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阿尔都塞是20世纪西方马克主义发展史上一位重要的哲学家。他以“保卫马克”的身份出现在马克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并提出“理论反人道主义”这一具有颠覆性、论战性的口号,以此来保卫马克的科学性。阿尔都塞从论证在马克的思想发展史上有一个“认识论断裂”,到对意识形态和科学这两个阶段的区分,所做的这些都是为他的“理论反人道主义”这一思想服务的。他想要向人们表明作为马克主义的捍卫者,他不但有理论的自信心,也有提出论战的勇气和魄力。因此,阿尔都塞对马克主义作了一个科学的理论定位真正的马克主义是从青年时期的“理论人道主义”向成熟时期的“理论反人道主义”的转变来实现的。

  • 标签: 人道主义 理论反人道主义 意识形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两座城市:论流亡、历史和想象力》(节选)两本书请从弗里德里希·尼采的作品集里找出第一卷,其中,有集中在"不成熟的解决方案"名下的四篇早期作品。在这里我们会发现,在他著名的随笔《亚瑟·叔本华,一个老师》之后,是一篇攻击历史和历史主义的、不太广为人知的文章(《历史的用途与滥用》)。年轻的尼采强烈地谴责,历史主义是一种毫无创造性成分的立场。

  • 标签: 随笔 历史主义 早期作品 作品集 想象力 叔本华
  • 简介:摘要田野调查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社区,通过参与观察与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工作。由于语言、生计活动、季节与社区周期等因素,成功的田野工作需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以便深入和完整地了解当地社会。因此,田野调查是民族志收集的主要途径,是人类学面对多样性文化建立比较理论的基础。由于田野调查始于马林诺夫斯基,又被称为“马林诺夫斯基革命”。英国功能主义大师马凌诺夫斯基(B?Malinowski)所创立的“参与观察法”,一直是人类学田野工作所强调的最重要的方法,是人类学田野工作的一次革命。它要求田野工作者以“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去观察当地发生的人和事,要求融入当地社会,尽量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描述和记录。自马林诺夫斯基开始,人类学有了方法论上的自觉,田野调查被从理论上提出其重要性来1。

  • 标签: 人类学 田野调查 解释 他者
  • 简介:摘要中国化马克主义人学研究是中国化马克主义研究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深入研究中国化马克主义人学,无论是对于我们全面地、整体地、系统地把握和理解中国化马克主义人学,还是对于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都具有深远而又重大的意义。

  • 标签: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 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
  • 简介:摘要马克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马克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马克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既能够扩大马克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视域,从而使马克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更为丰满和更进一步深化,也能通过对马克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系统研究,进一步推动马克主义理论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尤其能够通过对马克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化研究,为当今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提供理论支撑。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 中国化
  • 简介:今年是费孝通先生江村调查八十周年。1936年7、8月份,费先生在江村养伤之际,对江苏吴江太湖东南岸边的开弦弓村进行了调研,随后乘船到了英国伦敦经济学院,跟随人类学功能主义开山大师马林诺夫斯基读博士。费先生利用在开弦弓村的调查资料,并给该村取了个学名—江村,写成了博士论文,第二年在英国以英文出版,就是费先生的经典名著《江村经济》。

  • 标签: 马林诺夫斯基 孝通 费先生 《江村经济》 开弦弓 伦敦经济学院
  • 简介:马克主义要实现大众化,需要多种有效平台,主旋律电影承担了这一载体任务。马克主义理论被主旋律电影搬上大银幕,使受众群体增多、传播方式灵活、传播效果提升,做到了马克主义大众化与主旋律电影有机联系在一起。主旋律电影为了更好地推进马克主义大众化,还要努力做到通过电影的艺术手法、市场的营销方式、内容的精工细作等,使马克主义在群众中产生广泛影响,让马克主义理论走近百姓,成为大众话语的一部分。

