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9 个结果
  • 简介:2000年6月,日本报社所做的"这一千年里你最喜爱的日本文学家"投票评选调查结果揭晓,荣居第一的既不是获诺贝尔奖的川端康成或大江健三郎,也不是久负盛名的古典杰作的作者紫式部,而是一个明治时代的作家夏目漱石.报社的调查是针对一般读者的,而在1998年日本杂志社邀请各界名流所做的"二十世纪你最喜欢的十本日本著作"的评选中,又是夏目漱石的名列第一.那么,夏目漱石的作品何以产生如此巨大的魅力,使得近百年后的日本人--而且上至学者专家下及普通百姓--仍争相阅读,推崇备至呢?

  • 标签: 夏目漱石文学创作
  • 简介:<正>去年八月我应丹麦文学信息中心邀请到丹麦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考察访问。在此期间,我见到了许多丹麦文化、文学界人士,其中有丹麦笔会主席、作协副主席、丹麦科学院院士,还有不少作家、诗人以及出版界人士。在同作家和诗人交谈时,我向他们提出五个同样的问题,目的是想通过他们的回答来了解一下他们的创作意图、对丹麦当前文坛的看法以及他们对电国文学的了解。我向他们提出的

  • 标签: 丹麦文 作家 创作意图 科学院院士 考察访问 信息中心
  • 简介:  韩国文坛上各种文学奖项颇多,什么新村文艺奖、现代文学奖、韩国小说奖、文艺园地新人奖等等,粗略一算,大约有三十三四种之多,如果,连那些不定期的"××杯"之类计算在内,那便数不胜数了.在名目繁多的文学奖项中,"文学思想社"设置的"李箱文学奖",最具影响,最有权威性.它在文坛的地位,如同中国文坛的"茅盾文学奖"类似.所不同的是"茅盾文学奖"是以长篇小说为主要对象,而"李箱文学奖"则以中、短篇小说为主.……

  • 标签: 当代小说创作 文学奖当代小说 李箱
  • 简介:阮忠著20万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定价:5.60元。共分5章,即:庄子篇、格调篇、章法篇、人物篇、言意篇,构成完整而系统的内容。作者有意识地在庄子研究领域另辟蹊径,使该书从创作的角度切入,在庄子散文的创作生成、散文的篇章结构形式和造句用字之法、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意蕴、寓言的言与意等方面都有较深入的研究。

  • 标签: 创作论 庄子研究 言意 人物形象 篇章结构 人物篇
  • 简介:魁北克文学的历史并不长,约有一个半世纪。就在这一百五十年当中,它走过了曲折的路程,经历了复杂而急剧的变化,尤其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魁北克文学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被称为“沸腾文学”、“爆炸文学”,在世界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魁北克文学在中国尚鲜为人知,系统地译介和研究还很不够。今年四月,在南京召开的魁北克文学国际研讨会将有助于推动国内对魁北克文学的研究。我刊把中外学者的全部论文摘要刊登,为魁北克文学在我国的译介尽绵薄之力。

  • 标签: 魁北克文学 加拿大文学 法国文学 爆炸文学 国际研讨会 世界文坛
  • 简介:<正>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勃洛克是象征派大诗人,苏联俄罗斯新诗歌的奠基人之一,在苏联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勃洛克生活在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的伟大转折年代,那是俄国黎明前的黑暗时期,正如勃洛克在一首诗中写的那样:“心中笼罩着梦幻和黑漆,

  • 标签: 勃洛克 俄罗斯 抒情诗 象征派诗人 二十世纪初 知识分子
  • 简介:<正>西德出版的《法兰克福杂志》一九七九年第十期上刊登了维也纳大学讲师文德林·施密特·登格勒的一篇专论奥地利文学的文章,题目是《不变的情感》。关于奥地利文学的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提法,一种是直接从语言的角度出发的,认为奥地利文学是德语文学的一部分,称其为“奥地利国的文学”(DieLiferaturaus(?)sferreich)。另一种提法是以奥地利文学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为出发点的,称奥地利文学是“奥地利的文学”(Die(?)sferreichischeLiferatur)。后一种提法为大多数奥地利作家所采用。

  • 标签: 民族文学 德语文学 现代作家 法兰克福 语言 角度
  • 简介:凯瑟琳·安·波特(1890—1980)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坛上的佼佼者。她一生创作的作品并不算多,但篇篇都是对人生特殊微妙之意义的探索。她在创作时往往着眼于追寻一种具有很强感染力的社会意识,注重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探测某种生活的底蕴,冷静地思考和反映西方人生活中的孤独、苦闷与困惑。作为时代的代言人和小说艺术的革新者,波特创造了一个十分丰富的精神世界。本文通过对她的小说的具体解读来探讨其创作特色与艺术成就,并力图勾勒出这位文学大师的创作轨迹。

  • 标签: 凯瑟琳·安·波特 创作思想 美国 小说艺术
  • 简介:<正>古老的亚洲文化和亚洲文学从地理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区域;这三个区域又可以分别由中国、印度和阿拉伯国家作为代表。由于地理位置、民族、宗教、语言等多方面的原因,斯里兰卡自古至今和印度保持着特别密切的关系。从广义而言,斯里兰卡文学

