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刘长林教授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研究,早期的成果主要体现于《中国系统思维》(1990年初版)。该书认为,思维方式是文化传统的重要基因,对于文化现象之趋向演变与性状呈现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它把作为中国文化基因的传统思维方式具体归纳为十个方面,即:较早的内向性主体意识和浓厚的情感因素;重视关系(包括人际关系)而超过实体;重视功能动态而超过形质;强调整体,尤其关注整体与局部关系;认为整体运动是一个圆圈;重视形象思维,善于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融会贯通;偏向综合而疏于分析;喜重平衡均势,强调调和统一;重视时间因素超过空间因素;长于直觉思维和内心体验,弱于抽象形式的逻辑思维。

  • 标签: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科学观 文化基因 形象思维 系统思维 文化传统
  • 简介:“才子佳人”的结合模式历来受到文人的青睐,在“才子”“佳人”的特定身份下产生了诸多不同结合形式。不同结局走向的文学作品。以《西厢记》中的“崔张”、《牡丹亭》中的“杜柳”和《红楼梦》中的“宝黛”为例,作者的爱情对情节构造的影响举足轻重.从“才子佳人”的不同结合模式入手,既能分析作者爱情观之进退,又能窥其所处时代的婚恋缩影,探索此三者中“才子佳人”结合模式的侧重与偏离、坚守与异化,以此来剖析作者爱倩的走向,进而对爱情这一永恒母题产生历史纵深方向的探究,实现对于人类精神简谱上的观照。

  • 标签: “才子佳人”《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爱情观
  • 简介:本文梳理了2009年至2018年中国翻译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发现研究范围和内容非常丰富,研究成果数量逐年上升,主要聚焦领域依次为翻译理论、翻译实践、翻译教学、文学译介、口译、翻译史、翻译与技术,体现出学科交叉、分工更细、专题更深入等特点,认为今后这些特点将更加凸显,且翻译研究学术交流平台会进一步扩大。

  • 标签: 中国 翻译研究 发展与动向
  • 简介:2014年春,《文贝:中国比较文学英文学刊》改版为《文贝: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并设置了“中国比较文学年度报告”的栏目。它一直由主编刘耘华教授指导,编辑部同仁合作,具体由纪建勋博士来执笔撰写。迄今为止连续推出了四个报告,学界对此反应很好,其辐射引领的积极作用也开始逐步显现。《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创刊之后,仍计划保留“年度报告”这一栏目。

  • 标签: 比较文学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 年度报告 比较文化 中英文 编辑部
  • 简介:中国古代题画诗文常被视为画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与画面交相“融会”从而达到“诗情画意”的意境。本文则认为应对这些空泛模糊的话语保持审慎的态度。我们可跳出审美论之外,将题画诗文放回到原本的社会语境中,从社会功用的角度去理解其发展。本文从社会交际、地域竞争和身份建构三方面入手,来探讨题画诗文在中国古代所发挥的一部分社会功能,以及题画诗文获得发展的社会动因。这三方面实则相互关联:苏州地区文人频繁使用题画诗文进行社会交际,导致题画诗文成为“吴地”画坛的“招牌”。题画诗文助阵明中后期“吴派”对“浙派”的打压,也因此成为浙地攻击苏州的标靶。而在社会交际和地域竞争的背后是雅俗边界的变动。晚明至清代文人画学论述对题画诗文何以守住文人精英高雅“阵地”一事,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身份焦虑。

  • 标签: 题画诗文 文人交际 浙派 地域竞争 身份建构
  • 简介:忧郁是本雅明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在《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一书中,本雅明借助对丢勒画作《忧郁Ⅰ》的解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批评观念。本雅明对丢勒画作的解读绕开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路,取道潘诺夫斯基等人的艺术史阐释路径。在潘诺夫斯基看来,丢勒画作改写了中世纪人们对忧郁的负面评价,赋予其人文主义的积极价值。本雅明承继了潘诺夫斯基的人文主义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将丢勒的画作置于早期现代性批判的视野当中来审视。在丢勒画作中所呈现的“物的世界”和主人公的“沉浸式认识”,实际上是对康德以来的启蒙理性的反思。启蒙理性一方面造成了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使整个世界变得日益机械化;另一方面也使得政治共同体陷入动荡和危机之中,在这个日益主体化和物化的世界中政治性决断变得不可能。

  • 标签: 忧郁 本雅明 潘诺夫斯基 丢勒 人文主义 现代性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