新批评理论强调以文本为中心,推崇细读式进入诗歌,通过对诗歌的细致阐释来解读诗歌的语言、修辞、结构等问题,用这种方法来解读诗歌,抛开了作者以外的因素,而纯粹地探究诗歌的内部因素。笔者试图从新批评的视角,重读郭小川的《歌》,并希望以此为《歌》的解读打开新的契机。

  • 标签: 《秋歌》 解读 对立统一 批评理论 内部因素 诗歌
  • 简介:郭小川的《歌》是一个有裂痕的文本,其中既有对“大我”的张扬,也有对知识分子身份的瞬间照亮,所以无论是从反“四人帮”的角度去对其做拔高理解,还是从歌颂领袖的角度对其进行贬低,都会失之于片面。与其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反抗和斗争,不如说表现了诗人在新的历史语境下矛盾重重的心理。

  • 标签: 郭小川 《秋歌》 知识分子
  • 简介:须一瓜无疑是当代比较活跃的女作家之一。近几年来,她的小说《地瓜一样的大海》《海瓜子薄壳的海瓜子》《蛇宫》《淡绿色的月亮》《尾条记者》等的面世,一篇篇的向人们揭示人性中的“穷途”,尤其是女性的生存困境。须一瓜自称“中性作家”,其实她的内心翻卷着女性主义的激情,用她锐利的眼光、严谨的语言,把女性的困境剖开给人看,面对人性的检讨,女性该何去何从?

  • 标签: 须一瓜 《蛇宫》 《淡绿色的月亮》 女性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