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20 个结果
  • 简介:周作人散文很好地体现了“五四”那代文人所特有的“文人气”或者说是“士大夫气”,其风格整体言淡而有味,不温不火,读其散文可以让我们心灵安静下来、沉静下来。不过,周作人散文是不大容易读懂,要进入他世界其实有些困难——不仅在于时代环境变迁,也在于周作人散文确实机关四伏,暗道难寻。

  • 标签: 周作人散文 死亡 初恋 “五四” 士大夫 心灵
  • 简介:本文尝试将豪夫作品置于19世纪初期进化论发展、现代民族主义兴起语境中,着重探讨问题是:通过对空间问题文学演示,特别是异托邦与秩序关系表现,文本如何展现人对待动物态度与人类学话语和教育理念关系。

  • 标签: 空间 异托邦 规训 教育 动物 豪夫
  • 简介:麦克尤恩小说《赎罪》中"真实"与"虚构"、"元小说"特征等问题一直是评论界关注重点。作为一部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特征为一体作品,小说中交织着多层面的真实与误读真实。通过对该部作品多层面误读分析,如布里奥妮及其父母对罗比误读,读者对布里奥妮小说结局误读,以及读者被布里奥妮引导误读,本文认为这些误读是由"隐含作者"引导、布里奥妮"误导",及读者"认同"结果,反映了麦克尤恩对误读焦虑,及对误读警示。

  • 标签: 伊恩·麦克尤恩 《赎罪》 误读 “真实”
  • 简介:华莱士·史蒂文斯诗学探索和诗歌创作已经成为诗歌传统一部分,他在现代派诗人中独树一帜风格和他诗人观密切相关。他坚持精英主义诗人观,认为诗人功用即唤醒和扩展人们想象力,为社会创造和保存审美价值,而且诗人功用只能通过诗歌实现。以《哈瓦那学术谈话》为例,可见史蒂文斯对诗人“功用”探讨是围绕对现实、神话、宗教以及诗歌传统反思进行,并始终着眼于具体创作问题。

  • 标签: 华莱士·史蒂文斯《哈瓦那的学术谈话》 诗人观
  • 简介:2010年4月18日,我写过一篇创作谈《依旧温暖如初》,讲了我和“故事”故事,后发表于云南《滇池》杂志。且偷个懒,先全文引述如下:

  • 标签: 族谱 散佚 2010年 《滇池》 故事
  • 简介:当代地理学家段义孚建构了富含人文关怀的人文主义地理学,以人之生存为核心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地方"思想是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核心,也是段义孚文学艺术理论展开逻辑起点。段义孚把文学艺术视为"虚拟地方",是"思想建造庇护所"。他提倡积极并合理地建构文学艺术世界,既体现文学艺术自身形式上审美意义又关注其道德价值,以维护生命天性完整。

  • 标签: 段义孚 人文主义地理学 “地方” 生态文艺观
  • 简介:《新潮》杂志是五四时期重要文学刊物,它办刊历程经历了评论文章言说方式变化,以及文学创作方式转变,促使《新潮》完成了从趋重社会评论到倾向学理介绍风格转变,并带动刊物启蒙意识和路径做出历史性调整,借此可透视出五四时代启蒙意识和文学创作方式变迁。

  • 标签: 《新潮》 启蒙 五四时代
  • 简介:莎士比亚是世界文学泰斗,正如本·琼森对他评价那样:他不仅仅属于一个时代,而且也属于所有的世纪。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创造集大成者,莎士比亚曾经创作出了各种经典的人物。而在这其中,性格迥异女性形象更是让人印象深刻:感人情深朱丽叶、聪明美丽勇敢鲍西娅、痴情勇敢苔丝德蒙娜、纯情不谙世事奥菲莉亚、美丽纯洁善良米兰达等;伴随着这些正面角色还有一些性格饱满恶妇存在:狠毒残酷麦克白夫人、狡猾高纳里尔等。这些栩栩如生、性格迥异女性,反映、揭示了不同时期莎士比亚不同创造思想。

  • 标签: 莎士比亚 妇女形象 思想根源
  • 简介:时空关系是小说叙事中一种非常复杂而重要关系,但在一般情况下,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不能同时感知它们,因而有的小说是时间性,有的小说是空间性。《呐喊》《彷徨》里小说都是空间性短篇小说,压缩时间、突出空间是《呐喊》《彷徨》达致其深刻启蒙目的一种卓越叙事技巧。

  • 标签: 《呐喊》《彷徨》 空间性 压缩时间 突出空间 叙事技巧
  • 简介:哈瓦那学术谈话清晨金丝雀,午后管弦乐队,夜晚气球。那是种差异,至少不同于夜莺,耶和华和大海虫。空气不那么自然而大地也不那么近。但是荒野食物在大都市中养活不了我们。

