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从公元元年到1880年间,中国人均GDP从450美元上升到530美元,近两千年没变!到1998年,人均GDP上升到近3200美元(以实际购买力为准),也翻近5倍!看到过去200年的变迁,我们会问:到底是什么使人的生存能力、财富能力发生如此大的跳跃?我想,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财富能力的变迁。

  • 标签: 财富 人均GDP 逻辑 实际购买力 人的生存 美元
  • 简介:南非世界杯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印象。除了个性化教练、耀眼球星与争议性裁判,还有一只异于人类的海洋生物:德国的章鱼保罗。这只章鱼以其八次准确预测比赛结果而被球迷视为"神灵"。西班牙球迷更是喊出了"信章鱼,得冠军"的"豪言"。

  • 标签: 经济学逻辑 章鱼 海洋生物 比赛结果 世界杯 个性化
  • 简介:小说《欢乐颂》以“都市五美”的现实遭际为话题,展开一幅触痛当下城市女性青年生存痛点的时代画卷。“都市五美”的生存境况折射着现代人的复杂人性、生存众相。其价值就在于打破某些虚构文学回避现实的乌托邦玄想;但与此同时,《欢乐颂》精神视野与文化格局的世俗与狭小,使之未能充分展示出女性独立自由的现代精神气象,因而也未能让小说人物在现实大地上真正站立起来。

  • 标签: 《欢乐颂》 “都市五美” 生存众相 价值审视
  • 简介:本文尝试将豪夫的作品置于19世纪初期进化论发展、现代民族主义兴起的语境中,着重探讨的问题是:通过对空间问题的文学演示,特别是异托邦与秩序的关系的表现,文本如何展现人对待动物的态度与人类学话语和教育理念的关系。

  • 标签: 空间 异托邦 规训 教育 动物 豪夫
  • 简介:“书写”是詹姆逊提出的后现代文化特性之一,是与各个时代的历史、经济和科技等因素密切相关的叙事形式。詹姆逊以符号学,即意符与指符的关系为衡量标准,兼顾社会发展的背景,尤其是科学技术对文化事业的深远影响,由现实主义的线性书写入手,分析了从现代主义有目的的蒙太奇拼贴到后现代主义无目的的大杂烩这一精神分裂式书写产生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詹姆逊还密切地洞察到自己所处时代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将自己的书写逻辑由印刷的平面空间延伸至互联网世界的虚拟空间。虽然社会的进步远胜于理论构建的速度,但詹姆逊的书写理论仍然为当今新媒体叙事研究带来了灵感和启示。

  • 标签: 詹姆逊 书写 精神分裂 矩阵
  • 简介:美术馆等文化场馆的免费开放,是中国政府继取消农业税、九年制义务教育免费后出台的又一项惠及中国13亿人民的重要措施。这既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又体现了我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心。新生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让新生事物更好发展,让免费开放的好处真正惠及到每个老百姓,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 标签: 免费开放 九年制义务教育 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政府 新生事物 取消农业税
  • 简介:同是遗民,元遗民受到的关注远远不及宋、清遗民,对遗民诗人群体及其诗学思想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旨在梳理元明之际遗民诗人群体诗学的研究现状,并从诗学流脉发展的角度来关注该群体的诗学思想,正确认识元末诗学在整个唐诗学发展中的地位。

  • 标签: 元明之际 遗民诗人 诗学
  • 简介:《校邠庐抗议》是冯桂芬面对当时严重的社会危机提出的具有独特见解的改革方案,是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状况的重要依据。本文从编撰体例方面分析策论的特点,并试图总结作者的思想主张。

  • 标签: 《校邠庐抗议》 策论 思想
  • 简介:主体的时间性是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式主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批评界鲜少关注。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拉康早期论述时间问题的代表作《逻辑时间与预期确定性的判定:一种新的诡辩》,一方面说明主体的时间性的内涵和特点以及逻辑时间对群体中的主体生成所发生的建构作用,另一方面结合史实阐明主体的系统性误认与群体逻辑之间的必然关联,进而彰显拉康对社会现实的忧思与批判。

