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许总著,50万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年10月初版("文史哲大系"第83种)。定价:新台币580元。本书是迄今第一部对唐诗体加以系统研究的专著,既在宏观上建构了唐诗体理论,又在微观上对各种类型的体进行具体辨析,在唐

  • 标签: 唐诗 诗体 系统研究 文史哲 定价 建构
  • 简介:<正>无赖是日本战后文坛上出现的一个特异的文学流派。近年来一些无赖作家(如太宰治)所写的作品在我国翻译出版,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各种不同的反响。为此,笔者感到有必要对无赖文学的诞生、特点和价值加以全面探讨。

  • 标签: 翻译出版 无赖派 实际生活 太宰治 中英 日本战后
  • 简介:<正>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早期,美国出现了富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深层意象诗歌,带头人是罗伯特·布莱(RobertBly,1926—),骨干成员有詹姆斯·赖特(Jameswright,1927—1980)、路易斯·辛普森(LouisSimpson,1923—)和威廉·斯塔福德(WilliamStafford,1914—)等。布莱很早受荣格的影响,创作超现实主义诗歌。1956年,他去挪威奥斯陆教书时开始对智利的聂鲁达

  • 标签: 意象派诗歌 现实主义诗歌 诗歌理论 象征派诗歌 艺术手法 潜意识
  • 简介:<正>一、误区形成的原因文学史证明,名人效应、名著影响,往往在人的心目中造成心理定势,唯名人名著是从。若名人名著观点有误,势必将错就错,以致谬种流传。对于英明国湖畔浪漫主义诗歌不公允的评价,就是如此,1984年,著名翻译家缪灵珠等人翻译的《1789—1832英国文学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系前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编著。在中国广泛流传,影响很大。该书认为,英国湖畔哌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的诗歌是消极、落后、反动的浪漫主义,华兹结斯的《抒情谣集·序言》是反动浪漫主义宣言。这种观点,长期地禁锢着人们的头脑,使英国湖畔诗人蒙受着不白之冤,使国内广大外语教学工作者深受其害,因而有必要加以澄清!

  • 标签: 湖畔派 华兹华斯 浪漫主义诗歌 外语教学 大自然 湖畔派诗人
  • 简介:路易·祖科夫斯基于20世纪30年代引领的“客体诗歌”运动是继“意象主义”诗歌运动后的又一波现代诗歌运动。它与意象主义运动既有联系,又有显著的区别。理解他的诗歌理念的关键在于他倡导的“真实”与“物化”两个概念。他的诗歌理念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语言本身上来,从语言出发对诗歌进行衡量,对美国诗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语言转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 标签: 路易·祖科夫斯基客体派 真实 物化
  • 简介:西方现代文学以其独树一帜的文学视野、纷繁林立的文学流派在二十世纪文坛上熠熠生辉。澳大利亚作家怀特以其反映现代世界的复杂和人类精神生活的深刻危机而著称于文坛,并使其在澳洲文坛上形成一股颇具声势的文学主流。本文重点论述作家怀特如何运用象征、荒诞和意识流这一现代文学的三个主要艺术特征,创作出独具澳洲风情的现代文学作品。

  • 标签: 现代派文学 特征 象征 荒诞 意识流 怀特
  • 简介: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四有云:吾乡查尧卿上舍蟋蟀词云:"西风长误汝,凉叶院,一声声。况孤馆今年,零烟碎雨,断角淋铃。万里兰成归思,最难堪、酒醒是三更。切切空庭私语,一番幽梦初凉。谁知灞

  • 标签: 浙派 海宁 词话 查慎行 二十年 浙西词派
  • 简介:奥西普·察德金(OsipZadkine,1890—1967)是法国雕塑家、立体雕塑代表人物。出生于俄国斯摩棱斯克,1909年到巴黎,并加入了法国国籍,此后一直在法国从事雕塑创作,受到立体和表现的影响。立体最适合于察德金的创作思想和表现方法,因...

  • 标签: 立体派 雕塑家 希腊神话 普罗米修斯 俄耳甫斯 法国
  • 简介:在半殖民地语境下,作为半殖民地主体的新感觉作家,怀着对西方都市的文化崇拜和向往,参与了上海都市的想象性虚构和叙述,其对街道、闲荡者、都市摩登女郎等意象的想象和建构发掘出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都市特殊的审美意义和文化内涵。

  • 标签: 半殖民地语境 新感觉派 都市 闲荡者 摩登女郎
  • 简介:俄国形式的关键性批评概念“陌生化”和《文心雕龙》中的“隐”和“奇”,在涉及创作论、文学史观、文学自身形式演化等方面有颇多共通之处。从创作论角度出发,两者都强调文学语言形式的扭曲变形以达到或“阻滞”、“延缓”,或“曲意幽隐”的审美效果,同时反对文学创作的习套化,并从文学体裁、技巧手法等形式因素的历史成因中去整体把握文学发展史的演进轨迹。其间所呈现出的一些差异,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诗学背景上的原因。

  • 标签: 《文心雕龙》 创作论 文学发展史 文学史观 诗学 形式
  • 简介:步履维难的行程──西方现代文学在中国的情况介绍孙凤城如何评价西方现代的问题是在“四人帮”垮台后出现的。在这之前,即从1949-1978年间,极少有中国人知道“现代”这个词。众所周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然外国文学的翻译和研究工作比...

