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4 个结果
  • 简介:黑人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blackculturalidentitydilemma)是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它表现了生活在以盎格鲁-萨克逊白人种族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中黑人对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迷惘.因此,它不仅是一种生理特征的认同,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内涵.黑人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不仅导致了美国黑人个人人性的压抑、心理扭曲和畸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美国社会内部美国白人与黑人社会、文化冲突的重要根源.黑人对于自身文化身份的困惑、怀疑和追求成为研究美国文学与文化的重要线索.

  • 标签: 美国文学 黑人 文化身份认同 文化冲突 殖民主义
  • 简介:<正>西方世界的文艺,经过了60年代的反越战、70年代的自我中心、80年代的女权主义的历程,再加上90年代初的大儒主义和享乐至上的作风,变成了一个文艺沙漠。现在,西方没有一个能指挥三军的统帅诗人,也缺乏一位像毕加索那么伟大的艺术

  • 标签: 美国诗歌 黑人文学 民族主义 爵士乐 “大门” 实用主义
  • 简介:本刊选择了《美国》的第一章《司炉》和第五章《西方大旅社》。为便于读者了解全书内容,这里概述一下小说情节:十六岁的文科中学学生卡尔·罗斯曼,因受惑于女仆,且有了私生子。被父母视为罪逆,“象人们把一只描掷到门外一样”地逐出家门,浪迹美国。在赴美的轮船上,卡尔结识了一个司炉,在第一章里,卡尔为遭到不幸的司炉而仗义执言,可到头来他的好心变成恶意,司炉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卡尔,生活给了卡尔一记耳光,他颓丧之极。正在这时,轮船里出现了他的舅舅百万富翁雅可布参议员,他决定领养卡尔。卡尔在舅舅家受到款待。他舅舅远从波希米亚流落到美国,敛财有术,成了富翁,在纽约港有不少仓库、堆栈。卡尔在舅舅家里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经商,待人接物,英语,骑术,跟上层人物交往等等。但好景不长,两月后,这位舅舅就以卡尔行为不轨的罪名(实际上是卡尔跟舅舅一位朋友的女儿克拉拉的嬉戏)而把他撵走。卡尔在一家肮脏的客店里结识了两个流氓:德拉马什和罗宾逊。三人一起漫游美国。这两个流氓无耻地享用卡尔的东西,敲诈他身边的一点点零钱,卡尔对此并不在意;只是当他们偷走他父母的相片时,才感到忍无可忍,而愤然唾弃了他们。接着出现一个“好心人”——“西方大旅社”的女总厨师。她出于对卡尔的同情,给他找了个在饭店开电梯的差使(这便是本刊译载的第五章《西方大旅社》)。卡尔被迫离开旅社,又流落街头,他在市郊因拿不出证件,而被警察追捕,这时德拉马什突然出现,掩护了他。于是卡尔又落入这个流氓的手里,当了他和他姘妇的仆人。卡尔不堪忍受这种低残屈辱的生活,逃出了德拉马什的魔掌。在市郊看到了一张俄克拉何马自然剧团招生广告,卡尔便前去报考,起先被录用为演员,而后改为技工。在欢送大会上,卡尔

  • 标签: 母亲 旅社 办公室 招生广告 百万富翁 卡尔
  • 简介:我们从《法雷尔短篇小说》三卷集中选出以下三篇优秀之作,以飨读者。这三篇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经济危机、失业、下层人民走投无路、种族歧视等等。读者可以从中看出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愤懑和对小人物的同情,但是作品也多少流露出自然主义色彩。编者

  • 标签: 小人物 困难时期 普遍存在 舞厅 美国人 母亲
  • 简介:<正>十九世纪初叶,在欧罗巴旧大陆陷入绝境的人,听说美国街道都是黄金铺的,纷纷从汉堡、不来梅、哈佛尔港、那不勒斯和利物浦乘船,赴大洋彼岸金光闪烁的“乐土”。经过几周的海上颠簸,他们被运至离

  • 标签: 《美国梦》 现代剧 十九世纪初 陷入绝境 光闪烁 旧大陆
  • 简介:早期移居美国的犹太人在美国既无法保留自己民族传统和文化,又难以融入美国社会,"身份"因此成为困扰他们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成为美国早期犹太小说竭力表现的重要主题.本文试图通过该主题的分析,从整体上对美国早期犹太小说进行探讨.