  • 标签: 逻辑时间 “我”之生成 群体逻辑 系统性误认
  • 简介:文章由《瑞云》的故事结构及人物塑造分析入手,对蒲松龄关于妓女命运的思考进行梳理,从文化心理与神怪类小说特有的文体特点提供对《聊斋志异》新的关注角度。

  • 标签: 妓女命运 文化心理 文体特点
  • 简介:虽因过多的性爱描写成了一部颇有争议的小说,但它却深刻地反映了劳伦斯的哲学观点.劳伦斯用性爱的描写诠释了他的"血性意识"和"极性"理论.小说充分表现了劳伦斯这样的观点:热血的性爱能使男女之间取得极性,进而使人与人、人与宇宙之间恢复活的关系.

  • 标签: D.H.劳伦斯 极性 血性意识 性爱
  • 简介:本文采用文本细读法,主要就伊恩·麦克尤恩的"恐怖伊恩"时期的作品《水泥花园》探究父权社会、母权社会的发展演变,试图寻找一种理想的社会架构,希望我们可以不断削弱性别歧视,最终实现男女平等,构建和谐社会。

  • 标签: 《水泥花园》 父权 伊恩·麦克尤恩 性别歧视
  • 简介:斯蒂芬·金的代表作《肖申克的救赎》,其独特的选材和对人性的解读和深层思考成就了作者和作品,也为信仰缺失、精神生活匮乏和人文生态失衡语境下的当今读者提供了精神盛宴。

  • 标签: 斯蒂芬·金 《肖申克的救赎》 人性 小说 选材
  • 简介:<正>亨利·大卫·梭罗(HenryDavidThoresu,1817-1862),美国十九世纪最广为人知的文坛巨匠之一,超验主义哲学先驱。《瓦尔登湖》是其不朽的代表之作。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评选中,它与《圣经》等同时被评为“塑造读者人生的二十五部首选经典”。梭罗于一八四五年的春天,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边借爱默生的土地建了一座小木屋,过着自耕自食的生活,并在那里写下了

  • 标签: 梭罗 《瓦尔登湖》 超验主义 爱默生 康科德 文坛巨匠
  • 简介:以历史叙事的方式来描述本土裔美国文学的发展,会遇到一系列问题,而认识、思考这些问题并寻找可行的对策,不仅对这一描述本身具有现实意义,也能为认识美国其他族裔文学的发展提供有学术意义的参照。

  • 标签: 本土裔美国文学 美国文学史
  • 简介:主持人语(Introduction)中国天主教的发展,断续说来,迄今不止1300年.如果不论清末到21世纪,这段历史最辉煌的时代不是唐代的景教,也不是元代的也里可温,应该是明清之际来华的罗马天主教.从罗明坚与利玛窦开始,此教中人在华颇有建树,最常听闻者是科技,而他们的确也为中国介绍了不少西方数学、天文学与器物制造的技艺,不过从民国初年以来,学者如陈垣等,也在美术、文学,乃至清代耶稣会特有的中国经籍诠释上下过功夫.

  • 标签: 中国 天主教文化 人文
  • 简介:作为“神话重述”系列之一,珍妮特·温特森的小说《重量》不仅在内容上安排背负苍天的阿特拉斯最终放下宇宙,让为生活所困的当代叙述者不断出走,为这些人物设想了放下重负的种种可能,而且在叙述实践上放下“宏大叙事”和“影响的焦虑”等重负,通过复调型私人叙事、杂语和时空体对话等异质化叙述方式思考存在的个体特异性和荒诞性、责任的必然性和自由的相对性,赋予了古典神话以当代意义和新的生命力.

  • 标签: 珍妮特·温特森 《重量》 神话重述 异质化叙述 存在主义
  • 简介: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文学不仅要反映生活,更是要教会阅读。本文通过对华兹华斯的《废毁的茅舍》一诗的分析,探讨了两种目光:“廉价的目光”和“高明的目光”,亦即两种阅读方式。从广义上讲,高明的目光有助于洞见人性的基本规律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狭义上讲,这种目光对于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都不可或缺。文章还试图探讨如何获得高明的目光并提出内在的耕耘是首要的途径。

  • 标签: 目光 阅读 人性的规律 内在的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