  • 标签: 主旋律电影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传播 着力点
  • 简介:在俄罗斯白银时代流派纷呈的诗坛上,茨维塔耶娃不属于任何流派,她由衷推崇两个诗人:一个是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另一个是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1918年冬天,茨维塔耶娃在莫斯科听了马雅可夫斯基朗诵长诗《人》,深受其创造力和宏伟气势的吸引,对诗人高大魁梧的身材颇为赏识。在她看来,马雅可夫斯基是个巨人。

  • 标签: 马雅可夫斯基 茨维塔耶娃 帕斯捷尔纳克 白银时代 俄罗斯 《人》
  • 简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深入推进马克主义大众化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在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主义大众化内在精神相契合的基础上,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主义大众化的积极影响,并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挥这种积极作用,从而为马克主义大众化事业的纵深发展提供参考。

  • 标签: 中华优秀传统 群众实践 “民本”思想 人文精神 社会化的过程 人民群众
  • 简介:大约三年前,在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上,我与诗人吉狄马加先生初次见面。这个享誉世界的诗歌节是他于2007年创办的。此次邀请了国内不少年轻的诗人翻译家,我也荣幸忝列其间。当他得知我一直在译介俄语诗歌,正着手翻译阿赫玛托娃诗全集时,便问我:你认为俄罗斯最优秀的诗人是谁?当我说出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曼德里施塔姆等几个名字时,他又问,你觉得马雅可夫斯基怎么样?他说出这个名字后,让我心中颇感意外。说实话,对马雅可夫斯基我是怀有偏见的,但出于礼貌,我回答,他1917年之前的早期诗作还是挺不错的。

  • 标签: 马雅可夫斯基 吉狄马加 阿赫玛托娃 歌者 2007年 茨维塔耶娃
  • 简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形(以下简称"体系")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苏联。期间经历了俄国十月革命和民主革命政治时期。"体系"自传入我国便为演员创作提供理论依托,它整套系统、规范、科学的训练方法直至今日仍不失培养、训练演员的利器;但,时代在发展,人的思想观念在更迭,"体系"的技术格局也不可能一成不变。本文试从时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结合戏剧美学的观点,以此来探讨摆脱体系"影子"的若干问题。

  • 标签: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 技术探索 表演流派 戏剧美学
  • 简介:法国女作家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大部分作品都以“孤独”为主题,尤其是在其自传体小说《孤独之酒》中。在这篇小说中,“孤独”包含三个层次:孤独成为一个问题;孤独是个体的一种生存方式;孤独是个体为自己“命名”的一种行为,即孤独兼具了自由和反抗两种元素。作家通过对女主人公的孤独书写,以及她在孤独中成长的故事,对工业文明与人的异化、历史理性与个体生存以及女性发现“自我”的艰辛都进行了思考与追问。

  • 标签: 《孤独之酒》 女性成长小说 女性意识
  • 简介:民国时期郭沫若为中国马克主义史学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成书及影响、郭沫若在甲骨文金文研究上的卓越建树以及郭沫若在先秦诸子方面的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这三方面来看,民国时期学人对郭沫若史学的评价,可以有助于今人更加客观地了解郭沫若史学,也更利于对中国马克主义史学的评价。

  • 标签: 郭沫若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民国时期
  • 简介:摘要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座谈会,会上强调“坚持以马克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1那么我们需要理清马克主义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首先,马克主义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内在关系?其次,为什么是这种内在关系?最后,如何运用这种关系来谱写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 标签:
  • 简介:摘要马克晚年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进行了辩证思考,并提出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这一理论马克理论体系中至关重要。本文从文本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和思考,以期获得新的发现。

  • 标签: 跨越思想 文本摘述 文本解读
  • 简介:摘要马克的国家理论是研究马克社会管理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础,对社会管理的研究成为当前我国管理当代社会的重要理论支撑,而马克的社会管理理论恰当好处地提供了契机。从马克的原著中,我们很难发现有关于社会管理的确切概述,追本溯源,马克在其国家理论形成的长河中闪现出管理的曙光。他认为国家职能存在着必不可少的两部分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这里所说的公共事务便是国家除了政治统治之外的另外一种社会管理职能。总结和探讨马克的社会管理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社会管理 政府 国家