  • 标签: 哈瓦那 谈话 学术 管弦乐队 耶和华 大都市
  • 简介:老爷!我本是德国人,在贵国呆时间还太短,所以还讲不了波斯童话,或者关于国王和大臣有趣故事。因此,您得允许我讲点我祖国故事,没准它能给您带来些许乐趣。可惜我们故事不会总像您这里那么高贵。也就是说,它们讲不是苏丹或我们国王,也不是高官显贵,这些人在我们那里被称作司法部长、财政部长或枢密官员之类,除了谈论士兵外,这些故事通常都平淡无奇,发生在平民之间。

  • 标签: 猴子 司法部长 财政部长 故事 德国人 国王
  • 简介:当代诗歌表面上千疮百孔,乃是由那些表面是千疮百孔诗人和评论家尤其是争论家们造成。实力雄厚者都在深处,他们与其说是被埋没,不如说是自己埋没自己,因为他们深知保存实力重要性,也具备接受时间考验耐性,更有作为一位真诗人高傲脾性。其中最杰出诗人之一多多,写诗三十多年,近年才获得广泛承认,就是一个例子。这里要谈王寅,是另一个例子。

  • 标签: 王寅 裂变 当代诗歌 评论家 时间考 实力
  • 简介:近代意义上西方文学诞生自18世纪法国沙龙中,它曾经参与了法国大革命前后在知识阶层爆发激烈政治论争。斯达尔夫人《论文学》奠定了文学研究两条路径,即社会批评和审美批评。20世纪形式主义理论在“文学性”追求背后有着浓厚哲学和意识形态含义,即人类精神自由与完善,这与斯达尔夫人文学观以及二战之后萨特“介入”理论并无二致。宗教和神学不断为文学叙述提供着不同世界观和丰富而细腻生命体验,同时,20世纪神学和哲学解释学又为文学文本分析提供了方法论来源,这不但使哲学与文学,而且亦使上世纪80年代兴起“新文化史”写作与文学叙述渐次走向了融合。

  • 标签: 近代西方文学 形式主义 文学性 介入 叙述 新文化史
  • 简介:在关于种族表征政治中,权力与知识互相支持,黑人一猩猩这个种族主义比喻由最初的人类学假设变成了常识。美国种族片中形象生产继续巩固了对黑性刻板定见,等级是无条件,和谐是有条件,甚至有黑人形象被用来遮蔽历史,转移视线。贝尔·胡克斯在这样的话语背景下提出“对抗性凝视”策略是一种对压迫性意识形态机器抵抗行为。

  • 标签: 黑人-猩猩比喻 贝尔·胡克斯 定型 黑性 表征
  • 简介:杜拉斯《广岛之恋》以电影剧本形式成就了小说经典性,用一份无望爱情诠释着对生命认知。这份爱情重量远远大于一般爱情,它承载了爱情本身,也载入了战争,更填进了生命。更多还原

  • 标签: 《广岛之恋》 杜拉斯 爱情 战争
  • 简介:"虐恋"是一个刚刚兴起网络言情小说模式。这一模式反映着多重悖谬,如当代女性独立意识觉醒与传统集体无意识之间心理悖谬、唯情主义时尚倾向与功利主义追求之间价值悖谬等,然而最根本还是体现了消费主义文化本身悖谬:既寻求个体体验丰富与自足,又不得不把这种体验建立在市场和社会优势资源基础之上。这是一种根本上无法克服现代性危机、先天不足体验主义。

  • 标签: 虐恋 网络文学 消费主义
  • 简介:诗歌用典,很早就开始了。因为典故是一个文化基因团,它植入,可使短短诗句充满文化积淀,每一句装载一个成语故事,就像每一艘快艇装载一枚导弹一般具有远射程超越历史杀伤力。

  • 标签: 《拟咏怀》 用典 诗歌 南北朝 庾信 大师
  • 简介:《水泥花园》(TheCementGarden)是麦克尤恩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该作品通过少年杰克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他们兄妹四人在父母双亡后成长悲剧。本文欲从拉康主体和欲望理论人手,通过分析主人公内心世界,发现导向其成长畸变逻辑合理性。水泥花园中孩子们并没有不受约束自由主体和欲望,而是早已被既定社会规范所塑造;他们与世隔绝成长,其实是对未完成教化歪曲模仿。他们试图维持原有的秩序,却成了秩序破坏者,最终无法在被社会抛弃命运中维持这场迷梦,而只能为自己困惑背负违反社会伦理惩罚。因此本文认为,在许多批评中备受责备主人公,在这场乱伦悲剧中既是行为人,也是受害人,是困于主体欲望和社会秩序中无法自拔迷失者。

  • 标签: 《水泥花园》 主体 欲望
  • 简介:戴望舒后期诗歌创作并没有割断其早期凝结愁怨,更没有改变他整体文化性格。悲剧性命运让其呈现出悲壮崇高之美,寂寥诗人在惨淡而隔膜世界凝结着感伤柔美。本文分为三部分论述:一、悲壮诗节与苦难诗学;二、柔美的感伤与民族化律动;三、生命超越与现代性追寻。诗人在对肉体和死亡思考中实现了生命超越,完成了现代性救赎,也实现了民族化诗学创造。

  • 标签: 戴望舒 民族化 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