  • 标签: 小说 主题 身份 困惑 犹太人 民族传统
  • 简介:<正>后现代派小说后现代派是总称,它不是现代派的后期,而是泛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继现代派之后新出现的“现代派”。后现代派在反传统时也反对现代派的传统,因此有些评论家(如纽约派评论家)尽管赞扬现代派文学,却反对后现代派文学。美国的后现代派小说包括多种流派,有过不同名称,如超小说(surfiction)、超级小说(superfiction)、超绝小说(metafiction)、反小说、超现实主义小说、抽象小说、荒诞派小说、新型传奇小说、黑色幽默小说、存在主义小说、新小说、新“新小说”……等等,有的也把垮掉派小说包括在内。象现代派小说主要采用“意识流”形式和技巧一样,后现代派小说常常采用黑色幽默的喜剧形式,因此不少评论家

  • 标签: 科幻小说 后现代派小说 黑色幽默派 当代美国小说 后现代派文学 第二十二条军规
  • 简介:本文通过对美国自白派主要诗作的剖析,探讨诗与疯狂的关系,认为谁想当诗人,谁就要敢于创造异乎寻常的心理状态.诗人冒着精神崩溃的危险勇敢地面对自身的压抑,释放社会斥之为非理性、毁灭性或不道德的神秘冲动,让真正的自我挣脱文化适应而获得解放,这便是所谓的"创造性疯狂".

  • 标签: 自白诗 疯狂
  • 简介:抽象表现主义是二次大战之后在美国兴起的一种艺术流派,后来流传到欧洲。在二次大战期间,一些欧洲艺术家为了躲避战争,来到美国从事艺术活动。虽说他们的艺术观念和表现方法不同,但可以把他们的艺术创作领域分成两种艺术倾向。一种是行动派,

  • 标签: 抽象表现主义绘画 美国 艺术流派 艺术风格 行动派 色彩派
  • 简介:<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小说的发展,与美国的社会情况与社会思潮有较密切的关系。大战中发生的两件大事——纳粹集中营里大规模屠杀犹太人和扔在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给人们思想上震动很大,促使人们对现存的社会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产生根本性的怀疑,同时也促使各种思潮的诞生和流行。此外,大战后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所谓的“后工业社会”,这个社会也称作“群体社会”(masssociety),它实质上是工业自动化、思想电子计算机化的“非人化”社会;既是物质上相对富裕和舒适的社会,也是人与人相互不了解、个人精神苦闷、彷徨的冷酷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个

  • 标签: 长篇小说 非虚构小说 当代美国小说 现实主义 美国黑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
  • 简介:<正>众所瞩目的第一届国家图书奖获奖名单,已由新闻出版署、国家图书奖评奖办公室于1994年1月12日予以公布。获奖优秀图书共计135种,其中国家图书荣誉奖8种,国家图书奖45种,国家图书提名奖82种。在灿烂的群星中,获奖的外国文学图书也大放光辉:朱生豪等译的《莎士比亚全集》、季羡林译的《罗摩衍那》

  • 标签: 国家图书奖 莎士比亚 文学图书 提名奖 《罗摩衍那》 季羡林
  • 简介:<正>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早期,美国出现了富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深层意象派诗歌,带头人是罗伯特·布莱(RobertBly,1926—),骨干成员有詹姆斯·赖特(Jameswright,1927—1980)、路易斯·辛普森(LouisSimpson,1923—)和威廉·斯塔福德(WilliamStafford,1914—)等。布莱很早受荣格的影响,创作超现实主义诗歌。1956年,他去挪威奥斯陆教书时开始对智利的聂鲁达

  • 标签: 意象派诗歌 现实主义诗歌 诗歌理论 象征派诗歌 艺术手法 潜意识
  • 简介: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及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对美国爱伦·坡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本着“历史一文化转型”的原则,新历史主义者将坡放回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重新关注艺术与人生、文本与历史、文学与权力话语的关系。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性使得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大众文化等非文学因素也进入文学批评的领域。文化全球化与跨文化研究的发展则进一步拓展了批评的空间,促进了“坡产业”的繁荣。

  • 标签: 文化研究 爱伦·坡研究 全球化 跨学科
  • 简介:<正>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犹太文学出现了一次历史性的转折,它带来了犹太文学在美国的又一次繁盛。探究这种文学现象的衍变过程与基本特征,有助于把握当代美国犹太文学的走向及其精神状态。犹太文学说到底还是一种移民的文学,但融入了大屠杀后意识(PostHolocaustCon-sciousness)的犹太小说,被称之为“新移民小说”,也就是“移民幸存者小说”(Immigrant-SurvivorsFiction),以区别于早期的犹太移民

  • 标签: 大屠杀 幸存者 移民小说 犹太人区 犹太小说 小说主人公
  • 简介:本文从华裔美国作家赵健秀和李健孙的小说创作出发,分析华裔文学中男子主体性的缺乏,历史的断层以及由此遭到的排斥.通过寻找理想的父亲形象和重塑华裔的阳刚之气,赵健秀和李健孙重新确立了华裔男子的主地位.

  • 标签: 华裔美国文学 男作家 主体意识 赵健秀 李健孙 小说创作
  • 简介:<正>Ⅰ著名批评家约翰·罗斯金和诗人丹特·加布里埃尔·罗塞蒂一起用了一整夜试读《男人和女人》。其后,罗斯金写信给布朗宁说:“读您的诗比穿越阿尔卑斯山的冰川还艰难。它的确才气横溢,也有相当深度,但充满了裂缝,以至有半程路必须靠梯子和斧子来攀缘。然而,我已在您的诗中

  • 标签: 布朗宁 罗斯金 诗歌 阿尔卑斯山 男人和女人 罗塞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