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杜甫带着全家老小来到成都,他在这个陌生的地方举目无亲,他如何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呢?此时杜甫辞官已近半年,又带着一大家子漂泊了那么远的路程,囊中早已空空如也,他怎能维持全家人的衣食,

  • 标签: 杜甫草堂 史话 辞官
  • 简介:杜甫《不见》诗云:“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原注谓:“近无李白消息。”一般认为此诗是杜甫在蜀中怀念因人永王幕而获罪流放的李白而作。此诗诗意明了。惟“匡山”何指,古今争议颇多。综合各家之说,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指绵州彰明的大匡山。如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三)、杨慎《升庵集》(卷三)、王嗣爽《杜臆》(卷三)、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杨伦《杜诗镜诠》(卷八)等。

  • 标签: 《不见》 诗意 杜甫 《杜诗详注》 平议 《杜臆》
  • 简介:杜甫一生,是潦倒文人的多难旅程,也是用诗歌谱写的人生悲剧。杜诗遗留一千四百余酋,悲愤地叙述了他痛苦的一生,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转变,如实地记录了那个特定历史背景下广大人民受苦受难的悲惨处境。长期以来人们对杜甫的《登高》一诗,从不同的角度多作评价赏析。本文以“悲秋”为核心,重新解读此诗,指出这酋诗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是一曲卓绝千古的悲秋之歌。

  • 标签: 杜甫 悲秋 诗歌
  • 简介:在二十世纪早期英语世界关于中国诗歌翻译的画卷上,《松花笺》(Fir-flowerTablets:PoemsfromtheChinese)毫无疑问是浓墨重彩的一笔。1921年该书首次出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 标签: 杜甫诗歌 译介 1921年 诗歌翻译 英语世界 二十世纪
  • 简介:国外赛义德研究大致包括三个主题:后殖民研究、知识分子研究、批评思想研究。这些研究梳理了赛义德学说的发展脉络和内在矛盾,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和动态,但往往忽视三个主题之间的有机联系,在赛义德的身份定位与批评理论的关系及其思想传承方面,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有所欠缺。批判性地借鉴国外赛义德研究成果,有利于促进国内赛义德研究

  • 标签: 赛义德 后殖民研究 知识分子 批评思想
  • 简介:《老子》一文,作者将其所宣扬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都归于"道"之下,为让人们清晰地把握其抽象之"道"的本质与精髓,作者创造诸多意象,水意象堪称为其中最接近"道"本质的意象,即"水几于道"。本文力图从《老子》水意象基本表现、哲学意蕴、审美价值三方面,全面探讨水意象建构的特殊涵义。

  • 标签: 老子 水意象
  • 简介:咏茶赋是中国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与咏茶诗词曲等一样具有自身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从作品数量上来讲,历代咏茶赋的数量可谓寥寥,两宋咏茶赋的数量为各个朝代最多,但存世可考的也仅仅有五篇。从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上来讲,这五篇咏茶赋却从不同方面折射出两宋茶文化的独特风采,同时展现出辞赋这种文学体裁在宋代的发展流变。

  • 标签: 宋代 咏茶 研究
  • 简介:进入21世纪,美国对索尔·贝娄研究的热情似乎有些减弱,一是体现在出版的论文、专著或论文集的数量上;二是指对贝娄作品研究的广度上。从这两个方面来看,既鲜有对贝娄创作进行全面研究的著作或文集,也少见讨论分析贝娄近作的书评或文章。这一时期出版的著述中,史料性的著述占据了显著的地位,如本杰明.泰勒编辑的《贝娄书信集》等。本文将分别重点介绍克罗宁撰写的研究贝娄小说中女性人物和奎厄姆所撰写的贝娄与美国超验主义两部专著的主要内容,并扼要地介绍巴赫与克罗宁合编的论述贝娄短篇小说的论文集的主要内容和《贝娄书信集》中所披露的一些重要信息资料。

  • 标签: 索尔·贝娄 女性 超验主义 书信集
  • 简介:菲利普·罗斯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被誉为美国文坛上的常青树。中国学术界对他的关注大致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无论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来看,中国的罗斯研究尚不能与其盛誉相匹配。本文从中国学者对罗斯进行观照的不同层面,即文化研究、文体研究和具体作品研究三方面着重考察菲利普.罗斯在中国的研究现状,认为中国学者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拓展理论视角,以便提升研究的问题意识。

  • 标签: 菲利普·罗斯研究 现状 分析
  • 简介:《周易》经文是一个以卦辞和爻辞为主体的语言符号系统,英译《周易》译者应力求传译卦爻辞的符号意义,包括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并在译文中实现原文的信息功能、审美功能和文化功能。

  • 标签: 《周易》卦爻辞 意义 功能 翻译
  • 简介:今年是端木蕻良诞辰一百周年,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重读端木蕻良是一件极具意义的事情,也是对他最好的纪念。回顾端木蕻良研究,我们发现,文学的外部研究一直占据强势地位,尤其是人事纠葛以及历史主义成见在很大程度上对端木蕻良文更多还原

  • 标签: 端木蕻良 文本细读 意义空间 外部研究 审美价值 语言特色
  • 简介:川端康成是一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著名作家,《雪国》《伊豆的舞女》《睡美人》等代表性作品一直以来受到众多文学爱好者的追捧与青睐。同时,他的文学作品中带有的浓厚的日本文化色彩以及其创作手法上的独特性,也成为文学评论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川端康成在文学创作上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主要是因为他对日本本土文化细致入微、抽丝剥茧的描述与分析以及他在创作手法上将传统的日本本土文学表现手法与现代的心理刻画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其作品的独特魅力。本文即从日本本土文化的视野下来对川端康成的相关作品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