  • 标签: 斯里兰卡 本生故事 巴利语 民间故事 佛教文学 南印度
  • 简介:<正>蒲宁,一个生在俄罗斯,长在俄罗斯,客死于异域的俄国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背负着流浪者的沉重十字架,走完了他那漫长而又苦涩的人生之路。一、孤独、多舛的人生之路伊凡·阿列克塞耶维奇·蒲宁于1870年10月22日出生在俄国沃龙涅什省叶列茨县的一个败落的贵族之家。祖上有不少人在沙俄时代做过官,特别是十九世纪初叶,这个家庭为俄国文学输送了两位大诗人:安娜·蒲宁娜、瓦西里·茹科夫。早在蒲宁出生前的农奴制改革之前,这个大家庭的主人、蒲宁的祖父就是一个相

  • 标签: 俄罗斯文学 人生之路 批判现实主义 高尔基 列夫·托尔斯泰 俄国农村
  • 简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大文豪海明成站着写作的怪癖几乎是无人不晓了,难怪海明威的墓碑上刻有这么一句双关妙语“恕我不站起来了”。实际上海明威并不是非要站着才写得出那铁骨铮铮的硬汉小说的,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他腰部曾因飞机失事而受伤,站着写可以减轻一些痛苦。海明威真正的习惯是在动笔之前一个劲地猛削铅笔。纵观世界文坛,以怪诞而有趣的方法创作的文人不在少数,只是我们少有所闻而已。就写作时的姿势来说,可以称各不相同:美国大作家马

  • 标签: 西方作家 世界文坛 美国当代作家 诺贝尔文学奖 飞机失事 卡波特
  • 简介:奈侏尔独特而复杂的文化身份使他得以站在“边缘”冷眼透视“中心”的图景,又能从“中心”批判性地审视“边缘”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生存状态。其作品一方面非常关注后殖民地社会的边缘人的根基丧失、家园失却、归属不定的虚无感和无根感,另一方面,其作品中虽然也反映后殖民地边缘文化与欧洲主流文化的冲突,但作为另类的后殖民地作家,他对“半生不熟”的后殖民地社会的政治、宗教和文化毫不掩饰地表达他的轻蔑和厌恶,并近乎冷酷地揭露和批评后殖民地社会政治的腐败和黑暗,宗教和信仰的矛盾。“真实”是奈保尔的最高美学准则,为了逼近真实,他将“虚构”和纪实融为一体,创造出能最好地服务于其创作目的的“混成”形式。奈保尔的文字简洁、明晰、硬朗,早期作品具有明显的“黑色幽默”特征。

  • 标签: 奈保尔 文学评论 政治 宗教 文化 后殖民地社会
  • 简介:<正>一、川端走上“新感觉派”创作道路的因果关系。1924年,一些不满现实的青年作家纠集在一起,十月创刊《文艺时代》,为首的是横光利一,主要成员有片罔铁兵、中河与一等人,受过菊池宽赞赏的川端康成,是后起之秀。他原先倾向于后期“新思潮派”的芥川龙之介等的新理智主义的描写手法,随着现实的剧变,渐渐偏重于性变态心理的感觉现象刻划,以构思奇特的主观幻象吸引苦闷彷徨的部分市民和知识青年。千叶龟雄在1925年《世纪》杂志十一月号上,评论他们的创作特点,总括为一个概念,称之为“新感觉派”,他们便用来作标帜,但有些成员后来分道扬镳,如片罔铁兵、中河与一等。坚持其基调于始终的是横光和川端。横光未满五十岁(1947)逝去。川端则在得了诺贝尔奖金后四年(1972)自杀,这一流派也就告终了。

  • 标签: 川端康成 新感觉派 创作道路 芥川龙之介 创作特点 诺贝尔奖金
  • 简介:<正>勃朗特三姐妹是出现在19世纪上半叶英国文坛上的三位著名的女作家。1854年卡尔·马克思在评价包括夏洛蒂·勃朗特在内的一些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创作的社会意义时写道,他们的小说对资产阶级社会的“鲜明而富有说服力的描写”,“……给世界上宣示了,较之所有职业政治家、政论家和道德家算在一起还更多的政治与社会真理……”我国读者对夏洛

  • 标签: 夏洛蒂·勃朗特 现实主义 家庭教师 社会意义 三姐妹 女作家
  • 简介:<正>对于自认为受“西方文学影响”的巴金,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影响无疑居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巴金曾经说过:“现在文科学生都知道说但丁、莎士此亚、歌德等等如何伟大,然而对于这几位文豪,我却溲有好成,过去的文人我比较喜欢的倒是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左拉。”几十年后,巴金再次谈到国外作家的影响时,第一个名字又是屠格涅夫。

  • 标签: 巴金小说 创作风格 浪漫主义精神 现实主义 创作方法 作品
  • 简介:<正>最近,偶尔看到两段有勇气的文章,是闯苏联文学“禁区”的:其一,姚雪垠在《关于典型问题的一封信》(《北京文艺》一九七九年第五期)中,为苏联影片《第四十一》说了句公道话:“我看,那个红军女战士将企图逃跑的白军青年军官枪毙了,不是宣扬人性论”;而该片早在一九六四年前后就被盖棺论定了——“‘人性论’的大毒草”。

  • 标签: 姚雪垠 修正主义文艺 苏联文学 世界文学 统治集团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