  • 标签: 西方现代派文学 现实主义 外国文学研究 卢卡奇 布莱希特 情况介绍
  • 简介:我们在这里选译了麦克拉伦的一篇评论文章,想使读者对澳大利亚的文学传统和怀特的创作得到较为明确的了解。评论指出怀特的小说虽然是对澳大刊文学传统的突破,但又是建立在这个传统之上的,如果对怀特的成就缺乏明确的认识,乃至盲从效法,将会破坏澳大利文学的发展。作者的这一论点是否完全正确,暂且不论,但经过他深入分析,敷陈其理,还是令人深思的。作者认为要正确看待一个作家的成就与整个民族文学的关系,这个意见值得我们参考。

  • 标签: 文学传统 怀特 民族文学 澳大利亚 正确看待 作品
  • 简介:近些年来,后现代主义成为世界范围内文化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根据著名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伊哈布·哈桑(IhabHassan)的说法,"后现代"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①,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后现代主义思潮则滥觞于20世纪60年代并发展至今.它是西方社会继现代主义浪潮激荡之后面临的新的历史阶段,伴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崭露头角,以波涛汹涌、不可阻挡之势荡涤冲击整个西方思想界.文学领域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首当其冲受其影响从而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新的文学形式.这些被归为"后现代"的文学作品对传统文类改弦易辙,给整个文学界带来了新的气象,同时也召唤新的文学批评的出现.

  • 标签: 后现代主义小说 后现代派 滥觞 艺术世界 文学研究 哈桑
  • 简介:印刷术发明以来,诗歌总是通过纸质媒介传播自己的声音,其影响局限在人数甚少的知识阶层.后垮掉诗人鲍勃·霍尔曼首次在大范围内成功地嫁接诗歌与电视(包括MTV)、电脑网站、CD、VCD等现代媒体为一体,改变了诗歌的传统定义.他突破了诗歌的纸质媒介的传播,创造了大众喜闻乐见的诗歌朗诵和诗歌竞赛等形式.

  • 标签: 快板诗 美国 诗歌传播形式 斯兰姆诗歌朗诵赛 诗歌网络 诗歌现场
  • 简介: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漫谈任光宣甘世纪以来,科学领域生机盎然,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近几十年,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一个新的科技革命高潮。这种时代的新形势引起了我国社会的普遍关注,与此同时,科学与艺术两者的关系问题,也愈来愈引起我国文艺界人士的广泛兴趣,成为文...

  • 标签: 艺术与科学 科学和艺术 科学家 艺术家 艺术作品 科学技术
  • 简介:文学评论界对萧军与鲁迅关系、甚至包括萧军在文学创作上取得成就的研究与解读几乎不约而同地都是从萧军与鲁迅取得联系之后开始的,甚至更有极端者认为萧军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完全是因为鲁迅对其的大力扶植与推介,要不然萧军很有可能一辈子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的文学书写者被淹没在浩瀚的历史大潮中。针对这一现状以及这种观点,本文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阐释并解答这一问题。

  • 标签: 萧军 鲁迅 关系
  • 简介:舞蹈与音乐是人类艺术中最为古老的艺术种类,其二者从古至今都是紧密联系着的艺术形式,在表演活动中”联袂”演绎。尽管随着各类艺术的发展,体系逐渐成熟,分类越来越清晰,但舞蹈与音乐表演二者却始终密切相关,尤其是在舞蹈中音乐始终作为一项重要的因素影响着舞蹈的表演活动。因此,深刻分析舞蹈和音乐的关系能更好地认识到舞蹈中音乐的作用,这无论对舞蹈编导家还是舞蹈表演者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甚至也能为舞蹈观赏者提供正确的理论,从而更好地引导观众的观赏活动。

  • 标签: 舞蹈 音乐 节奏 相辅相成
  • 简介:<正>1990年7月1日至5日,中苏文学关系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这是中苏比较文学研究会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有中苏学者参加的一次盛会。国内著名苏联文学学者戈宝权、叶水夫、李明滨等向大会提交了论文或与会发言。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世界文学研究

  • 标签: 国际研讨会 中苏文学 苏联文学 比较研究 戈宝权 文学作品
  • 简介:1984年6月18日和20日,法国新小说代表作家阿兰·罗伯—格里耶应邀在北京大学作了两次报告。他在报告中主要阐述了新小说和传统小说,即通常所说的巴尔扎克小说的区别;同时也谈到法国小说从巴尔扎克以来的发展和演变,新小说出现的必然性等问题。罗伯—格里耶的报告内容十分丰富,但限于篇幅,现只刊出6月18日报告的一部分,供读者参考。题目是译者所加。在这一部分中,罗伯—格里耶主要谈到了新小说和巴尔扎克小说在人和物的关系方面的一个重要区别。他说,新小说和巴尔扎克小说中都有大量的对物的描写。但巴尔扎克小说中的人和物具有一致性,即人的性格和物、环境是一致的关系。新小说中的人和物之间则存在一条鸿沟,物对人来说是陌生的。而这种陌生关系是现代人同世界的的关系不断扩大的脱节造成的。他认为新小说家都感受到了这种人和世界的新的关系,而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原理可以作为这种体验的理论根据。基于这种看法,罗伯—格里耶把新小说以及新小说以前的一些作品如加缪的《局外人》都称为“陌生化”小说。这样他就把新小说理论同西方文艺批评界在探讨文艺创作方法和效果时提出的“陌生化”原则联系了起来。“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们提出和经常使用的概念。如这一重要批评家之一施克洛夫斯基在其《作为方法的艺术》一文中说:“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见托多罗夫编译俄国形式主�

  • 标签: 陌生化 新小说创作 格里耶 巴尔扎克式小说 作品 叙述者
  • 简介:本文借助于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理论,从民族中心主义、偏见和刻板印象等社会心理层面分析中错综复杂的母女关系,帮助移民家庭及处于跨文化环境中的人认识到矛盾所在,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预见和解决交际中出现的问题.

  • 标签: 跨文化交际 喜福会 母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