  • 标签: 川端康成 日本本土文化 作品 研究
  • 简介:本文融叙事学视角与空间批评理论为一体,一方面借鉴列斐伏尔的空间批评理论视角对刘易斯小说的叙事空间进行了文学界定与分类,将其划分为“地理景观空间”(物质层面)、“个体心理空间”(心理层面)、“社会性别空间”(社会层面)三个维度,另一方面从叙事视角出发分别研究叙事与作家的文化情感、人物的心理特征和美国社会的性别机制三个主题方面的关系,旨在探讨刘易斯小说的空间化叙事特征,步步深入地揭示“空间”概念在刘易斯小说中所呈现的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层的思想内涵.

  • 标签: 辛克莱·刘易斯 叙事 空间 地理景观
  • 简介:母爱历来是文学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在五四普遍关注社会、家庭思潮的影响下,母亲与母爱作为家庭的伴生品得到了作家的重视,尤其是女作家更致力于表现母爱主题。但是,母爱是有两面性的,它并不时时以无私、伟大的面目出现,母爱有它自私的一面,很多时候常常成为桎梏子女的枷锁。本文以五四女作家的母爱书写文本为研究对象,探讨五四时期母亲与儿女的关系——融合与冲突,并分析形成这一关系的根本原因。

  • 标签: 融合 冲突 母爱书写
  • 简介:本文通过梳理、评介斯洛文尼亚学者齐泽克著述的中文翻译以及研究情况,试图呈现国内齐泽克研究的基本面貌和研究重点的转变: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代表人物,到拉康思想的继承人,再到当代资本主义的无情批判者。中国学者们不断调整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从而趋向齐泽克的过程,也正是他们汲取齐泽克的理论成果来应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诸种问题的过程。齐泽克是“不能被整除的剩余物”,那个被整除的幻象挤压掉的余数/冗余物,才是批判性揭示社会现实的裂隙所在,是未来原创性思考诞生的母体(Matrix)。讨论他的著作在中文世界的传播、接受以及研究情况,亦是国内学界在“理论之后”的平淡时刻里,再度反思与探讨当代西方批判理论的一个契机。

  • 标签: 齐泽克 意识形态 后马克思主义 拉康
  • 简介:伊什梅尔·里德和菲利普·罗斯的学院派小说《春季日语教程》及《人性的污秽》再现了现代大学在种族、身份、性别、性和表征政治等问题上的文化多元主义诉求。本文通过分析两部小说的主人公普特帕特身份认同危机及希尔克的身份认同失败的根本原因,分析普特帕特和希尔克自身最终异变为"幽灵"的过程,探讨里德和罗斯对文化多元主义背景之下"政治正确"的文化潜规则进行的反思。"政治正确"导致的"政治不正确"行为造成普特帕特和希尔克身份认同的危机和失败,而这正是文化多元主义本身暗含的危机。

  • 标签: 伊什梅尔·里德 菲利普·罗斯 身份危机 政治正确
  • 简介:在日本左翼文学研究领域,二战时期左翼作家的大面积转向问题一直是一个复杂的难题。大多数左翼作家在政府的高压政策和军国主义的残酷镇压下,脱离左翼文学阵营,又大面积发生了左翼作家参加侵略战争、创作战争文学的事实,这在世界左翼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现象。其中火野苇平、上田广、石川达三的战争文学作品,甚至被批判为“侵华文学”、“文学战犯”等等,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从左翼作家因素、从文学本体和文本自身的超时空存在来把握的话,虽然这些作品在创作意图、时代环境因素以及战争等当时的社会效果方面属于侵华文学范畴,但其中左翼文学青年早期形成的马克思主义阶级意识和平民意识、作品整体印象上模糊的反战意识,或者可以给清醒的读者留下反思契机。本文主要以左翼作家的战争文学作品为中心,对其创作机制、艺术方法选择及形成进行了探讨。

  • 标签: 日本左翼作家 文学转向 战争文学 民族主义 从军作家 火野苇平
  • 简介:本文旨在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策略,以宋词《江城子》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其三个不同的英译本以及对《江城子》的背景进行了严谨的考证,同时尝试着在美学视角下审视整个翻译过程。本文通过分析和对比研究提出了笔者自己的观点: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策略不仅要遵守传统的翻译理论,更应该把翻译美学这一学科的理论作为指导。

  • 标签: 宋词《江城子》 对比研究 翻译美学
  • 简介:才女张爱玲一生都是漂泊不定的流浪者,在不断的放逐中找寻自我。本文以张爱玲自译英文短篇小说StaleMates—AShortStorySetintheTimeWhenLoveCametoChina的个案分析,探讨其在异质文化语境中如何借助自译这种对话方式,寻求自我同一性,建构文化身份认同的历程。

  • 标签: 文化身份 自译 回归
  • 简介:在创作《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时,斯托帕不仅借用了《哈姆莱特》的人物和情节,还以《哈姆莱特》结尾的一句话命名自己的剧作,因而,《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与《哈姆莱特》的互文性是人们研究的焦点,不过很少有人深入探讨此剧的标题。本文以热奈特的副文性理论为依据,分析该剧标题的功能,阐释这一标题与《哈姆莱特》和《等待戈多》的关联,揭示这个标题引领人们进入斯托帕戏剧世界的独特作用。

  • 标签: 《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 副文本 标题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