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一个光辉的艺术时期,其时法国艺术在欧洲占主导地位.法国大革命标志着一个新的时期的开始,它不仅在文化史,也在艺术史中激荡起汹涌的狂潮.法国印象主义以其对风景画的启迪创新,以及在光和色方面的新颖探索,占有特殊地位,影响遍及欧洲.

  • 标签: 法国 近代 风景画 印象主义 莫奈 印象画派
  • 简介:语法化通常包括实词虚化和短语词汇化两个过程。本文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一齐”由并列关系的词组虚化为副词的过程。从语义和语法的角度阐述了“一齐”语法化的历史成因。通过考察发现,“一齐”的演化是韵律、语法、语义协同作用的结果,句法位置的改变导致语义产生变化,韵律则使处于稳定音步中的两个并列成分被“桎梏”起来,逐渐词汇化。语义的演变,也可以改变句法位置,由于“一齐”常放于形容词和VP之前,使其具备了副词的语法功能。

  • 标签: 一齐 副词 词汇化 语法化
  • 简介:<正>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在欧洲广为人知的东方诗人,恐怕就是《鲁巴依亚特》的作者奥玛·卡伊亚姆和被传为李太白的李白二人吧。我孤陋寡闻,李白的名声在欧洲传开的时候,我还不知道他是谁,他的诗怎样译成德语的也所知甚少。直到巴黎1862年出版艾路巴伊·山·道尼(Hervey-Saint-Denys)的《唐地》和1867年出版丘约特·高奇(JudithGautier)的《硬玉书》,才知道欧洲最早出现中国诗歌集的来由以及诗人李白在欧洲知名的原因。这时,我也很想收集李白的著作。以后,丘约特·高奇的女儿浪漫派诗人朵菲露·高奇和西园寺公望合作翻译了《蜻蛉诗》一书,《硬玉书》也公开出版发行,不光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各国也受到广泛注意。日本也在大正十一

  • 标签: 李白诗 近代诗 中国诗歌 二十世纪 浪漫派 所知
  • 简介:1932年7月31日15时,美国洛杉矶市。这是第1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后的第二天,男子100米短跑预赛正在田径场上进行。起跑线前,在那些高大魁梧的欧美运动员中间,一个身材矮小、肤色黝黑的中国选手,吸引了众人好奇的目光。

  • 标签: 近代中国 刘长春 奥林匹克运动会 奥运 传奇 洛杉矶市
  • 简介:我1959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60年代初开始攻读近代文学,最初几年因忙于教学,谈不到什么研究工作,虽然这其间也写了点东西。比如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诗歌选》(林庚、冯沅君主编)中的近代部分就是我

  • 标签: 中国近代文学 龚自珍 秋瑾 原始资料 研究工作 宏观研究
  • 简介:近代戏曲教育历时一百多年,呈现出新旧并存的特点。一方面科班教育大行其道,另一方面新式学校不断兴起,戏曲教育在“除旧”与“布新”交相辉映中逐渐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戏曲现代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近代戏曲教育 科班 学校
  • 简介: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加之孔子学院在海外的日益壮大,“汉语热”正在全球蔓延.并引起了一系列蝴蝶效应。其中对汉语教师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对外汉语人才和对外汉语教材在质量上存在的”短板”问题也日益凸显。

  • 标签: “汉语热” 蝴蝶效应 对外汉语教材 中国经济 国家实力 孔子学院
  • 简介:本文拟从媒介的角度考察意义重大的欧洲近代早期,探究当时媒介的并存及其对“异者”知识的传播,尤其是新出现的印刷媒介所起的作用。15世纪印刷术的兴起促成了当时的媒介转换,而在这一新旧媒介交替、并存的时期,新世界的形象被多种媒介共同建构和传播,其中,新兴的印刷媒介地位渐趋重要。统·化、标准化的印刷媒介在向公众传达有关新世界这一“异者”的知识时,往往包含有特定的视角和立场,本文将着重探讨印刷媒介的建构机制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 标签: 欧洲近代早期 媒介 “异者”建构 欧洲中心主义
  • 简介:英国中产阶级产生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其价值取向融合了上层贵族和下层平民的美德,通过文学作品得以强化和传播。绅士概念的变化揭示了中产阶级对于身份认同的诉求,也展示出文学话语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形塑作用;郊区住宅的兴起体现了中产阶级对城市问题的担忧.他们试图借助空间隔离摆脱城市贫民的不良影响,维持体面生活。

  • 标签: 近代英国 中产阶级 身份焦虑
  • 简介:本文认为,世纪初接受俄罗斯文学的特点是误读。误读既表现在对俄罗斯小说主题的现实性理解上,又表现在对文本的传统性归化上,误读与传统审美心态密不可分,但俄罗斯文学的原生形态在误读中仍被保存,它成为“五·四”时期充分认识俄罗斯文学精神内核的基础。

  • 标签: 世纪初 俄罗斯文学 接受 误读
  • 简介:汉语口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差点儿(没)+VP"句式,在不同的感情条件和语境下可产生截然相反的意义,对于这一句式的研究,以朱德熙先生的"企望说"为代表。深层次地研究"差点儿(没)+VP"句式产生不同意义的原因及其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差别,对于指导语文教学,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差点儿 差点儿没 语义 歧义 对外汉语教学
  • 简介:来自泰国、菲律宾、缅甸、束埔寨和老挝的47名华文教师前不久齐聚北京,他们在北京华文学院研修汉语语音、中国文化、语言教学等课程,亲身领略中华文化,提高华文教学水平。

  • 标签: 华文教师 汉语语音 北京 研修 东南亚 中国文化
  • 简介: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湮没无闻,晚清汉语基督教小说自2000年以后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新兴学术亮点。以美国韩南教授(PatrickHanan)《19世纪中国的传教士小说》(TheMissionaryNovelsofNineteenth-CenturyChina)一书为起点,相关研究成果渐次于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历史学、宗教学等不同学科涌现。香港中文大学的黎子鹏教授对这一领域保有持续的关注热情,且成果甚丰。

  • 标签: 基督教 小说 汉语 晚清 中国古代文学 书写
  • 简介:“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会长伍善雄10月12日在伦敦举行的该会2011—2012年文教活动发布会上透露,英国中文学校目前已达130多所,在校学生超过2万5千人。这其中隶属于“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的中文学校达98所,学生近1万9千名,老师有2500名。伍善雄介绍,在中文学校学习汉语的学生,除华侨华人子弟外,越来越多的英国本土学生也加入进来。而除中文学校之外,当地社会的中小学开办中文课程的也越来越多。除进行常规的中文教育,“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还举办或筹备了各种绘画、书法、朗诵、成语典故等比赛,并组织优秀学生参加由中国国务院侨办举办的“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知识竞赛”等多项活动,以使学生对中华文化有更多、更深的理解。

  • 标签: 中文学校 英国 汉语热 在校学生 教育促进 中华文化
  • 简介: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汉语中人称主语句的英译。通过对汉语重人称,英语重物称者两种语言现象的对比来指导汉译英的翻译实践。最后得出人称主语句向非人称主语句的转变是"得意忘形"的转变。

  • 标签: 人称主语句 非人称主语句 汉译英 得意忘形
  • 简介:瞿秋白汉语现代化探索意义下的文字改革是他第二次赴俄期间正式启动的。他的中国字拉丁化方案是对“赵氏方案”做“相当的修改”,约花“一年的时间”完成的。“瞿氏方案”吸纳了瞿秋白“字眼”(“词儿”)研究的成果,对声调做大刀阔斧的“模糊处理”,简明便利,是后来“新文字运动”的理论基础。所以,从本质上说,“瞿氏方案”并非一个精确的现存汉语的实录描述方案,而是一个未来汉语规划建设方案。瞿秋白在民国汉语规划建设上的建树,是其“文化救国”思想的重要落脚点。

  • 标签: 瞿秋白 汉语规划 瞿氏方案 文化救国
  • 简介: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理论出发,通过对鲁迅白话小说《孔乙己》语言运用的话语分析,剖析了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语言生活的分层语体现象以及向"标准语—方言"逐渐过渡的趋势。

  • 标签: 鲁迅 孔乙己 话语 双言制
  • 简介:书籍史家及文化史家认为,十八世纪的英国是近代意义上印刷文化日渐进入社会日常生活的历史时期。这引起了近代书写生产机制与文本文化的兴起。论文从关于“情感”这个在十八世纪非常关键的关于身体的美学观念出发,探讨在休谟的书写体系中,作为主体间性的情感如何契合了近代印刷文化逻辑,以及休谟在近代知识生产的意识下是如何发展自己文人职业生涯的。论文侧重于从物质性的讨论出发,探讨近代书写机制、剧场性个体感官和知觉情感史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印刷文化情感 剧场性 休谟 十八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